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陷入了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重大學術醜聞。周四,《柳葉刀》發表了來自三位作者的聲明,他們主動撤回了5月22日發表的一篇倍受爭議的氯喹和羥氯喹的臨床觀察性研究論文。
獨立審查工作受阻
上述論文的三位共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美國布來根婦女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學主任曼迪普·梅赫拉(Mandeep Mehra);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弗蘭克·魯斯基茨卡(Frank Ruschitzka)教授和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和放射學副教授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表示,他們發起了一項針對為論文提供數據的醫療數據公司Surgisphere及其CEO薩班·德賽(Sapan Desai)的獨立審查,以確定數據內容的來源,並希望重複論文中的數據分析。
作者們表示,獨立審查人員告訴他們,Surgisphere公司拒絕移交全資料庫、用戶合同以及ISO審計報告等信息,因為這會侵犯客戶的協議以及保密要求。鑑於此情況,獨立審查工作將難以開展。
「我們始終依照最高的倫理標準和職業準則來進行研究,牢記研究人員的責任,謹慎確保研究依賴的數據符合我們的高標準。基於獨立審查的最新進展,我們無法保證原始數據的真實性,並要求將論文撤回。」三位作者寫道。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
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第一財經記者6月3日聯繫Surgisphere公司的另外兩位高管,也均未收到回復。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查詢公開信息發現,Surgishpere公司沒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截至6月5日,除了CEO德賽,公司公開的員工僅剩一人,另外兩名負責業務發展和市場銷售的高管的信息已經被刪除。
公司此前僱傭的三名管理層和員工中,有一名科幻小說作家和一名成人內容模特。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德賽在創立公司前,曾在一家醫院工作,還捲入數起訴訟糾紛案。
在論文被撤回前,德賽曾公開回應稱,公司的數據挖掘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慧技術,外界對公司系統的運作有著深層的誤解。「外界存在很多偏見和不相關的聯繫,有試圖抹黑我們的傾向。」德賽表示。
巴塞隆納全球衛生研究所(ISGlobal)研究員卡洛斯·查庫爾(Carlos Chaccour)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家微不足道的公司是如何影響了全球的決策值得關注。此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他們在伊維菌素方面的研究也影響了很多國家的決策。」
權威期刊的信任危機
《柳葉刀》5月22日氯喹的論文發表後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世衛組織為此暫停了氯喹和羥氯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論文的撤稿也增加了大疫情期間人們對權威學術期刊的不信任感。
《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在社交媒體上轉述了自己接受採訪時發表的觀點。他表示:「我對事態的發展感到震驚,這是全球緊急公衛生事件情況下的一起令人震驚的研究失當的案例。」
《柳葉刀》論文撤回不久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同樣的理由將一篇由梅赫拉和德賽等人發表的使用Surgisphere數據的論文撤回了。
在社交媒體上,《柳葉刀》論文的數據醜聞引發了渲染大波,一些學者認為由於評審的過失,導致了全球數十項臨床試驗中斷,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當作者們宣稱自己獲得了訪問全部數據的權限,他們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一位瑞士的呼吸科專家在社交媒體上寫道。
還有一位巴西的研究者寫道:「《柳葉刀》和NEJM兩個最具聲明的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正直感受到了挑戰,他們的編輯存在政治偏見,沒有做好評審工作。這反映了政治凌駕於科學之上的窘境。」
牛津大學聯合熱帶醫學研究中心(MORU)流行病學主任理察·莫德(Richard Maude)表示:「數據造假的後果是撤稿,我們還能建立起對科學的信心嗎?涉事人員應該需要承擔更多的後果。」
霍頓對此回應稱:「我們希望更多的是能夠吸取教訓,而不是承擔後果。」針對一些年輕研究人員提出的如何避免相關的數據暗箱所引發的撤稿情況,霍頓回復稱:「你需要更好地了解你的合作者。」
還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要求霍頓辭職,霍頓回應道:「最好的編輯已經被解僱了,我還在等待。」
「在新冠大疫情期間,熱門的研究會受到更多關注,尤其像氯喹這種藥物,一些研究者希望爭相上頭條,這篇文章使用了不可靠的數據,被撤回是必須的,接下去要看作者所在的機構是否會追究。」澳門大學細胞生物學教授沈漢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還說道,學術造假的情況一直存在,但是在大流行病期間,由於其影響力和政治因素,因此這種後果會進一步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