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2020-12-10 北京大學

編者按

出身偏僻鄉村

卻心懷「追星」夢想

送星上天

成了他奮鬥的事業

曾奔赴南極科考

曾遠渡重洋求學

選擇紮根祖國大地

助力北鬥、研發載荷

探索無限宇宙

《星空日記》的現實版

正在他的身上上演

近日,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

將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

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宗秋剛教授

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

最高獎項

宗秋剛教授是

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

「追星」之路

仰望天空,他走出鄉村

宗秋剛在江西的一個小村落長大。年幼時,宗秋剛便要放牛、幹農活,承擔很多家務。回想起米飯加兩罐鹹菜便足以對付一個星期的中學時光,宗秋剛仍有許多感慨,「對比一下,現在的條件確實好太多了」。

年少時,日子過得清貧,卻並不覺苦,現在回憶起來,宗秋剛腦海中滿是「小時候,家鄉的天特別藍,每到晴朗的夜晚都能看見美麗的銀河」。

自小喜歡仰望星空的宗秋剛,踏踏實實地走著求學路。「那個時候千軍萬馬只有一條路,高考上大學你才能找到工作,你才能有個新的機會改變原來的生活軌道,所以所有的人都很用功。」秉承著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宗秋剛拋卻一切雜念,刻苦學習,「我當時也是天天刷題,除了做題沒有別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蒸蒸日上,萬千有志青年滿懷理想和豪情,掀起了學物理的浪潮。多次跳級的宗秋剛,15歲時考進了四川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專業。

大學畢業後宗秋剛選擇前往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實現了從核科學向空間物理學的「跨界」。從此開始,他便在空間物理領域不斷求索,不斷開拓著學科前沿。

奔赴南極,他追求廣闊宇宙

24歲時,宗秋剛獲得了一次去南極考察的機會。

這段經歷宗秋剛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去了才知道這真的是世界的邊緣。除了冰山和偶爾看到幾隻企鵝,就只有這幾個人。」

宗秋剛在南極考察的時候正值太陽活動劇烈的時期,是考察空間天氣效應的最佳時期。但又正值南極極夜,宗秋剛還記得,當時放眼望去「哪裡都是黑的」,甚至心裡還會嘀咕「沿著這些海冰是不是能走回去,走回國呢?」這些極端的條件下,宗秋剛覺得自我調節非常重要,「在那個地方會有一個放大的效應。受教育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不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宗秋剛笑談:「那個時候的好處吧,就是你可以(在南極)看到各種自然奇觀;壞處就是通訊的頻段老是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所以你可能說兩句話,那個信號就沒有了,跑了。」

在這段近乎「與世隔絕」的時光中,宗秋剛並不寂寞,反而自得其樂。那段時間裡,在反覆看過僅有的幾盤錄像帶後,他發覺相較於娛樂和社交,他更喜歡看書和科學觀測,它們能使自己獲得知識。

在他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卻是一個人的狂歡。藉助讀書和科研,宗秋剛進入「閉關修煉」模式,世界雖是天寒地凍,但他的大腦中卻燃燒著思想的熊熊烈火。

在德國,他結下一段燕園情

1994年,宗秋剛通過學者交換計劃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深造。在這一科學殿堂,他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在和世界最頂尖的教授學者的交流中,他意識到自己在空間物理學領域的造詣還遠遠不夠。

於是他把相關的書籍都找來,反覆咀嚼、不斷思考,直到形成自己的理解。他拋棄了一切娛樂,在德國鄉村的研究所埋頭苦讀,鑽研學術和修習德語兩頭並進。沒有塵世的喧囂,不牽掛世俗的柴米油鹽,雖居於他鄉一隅,每日思考的卻都是自己的日月星辰。

宗秋剛在辦公室

也正是在德國,他與當時在同一研究所做訪問研究的北大地空學院塗傳詒教授(現為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相識相交。作為所裡的兩位中國學者,他們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在每周日下午散步聊天。宗秋剛說,每次和塗老師的交流,都能讓自己有所收穫。

