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生最好找男導師?NC最新研究惹爭議,多位學者呼籲撤稿

2020-11-24 集智俱樂部

最近發表在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論文,聲稱在科研領域,女性在男性導師的幫助下,會比在女性導師的幫助下發展更好。而男性選擇不同性別的導師對發展影響不大。

這篇論文因為「挑撥」學生和同性導師之間的關係,一經上線,就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激烈反對。

該論文目前已被標黃提醒,編輯正在審查,有可能撤稿。

發表三天就被標黃,批評聲不斷

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布了以《早期職業生涯中學術合作的非正式指導與初級作者表現之間的關係》為題的論文。

論文由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三位作者完成,計算社會科學助理教授 Bedoor AlShebli,社會研究和公共政策助理教授 Policy Kinga Makovi 和計算機科學副教授 Talal Rahwan 。

導師-學徒制度(mentor-protégé)是最典型學術傳承與合作方式,例如大學的研究生和導師。對科研新手而言,導師制為他們提供了榜樣、非正式的網絡和文化資本。許多女性和有色人種等群體因此得以突破原有階層。

而隨著科研工作的團隊化,跨團隊、跨領域合作的增多,導師制也在發生變化。團隊中的資深成員,也開始擔任導師角色,指導年輕同事或合作者。在科研合作中,一個新手科學家可能得到多位高級合作者的支持。

研究者從上億條論文數據中,篩選識別出300萬對導師-學徒關係,並分析了導師制與科學家職業生涯發展的關係。

結論認為,增加女性導師,不僅會減少女性學生的收益,連導師自己的收益也會受損。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討論。

華盛頓大學生物統計學家Daniela Witten寫道,論文並沒有告訴我們關於性別對導師制的限制,但卻告訴我們,統計學界需要更好地教科學家關於相關關係、因果關係及其混淆的知識。

洛克菲勒大學和霍華德·休斯頓醫學研究所的Lselie Vosshall甚至向期刊主編發布了一封公開信,聲稱Nature Communications有撤回這篇文章的「道德責任」。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遺傳學家Oana Carja則諷刺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是在提醒大家,性別歧視至今仍在學術界瀰漫。

許多活躍在推特的學者,對這篇論文的假設、結論、審稿過程提出質疑,向期刊編輯施壓要求撤稿審查。

Nature Communications官方推特發布了編輯聲明,但相關的爭議、聲討仍然不斷

為什麼這項研究引爭議?

僅從研究角度,這篇論文仍有其價值。

研究者收集了微軟學術圖譜中2020年以前的所有歷史論文數據,共計2.2億篇,對應著2.15億名作者。經過姓名消歧、合併,並制定身份關係的判斷標準,一共抽取出了300萬對導師-學徒。該研究的樣本數據跨越了10個大學科,時間跨度超過一個世紀,足夠具有代表性。研究者也開放了原始的論文圖譜和進一步獲得的資料庫。

對導師-學徒關係的泛化處理,是該研究在數據分析上的特點。論文作者 AIShebli 表示,這項關於導師制的工作與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沒有從正式的導師-學生關係來研究。她認為在科研新手的早期職業生涯中,導師作為一個整體,可以是多個年長學者,而不一定是正式的老師角色。

論文結論主要包括兩部分,其中第二部分爭議較大。

第一部分證實了在學術合作中,初級科學家確實從潛在的多個高級合作者那裡獲得了支持。這與更早的研究也相印證:高階合作者能幫助新手大幅提升影響力。導師制有助於提高個人在科研方面的職業發展。

而第二個部分,也是最被詬病的——兩種性別的初級科學家,在分別跟從兩種性別的導師之後,長期科研成就的差異。

論文假設在科學家的職業生涯中,會受到多位合作導師的輔導,把「導師」的概念泛化了。所以作者研究的是一個人所有導師(一起發過論文的正式導師、前輩、高級別同行等)的男女比例,怎樣影響其科研生涯發展。

而之所以引起爭議,可以看它摘要中的一段話:


增加女性導師的比例,不僅與女性學徒的輔導效果降低有關,而且與女性導師自身收穫的降低有關。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異性導師實際上可能會增加有志科研的女性的影響力。這些發現為「如何最好地提高女性在科學中的地位」之類的政策辯論,提供了新的視角。


a是男學徒受女導師比例的影響。b是女學徒受女導師比例的影響。c是男女導師分別指導女學徒時導師的相對收益

簡單來說結論就是,對女同學,其女性導師的比例增加,與未來科研成就降低顯著相關。未來科研產出最多可以降低達35%。

而男同學的科研生涯發展,與導師性別的關係相對較弱。

女性導師指導女性學生,不僅損失學生的成就,而且會讓導師自己的論文引用量下降18%!

