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研究35年,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還是到...

2020-12-03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1日訊(記者 黃慧仙 通訊員 俞其明 陳鎏琰)深秋時節,位於富陽城北的中國水稻研究所門前是一片廣闊的金色,2000多畝水稻試驗田迎來收穫季。在研究所裡,記者見到剛剛獲得2020年度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一身藏青色西裝,金屬框眼鏡,靠近門口的櫃門上掛著一頂淡黃色的寬簷草帽,馬上讓人將眼前這間辦公室的主人與農業聯繫起來。

  「還是到田裡最踏實。」採訪中,程式華在試驗田間穿梭了一陣,很快從田埂上跳下,笑呵呵地站在稻田中。專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35年,從創建後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到推進超級稻產業化,程式華培育水稻新品種20多個,累計推廣7000多萬畝。年年稻花香裡,是這位年逾六旬依然奮鬥一線的農業科學家的堅守與追尋。

  致力於南北水稻聯姻

  冷而不硬、軟而不黏、有香味——這是程式華評價「好米」的標準,11個字凝結他多年的心血。在程式華眼中,讓以稻米為主食的中國人吃得飽、吃得好,是水稻人畢生的追求。而不同類型水稻之間的雜交正是提高產量、改善品質的一個好辦法。

  從1988年開始,程式華就不斷嘗試讓中國南北兩大派系的水稻「聯姻」。在中國,北方以種植粳稻為主,南方水稻主產區種的則是秈稻。如何通過秈粳雜交,提升水稻綜合形狀,一直是困擾程式華的一大難題。在不斷的探索中,程式華創建起「後期功能型」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他改變雜交路子,以秈稻作為雜交稻的主基因,再融入部分粳稻基因,在水稻雜交的孫輩、曾孫輩中找好苗。

  通過大量實驗和數據分析,程式華發現,當粳稻遺傳比例在25%左右時,其後代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為了得到這一「完美」比例,程式華通過多代雜交不斷調整秈粳基因權重。「這就像燒菜一樣,需要一點點地放調料,最後才能燒出鹹淡適中的好菜。」程式華說。數萬份材料,一一測定其產量、穗數、粒數、結實率等參數,大海撈針式的細心「烹飪」之下,程式華最終選育出中恢9308、中恢8006等一批高配合力的秈粳中間型恢復系材料。

  水稻生產事關國家口糧絕對安全。作為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組長和項目首席科學家,他帶領全國水稻專家合力攻關,目前超級稻在全國累計推廣超過10億畝,合計增收稻穀600多億公斤,帶動全國水稻持續增產。

  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8代繁殖

  程式華是土生土長的富陽人,古時當地稻米便有「氣苾新城,味芳雲松」的美譽,似乎從一開始便註定了他與水稻的深厚緣分。1978年恢復高考後,程式華在家人建議下填報了浙江農業大學。「我父親以前在富陽農業局工作,我就是在農業局大院裡長大的。初中假期開始,我的第一份工就是在農業局做『考種』。」程式華說,為水稻量穗長,數粒數,觀察它們在田裡的生長情況等,便是他主要的工作內容,這讓他從小對水稻就有了一種親近感。大學畢業第二年,他考上了華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986年,程式華被分配到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

  從此,程式華成了驕陽下的水田裡那個俯首的插秧人;成了水稻盛花期時,那個搖穗的授粉人;也成了那個每年跨越2000多公裡南繁北育的「候鳥」……

  「夏天水稻田裡的水經太陽一曬,就成了水蒸氣,人站在田裡就像待在蒸籠中一樣。」程式華說,單季水稻抽穗在8月初,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雜交工作最忙的時候。下一次田,一待就是幾個小時,身上早已溼透。培育一個水稻新品種起碼要經過8代繁殖。水稻所地處浙江,中晚稻一年只能種一次,8年才達到穩定期;而海南四季溫熱,一年可多繁育一代。為了縮短育種年限,他們年復一年,南來北往地奔波。

  這幾年,程式華的工作依然「簡單」而忙碌。「農閒時指導年輕人在實驗室整理育種材料,改改學生論文;到了農忙,還是要天天下田,搞水稻研究的,都不願意待在辦公室。」程式華說,「搞水稻研究,首先要吃得起苦,也要勤快,即勤動腦、勤動筆、勤動手、勤動腳;再是要耐得起寂寞,要埋頭讀書、埋頭工作、埋頭探索。」程式華說,水稻育種這一行,靠的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四勤」「三埋頭」精神是他的研究生導師黃超武教授傳授給他的,如今早已烙印在他的日常工作之中,他又將這些道理教給自己的學生。

  從「吃飽」到「吃好」不斷前行

  近年來,從「吃飽」到「吃好」,一直是水稻育種專家關注的問題。在程式華看來,高產和品質並無輕重之分,只是在研究上的側重點不同而已。如今,兼顧高產與品質,已成為育種的新常態和新要求。

  在程式華看來,在中國水稻發展提質增效的過程中,科研育種能解決上遊環節,但培育出優質品種後還要有人種植、有人收購、有人加工、有人打造品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產業化方面,中國水稻研究所長期與種業、米業企業開展合作,讓他們提前介入,不斷提升水稻育種的成果轉化效率。

