-
從滿足吃飽到追求吃好
楊娜/攝編者按對國人來說,雜交水稻是個耳熟能詳的名詞。倘若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推廣算起,雜交水稻伴隨我們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其產量藉助科技之手不斷創新高,為填飽國人肚子,雜交稻可謂勞苦功高。隨著科技的進步,雜交稻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斷創新,比如,口感和產量兼得在今天成為新的科研成果。從吃飽到吃好,水稻的求索路上,科技故事知多少?
-
我們種植了這麼多雜交水稻?但是農民大部分不吃雜交的,為什麼?
有條件當然得吃好的,因為有的選啊!比如我們這裡現在很多人自己種田的,一樣買米吃!在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之後,老百姓吃糧食也就更加講究口感了,也就是俗話說的米好不好吃了!影響水稻口感的原因另外,水稻分為糝稻和粳米,並不是說只有隻有雜交水稻是糝稻,其他的是粳米,其實秋晚也是雜交水稻,但是也有很多人吃,口感也不錯。並不是說雜交水稻品質差。
-
進階的雜交水稻,從培育一粒種子開始
23歲從湖南農業大學碩士畢業,進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創新團隊的一名「80」後成員,現在吳俊是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近期他剛榮獲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稱號。袁隆平創新團隊成員、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俊做農業研究,光待在實驗室不行,還得往田間地頭跑,日曬雨淋是免不了的。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看到這裡,估計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何外國人並不認可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的稱呼,因為在此之前雜交水稻的理論和實踐都已經有人做過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袁隆平更多的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了突破。所以歷屆的諾貝爾獎並沒有提到過中國的雜交水稻,雖然按照我們當初的說法,既然是能夠解決十多億人吃飯問題的貢獻,諾獎肯定是囊中之物了,但事實是至少理論上並不是完全的創新。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雜交水稻之父養活一代人,遭到下代人的謾罵
他,作為成就卓越的頂級科學家,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在20世紀時成功研製出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努力吃上一口飽飯,使糧食不再缺乏下去,逐漸進入了小康的年代。 這位科學家幾乎誰都認識,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今成為了網友唾罵的對象。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研發和推廣雜交水稻,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才讓我國從食物匱乏,到今天人人吃飽 那~什麼是雜交水稻呢?原理很簡單吧但要實現水稻雜交卻未必容易……因為打開稻花一看你就會發現水稻這丫竟然是個雌雄同體生物學上把這叫做「自花授粉」
-
80%的人都吃謝華安的「汕優63」,為何袁隆平才是雜交水稻之父?
直到如今,袁隆平依然在為中國的農業事業奮鬥,然而近些年,也不知從哪颳起了邪風,網上突然出現許多針對袁隆平的言論,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看到那些無知無畏的評論,實在讓人心寒,有些人吃飽飯後,就開始忘本。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2000年,70歲的袁隆平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用以表彰其在(秈型)雜交水稻領域做出的貢獻。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一度認為自己吃的大米,都是這位值得尊敬的袁隆平院士培育的。長大以後,隨著對水稻知識有了一些了解,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作為一個東北人,從小吃的大米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關係並不大。
-
雜交水稻原理
原標題:雜交水稻原理 袁隆平先生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的發明,一下子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解決我國溫飽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世界上很多產稻國家作出了貢獻。 那麼雜交水稻為什麼能這麼增產。因為雜交是兩個個體的基因交流合作,可以發生雜種優勢,雜種一代就表現生命力強,生長旺盛。是我們生產上想要的。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1976年起,全國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1988年時,國內差不多一半的稻田,都種上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 經歷了扒樹皮以充飢、食泥土以果腹的那些年代,才能深刻體會到,吃上一口大米飯的幸福。
-
雜交水稻哪個品種好?
雜交水稻品種多數還是不錯,主要看你的用途,優質食用品種、優質加工品種等一定要用對方向,特殊區域需要特殊品種。一、雜交水稻的分類。雜交水稻可以從選育方法、使用用途來進行分類。1、按照選育方法分類。目前主流推廣雜交水稻有兩種選育方式,兩系雜交稻、三系雜交稻。
-
全國累計推廣7000萬畝 嘉興市農科院合作選育的這個水稻好厲害
圖片來源:新華社 米粒細長,光澤瑩亮,口感軟韌,咀嚼帶有清香……日前,來自浙江的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在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上以最高分獲秈米組金獎。「華浙優261」由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團隊和浙江勿忘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歷時8年合作選育而成,不僅好吃,而且生育期早、適應性強,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和華南稻區試種效果很好,市場潛力大。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3個兒子,如今過得如何?
"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鏗鏘誓言。他和他所帶領的團隊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和世界的水稻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袁隆平先生培育的雜交水稻每年佔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的5%不到,水稻總種植面積的2%左右。全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2億畝,水稻種植面積4億多畝,雜交水稻平均畝產約460公斤,普通水稻平均畝產430公斤左右。雜交水稻產量排名前列的品種基本都不是袁隆平院士的成果,即使你能吃到的雜交稻也不一定是袁隆平團隊的。(不要拿實驗田的雜交稻產量來比,正常種植條件下根本達不到的。)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您還有個這麼大的放大鏡,這個平常用得多嗎?    袁隆平:用得少。首先是眼鏡,眼鏡不行就放大鏡。        袁隆平:現在在田邊上看,不下田了,下不了田了,下去了起不來的,特別是深的一腳踩下去,踩到這裡,起不來的。
-
陪伴了袁老五十餘年的雜交水稻用英文怎麼說?
上周,袁老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接受媒體採訪。袁老表示,退休對他來說是不存在的,只要腦袋還行,就會一直工作下去。他還寄語年輕人:要有高雅理想,應該賺對社會、百姓有益的錢。因為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非洲國家的明天將是光明的。「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將不可能變成可能。不少網友驚呼「袁爺爺英語十級了吧?!」還紛紛表示要記住「雜交水稻」這個詞的英文,「今年要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