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撤稿要求

2020-12-02 健康界

6月18日,幾十名科學家聯名發信給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影響因子9.58),要求撤回一篇有關口罩遏制病毒傳播的論文,稱該研究存在「嚴重方法學錯誤」,並含有大量明顯錯誤的表述。

就在上個月,發表在NEJM和柳葉刀上的兩篇COVID-19論文收到了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質疑,最終兩篇論文均被撤回。

這項題為「Identifying airborne transmission as the dominant route for the spread of COVID-19」的研究發表在6月11日的《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ario Molina,他曾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發現了人造化學物質與大氣臭氧層耗竭之間的聯繫,並因此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該研究通過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5月9日武漢、義大利和紐約的疫情流行趨勢和防護措施,認為從大流行的趨勢可以看出防護措施對病毒傳播的影響。研究分析顯示,是否強制佩戴口罩是形成這三個中心地區流行趨勢的決定因素。僅這一保護措施就顯著減少了感染人數,即從4月6日到5月9日,義大利減少78,000例病例,從4月17日到5月9日,紐約市減少66,000例病例。而其他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並不足以有效阻斷傳播。 

幾十名科學家聯名要求撤稿

6月18日發給PNAS編輯委員會的聯名信指出:

我們都認可戴口罩在遏制Covid-19傳播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本研究的方法學存在重大缺陷。考慮到問題的範圍和嚴重性,以及論文的規模和公眾影響,我們請求PNAS的編輯立即撤回這篇論文,並重新評估其投稿的過程。

例如,該論文聲稱:「4月3日以後,紐約市和美國其他地區在管理措施上的唯一區別在於是否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紐約是美國唯一強制要求帶口罩的地區。」這些均與事實不符。紐約與其他地區無其他監管差異,這是錯誤的;紐約市是美國唯一強制使用口罩的地區,這也是不對的。

另外,論文認為空氣傳播是Covid-19傳播的最主要途徑。為此,作者指出:「自從4月初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包括美國,當無法實施強制佩戴口罩時,都採取了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措施。」事實上,在4月份,許多地區(例如,瑞典,美國部分地區)並沒有處於封鎖狀態,世界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實施強制隔離。

如果一項隊列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發表了類似的關於暴露的錯誤表述,這樣的研究都會被迅速撤稿。

此外,該研究還存在嚴重的方法學錯誤,導致結論的可信度打折。例如,用簡單的線性回歸對病例數進行建模,這與傳染病動力學不符;研究不恰當地將武漢、義大利、紐約及美國其他地區的人口統計學、政策和接觸行為視為基本一樣。

專家表示,該論文的結論與很多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口罩確實有效),專家們對該論文的反對主要是基於該研究的方法學存在嚴重缺陷。

在兩次採訪中,作者Molina博士仍堅持論文的結論。不過他也表示:「論文中使用的一些句子可能有些誇張,對此我們感到抱歉,我們在表述上應該更謹慎。」 

流行病學家Bill Hanage說:「口罩是一種重要的幹預措施,但這篇論文的方法學並不足以將佩戴口罩與其他幹預措施進行比較。」

儘管如此,這篇論文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並被一些新聞媒體報導。一些科學家在推特上也迅速對該研究進行了譴責。

生物統計學家Natalie Dean說:「因為這篇論文的廣泛傳播,有必要明確指出來,這篇論文的質量很差,統計分析存在很大缺陷。」

這篇論文是基於一個少有人知的附加條款提交給期刊的,根據該條款,美國科學院成員可以自行進行同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與手稿一起提交給PNAS。2016年的一項分析顯示,PNAS發表的論文中,約有20%是這樣處理的。

Hanage博士說,「在疫情爆發期間,自行選擇同行評審的審稿人顯然是存在問題的。有期刊編輯選擇同行審稿人,並對研究作者隱瞞身份,這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Ivan Oransky博士說:「自行選擇同行評審的審稿人時,研究的嚴謹性就無法保證,坦白地說,這與虛假同行評審的區別能有多大呢。」