  2007年底,農業部、財政部正式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正是50個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中首批啟動的10個體系之一,程式華擔任了水稻體系首席科學家。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杭嘉湖平原到邊疆墾區,許多地方都留下了程式華忙碌的腳印。在他的帶領下,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聯合了育種、栽培、植保、農機、加工和農經等6大領域包括10位院士在內的49位優秀專家,在全國建立了53個綜合試驗點,構建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試驗示範的完整的產業技術支撐系統。

  稻花吹早香,風露千萬畝。近幾年,隨著科研實力的提升,中國水稻所陸續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立了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未來,我們要把雜交水稻推向國際市場,讓全世界都能吃到中國米。」程式華對此充滿信心。

  答卷感言

  程式華:我將繼續專注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選育更多優質高產的水稻新品種,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

相關焦點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 國家生豬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受邀到貴州調研
    受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養豬行業協會的邀請,8月29日至31日,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專家組組長、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瑤生到貴州專題調研指導生豬產業發展。國家生豬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8月29日到30日,陳瑤生先後到遵義市桐梓縣、播州區、匯川區調研。調研涉及生豬產業的種繁、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屠宰深加工、市場營銷等多個環節。  8月31日,調研組在貴陽召開貴州省生豬產業發展座談會,陳瑤生出席會議並講話。
  • 科技之光燃起田野新希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助推農業高...
    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馬瑞娟表示,近年來專家們在江蘇等地推廣寬行種植、果園生草、長枝修剪、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傳播現代綠色種植理念,針對枝枯病、流膠病、果實品質提升和貯運等產業重大問題持續協同攻關。  桃園的變化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紮根基層、服務農業的一個縮影。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十三五」期間,我國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佔糧食作物的25.8%和31.9%,全國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作為主要口糧。因此,水稻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據統計,2020年我國水稻播種面積45114.0萬畝,總產量21186.0萬噸。與「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相比,水稻播種面積減少393.6萬畝,總產量增加了897.7萬噸。
  • 【中國夢·踐行者】從技術員到首席科學家 他為振興民族新材料產業...
    新時代勞模  二十年紮根科研一線  黃險波1997年博士畢業後,來到金髮科技從事研發工作。從技術員到現在的首席科學家,黃險波在科研之路二十一年如一日,紮根在實驗室和一線奮鬥。對此,黃險波表示:只有在現場的實踐中不斷學習、反覆試驗,才能有研究的方向和源泉,也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讓所有研究的創新材料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發揮更大的效用,而不是紙上談兵。  中國汽車廠家所用塑料材料長期依賴進口,不利於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為此,必須解決汽車塑料材料的關鍵技術,使我國汽車塑料材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改變依賴進口的局面。  黃險波毅然接受挑戰。
  • 重慶市特色效益糧油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2020年度考核總結會在...
    1月5日,重慶市特色效益糧油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在江津區組織召開了年度工作考核總結會。體系首席專家、各研究室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長、創新團隊成員、企業代表、新聞媒體代表共60餘人參會。市農業農村委科教處和糧油處負責人到會指導。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這個已經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傳統被稱作「南繁北育」,而這群人也有一個共同的綽號——候鳥型科學家。 如此聲勢浩大的水稻研究,在全球也絕無僅有。因為世界上多數地區都以麵粉為主食,而有13億人口的中國,則是以大米為主糧的為數不多的國家之一。早在北宋時期,水稻總產就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而明清以後,水稻更是中國的主要食物依賴。龐大的需求,使得歷代當政者都對稻米問題異常看重。
  • 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首席科學家郝小江增選為中國...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正式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共有64人當選。貴州醫科大學省部共建藥用植物功效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貴州省中國科學院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貴州醫科大學天然產物化學重點實驗室)郝小江研究員增選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院士。
  •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基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2020-09-18 09: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蘇省克氏原螯蝦產        瀏覽量: 1403 次 我要評論 9月16日,江蘇現代農業(克氏原螯蝦)產業技術體系廣陵推廣示範蓋達組織技術人員對試驗示範點進行中後期技術指導,先後現場查看了儀徵市萬莊家庭農場、揚州銀谷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袁隆平,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相信他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了。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34;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34;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 陳祥福院士在現代建築產業研究院設立院士工作室並受聘首席科學家
    2020年9月18日,重慶現代建築產業發展研究院舉行「陳祥福院士工作室揭牌暨首席科學家聘請儀式」,陳祥福院士正式入駐研究院並受聘為首席科學家。市住房城鄉建委副主任董勇、研究院顧問劉澤武共同為工作室揭牌,研究院院長趙輝為陳祥福院士授予首席科學家聘書。儀式活動由研究院副院長趙錦新主持。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國際領先
    市場化農業產業發展和全球貿易一體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國種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依靠傳統育種技術難以大幅度提高糧食單產;水稻不僅是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其基因組較小且與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組存在共線性,以及具有成熟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已成為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成果將輻射和帶動其他作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引領作物現代育種的技術前沿。
  • 袁隆平為雜交水稻算三筆帳 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
    「日本農業很先進,水稻每公頃產量在6.8噸,而我們的超級雜交稻每公頃產量達到10噸以上,比他們增產30%以上。」在9月7日開幕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上,作為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以「海洋科技與糧食安全」為題,現場算了三筆帳,為將中國雜交水稻推廣到全世界現身說法。
  • 精華隆:專注安防,鍥而不捨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自己的推斷。他當時是一個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饑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夠吃上米飯,儘可能讓人類遠離飢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