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出身偏僻鄉村
卻心懷「追星」夢想
送星上天
成了他奮鬥的事業
曾奔赴南極科考
曾遠渡重洋求學
選擇紮根祖國大地
助力北鬥、研發載荷
探索無限宇宙
《星空日記》的現實版
正在他的身上上演
近日,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
將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
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宗秋剛教授
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
最高獎項
宗秋剛教授是
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一起來看宗秋剛教授的
「追星」之路
仰望天空,他走出鄉村
宗秋剛在江西的一個小村落長大。年幼時,宗秋剛便要放牛、幹農活,承擔很多家務。回想起米飯加兩罐鹹菜便足以對付一個星期的中學時光,宗秋剛仍有許多感慨,「對比一下,現在的條件確實好太多了」。
年少時,日子過得清貧,卻並不覺苦,現在回憶起來,宗秋剛腦海中滿是「小時候,家鄉的天特別藍,每到晴朗的夜晚都能看見美麗的銀河」。
自小喜歡仰望星空的宗秋剛,踏踏實實地走著求學路。「那個時候千軍萬馬只有一條路,高考上大學你才能找到工作,你才能有個新的機會改變原來的生活軌道,所以所有的人都很用功。」秉承著樸素而堅定的信念,宗秋剛拋卻一切雜念,刻苦學習,「我當時也是天天刷題,除了做題沒有別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蒸蒸日上,萬千有志青年滿懷理想和豪情,掀起了學物理的浪潮。多次跳級的宗秋剛,15歲時考進了四川大學的原子核物理專業。
大學畢業後宗秋剛選擇前往中國科學院空間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實現了從核科學向空間物理學的「跨界」。從此開始,他便在空間物理領域不斷求索,不斷開拓著學科前沿。
奔赴南極,他追求廣闊宇宙
24歲時,宗秋剛獲得了一次去南極考察的機會。
這段經歷宗秋剛記憶猶新。他回憶道,「去了才知道這真的是世界的邊緣。除了冰山和偶爾看到幾隻企鵝,就只有這幾個人。」
宗秋剛在南極考察的時候正值太陽活動劇烈的時期,是考察空間天氣效應的最佳時期。但又正值南極極夜,宗秋剛還記得,當時放眼望去「哪裡都是黑的」,甚至心裡還會嘀咕「沿著這些海冰是不是能走回去,走回國呢?」這些極端的條件下,宗秋剛覺得自我調節非常重要,「在那個地方會有一個放大的效應。受教育的人能夠更好地自我調節,不然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宗秋剛笑談:「那個時候的好處吧,就是你可以(在南極)看到各種自然奇觀;壞處就是通訊的頻段老是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所以你可能說兩句話,那個信號就沒有了,跑了。」
在這段近乎「與世隔絕」的時光中,宗秋剛並不寂寞,反而自得其樂。那段時間裡,在反覆看過僅有的幾盤錄像帶後,他發覺相較於娛樂和社交,他更喜歡看書和科學觀測,它們能使自己獲得知識。
在他看來,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寂寞卻是一個人的狂歡。藉助讀書和科研,宗秋剛進入「閉關修煉」模式,世界雖是天寒地凍,但他的大腦中卻燃燒著思想的熊熊烈火。
在德國,他結下一段燕園情
1994年,宗秋剛通過學者交換計劃前往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深造。在這一科學殿堂,他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在和世界最頂尖的教授學者的交流中,他意識到自己在空間物理學領域的造詣還遠遠不夠。
於是他把相關的書籍都找來,反覆咀嚼、不斷思考,直到形成自己的理解。他拋棄了一切娛樂,在德國鄉村的研究所埋頭苦讀,鑽研學術和修習德語兩頭並進。沒有塵世的喧囂,不牽掛世俗的柴米油鹽,雖居於他鄉一隅,每日思考的卻都是自己的日月星辰。
宗秋剛在辦公室
也正是在德國,他與當時在同一研究所做訪問研究的北大地空學院塗傳詒教授(現為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相識相交。作為所裡的兩位中國學者,他們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餘,擠出時間在每周日下午散步聊天。宗秋剛說,每次和塗老師的交流,都能讓自己有所收穫。
除了學術交流,二人還會就國內外熱點問題展開辯論。宗秋剛回憶道,「塗老師聊任何一個事件都想著做一個物理上的模型,認為要依靠這個模型來考慮這個具體事件是不是真的,是不是可靠的」。宗秋剛說,和塗老師的辯論絕非單純的聊天,「他這不是聊天就完事了,你跟他結論不一樣,他回去查證據,下回再來。這不是一個回合就完事了,得一回回地接著來,直到這件事情有一個了結。」回想起這段「唇槍舌劍」的時光,宗秋剛總覺自己受益匪淺,「塗老師是讓我最受益匪淺的前輩科學家之一」。
在北大,他開闢科研新天地
正是因為被北大學術魅力所吸引和塗老師相交多年的情誼,宗秋剛選擇到北大任教。彼時我國在地球科學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尚有不小的距離,國內的客觀條件也比不上西方。但宗秋剛懷抱著建設祖國的理想,毅然回國。