除了學術交流,二人還會就國內外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宗秋剛回憶道,「塗老師聊任何一個事件都想著做一個物理上的模型,認為要依靠這個模型來考慮這個具體事件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可靠的」。宗秋剛說,和塗老師的辯論絕非單純的聊天,「他這不是聊天就完事了,你跟他結論不一樣,他回去查證據,下回再來。這不是一個回合就完事了,得一回回地接著來,直到這件事情有一個了結。」回想起這段「唇槍舌劍」的時光,宗秋剛總覺自己受益匪淺,「塗老師是讓我最受益匪淺的前輩科學家之一」。

在北大,他開闢科研新天地

正是因為被北大學術魅力所吸引和塗老師相交多年的情誼,宗秋剛選擇到北大任教。彼時我國在地球科學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不小的距離,國內的客觀條件也比不上西方。但宗秋剛懷抱著建設祖國的理想,毅然回國。

在北大,宗秋剛帶領團隊研發了我國第一代能量粒子探測器——北大成像電子譜儀。這一探測器搭載在我國北鬥系列導航衛星上,實時監測著地球空間輻射環境的動態變化。談起自己的研究成果,宗秋剛老師用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了類比:「太空中的高能帶電粒子,特別是電子,很容易穿透普通衛星表面薄薄的蒙皮,到達衛星內部並沉積。久而久之,這些沉積的電子達到臨界狀態,就會導致衛星自燃。就像如果有電子進入我們手機裡頭的半導體材料,時間一長堆積得多了,就會以放電的形式把手機燒壞。我做的工作就是儘可能為衛星預警那些『電子殺手』。」宗秋剛領導的這項工作,為保證我國衛星的安全,降低「電子殺手」帶來的損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宗秋剛展示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宗秋剛認為,雖不敢稱全面接近歐美,但在某些細分領域我國已有超越歐美之勢。宗秋剛希望有更多的目光能投放到科學研究領域,他強調,「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科學(研究),要和別人在同一起點上做同一件事情,比拼一個高低。」

正因如此,他一直心繫著國內學術期刊的成長。「我們要辦成世界級的」,他堅定地說,「雖然還有蠻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要讓學術刊物獨立於任何機構以外,把數量和質量都提升上去。」

在談及自己獲得的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授予的傑出科學家獎時,宗秋剛老師展現出了成竹在胸的氣度,「現在我們中國走向世界了,我們工作也被世界所承認」。數十年的艱苦求學、後起的追趕乃至超越,漫漫科研路上的艱辛都被宗秋剛用一笑帶過,「很多人一起努力,趕上來,做出成績,應該是不容易的」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章

在燕園,他為科研輸送新血液

科學事業的繁榮離不開年輕力量的注入,宗秋剛深諳此理。他認為,大學的教育模式不能延續中學模式,而應該「讓學生走向開放的知識,讓學生儘可能地獨立思考、判斷是非」。

2015年,他被評為北京大學第二十屆「十佳教師」;2019年,他獲得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十佳教師」稱號。在北大的十餘年裡,宗秋剛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理念。他為了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一直追逐著時代潮流。這種嚴謹踏實的教學風格和親切幽默的人格魅力的「反差萌」,廣受同學們的好評。

宗秋剛所獲部分教學獎項

宗秋剛老師認為僅憑一次兩次的階段性測試很難判定一個人聰明與否或是好壞。你很難證明你比較聰明,但是你可以證明你足夠努力。」他認為,作為教師,與其去衡量學生的聰明程度,他更願去教導學生用功和努力,「我多費點功夫多用功,這是看得出來的」。

宗秋剛參與的部分學術交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有宗秋剛這樣的科研前輩一路領航,後輩學者才得以在風浪中站穩腳跟,劈波斬浪,不斷在科學前沿開拓新的疆域。

