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論文大稿被撤,點中了學界哪個痛穴

2020-10-23 知社學術圈

今年早些時候,《柳葉刀》撤回關於氯喹對新冠無療效的論文,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該論文稱,氯喹或羥氯喹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更高和心臟問題增加關。這一結論曾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叫停羥氯喹治療新冠的試驗。這起撤稿事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關於新冠肺炎研究最大的科學醜聞之一」。

柳葉刀原論文

事件回顧

5月22日,《柳葉刀》發表研究「Hydroxychloroquine or chloroquine with or without a macrolide for treatment of COVID-19:a multinational registry analysi」顯示羥氯喹/氯喹單藥或與大環內酯聯用對Covid-19住院患者無益處,反而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風險。

該研究基礎數據來自美國一家健康數據分析公司Surgisphere,該公司號稱收集了來自六大洲、671家醫院的96032 名住院患者相關數據。該項研究結果導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暫停全球範圍內探索新冠病毒療法的「團結試驗」項目中與羥氯喹有關的分支試驗。

6月4日,《柳葉刀》發布了該論文的撤稿聲明,4位作者中的3位提出要求撤回論文,理由是「無法完成對分析數據的獨立審查,不能再保證原始數據源的準確性了」。唯一放棄提出撤回論文要求的作者正是Surgisphere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薩班•德賽(Sapan Desai)。

很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也以相同的理由撤回了一篇使用Surgisphere公司數據的論文「Cardiovascular Disease, Drug Therapy, and Mortality in Covid-19 」,引發學界廣泛呼籲關注論文數據信息質量的真實性。

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卻鬧出個「世界級的」大事件。該撤稿事件在科研圈投下的石子產生一波又一波的漣漪。隨著最初的震驚逐漸消退,學界開始反省該事件的成因,並思考如何防治其再次發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學術期刊對相關論文開闢了快速審稿通道,最快的從論文提交到發表僅用48小時。非營利性組織「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健康倡議負責人雷切爾•庫珀(Rachel Cooper)表示,疫情產生的緊迫感無疑是原因之一。但在理論上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發表和撤稿之間的13天裡,許多科學家曾寫信給期刊,質疑在短時間內從數百家醫院收集高質量電子醫學數據的真實性。期間《柳葉刀》一度發現了問題,在發表了一份簡短更正,修訂了來自澳大利亞的數據後,仍然堅持該研究結論的正確,為該論文發表開了綠燈。

撤稿事件後,《柳葉刀》對論文投稿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對同行評審和稿件接收要求的修改。

這些變化包括:

  • 作者聲明表。作者必須在作者聲明表上簽字,以確認他們完全有權訪問數據並為投稿、發表負責。在之前撤稿的研究中,只有一位作者籤署了這樣的聲明。
  • 數據共享聲明。作者需要詳細說明將共享什麼數據以及何時共享。編輯在做發表決定時會將數據共享聲明作為評價的一個指標。
  • 同行評審要求。作者需確定至少有一位同行審稿人對所報告的數據集的細節有足夠了解。

此外,《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表示,計劃在未來的類似研究中引入在大數據方面更加專業的評審人員。

除了期刊方面的責任外,庫珀指出,此次事件造成的驚人影響取決於多個方面。薩班•德賽及其Surgisphere公司的不專業;僱用Surgisphere公司的機構、其他合著者忽視了數據可能存在問題的風險警告;同行評審遺漏了數據集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根據這項研究發布公共衛生決策的組織都難辭其咎。

層層監管的缺失導致了這場醜聞上演了一場「完美風暴」。如果說以上這些機構的過失在於「不為」。令人意外的是,與此相對應的監管機構的「有為」也是造成這次「風暴」的推手之一。

5月22日,論文發表的幾小時內,監督羥氯喹研究的組織就做出了快速反應。在MHRA臨床試驗部門的負責人馬丁•奧凱恩(Martin O'Kane)寫信給COPCOV的組織者說,應該立即停止招募試驗者。三天後,世衛組織速度「跟上」,宣布暫停其團結試驗中的羥氯喹試驗。撤稿後,MHRA曾在一份聲明中表示,MHRA正確地作出了監管決定,參與者保護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對該事件,整個研究系統都會吸取教訓。

COPCOV的聯合首席研究員、MORU的尼克•懷特(Nick White)認為,國家監管機構對《柳葉刀》的研究做出的「戲劇性」反應,都是「迫於巨大的政治壓力和輿論而屈服的」。

