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2020-12-05 第一財經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陷入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學術醜聞。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

獨立審查工作受阻

上述論文的三位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布來根婦女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學主任曼迪普·梅赫拉(Mandeep Mehra);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弗蘭克·魯斯基茨卡(Frank Ruschitzka)教授和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和放射學副教授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表示,他們發起了一項針對為論文提供數據的醫療數據公司Surgisphere及其CEO薩班·德賽(Sapan Desai)的獨立審查,以確定數據內容的來源,並希望重複論文中的數據分析。

作者們表示,獨立審查人員告訴他們,Surgisphere公司拒絕移交全資料庫、用戶合同以及ISO審計報告等信息,因為這會侵犯客戶的協議以及保密要求。鑑於此情況,獨立審查工作將難以開展。

「我們始終依照最高的倫理標準和職業準則來進行研究,牢記研究人員的責任,謹慎確保研究依賴的數據符合我們的高標準。基於獨立審查的最新進展,我們無法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並要求將論文撤回。」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

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第一財經記者6月3日聯繫Surgisphere公司的另外兩位高管,也均未收到回復。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查詢公開信息發現,Surgishpere公司沒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截至6月5日,除了CEO德賽,公司公開的員工僅剩一人,另外兩名負責業務發展和市場銷售的高管的信息已經被刪除。

公司此前僱傭的三名管理層和員工中,有一名科幻小說作家和一名成人內容模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德賽在創立公司前,曾在一家醫院工作,還捲入數起訴訟糾紛案。

在論文被撤回前,德賽曾公開回應稱,公司的數據挖掘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慧技術,外界對公司系統的運作有著深層的誤解。「外界存在很多偏見和不相關的聯繫,有試圖抹黑我們的傾向。」德賽表示。

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研究員卡洛斯·查庫爾(Carlos Chaccou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家微不足道的公司是如何影響了全球的決策值得關注。此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們在伊維菌素方面的研究也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決策。」

權威期刊的信任危機

《柳葉刀》5月22日氯喹的論文發表後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世衛組織為此暫停了氯喹和羥氯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論文的撤稿也增加了大疫情期間人們對權威學術期刊的不信任感。

《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在社交媒體上轉述了自己接受採訪時發表的觀點。他表示:「我對事態的發展感到震驚,這是全球緊急公衛生事件情況下的一起令人震驚的研究失當的案例。」

《柳葉刀》論文撤回不久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同樣的理由將一篇由梅赫拉和德賽等人發表的使用Surgisphere數據的論文撤回了。

在社交媒體上,《柳葉刀》論文的數據醜聞引發了渲染大波,一些學者認為由於評審的過失,導致了全球數十項臨床試驗中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作者們宣稱自己獲得了訪問全部數據的權限,他們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一位瑞士的呼吸科專家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還有一位巴西的研究者寫道:「《柳葉刀》和NEJM兩個最具聲明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正直感受到了挑戰,他們的編輯存在政治偏見,沒有做好評審工作。這反映了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的窘境。」

牛津大學聯合熱帶醫學研究中心(MORU)流行病學主任理察·莫德(Richard Maude)表示:「數據造假的後果是撤稿,我們還能建立起對科學的信心嗎?涉事人員應該需要承擔更多的後果。」

霍頓對此回應稱:「我們希望更多的是能夠吸取教訓,而不是承擔後果。」針對一些年輕研究人員提出的如何避免相關的數據暗箱所引發的撤稿情況,霍頓回復稱:「你需要更好地了解你的合作者。」

還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要求霍頓辭職,霍頓回應道:「最好的編輯已經被解僱了,我還在等待。」

「在新冠大疫情期間,熱門的研究會受到更多關注,尤其像氯喹這種藥物,一些研究者希望爭相上頭條,這篇文章使用了不可靠的數據,被撤回是必須的,接下去要看作者所在的機構是否會追究。」澳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沈漢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學術造假的情況一直存在,但是在大流行病期間,由於其影響力和政治因素,因此這種後果會進一步被放大。

