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探索

2020-10-04 老賀故事

中國最有威望的科學家李楠,現在是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後研究員。

200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9年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得天體物理學碩士學位,2013年於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得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2013年至2017年就職於芝加哥大學及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任博士後研究員。

研究領域是宇宙學,集中在引力透鏡數值模擬、引力透鏡限制星系及星系團的質量分布、機器學習以及公眾科學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等課題。

李楠告誡人們:我相信,未來科學探索不再只是科學家獨享的「遊戲」,也將成為大眾快樂的源泉。大家一起來探索科學奧妙麼!科學需要人民大眾廣泛的參與,因為科學的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情!

科學探索主要是「探索未知」,重點是解決「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簡單地說科學發現就是發現新的科學事實和科學規律。

中國近代在科學領域確實是落後了,其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沒有了探索精神。 其實科學還有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意義:一種通過邏輯推理從觀察到的事實得出可驗證的結論的思維方式。通俗地理解這句話就是,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符合道理的分析,然後得出一個經得起檢驗的結果。在這樣的過程中,你的想法及做法就是科學。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科學並不僅僅是知識,它更是一種活動,是一種思維與實踐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不少知識,但他的思維方式是不科學的,他照樣會步入沉悶的復古傳統之中不能自拔,他同樣會在科學領域得不到發現發明創造,會不斷地犯錯誤,固步自封,亦步亦趨,跟在別人後面爬行。

西方近代科學崛起,與他們的探索精神學習精神有關,當他們發現一個新的科學理論,就能將理念變為新的科技概念,然後在將新概念研發開發成實用的科學技術,在新的實用科技的種子技術影響下,又不斷的將新的技術延升開發出新行業領域的新技術,就這祥不斷的開發出新行業新領域,促使科學技術進一步的向前發展。

而我們的近代社會,基本處於停止狀態和倒退狀態。這與國人長期處於封建統治社會提倡復古文化密不可分。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家思想,引導著一堆一堆人去追隨,不問青紅皂白越古越好,並極力為復古讚美,認為家思想是萬能的。這種思想這種風氣,嚴重的阻礙了人們思想的自由度,使的理想不能放飛,社會不能前進。

在西方科學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智慧金字塔尖的明珠,科學探索則被認為是人類中最聰明的那一群人的獨享技能展現的舞臺。阿基米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留下了無數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他們創造了科學的輝煌,西方的國家和人民都為他們的這些科學家感到驕傲自豪。


反觀我們呢?這裡只是就事論事,沒有看不起自己民族的任何意思。

以黑格爾對孔子思想的評價:「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

當然我們也不能崇洋媚外,認為黑格爾說的就完全正確,但我們從中是否可以有所領悟點什麼呢?

我並不是個科學家,但在科學領域摸爬滾打二十多年了,這裡邊的道道是了解一些的。中國從事科學工作的人獨創性不能說沒有,但很差。這是科學領域人人都知道的事情。遭成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包括舊的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我們制度的使然。關鍵是你不能把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毫無科學意義的說教拿出來指導現在的科學事業和社會規範。

人類發展是向前走的。你背上背了一個沉重的歷史上撿來的烏七八糟玩意,壓的喘不過氣來,怎麼前行呢?

拋棄一些無用的東西,輕裝上陣吧!中國文化不會斷層,即使斷層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天塌不下來,地球不會停止轉動。

就像一篇文章中說的:「國人把易經當成神書,研究了幾千年,把國人變成一個不思進取的民族,幾千年來抱著老祖宗幼兒級的教科書當寶貝來學習,我們的知識能有進步嗎?探索精神提高了嗎?我們有了新的創造力嗎?答案是沒有,決對沒有。所以近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缺課了,也就沒有近代科技成果的種子技術,沒有了創造發明。」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辦?還是死守著這個家思想不鬆口嗎?

有學者提出了三步走:第一,破冰至關重要。目前來看公眾科學在中國還屬於受眾偏小的亞文化範疇。如何打破目前的格局,讓公眾科學走進更多的人的生活,將是公眾科學在中國得以發展的關鍵的第一步。

第二,推廣則是破冰之後讓公眾科學真正在中國流行起來的主要任務。這個挑戰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極客精神的大企業參與進來,利用其龐大的用戶覆蓋面和特有的用戶群體性質來製造公眾科學在中國的引爆點。

第三,雖然目前的公眾科學的工作模式已經基本成熟了,但為了可持續地發展,創新運營模式是必要的。例如,更多樣的互動和更豐富的回報。也許這樣會偏離公眾科學的原始定義,但定義不就是要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改變的。

不要再把借鑑西方的科研成果說成是崇洋媚外了,要敢於大膽的引進來消化吸收。對於不利於科技發展的制度要敢於破,創立符合實際的新的制度。任何制度不適應社會發展都可以破除,不破不立制度是人定的,不是自古就存在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還是我們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的好:「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發展是硬道理。」



