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

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組與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李金軍研究組合作運用「分子模塊設計」這一突破性技術育成的具有引領作用的模塊新品種。

長江中下遊稻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之一,歷史上一直是水稻育種水平和生產水平非常高的地區。但近20年以來,該地區水稻產量進入一個緩慢增長期,主要表現為產量和早熟、品質、抗病蟲、抗逆性等其他優良性狀之間的矛盾,尤其在目前的高產栽培條件下,個體和群體的矛盾及產量和生育期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專家們表示,近年來隨著重要基因資源的逐步挖掘,傳統育種方法的瓶頸效應日益顯現,新品種選育的困難越來越多。在這種背景下,作物分子育種應運而生。分子育種技術可以實現基因的直接選擇和有效聚合,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縮短育種年限,實現「精確育種」。

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副研究員劉貴富說,「常規育種需要7至8年才能選出育種材料,分子育種技術能將其縮短到3至4年甚至更短,育種周期縮短為原來的1/4至1/3,實現了快速、定向、高效培育系統改良的作物新品種。打個比方,常規育種方法育種好比是在相親的時候進行『海選』,分子育種就是在已經經過層層選拔之後的對象裡進行選擇。」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技術就是分子育種技術的一種類型。」研究組負責人、中科院院士李家洋說,這種技術是在育種專家的田間試驗之前,就對育種程序中的各種因素進行模擬、篩選和優化,確立目標基因型,提出最佳的親本選配和後代選擇策略,提高育種過程的預見性。

「模塊化設計育種就是先將育種總體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單元目標,根據每個單元設計並培育一批符合單元目標的育種材料,最後按照整體目標將各單元材料具備的基因組合在一起,獲得符合總體目標的品種。」劉貴富說。

與常規育種技術相比,分子模塊設計育種技術不僅克服了育種周期長、偶然性大、育種效率低下等缺點,而且還可以對當前應用的品種缺點進行精確改良,容易實現多個優良基因(性狀)的聚合。利用該技術育成的品種,具有理想株型的超級稻株葉形態及高產、多抗、早熟、矮稈抗倒的優點,適宜在長江中下遊稻區種植,在長江以北可作一季中稻,在長江以南可作單季晚稻或連作晚稻。