相關焦點

  • 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氯喹撤稿風波:論文作者被大學解聘
    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氯喹論文撤稿風波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statnews.com當地時間6月7日報導,美國猶他大學已經與撤稿論文作者之一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達成「雙向同意」,終止帕特爾的教職。
  • Lancet、NEJM撤稿事件,影響了你對權威期刊的信任嗎?
    2020年6月4日,Lancet、NEJM各撤回了一項有爭議的Covid-19研究,因為作者們無法證明原始數據的可靠性。該撤稿事件的影響巨大,甚至有人評論說可能是「現代史上影響最大的撤稿事件」。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的原始數據從未提交給第三方進行過審查,更令人震驚的是,Surgisphere公司拒絕對論文作者公開數據。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柳葉刀》迅速撤稿一個針對全球多個國家的96000多位新冠疾病(COVID-19)入院患者使用羥氯喹或氯喹治療效果的分析研究,原因為數據提供方不能提供完整數據,接受第三方審查。2. 有評論表示:論文從發表到撤稿僅13天,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誰應該為這一事件負責?3.
  • 羥氯喹療法、口罩無用論等多篇關於新冠肺炎的頂級期刊論文被撤稿
    然而,仍然有一些啼笑皆非的論文甚至被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等頂級期刊,不僅招來了較大的爭議,而且引起了極壞的影響。
  • 大牛被下屬「坑」到撤稿並辭職後,這個機構開始在投稿前審查論文
    插圖:Ana Kova 撰文 Alison Abbott 2017 年 6 月 15 日,德國的一所知名生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因為一則驚人的消息陷入了危機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近期,Schneider等人在發表於《科學計量學》的一項研究中,回顧了2005年呼吸醫學領域的一篇被撤論文。該論文發現歐米珈3脂肪酸有助降低慢阻肺患者的炎症標誌物。2008年,該論文因報告虛假的臨床試驗數據而被撤銷。 然而,這篇論文在撤稿十多年後引用次數仍在增加。
  • 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撤稿要求
    6月18日,幾十名科學家聯名發信給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影響因子9.58),要求撤回一篇有關口罩遏制病毒傳播的論文,稱該研究存在「嚴重方法學錯誤」,並含有大量明顯錯誤的表述。就在上個月,發表在NEJM和柳葉刀上的兩篇COVID-19論文收到了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質疑,最終兩篇論文均被撤回。
  • 韓春雨造假事件最新消息 調查報告:論文撤稿回歸普通教師行列
    但一年前河北科技大學聲明稱「學校決定啟動對韓春雨該項研究成果的學術評議及相關程序」,終於有了「調查和處理結果」。 學校對韓春雨撤稿事件進行了學術和行政兩條線進行了核查。在學術方面,「校學術委員會成立調查組,本著「依法依規、嚴謹規範、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原則,認真核查了該論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實驗資料,並委託第三方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重複驗證實驗」,結論是:「認為撤稿論文已不再具備重新發表的基礎,未發現韓春雨團隊有主觀造假情況。」 這個調查結論,立即引起人們新一輪的強烈質疑,種種批評鋪天蓋地而來。
  • 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知名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聯名撤稿要求
    就在上個月,發表在NEJM和柳葉刀上的兩篇COVID-19論文收到了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質疑,最終兩篇論文均被撤回。(詳見醫咖會既往報導:Lancet、NEJM同時撤稿遭受爭議的Covid-19研究,兩項研究的原始數據受到質疑!)
  •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2016年5月2日,40歲出頭的韓春雨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論文轟動國內學界。二本院校、講師身份為他蒙上一層「勵志色彩」。但一鳴驚人的他很快陷入「學術造假」的爭議——對於講求實證精神的現代科學,實驗數據無法重複必將面對質疑。
