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水稻基因靶向敲入效率增高方便育種

2021-01-17 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團隊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達近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

此前,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精準的片段插入和替換的效率一直很低,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和育種上的應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更高效的植物基因組片段插入和替換技術體系。

朱健康研究組通過嘗試,發現將供體片段同時進行硫代修飾和磷酸化修飾後,能極大地增強CRISPR/Cas9引導的靶向敲入效率。研究團隊先後在14個基因位點上成功靶向敲入了各類調控元件,包括翻譯增強子、轉錄調控元件,甚至整個啟動子,供體片段最長達2049bp。通過對1393株各類T0代基因編輯水稻植株的分析發現,該方法的敲入效率可高達47.3%,平均效率為25%。如此高的敲入效率甚至可以同時在四個位點上實現多基因靶向敲入。

研究人員預計,該技術的建立將使靶向敲入成為一項和靶向敲除一樣的常規實驗,被各個植物研究和育種單位廣泛應用。

同時,研究人員又巧妙地設計了一種片段精準替換的策略,稱之為重複片段介導的同源重組(TR-HDR)方法。常規的HDR頻率極其低下,但他們在前期的實驗中發現,基因組上串聯重複片段間的HDR頻率非常高。他們利用這一現象,通過將修飾的片段靶向敲入目標位點,人為製造這種串聯重複結構,誘導TR-HDR去實現片段替換。採用該技術,他們在五個基因位點上實現了片段替換和原位的Flag標籤蛋白的精準融合,效率最高達到了11.4%。這一技術突破將有助於植物學研究,並促進農作物定向遺傳改良的進程。(嶽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0-0581-5

《中國科學報》 (2020-07-1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上海科學家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突破 極大方便植物育種和研究
    來源/IC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朱健康研究員領銜的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水稻基因編輯有了新方法 效率可達47%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方法,該方法的靶向敲入效率可達47.3%,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 【科技日報】水稻基因編輯有了新方法 效率可達47%
    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方法,該方法的靶向敲入效率可達47.3%,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朱健康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植物基因組編輯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
  • 朱健康團隊在水稻基因打靶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相關研究成果已於2020年7月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頂級生物技術雜誌Nature Biotechnology上。
  • 今日科技話題:「神威·太湖之光」、水稻基因編輯、「慧眼」、新型「磁力刀」、靶向藥物篩選
    ——新華網2水稻基因編輯有了新方法 效率可達47%▲圖片來源:見豐網7月8日,從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獲悉,該中心研究人員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建立了一種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方法
  • 中外4名植物領域院士科學家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RPTP)」的倡議,旨在通過國際合作,在全基因組範圍內為水稻的每一個蛋白編碼基因原位融合一個蛋白標籤,該計劃有望將極大地促進以蛋白質為基礎的分子機理研究。(IRGSP)啟動,該項目匯集了十個國家的資源,獲得了第一個完整的水稻基因組序列,推動水稻的研究和育種進入了基因組學時代。
  • 李家洋/韓斌/朱健康等4院士首次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1997年9月,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項目(IRGSP)啟動,該項目匯集了十個國家的資源,獲得了第一個完整的水稻基因組序列,推動水稻的研究和育種進入了基因組學時代。2008年,張啟發院士等提出「RICE2020」國際合作計劃,旨在對所有水稻基因、轉錄本和蛋白質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研究,以加速水稻育種進程,滿足國人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目前,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的測序和分析,水稻上在核酸層面(基因及其轉錄本)的研究已取得廣泛而深入的進展。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2 水稻遺傳育種技術的變遷2.1 常規育種常規育種包括選擇育種、有性雜交育種、物理以及化學誘變育種、離體組織培養育種和細胞雜交育種。常規育種的過程主要是選擇合適的親本,得到分離的群體,利用該育種方法,根據表型從群體後代中選擇達到所設定育種目標的個體。這種方法對高產育種效率比較高,但是對稻米品質和非生物逆境的改良效率較低。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長江中下遊稻區是我國水稻主產區之一,歷史上一直是水稻育種水平和生產水平非常高的地區。但近20年以來,該地區水稻產量進入一個緩慢增長期,主要表現為產量和早熟、品質、抗病蟲、抗逆性等其他優良性狀之間的矛盾,尤其在目前的高產栽培條件下,個體和群體的矛盾及產量和生育期的矛盾就更加突出。
  • 中國誕生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下屬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中農業大學、北京大學近日共同研製出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晶片,將大幅提高種子真實性檢測準確性,有助提高育種效率,杜絕假種子危害。中種公司生命科技中心喻輝輝博士表示,目前業內判斷水稻種子真實性通常採用國標推薦的24個SSR標記檢測結果,而新的水稻基因晶片能用分布於全基因組的約5000多個位點來判斷,可使品種真實性檢測結果更加準確可靠。同時,該基因晶片在育種材料背景分析方面的優勢,能準確判斷育種中間材料的背景並對其精確控制,從而幫助育種家根據需要快速選擇材料特性,顯著提升水稻育種效率。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SD1和HTD1等位基因在現代水稻育種中的導入模式圖。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此外,發現新的基因後,就可以把多個優異等位基因聚合在一起,提供一個能夠明顯減少氮肥投入,又能夠增加產量的新育種策略,將來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種,把60年前的矮化育種缺陷彌補上,實現高產高效協同改良的育種目標。
  • 分子育種與全基因組選擇育種
    1、什麼是分子育種?  所謂分子育種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二是基因工程或者叫轉基因。  其中,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將生物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等重要作物上,通過尋找與重要農藝性狀緊密連鎖的DNA分子標記,從基因型水平上實現對目標性狀的直接選擇,從而加快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選育抗病、優質、高產的品種。
  • 在植物抗逆、表觀遺傳和基因編輯領域新進展
    ,高至50%的靶向敲入效率將極大地方便植物的研究和育種。近年來,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在農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和精準育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展現了廣闊的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然而,CRISPR/Cas介導的植物基因組定點敲除技術只能在基因組特定位點產生隨機插入和刪除,精準的片段插入和替換的效率一直很低,極大地限制了其在植物研究和育種上的應用。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科技有可能加速優質高產牧草的選育。」種康告訴《中國科學報》。為此他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牧草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國家科技專項。 種康表示,我國牧草品種選育工作進程緩慢主要體現在育成品種少、優質性狀不突出和傳統方法效率低、質量難保證。
  • 參透基因,育種走向「按圖索驥」
    從事科學研究30餘年的馬峙英表示,這一研究將很快應用於棉花育種,「常規棉花育種,現在需要多年田間種植和選擇,將來根據SNP標記,直接在實驗室就能進行精準選擇,可顯著提高育種效率和準確性。」 第三代育種時代已經到來 「種子是整個農業的基礎。優良品種的種子是農作物生產發展的內因,灌溉、施肥、機械作業等都是外因。
  • 創新是水稻產業唯一出路—新聞—科學網
  • 遺傳發育所在作物基因組編輯育種技術方法研究中取得進展
    通過物理、化學方法(如輻射誘變、EMS誘變)產生全基因組的隨機突變已經成為農作物育種的常規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農藝性狀突變體的篩選較為費時、費力。因此,建立一種在植物原位進行基因飽和突變和功能篩選的定向進化新方法將有助於加快植物育種及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的進程。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和李家洋研究組合作,構建了新型的飽和靶向內源基因突變鹼基編輯器STEME,並在植物中實現了基因的定向進化和功能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