李家洋說:「這些品種既實現了水稻超高產和抗性提升的完美結合,又實現了種植區域北移,在長江中下遊地區有著廣闊的推廣前景。」

李家洋表示,接下來課題組還將進一步朝「量身定製」方向努力。「比如,針對糖尿病人等特殊人群,可以設計研製低糖的水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科技有可能加速優質高產牧草的選育。」種康告訴《中國科學報》。為此他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牧草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國家科技專項。 種康表示,我國牧草品種選育工作進程緩慢主要體現在育成品種少、優質性狀不突出和傳統方法效率低、質量難保證。
  • 我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項目主要完成人、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介紹,運用分子模塊設計育種的理念和技術,科學家們經過精心的雜交「設計」,育成了具有超高產、早熟和抗稻瘟病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1號、2號、3號三個雜交粳稻新品種分別通過2016年上海市、江西省和浙江省審定,後續新組合也正在參加國家及不同省的區試。  在江蘇沭陽種植的就是嘉優中科1號。
  • 水稻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研究取得新進展
    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現代生物技術和傳統的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是一項有效利用隱性細胞核不育特性進行雜交制種的全新方法。與常規雜交育種和常規轉基因育種相比,智能不育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具有如下優勢:1、利用了作物中普遍存在的隱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理論上所有遺傳背景的作物都可以創製成相應的智能不育系,使雜種優勢資源(優質基因)利用率達到95%以上,從而解決了常規雜交育種過程中資源利用率低、育種周期長等瓶頸問題;2、終止轉基因花粉的受精過程, 一方面使被轉入的基因不能傳播到其它作物,另一方面也使雜交後代植株中沒有外源的轉基因元件
  • 「分子設計育種」帶來的盛宴—新聞—科學網
    從2007年起,馮獻忠就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建立大豆突變體資料庫和從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工作,但這些做法在當時遭到不少質疑甚至反對。 然而,當這些做法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要經濟作物分子設計育種」項目中得到不斷驗證後,質疑化為期待,蹊徑正在變為通途。這是來自全國17家單位、320餘名科研人員集體的力量,他們瞄準大豆、棉花、辣椒、油菜等主要經濟作物,貢獻出了一場設計育種的盛宴。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傅向東指出,團隊以水稻分櫱對氮素的響應為切入點,找到了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水稻生長發育的關鍵基因NGR5,並闡明了NGR5通過表觀遺傳調控水稻分櫱數等農藝性狀氮素響應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現代水稻育種中的導入模式圖。
  • 朱作言院士:轉基因準確應叫分子雜交育種—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作言就轉基因問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準確地說,人們常說的轉基因,是一種分子雜交,或分子雜交育種。 他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雜交育種是兩個物種、品種進行雜交,引入成千上萬個基因。而轉基因,或叫分子雜交育種技術,唯一的不同是用一個基因去和另一物種或品種雜交,引入的是唯一一條基因,更精準高效。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得益於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在我國科學家多年不懈努力下,糧食高產優質的夢想已在田間落地萌芽  1月8日,由我國科學家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歷時逾20年合作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2017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水稻分子遺傳與分子育種課題組主要從事水稻分子育種新方法、有利等位基因發掘、分子育種與分子遺傳資料庫和功能基因組學等研究,積累了以高代回交導入係為代表的大量分子育種材料,在國際的水稻遺傳育種領域具有較為廣泛的聯繫和影響。課題組承擔了包括國際合作 「蓋茨基金」、國家「自然基金」、「863」、「重大專項」等在內的研究項目。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
    中國是全球水稻產消第一大國,「十三五」育種都有哪些突破?目前,我國生產上應用的水稻品種全部為國產自育,水稻生產用種的種子質量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覆蓋率超過97%,水稻種業市值超過185億元。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以中國農業科學院為第一單位共審定水稻新品種74個,其中國審品種23個,新育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種。
  • 科學網—水稻基因靶向敲入效率增高方便育種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團隊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 媒體報導---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為第二次綠色革命準備了大量的有重要利用價值的基因,水稻育種正邁向設計育種的新時代。基因組選擇技術和轉基因技術將為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 綠色超級稻保駕護航。本文對我國水稻遺傳育種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概括,指出了各種育種方法和育種技術的優缺點,系統介紹了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和光溫敏雄性核不育以及秈粳雜種不育的分子機制的研究進展,綜述了水稻株型、穗型、粒形和養分高效利用相關的重要功能基因,闡明了產量與開花期聯動的關係,凸顯了我國水稻基礎研究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特別指出,近年來,我國水稻生產方式發生了或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育種理念也要與時俱進。
  • 作物馴化一萬年:從馴化、轉基因到分子設計育種
    分子輔助和設計育種——從種子到收穫 從1998年開始,隨著對基因的了解增多,出現了分子輔助育種。以前我們看到一個新的性狀要等植物開花結果了才知道它好不好,現在通過分子標記,在種子階段或者苗期階段就能知道性狀的好壞,就能進行育種了,這樣節省了很多時間。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這為大豆分子模塊挖掘與設計育種,培育高產、優質的大豆栽培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 解決了一個爭議 大約5000年前,栽培大豆起源於我國,北緯30°—45°黃淮海區域的野生大豆馴化為今天的栽培大豆。用大豆加工的食品在我國飲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豆腐和醬油等豆製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之一。
  • 395個小麥數量性狀位點被定位—新聞—科學網
    劉樹兵(右二)帶領研究生做實驗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國際期刊《分子植物》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與分子設計育種團隊研究成果。另外,還根據水稻基因組信息鑑定到33個控制水稻農藝性狀基因的同源基因,為同源基因功能的驗證奠定了基礎。 劉樹兵介紹,通過對數量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在群體中的分布進行分析發現,抽穗期、株高、單株穗數、千粒重、粒長和籽粒長寬比等性狀位點中,有利等位基因頻率要明顯高於穗長、小穗數、穗粒數、小穗著生密度、結實性和粒寬等性狀位點的有利等位基因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