  • COVID論文大稿被撤,點中了學界哪個痛穴
    》撤回關於氯喹對新冠無療效的論文,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這一結論曾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的試驗。這起撤稿事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關於新冠肺炎研究最大的科學醜聞之一」。6月4日,《柳葉刀》發布了該論文的撤稿聲明,4位作者中的3位提出要求撤回論文,理由是「無法完成對分析數據的獨立審查,不能再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了」。
  • 中國學者《科學》論文首被撤稿 舉報者:可以重做研究再提交
    論文共12位署名作者,除朱斌等4位作者不接受撤稿決定之外,團隊中其它8人包括吳豔、宋懷兵均支持撤稿,並於Science網站發布「撤稿聲明」,稱對研究中的「意外錯誤」(accidental mistakes) 負全部責任。
  •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導致行業倒退十年?!
    調查稱,作為心肌再生領域開創者和頂尖人物的皮耶羅·安韋薩教授有31篇學術論文存在數據造假,應予撤稿。安韋薩的上百篇學術論文被視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石,如今多達31篇遭推翻,使得國內外諸多研究人員的相關課題化為泡影。一些人驚呼,這樁學術醜聞導致「整個行業倒退十年」。一些人擔憂,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展開的臨床試驗和商業項目均面臨危機,需要重新評估可行性。
  • 首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後續: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作者稱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因為出稿時間正值新冠流行期間,作者們被隔離導致交接不暢,使用了錯誤圖片。據悉,這是第一篇中國被撤稿的Science論文。>同意撤稿的8位作者在「撤稿聲明」中指出,研究報告中的兩處「圖片錯誤」和當時的地域位置與人員變動相關。
  • 今年最low論文!這篇"史上最扯"的SCI被怒懟後終於撤稿了
    就算5G、新冠病毒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作者也不能這樣蹭熱點吧!5G哪個國家最強,大家也心裡清楚,「5G可以誘發新冠病毒」這種只有美國國務卿龐培奧才能說得出口的結論,竟然是由義大利、美國的科研者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作者能寫出來,期刊能最後接收發表,都讓人大跌眼鏡,也更讓人氣氛。
  • 哈佛幹細胞專家論文造假影響有多大
    安韋薩的上百篇學術論文被視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基石,如今多達31篇遭推翻,使得國內外諸多研究人員的相關課題化為泡影。一些人驚呼,這樁學術醜聞導致「整個行業倒退十年」。一些人擔憂,以上述理論為基礎展開的臨床試驗和商業項目均面臨危機,需要重新評估可行性。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創歷史最高
    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 388 篇 SCI 論文撤稿,而美國有 255 篇 SCI 論文撤稿,英國有 124 篇撤稿。,發現撤稿論文主要集中於自然科學領域,撤稿量排名前三的學科分別是物理學、基礎生命科學、生物學。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最高
    3、2020 年中國 SCI 撤稿仍然遙遙領先2020 年,中國已有388篇SCI論文撤稿,而美國有255篇SCI論文撤稿,英國有124篇撤稿。6、撤稿論文的十大領域通過對2599篇論文所屬學科進行詞頻分析,發現撤稿論文主要集中於自然科學領域,撤稿量排名前三的學科分別是物理學、基礎生命科學、生物學。
  • 危機 | 35000篇論文或因圖像重複不當而撤稿
    隨後,他們把這個情況通報雜誌社,最終有42篇論文更正了圖片,5篇被撤稿,還有12篇沒有採取任何應對措施。mBio主編Arturo Casadevall認為稱,這是意料之中的,因為許多論文重複用圖並不是故意的。
  • 中國SCI論文撤稿佔世界 44%,撤稿數量創歷史新高
    >SCI 收錄中國論文數量佔世界論文總數的變化趨勢1、中國SCI論文撤稿佔到所有撤稿的44.0%截止到2020年7月,世界範圍內共有23,425篇SCI撤稿,其中中國有 10,303篇,遠遠高於第二位的美國4,125篇,中國論文撤稿已佔了世界44%,「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