雖然世衛組織迅速恢復了羥氯喹的相關測試,但是對於那些直接受到影響的人來說,這些影響遠不止學術層面。7月,非營利組織非洲急診醫學聯合會曾與Surgisphere公司合作,為低資源環境下的臨床醫生開發新冠肺炎診斷輔助工具,目前該工作至少推遲了6個月,這是非洲患者將要承受的代價。與此同時,團結試驗調查員、秘魯前衛生部長帕特裡夏•加西亞(Patricia García)表示憤怒,因為以秘魯的狀況非常需要有應對新冠肺炎的新藥方面的突破。

雪崩之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即便有一些科學家爭辯說,科研中的一些缺陷不可避免,這些是加速科學進步「必然」產生的代價。但是就像加西亞所說,當人們知道科學家可以撒謊,誰還會相信我們?


參考文獻

https://www.thelancet.com/action/showPdf?pii=S0140-6736%2820%2931958-9

相關焦點

  • 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來看各論文撤稿原因
    表1 COVID-19臨床試驗總結已有30多篇COVID-19論文被撤稿截至2020年7月31日,已有19篇關於COVID-有三篇文章被撤的原因尚不清楚。有一篇來自美國的COVID-19抗體血清陽性率的預印本論文因未披露利益衝突而受到審查,但尚未發布任何官方結果。
  • 南大教授論文被撤 涉及抄襲一稿多投等問題
    原題:南大教授論文「蒸發」:數據刪得掉,學術臉面撿不回科學精神論場寫論文也好,寫文章也好,入行第一課,老師都會講: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自己的名字。要知道,即便有一天你人已經不在了,你的名字連著你曾經寫過的文章還留在報紙上、雜誌上、書上。
  • 那些被撤的論文,事後「風評」頗佳,咋整?—新聞—科學網
    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不少論文雖已被撤,但其引用量卻在增加,並且影響到由此產生的學術成果的可靠性。 「論文撤稿後仍在被引用的問題在學術界一直存在,從未得到有效地解決。」科學網博主、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時朋朋曾寫道。 撤稿變「殭屍」 引文中「復活」 近十多年來,因學術不端或研究錯誤而被撤回的論文不斷增多。據統計,自2012年以來,每1萬篇論文中就有約4篇被撤回。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對於此次Science論文被撤,朱斌通過郵件向《中國科學報》表示,他本人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以及另外兩位參與作者(分別來自東南大學、湖北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都不同意撤稿。最後,「我們從《科學》論文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這是中國學者2016年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論文,被指重複用圖
  • 中國107篇醫學論文被撤調查:作者或未參與造假
    漫畫圖原標題: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事件調查新華社北京4月26日電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傑文津、董瑞豐近日,曾隸屬著名國際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旗下的《腫瘤生物學》發聲,撤銷雜誌收錄的中國學者的107篇論文。為此,「新華視點」記者就公眾關心的焦點問題進行了調查。焦點一:為何107篇撤稿都集中在醫學界?
  • 百餘篇國際論文被撤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10月,擁有《柳葉刀》、《細胞》等知名學術期刊的出版巨頭愛思唯爾撤銷旗下5種雜誌中的9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  隨著調查,一條代寫、代投、偽造同行評審的國際論文「一條龍」服務灰色產業鏈浮出水面。  調查 「潤色」成幌子 花錢可發國際期刊  百餘篇中國論文遭撤稿,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同行評議是學術刊物普遍採取的論文評審制度。一般由出版方邀請論文所涉領域的專家評價論文質量,提出評審修改意見。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是否刊發。
  • 107篇論文被撤 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原標題:107篇論文被撤,又是同行評議造假惹的禍  大規模撤稿、中國作者、同行評議過程造假、第三方機構操縱,由這些關鍵詞構成的施普林格出版集團4月20日的聲明,除了一次性撤銷發表在《腫瘤生物學》上的107篇論文這個創紀錄的數字,並無新意。
  •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法官說法】論文抄襲曝光 博士學位被撤 2020-07-29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國「減肥雞湯」專家被撤13篇論文,辯稱「沒有主觀謊報」