史丹福大學研究員Noah Haber博士是牽頭要求撤稿的科學家之一,他表示「最好的處理是迅速撤稿,之後PNAS審查這種特殊的稿件提交政策」。

相關焦點

  • 繼柳葉刀和NEJM後,又一知名期刊的文章收到科學家們的聯名撤稿要求
    6月18日,幾十名科學家聯名發信給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影響因子9.58),要求撤回一篇有關口罩遏制病毒傳播的論文,稱該研究存在「嚴重方法學錯誤」,並含有大量明顯錯誤的表述。
  • 新冠熱門研究論文撤稿,《柳葉刀》陷入信任危機
    他們同時向《柳葉刀》的編輯們致歉。截至發稿,論文的另一位共同作者、Surgisphere公司CEO德賽沒有做出回應。第一財經記者6月3日聯繫Surgisphere公司的另外兩位高管,也均未收到回復。權威期刊的信任危機《柳葉刀》5月22日氯喹的論文發表後同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世衛組織為此暫停了氯喹和羥氯喹的大規模臨床試驗。論文的撤稿也增加了大疫情期間人們對權威學術期刊的不信任感。《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Richard Horton)在社交媒體上轉述了自己接受採訪時發表的觀點。
  • Lancet、NEJM撤稿事件,影響了你對權威期刊的信任嗎?
    2020年6月4日,Lancet、NEJM各撤回了一項有爭議的Covid-19研究,因為作者們無法證明原始數據的可靠性。該撤稿事件的影響巨大,甚至有人評論說可能是「現代史上影響最大的撤稿事件」。在這兩項研究中,研究的原始數據從未提交給第三方進行過審查,更令人震驚的是,Surgisphere公司拒絕對論文作者公開數據。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氯喹撤稿風波:論文作者被大學解聘
    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氯喹論文撤稿風波持續發酵。據美國媒體statnews.com當地時間6月7日報導,美國猶他大學已經與撤稿論文作者之一阿米特·帕特爾(Amit Patel)達成「雙向同意」,終止帕特爾的教職。
  • 羥氯喹療法、口罩無用論等多篇關於新冠肺炎的頂級期刊論文被撤稿
    然而,仍然有一些啼笑皆非的論文甚至被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等頂級期刊,不僅招來了較大的爭議,而且引起了極壞的影響。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
    近日,199篇中國學者論文遭遇一國際期刊「撤稿」,將學術界一直存在的論文造假問題再度推至風口浪尖。這一醫藥領域的SCI期刊為《歐洲醫學與藥理學評論》(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
  • 因一篇參考文獻被撤稿,這篇Meta分析也打算撤回稿件
    根據撤稿觀察網《Retraction Watch》的報導[1]:一項關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的Meta分析的作者要求撤回其文章,因為該Meta分析納入的一項研究被撤稿了,就發生在他們投稿到論文發表的這段時間內。
  • 論文被撤稿後仍被引用,文獻參考如何避免「撞屍」?
    最近,美國一位信息科學教授就發現,一篇2005年發表於CHEST期刊、題為Effects of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COPD的醫學論文在被撤稿10餘年後,其直接引用次數達到近150次,「二手」引用量更是超過2500次。
  • 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幹細胞研究小組被撤稿19篇
    近日,日本Aichi Gakuin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又因為學術不端而被撤稿,因為他們複製以前論文中的圖片和文本,至此他們的撤稿數量已達到19篇,被標記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文章1篇。撤稿通知如下:應作者要求,經主編同意,本文已被撤回。文章的一位作者最早聯繫了該期刊,表示文章的原始數據無法獲得,文章結果不可靠。此外,文章還重複使用了作者們之前發表在《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上的一篇論文的大量內容。
  • 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是國際期刊把關不嚴的錯?
