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幾十名科學家聯名發信給著名的綜合性科技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影響因子9.58),要求撤回一篇有關口罩遏制病毒傳播的論文,稱該研究存在「嚴重方法學錯誤」,並含有大量明顯錯誤的表述。
就在上個月,發表在NEJM和柳葉刀上的兩篇COVID-19論文收到了科學家們的聯名信質疑,最終兩篇論文均被撤回。
這項題為「Identifying airborne transmission as the dominant route for the spread of COVID-19」的研究發表在6月11日的《PNAS》上,論文的第一作者是Mario Molina,他曾和另外兩位科學家發現了人造化學物質與大氣臭氧層耗竭之間的聯繫,並因此獲得了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該研究通過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5月9日武漢、義大利和紐約的疫情流行趨勢和防護措施,認為從大流行的趨勢可以看出防護措施對病毒傳播的影響。研究分析顯示,是否強制佩戴口罩是形成這三個中心地區流行趨勢的決定因素。僅這一保護措施就顯著減少了感染人數,即從4月6日到5月9日,義大利減少78,000例病例,從4月17日到5月9日,紐約市減少66,000例病例。而其他措施,如保持社交距離,並不足以有效阻斷傳播。
幾十名科學家聯名要求撤稿
6月18日發給PNAS編輯委員會的聯名信指出:
我們都認可戴口罩在遏制Covid-19傳播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本研究的方法學存在重大缺陷。考慮到問題的範圍和嚴重性,以及論文的規模和公眾影響,我們請求PNAS的編輯立即撤回這篇論文,並重新評估其投稿的過程。
例如,該論文聲稱:「4月3日以後,紐約市和美國其他地區在管理措施上的唯一區別在於是否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紐約是美國唯一強制要求帶口罩的地區。」這些均與事實不符。紐約與其他地區無其他監管差異,這是錯誤的;紐約市是美國唯一強制使用口罩的地區,這也是不對的。
另外,論文認為空氣傳播是Covid-19傳播的最主要途徑。為此,作者指出:「自從4月初以來,在世界範圍內包括美國,當無法實施強制佩戴口罩時,都採取了保持社交距離、隔離等措施。」事實上,在4月份,許多地區(例如,瑞典,美國部分地區)並沒有處於封鎖狀態,世界大部分地區也沒有實施強制隔離。
如果一項隊列研究或隨機對照試驗發表了類似的關於暴露的錯誤表述,這樣的研究都會被迅速撤稿。
此外,該研究還存在嚴重的方法學錯誤,導致結論的可信度打折。例如,用簡單的線性回歸對病例數進行建模,這與傳染病動力學不符;研究不恰當地將武漢、義大利、紐約及美國其他地區的人口統計學、政策和接觸行為視為基本一樣。
專家表示,該論文的結論與很多研究的結論是一致的(即口罩確實有效),專家們對該論文的反對主要是基於該研究的方法學存在嚴重缺陷。
在兩次採訪中,作者Molina博士仍堅持論文的結論。不過他也表示:「論文中使用的一些句子可能有些誇張,對此我們感到抱歉,我們在表述上應該更謹慎。」
流行病學家Bill Hanage說:「口罩是一種重要的幹預措施,但這篇論文的方法學並不足以將佩戴口罩與其他幹預措施進行比較。」
儘管如此,這篇論文還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流傳,並被一些新聞媒體報導。一些科學家在推特上也迅速對該研究進行了譴責。
生物統計學家Natalie Dean說:「因為這篇論文的廣泛傳播,有必要明確指出來,這篇論文的質量很差,統計分析存在很大缺陷。」
這篇論文是基於一個少有人知的附加條款提交給期刊的,根據該條款,美國科學院成員可以自行進行同行評審,並將評審結果與手稿一起提交給PNAS。2016年的一項分析顯示,PNAS發表的論文中,約有20%是這樣處理的。
Hanage博士說,「在疫情爆發期間,自行選擇同行評審的審稿人顯然是存在問題的。有期刊編輯選擇同行審稿人,並對研究作者隱瞞身份,這就可以避免很多問題。」
Ivan Oransky博士說:「自行選擇同行評審的審稿人時,研究的嚴謹性就無法保證,坦白地說,這與虛假同行評審的區別能有多大呢。」
史丹福大學研究員Noah Haber博士是牽頭要求撤稿的科學家之一,他表示「最好的處理是迅速撤稿,之後PNAS審查這種特殊的稿件提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