願更多北大人追隨宗秋剛老師的腳步,懷著一顆赤子心,投向一片科研土。

宗秋剛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2018年VikramSarabhai金質獎章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傑出科學家獎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SCOSTEP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頒給一位科學家,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2020年度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宗秋剛,以表彰其在空間能量粒子加速機制和統一空間等離子體中基本磁性結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並高度評價其為空間物理學做出的貢獻。宗秋剛教授也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人 物 介 紹

宗秋剛,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日地科學(ST)分會主席。擔任歐洲空間局(ESA)和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等單位的6項國際空間計劃的合作科學家,並參與中國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曾榮獲維克拉姆薩﹒拉巴依金質獎章(2018)、漢尼斯﹒阿爾文獎章(2019,首位華人)和國際日地物理委員傑出科學家獎(2020)三項空間物理領域最富國際聲譽的大獎。現從事空間物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磁層物理、空間天氣學和空間探測。

參考資料: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圖片:受訪者提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康美玲、全景視覺

採訪:孫可心

文字:徐治荃、呂成敏

編輯:郭倬然

排版:南瓜醬

責編:以棲

相關焦點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宗秋剛教授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追星」之路宗秋剛在辦公室也正是在德國,他與當時在同一研究所做訪問研究的北大地空學院塗傳詒教授(現為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相識相交。
  • 首位華人獲獎者!北大宗秋剛教授獲得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傑出科學家獎
    近日,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決定將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SCOSTEP 2020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以表彰其在空間能量粒子加速機制和統一空間等離子體中基本磁性結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並高度評價其為空間物理學做出的貢獻
  • 他比北大「黃金一代」更年輕!許晨陽之後,華人再拿大獎
    大獎每年舉行一次,每個獲獎席位300萬美元獎金,幾乎是諾貝爾獎的3倍。後排左起:許晨陽、張偉、何旭華前排左起:尤建功、杜強、湯濤、張平文、金石、陳猛現年34歲的孫崧,也被認為是除了北大「黃金一代」的幾位大佬外,最有希望獲得菲爾茲獎的華人之一。
  • IEEE首位華人主席誕生!劉國瑞教授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新智元導讀】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了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一大早,傳來喜訊,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IEEE主席!
  • 華人首位!許晨陽獲2021年美國數學會代數領域最高獎
    他也是有史以來首位獲得科爾獎的華人數學家。科爾獎(The Frank Nelson Cole Prize in Algebra)設立於1928年,是美國數學會代數領域的最高獎,授予過去六年在代數領域有傑出貢獻的研究者,每三年才頒布一次,每次只有一位獲獎者。許晨陽的導師與合作者Kollár,Hacon,McKernan等人都曾獲得此獎。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在數十萬美籍華人中,有一個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如今又是中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人送外號「四院士」學者,在全世界範圍內只有他一個實現了這個成就。
  • 北大教授之風骨
    知道他是因為他曾是北京大學教授,北大生命科學院院長,擁有伯樂一樣的眼睛,他「發現」了中國的諾爾貝獲得者,推動了我國醫學事業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知道我國科學家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2011年在屠呦呦還默默無名時,他就已經注意到她了。並在自己的博客,首先刊登對屠呦呦從中藥中,發現化學分子的成就,其後他在《中國科學》發表文章,稱屠呦呦的工作為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
  •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成首位獲獎華人 | 科技早頭條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科學家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揭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因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領域的貢獻獲獎
  • 中科院院士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首位獲此獎項的華人
    IT之家6月15日消息 根據新華社的報導,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獲獎
  • 華人首次!王中林院士斬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網友:華人之驕,世界...