作者進一步給的解釋是,從歷史上看,男性科學家比女性科學家享有更多的特權和資源。年輕女性如果想留在學術界,跟從男性導師會比跟從相同影響力的女性導師,獲得更多的收益。

這樣的解釋引發許多學者反感——簡直是在破壞女性導師跟她們的學生、合作者之間的關係!

研究者在論文中也承認,以當前的數據並不能捕捉社會層面的信息,且相關機制尚待揭示。但僅僅是給出一種可能的解釋、建議,就足以引發眾怒了。

學術界的性別不平等

性別不平等在學術界始終存在,並且日益成為敏感話題,這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只是冰山一角。性別差距,更直觀地體現在論文發表數量和科研生涯長度上。

2020年2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刊載論文,研究者利用涵蓋150萬名科研人員、1300萬篇論文的大數據,分析了不同國家和學科中性別不平等的歷史。這是利用論文數據對學術界性別不平等發展所做的第一次大規模研究。

該研究的一個發現是,每年發表的論文中女性作者佔比,從1945年的14%上升到2005年的35%,但比例仍遠低於男性。

另一個發現則是,男性科研工作者的平均職業生涯為11.0年,而女性只有9.3年。相比於男性,女性往往過早退出。但女性科研人員每年發表論文的數量、每篇論文的引用量(影響力)與男性的幾乎沒有差別。那麼「女科學家去哪兒了」?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發酵,女科學家的工作時間還在被進一步壓縮。

2020年7月發表於 Nature Human Behaviour 的一篇論文發現,疫情致使許多科研人員不得不居家工作,而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等則會降低科研產出。由於年幼子女的居家撫養非常耗費時間精力,所以受到衝擊最強烈的就是女科學家。

科學史上存在著各種性別偏見,如今已經很難在紙面上再見到。但作為一種社會現實以及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科學界的性別偏見仍然會長期存在。

本文開頭提及的論文之所以在審稿人未達成統一意見時,就被草草發表,正是性別偏見的體現——

研究者和學術期刊都迫切想表達對性別不平等現象的關切,但卻急於用帶著偏見的眼光來分析因果、提出建議,而簡化了性別問題的複雜性,忽視了某種建議的潛在傷害。


作者:劉培源

審校:黃俊銘

編輯:鄧一雪


集智俱樂部QQ群|877391004

商務合作及投稿轉載|swarma@swarma.org
◆ ◆ ◆

搜索公眾號:集智俱樂部

加入「沒有圍牆的研究所」

讓蘋果砸得更猛烈些吧!