    為什麼是論文作者來提交評審人的名字和郵箱?難道不應該是由學術編輯來決定把稿件交給哪位評審人嗎?難怪中國科協會指責出版集團和期刊「內控機制不完善、審核把關不嚴格」。並且,按照中國科協的說法,2015年大規模撤稿事件就發生了,斯普林格和《腫瘤生物學》還依然沒有採取有效措施,那不就得讓出版方「分一鍋」嗎?看起來的確如此。然而事實是,由論文作者來推薦評審人,在學術界其實是通行做法。
  • 中國學者評審造假被國際期刊集體撤稿,出版社稱不會對中國科學家...
    △《腫瘤生物學》官方聲明截圖對這場足以引發中國科學界地震的施普林格撤稿事件,世界說專訪了多位出版界、科學界人士,包括施普林格出版集團的編輯總監、醫學領域的學者、華人科學家等,試圖回答這一事件的五個核心問題。
  • 跌宕起伏的氯喹臨床試驗:從心臟毒性到論文撤稿
    《柳葉刀》迅速撤稿一個針對全球多個國家的96000多位新冠疾病(COVID-19)入院患者使用羥氯喹或氯喹治療效果的分析研究,原因為數據提供方不能提供完整數據,接受第三方審查。2. 有評論表示:論文從發表到撤稿僅13天,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誰應該為這一事件負責?3.
  • 期刊越好,撤稿為何反而越多?
    小保方晴子在最近發生的一系列學術期刊的撤稿風波中,研究者們通過社交媒體討論了他們常年的「最愛」:一份已經發表了三年的研究期刊影響因子和撤稿頻率間關係的論文。這份2011年的論文提出了「撤稿指數」( retraction index)這一概念,描述發表在某刊物上的論文最終被撤稿的可能性。作者對從2001至2010年發表在17家期刊的論文進行了統計,繪出了每種期刊的撤稿指數和影響因子的對應關係圖。結果十分清楚:影響因子越高的期刊,相應的撤稿指數也越高。
  • 國際期刊大面積撤稿凸顯醫生評價困境
    被SCI綁架的醫生    因「同行評價涉嫌造假」被國際期刊撤稿,已不是第一次發生。    2015年,愛思唯爾、英國BMC出版社及施普林格均從旗下期刊撤銷中國作者的稿件9~64篇不等。而此次撤稿是2015年撤稿事件的延續。
  • ...疫情中頻頻出現的《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
    《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等世界級著名醫學雜誌單獨為疫情開設了專欄並免費向公眾開放,中國學者的名字也頻頻曝光。《柳葉刀》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什麼期刊?又有怎樣的重要性和權威性?《柳葉刀》是一般認為的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其他包括《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英國醫學雜誌》),由英國外科醫生湯姆·魏克萊於1823年創立。
  • 被國際期刊瘋狂撤稿,我國醫學論文還有救嗎?
    近幾年發生多起我國醫學領域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被集體撤稿的事件,給中國醫學界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最近,《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經歷了歷史上首次撤稿後重發事件,撤回的文章截至今年6月初已被引用超過3300次。
  • 數百學者強烈要求撤稿
    最近,《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女導師可能會損害女學生和早期職業科研工作者的職業生涯,並建議鼓勵男導師指導女學生。據Science網站11月20日報導,很快,該研究引發眾多科學家「圍攻」。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稱其性別歧視,強烈要求撤稿。一位生物工程師表示,這項研究是對流行開放獲取文章的「打擊」,並表示將不再為該刊評審論文。
  • 中文期刊開啟學術嚴打模式,國家自然基金資助項目被中文期刊撤稿
    中文期刊需經得住質疑在國家科委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破唯SCI論文的政策後,鼓勵國內的科研人員把科研論文發表在國內的中文科技期刊上,然而國內的中文期刊卻由於存在師母頌、父子專刊等醜聞事件,以及以賺錢為目的很多中文核心期刊對論文把關不嚴
  • 常名:照亮世界的醫學之光——評介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
    《柳葉刀》雜誌主編理察·霍頓聞訊怒不可遏,於4月15日發推特表示:"川普總統停止向世衛組織提供資金的決定就是反人類罪。這是對全球團結的嚴重背叛,每個科學家、每個醫護人員、每個公民都必須堅決抵制和反對。"無疑,《柳葉刀》主編的這一做法已大大超越了醫學範疇,而是一步跨入了波詭雲譎的國際政治領域,向反醫學、反人類、反團結的政客言行勇敢地"動刀""開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