在北大,宗秋剛帶領團隊研發了我國第一代能量粒子探測器——北大成像電子譜儀。這一探測器搭載在我國北鬥系列導航衛星上,實時監測著地球空間輻射環境的動態變化。談起自己的研究成果,宗秋剛老師用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了類比:「太空中的高能帶電粒子,特別是電子,很容易穿透普通衛星表面薄薄的蒙皮,到達衛星內部並沉積。久而久之,這些沉積的電子達到臨界狀態,就會導致衛星自燃。就像如果有電子進入我們手機裡頭的半導體材料,時間一長堆積得多了,就會以放電的形式把手機燒壞。我做的工作就是儘可能為衛星預警那些『電子殺手』。」宗秋剛領導的這項工作,為保證我國衛星的安全,降低「電子殺手」帶來的損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宗秋剛展示研究成果
隨著中國空間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宗秋剛認為,雖不敢稱全面接近歐美,但在某些細分領域我國已有超越歐美之勢。宗秋剛希望有更多的目光能投放到科學研究領域,他強調,「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科學(研究),要和別人在同一起點上做同一件事情,比拼一個高低。」
正因如此,他一直心繫著國內學術期刊的成長。「我們要辦成世界級的」,他堅定地說,「雖然還有蠻長的路要走,但我們要讓學術刊物獨立於任何機構以外,把數量和質量都提升上去。」
在談及自己獲得的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授予的傑出科學家獎時,宗秋剛老師展現出了成竹在胸的氣度,「現在我們中國走向世界了,我們工作也被世界所承認」。數十年的艱苦求學、後起的追趕乃至超越,漫漫科研路上的艱辛都被宗秋剛用一笑帶過,「很多人一起努力,趕上來,做出成績,應該是不容易的」。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章
在燕園,他為科研輸送新血液
科學事業的繁榮離不開年輕力量的注入,宗秋剛深諳此理。他認為,大學的教育模式不能延續中學模式,而應該「讓學生走向開放的知識,讓學生儘可能地獨立思考、判斷是非」。
2015年,他被評為北京大學第二十屆「十佳教師」;2019年,他獲得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十佳教師」稱號。在北大的十餘年裡,宗秋剛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學理念。他為了拉近和同學們的距離,一直追逐著時代潮流。這種嚴謹踏實的教學風格和親切幽默的人格魅力的「反差萌」,廣受同學們的好評。
宗秋剛所獲部分教學獎項
宗秋剛老師認為僅憑一次兩次的階段性測試很難判定一個人聰明與否或是好壞。「你很難證明你比較聰明,但是你可以證明你足夠努力。」他認為,作為教師,與其去衡量學生的聰明程度,他更願去教導學生用功和努力,「我多費點功夫多用功,這是看得出來的」。
宗秋剛參與的部分學術交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有宗秋剛這樣的科研前輩一路領航,後輩學者才得以在風浪中站穩腳跟,劈波斬浪,不斷在科學前沿開拓新的疆域。
願更多北大人追隨宗秋剛老師的腳步,懷著一顆赤子心,投向一片科研土。
宗秋剛獲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2018年VikramSarabhai金質獎章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傑出科學家獎
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SCOSTEP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每兩年頒發一次,每次頒給一位科學家,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2020年度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宗秋剛,以表彰其在空間能量粒子加速機制和統一空間等離子體中基本磁性結構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並高度評價其為空間物理學做出的貢獻。宗秋剛教授也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人 物 介 紹
宗秋剛,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行星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日地科學(ST)分會主席。擔任歐洲空間局(ESA)和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等單位的6項國際空間計劃的合作科學家,並參與中國的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曾榮獲維克拉姆薩﹒拉巴依金質獎章(2018)、漢尼斯﹒阿爾文獎章(2019,首位華人)和國際日地物理委員傑出科學家獎(2020)三項空間物理領域最富國際聲譽的大獎。現從事空間物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磁層物理、空間天氣學和空間探測。
參考資料: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北京大學空間物理與應用技術研究所
圖片:受訪者提供、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官網、康美玲、全景視覺
採訪:孫可心
文字:徐治荃、呂成敏
編輯:郭倬然
排版:南瓜醬
責編:以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