    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中林,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6月14日,據中國科學院大學官網報導,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揭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院士獲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馬裡蘭大學首席教授劉國瑞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了!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 IEEE史上首位華人主席,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當選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蛋醬劉國瑞以 21120 票當選為 IEEE 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將於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任職。北京時間 10 月 13 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官方正式發布了 2020 年度選舉結果,美國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華人學者劉國瑞(K. J.
  •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又一位獲得世界大獎,全成美國名校教授
    只是,排名越靠前的大學,擁有的強勢專業就越多,譬如北大,不僅擁有名滿天下的光華管理學院,還有享譽全球的數學院。就在前不久,北大數學院「黃金一代」中,又有一位獲得世界大獎,至此,這些北大培養出來的優秀數學家全部成為美國名校教授。此次獲獎的中國數學家名叫惲之瑋,從小就酷愛數學,中學時代成為奧賽界的王者,奪得過多個第一。
  • 祝賀劉國瑞教授當選下一任IEEE主席!IEEE首位華人主席
    --IEEE歷史上華人首位--北京時間 10 月 13 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官方正式發布了 2020 年度選舉結果,美國馬裡蘭大學首席教授、華人學者劉國瑞(K.RAY LIU)以 21120 票當選為 IEEE 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在此,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向劉國瑞教授表示祝賀!01 成就劉國瑞教授 1983 年在臺灣大學獲得電氣工程學士學位,1990 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電氣工程博士學位。
  • 首位登太空華人王贛駿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首位登太空華人王贛駿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時間: 2012-03-31   來源: 科學網   作者: 海嶼 王贛駿從太空回來,在愛德華空軍基地登陸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也是第一位在太空從事自己設計的科學實驗的科學家、美國範德堡大學教授王贛駿,近日榮獲「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盛典2011-2012」最受矚目獎項「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120年間,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是誰、哪個國家獲獎作者最多、女性作家都有哪些、華人作家又有誰榜上有名?……今天,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除了寫作,她還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路易絲.格魯克(Louise Glück),美國當代女詩人,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7歲因厭食症輟學,開始為期七年的心理分析治療,隨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詩歌小組學習。1975年開始在多所大學講授詩歌創作。
  • 數學奇才惲之瑋35歲成MIT華人終身教授,如今再獲西蒙斯學者獎
    近日,西蒙斯基金會官網公布了2020年西蒙斯學者獎獲獎名單,人稱「惲神」的80後數學奇才惲之瑋,成為了今年唯一的華人獲獎者。西蒙斯基金會自2012年起開始評選西蒙斯學者。評選結束會,基金會將連續5年為獲獎學者提供每年1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今年,共有15位西蒙斯學者獎獲得者,其中數學領域僅有4位,惲之瑋就是其中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惲之瑋是繼陶哲軒、姚鴻澤、陳秀雄之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華人數學家。1982年,惲之瑋出生在江蘇常州的一個「名門望族」。
  • 近日在一場國際會議中,江蘇教授成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此前,大會官方已正式宣布,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系主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教授擔任" IJCAI 2021 "程序主席,這也是IJCAI 歷史上首次由華人擔任程序主席一職。IJCAI 2020原定於2020年7月開幕,因為疫情影響,會議地址便由日本橫濱改為了線上,於2021年1月11日開幕。
  • 他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他放棄哈佛終身教授,回到北大
    1962年,謝曉亮出生於北京;1980年,謝曉亮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1990年,他從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博士畢業後進入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他進入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工作,他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來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科學家;1998年,36歲的謝曉亮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聘為終身教授。
  • 清華在丘賽慘敗北大,引丘成桐怒斥?北大數學這麼強,還得謝清華
    丘成桐是第一位獲得數學最高獎「菲爾茲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他被公認為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更有美譽稱「丘成桐一個人頂得過哈佛大學半個數學系」。由於官網上只能查到2017——2019年的比賽結果,超模君就根據它們簡單做了一個表格:個人賽及個人全能賽獲獎情況近三年團體賽獲獎情況為了方便對比,超模君只選擇了北大與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