相關焦點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科學的故事》:人類如科學的發展探索
    科學,一個簡單卻充滿著神秘感的詞語,在懵懵懂懂的年紀,我們會在意追尋它;在長大的道路上,我們逐漸離它遠去,這就是科學,小的時候讓你如夢如痴,長大了卻越來越陌生。對於科學最初的認識,便是從電視中看見航空母艦發射的場景,那個時候,對太空人是一種羨慕,相信很多人都在內心想過,長大後要做一個科學家、太空人,去探索世界,探索宇宙。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多方見證,為50人的探索之路加油打氣當天下午,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四百多名「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多方見證 為50人的探索之路加油打氣當天下午,在釣魚臺國賓館芳華苑,四百多名「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的心聲:探索的無界
    導讀: 今天,2020年度科學探索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科學探索獎獎盃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合影類比到科學研究,就是做足夠與眾不同的研究。科學不僅需要在相互參考、借鑑、甚至競爭中不斷優化、完善,更需要顛覆性、革命性的突破。
  • 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鼓勵基礎研究 倡導探索自由
    央廣網北京9月25日消息(記者王思遠)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累計1.5億元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科學家獲獎。
  • 從身邊的科學開始,探索萬物由來的秘密
    身邊這些看似尋常的食物、日用品、交通工具、能源都包含著這麼多好玩的故事和科學原理。7月13日,肯德基「小小科學家,探索萬物由來」主題活動長沙站——「科學之光,照亮童年」在肯德基世紀金源餐廳舉行。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創新研究員、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專家譚迪熬來到活動現場,和小朋友們一起探索萬物由來的秘密肯德基小書迷王國攜手科普界權威Discovery探索頻道頻聯合推出科普童書,激發孩子好奇的天性和探索的欲望 「英國有一款棕色的番茄醬,當地人食用它已經有100年的歷史了」;「鉛筆的主要成分是石墨不是鉛」;「寫字時,鉛筆筆芯的石墨顆粒是附著在紙張表面的,橡皮有粘性,擦的時候可以順勢粘走石墨顆粒
  •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2019年11月07日 08: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芮鈺雅 字號 關鍵詞:獲獎者;科學探索;科學探索獎;青年科學家;科學家
  • 「科學探索獎」終審答辯:冰與火的碰撞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曾表示:「無論今後遇到什麼變化、什麼困難,我們對於 『科學探索獎』 的長期投入不變。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 推廣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
    根據《「科學探索獎」實施管理辦法(2020年版)》的規定,「科學探索獎」評審委員會秉持客觀公正的評審原則,對申報人進行了初篩、初審、覆審和終審,最終,50位獲獎人在「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的見證下產生。現將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予以公布。如有問題,請與「科學探索獎」執行委員會聯繫。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0位獲獎者
    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紹2020「科學探索獎」情況。據 「科學探索獎」 管理委員會透露,今年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來自全國34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
  •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
    9月25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榮獲「科學探索獎」!主攻生命科學領域!
    來自哈工大官微最新消息:哈工大的黃志偉教授榮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科學探索獎開幕式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如何在科學小遊戲中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讓幼兒自主探索!
    科學教育的核心,重在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幼兒的科學教育是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在平時的科學教育活動中要激發幼兒學科學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好奇心,需教師給幼兒們營造出一個科學氛圍和科學環境,且採用多種靈活的教育手段和組織形式,拓寬幼兒的探索空間。
  • 北新街小學開設科學實驗課 讓孩子們近距離探索科學的秘密
    12月1日,北新街小學四六班開展了一節「導體和絕緣體」的科學實驗課,引起了同學們極大的興趣。這次科學實驗課同學們紛紛表示,科學實驗課不但讓他們大開了眼界,更是增加了他們對探索科學的秘密的興趣。據悉,北新街小學十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開設科學實驗課的同時積極探索將傳統的「我來講、你來聽」轉變為「你動手、你講解」的學習模式,希望通過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獲得科學知識,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
    深圳特區報北京11月14日電(特派記者 周雨萌)14日下午,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
  • 哈工大黃志偉教授獲頒「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作為生命科學領域的獲獎者之一哈工大黃志偉教授上臺領獎在獲獎者的介紹中這樣寫道:肯定他在T細胞受體複合物的分子組裝、適應性免疫機制研究方面的貢獻支持他深入探索適應性免疫系統激活的基本科學規律
  • 水中科學—通過科學小實驗「魚兒水中遊」探索水的科學世界……
    小精靈,我們一直在努力「水中科學」探索中冰可以化成水,水可以結成冰,水可以變為水蒸氣,水蒸氣也可以變為水,這些神奇的自然現象,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小精靈幼兒科學課堂中,一起在「水中科學」探索神奇的科學現象吧……情景引入小朋友們,今天老師準備了木塊、鐵釘、塑料玩具、紙片、水盆等材料,我們一起來試一試,看看水的浮力能讓我手中的這些東西浮起來嗎?
  •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好奇星科學節隆重登場
    11月1日-11月29日,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好奇星科學節隆重登場啦!這是一場在無盡世界進行的科學探索本屆好奇星科學節特別建立4大跨界科學展區及科技潮流店,將複雜的科學概念可視化、藝術化,打造沉浸式科技空間,一起來創造和發現科學的無限邊界吧!
  • 探索科學價值取向的演進
    科學的發展與科學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價值取向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影響著科學的形態和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求真與致用的關係問題。19世紀是科學取得偉大綜合併形成完備體系的世紀,通常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經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各個分支逐漸發展成熟,經驗科學發展為理論科學,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可靠和嚴密的自然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