相關焦點

  • 新研究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來源:科學網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並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打擊」,並表示將不再為該刊評審論文。對此,《自然—通訊》編輯團隊作出回應:他們正在審查這項研究。論文作者則表示,「自由探索和辯論是科學的動力,歡迎《自然—通訊》主編發起的審查」。
  • 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並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據Science網站11月20日報導,很快,該研究引發眾多科學家「圍攻」。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打擊」,並表示將不再為該刊評審論文。
  • 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 「性別歧視」 的 Nature 子刊論文撤稿了。 研究人員利用 100 多年來發表的 2 億多篇科學論文數據集,確定了 300 萬對導師和學生關係,來分析在導師制中,導師對學生指導效果的影響因素。
  • 權威期刊:女導師會損害女生科研生涯,應換男導師!引發強烈爭議
    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並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打擊」,並表示將不再為該刊評審論文。對此,《自然—通訊》編輯團隊作出回應:他們正在審查這項研究。
  • 「女導師拖後腿」?《自然》子刊論文撤稿
    《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這引發了學者和社交媒體的憤怒並對研究方法做出批評。12月21日,該研究作者發表撤稿聲明,撤回論文。據撤稿觀察網站報導,一個月前,《自然—通訊》編輯宣布將對該論文展開「優先」調查。
  • 《自然》子刊撤回「女導師拖後腿」論文
    11月17日,美國紐約大學阿布達比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這引發了學者和社交媒體的憤怒,並對相關研究方法做出了批評。12月21日,該研究作者發表撤稿聲明,撤回論文。
  • 女性研究者的導師為異性時,學術更出色?這篇論文果然被批,最終被撤稿
    11月17日,《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一篇論文聲稱,導師為男性時,女性研究者的學術研究會更出色。論文發表後就被人掛到了社交網絡上批評,沒過幾天,期刊就宣布對這篇論文進行「優先」調查。12月21日,期刊正式撤回了這篇論文。
  • 「讚美師娘」論文作者:主動投稿與導師無關,發表後師娘要求撤稿
    文章作者徐中民在寫作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過程中,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1月14日14時許,徐中民在個人公眾號「書味香」發布文章《四位一體的方法論》回應目前的爭議。他表示論文是主動投稿,與導師無關,「文章發表後,當時就受到很大的輿論壓力,但那只是來自科學圈,我師娘就要求我撤稿。我沒有行動。」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10月9日,因兩處「圖片意外錯誤」,由中國學者撰寫的一篇題為「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論文被Science《科學》期刊撤稿。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此次撤稿因其規模之大,創下了多個記錄: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大、單期刊撤稿總量最大、以及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最多——雖然聲明中沒有明確指出造假作者的國籍,但從它公布的名單來看,遭撤稿的107篇論文全部來源於中國作者,牽涉119家國內高校、醫院,另有4家海外大學、醫院。
  • Nature子刊發布撤稿聲明
    從一鳴驚人到一波三折再到一聲嘆息,這一年多,中國學術界和韓春雨走過來了什麼樣的歷程?「身心疲憊」?NgAgo的爭議,是否又就此塵埃落定?這一新的發展隨後被國內多家知名微信公眾號與媒體報導,NgAgo爭議國際化、大眾化、白熱化。2016年8月2日,Nature Biotechnology首次對爭議表態,「已有若干研究者聯繫本刊,表示無法重複這項研究。本刊將按照既定流程來調查此事。」
  • 與名校學者合作,撤稿的機率是高還是低?
    那麼,合作,特別是與來自名校學者的合作,對撤稿有何影響?唐莉、曹聰等人的最新研究發現,合作發表或因作者之間的內部監督核校,減少了被撤稿的因素(比如造假和重大錯誤等)而降低了撤稿機率;而當合作文章有來自排名靠前大學的學者參與時,撤稿機率更低。
  • 「韓春雨事件」始末:「諾獎級研究」為何走向了撤稿
    韓春雨等5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上發布了在線撤稿聲明,稱「因為科研界一直無法用我們論文中提供的實驗方案把論文圖4中的關鍵結果重複出來,我們決定撤回我們的這項研究」[1]。韓春雨這項曾被吹捧為「諾獎級研究」的學術成果,是怎樣一步一步走向撤稿的?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這項研究由來自中、美、加的學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文章登出的兩天內即引起了爭議。
  • 韓春雨論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動撤回—新聞—科學網
    《自然-生物技術》在社論中表示:「我們現在確信韓春雨的撤稿決定是維護已發表科研記錄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自然-生物技術》在發表社論的同時,發布了韓春雨團隊的撤稿聲明。「由於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複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 「雖然許多實驗室都進行了努力,但是沒有獨立重複出這些結果的報告。
  • 一種研究模式:多發論文,研究足跡,找不到真恐龍
    7月22日晚,這篇引發爭議的論文正式撤稿。但多位學者對作者團隊在撤稿中的表現有諸多不滿。最重要的一點是,作者團隊沒有直接承認他們的錯誤之處,而是多次強調新標本的研究發現糾正了這種不準確。方涵說,邢立達拿著材料找國外的學者合作,相當於「買辦」的角色,但他很多文章的署名都是第一作者,實際上,他在團隊裡面有多少貢獻,大家是懷疑的。多位與邢立達有過長期合作的研究者都提到他在研究中的協調角色。邢立達曾經的碩士同學斯科特·皮爾森與邢在2016年末發表了一篇論文。
  • 新華社追蹤韓春雨事件:撤稿是否等同造假?調查能否啟動?
    據了解,學者對於已發表的論文,在多種情況下都可以主動撤稿。例如,認為論文的證據不充分,試驗數據還不能得出文中結論,或是認為數據處理不妥,暫不適合發表論文等。一些受訪者認為,撤稿不等於造假。但也有不少研究人員感到「疑惑」:如果數據真實可靠,面對如此壓力,韓春雨團隊為何始終都不願公布實驗記錄?
  • 大數據揭秘:生物醫學領域,中國論文撤稿到底有多嚴重?
    生物醫學領域,中國撤稿佔生物醫學所有撤稿的20.89%;低於所有研究領域佔所有撤稿比例44%。中國學者撤稿最多的機構這些機構撤稿多,是否是由於其發表的論文多?我們也檢索了最新發表的1萬篇論文的機構排名,看到:只能說撤稿數大致與發表的論文數相關。但是也可以看到,發表論文最多的首都醫科大學撤稿數僅在第8位;而發表論文第三多的四川大學,撤稿數僅在第15位。
  • 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我們始終依照最高的倫理標準和職業準則來進行研究,牢記研究人員的責任,謹慎確保研究依賴的數據符合我們的高標準。基於獨立審查的最新進展,我們無法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並要求將論文撤回。」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後,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