    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宣布一次性撤回萬辛克的6篇論文,使其被撤文章總數上升至13篇。康奈爾大學隨即公布了調查結果:萬辛克教授存在學術不端,將於本學年結束後(即明年6月)辭職。萬辛克就此向《科學》雜誌等媒體表示「並沒有造假、主觀謊報、抄襲或濫用行為」。
  • 107篇醫學論文被撤:治學術造假還得靠「國際醜聞」?
    107篇論文全部和中國研究機構有關,有125家之多,這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同行評議,是國際上保障論文質量和評估科研水準的通行手段,在期刊編輯與職稱評審中都有使用,並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國內也在被越來越多的期刊與機構使用。這次這麼多人用評審人的真實姓名但提供假冒的電郵地址,進行利於自身論文發表的行為,也是種學術造假。
  • 青島大學4篇學術論文被撤,校方:已做相關取證
    但論文署名作者均未給出個人回應。Life Sciences 官網截圖嚴重的學術不端,腫瘤研究學術論文被撤今年以來,青島大學已有4篇腫瘤研究學術論文陸續被撤回。Life Sciences雜誌官網聲明顯示,該篇論文是應雜誌主編要求撤回的,撤回原因是該文章與其他7篇文章的圖片存在重複使用的情況,屬於嚴重的學術不端,雜誌為在審稿過程中未發現此類問題向讀者致歉。青島大學科研教學團隊發表研究發現 Euxanthone可誘導卵巢癌細胞的細胞保護性自噬,對其抗腫瘤活性產生不利影響。
  •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作者涉國內知名醫院醫學院
    107篇中國論文造假被撤 中科協稱出版社亦有責   該期刊出版社表示論文系假冒評審人電子郵件作假;作者涉及國內多個知名醫院和醫學院  107篇論文如何涉假?  同行評價  作者將稿件投給期刊後,會送交同行評審人進行評審。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其公開表明,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該論文 S9B 和 S10 兩張圖與此前朱斌擔任通訊作者的另外兩篇論文中的數據相似,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Science編輯部將等待作者單位的調查結果。
  • 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論文涉學術不端 被撤碩士學位
    原標題:湖南大學研究生抄襲雲南財經教師論文被撤碩士學位3月27日,雲南財經大學一教師發帖稱,湖南大學碩士畢業生劉夢潔的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她的博士論文選題,該選題同時也是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月2日,湖南大學官微發布關於劉夢潔碩士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的調查及處理說明,稱決定撒銷涉事的劉夢潔碩士學位,給予其導師洪源警告處分,取消其導師資格,調離教學崗位。說明稱,2019年3月21日,湖南大學成立專門工作組,對學校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生劉夢潔的學位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問題認真開展調查。經查,劉夢潔的碩士學位論文《腐敗對我國企業逃稅的影響研究》存在抄襲現象,構成學術不端行為。
  • 中國科大在計算機學界旗艦會議ACM SIGMETRICS首發論文
    中國科大在計算機學界旗艦會議ACM SIGMETRICS首發論文  3月31日,我校收到ACM SIGMETRICS 2010學術會議的最終正式確認通知
  • 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 一周動態
    整理 | 李言聚 焦被疑學術不端,中國Science論文可能首次被撤?當地時間9月4日,Science網站刊登一則「編輯部關切」說明,表示有兩個獨立的消息源向期刊指出,一篇由中國學者發表的論文可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兩封郵件稱,這篇論文中的2個圖表是同一通訊作者朱斌之前在兩篇不同的已發表論文中所用圖表的修改版本。這篇被質疑的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於7月10日發表在Science網站。
  • 31篇文章被撤,中國學者被指學術不端,網友:該罰!
    學術腐敗始終是人們深惡痛絕的事情,然而近日,一則國內學者因涉嫌抄襲而導致文章被撤的新聞出現在大眾視野,一時間,群眾譁然。據了解,相關報刊、雜誌在2020年4月,撤回了中國學者31篇文章,涉及數十家高校、單位及公司。
  • 山東大學文章因一稿多投及內容同質被撤
    編者按:山東大學文章因一稿多投及內容同質被撤,一篇文章投兩份期刊,撤銷兩次。昨日,Retraction Watch 推送了中國山東大學的文章因一稿多投被撤下的消息,消息寫到,「在 2011 年 11 月,一個以中國山東大學公衛學院為主的作者團隊將一篇論文投稿到了《婦產腫瘤學》雜誌上。但是在這之前兩個月,文章的第一作者決定將這篇論文,在去除了其他三名研究者(包括通訊作者)後,投稿到了《分子生理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