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故事》:人類如科學的發展探索

2020-08-28 墨上楊楊

科學,一個簡單卻充滿著神秘感的詞語,在懵懵懂懂的年紀,我們會在意追尋它;在長大的道路上,我們逐漸離它遠去,這就是科學,小的時候讓你如夢如痴,長大了卻越來越陌生。

對於科學最初的認識,便是從電視中看見航空母艦發射的場景,那個時候,對太空人是一種羨慕,相信很多人都在內心想過,長大後要做一個科學家、太空人,去探索世界,探索宇宙。

在《科學的故事》這本書中,作家吳國盛帶我們熬遊了一遍科學,簡單卻不枯燥。

通過一些資料的顯示,科學早期可以追隨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也就大概是公元3000左右。那個時期,已經有了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的研究,科學也自此慢慢步入人們的視線中。

拿古典科學史來說,對科學的定義一切都顯得很模糊,哲學家蘇格拉底在發現自然的時候,更傾向於用相似的詞句定義植物的自然「生長方式」,或者某個部落崇拜特定神靈的「方式」。所以說蘇格拉底早期對哲學科學史的研究是一個轉折點。

而對於中國來說,科學是從模仿到研究,因為在書中,作家吳國盛也提到在中國的歷史上,是沒有科學之說的,顯然一些人會感到疑惑不相信,但從各個資料以及書中的觀點來看,中國最早手沒有科學的,中國的科學是通過後來研究到自行創造。

其實看完了整本書,對科學的脈絡沒有清晰,或許是自己對於科學太為陌生。科學本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從全然無知到後面的慢慢摸索、創造、知曉,最終傳播於世界。

其實近幾年對科學的爭議還是很大的,人類生活中,很多都被科學發明所替代,這有利也有弊,同時,造成了一些人的反響,不過我覺得科學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我們去研究創造,但是在這個創造的過程中,更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

這本書詮釋了一個科學的歷程,讓我們看到了科學在發展中的故事,與人類的發展有著相似之處,不知後面會發生什麼,但記住要一直這樣探索下去,走下去。

相關焦點

  • 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用理性思維和文學形式,把讀者帶入科學的世界科學大廈的構建是人類心靈最重要的知識工程和文化工程,而從歷史的層面探索科學的起源、發展和取得偉大成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也是一項奠基性質的工作。因為這方面工作太少,讀者也很難在普通教科書中或在專業著作中發現科學探索的足跡。
  • 科學與探索
    研究領域是宇宙學,集中在引力透鏡數值模擬、引力透鏡限制星系及星系團的質量分布、機器學習以及公眾科學在天體物理中的應用等課題。李楠告誡人們:我相信,未來科學探索不再只是科學家獨享的「遊戲」,也將成為大眾快樂的源泉。大家一起來探索科學奧妙麼!科學需要人民大眾廣泛的參與,因為科學的進步是全人類的事情!
  • 唯物主義:科學發展的三要素
    科學發展以「唯物主義」為核心,科學研究以「物質」為主體,探索物質屬性及其現象和規律。因此,物質及其屬性是科學探索的根本前提。同理,若科學家窮儘自然物質及其屬性(科學家發現了所有自然物質、探索到一切屬性及規律)或發現未知物質且屬性不明時(無法通過科學研究的物質,如暗物質),科學繼而停滯不前。所以,科學發展是不斷發現新物質、探索新規律的過程。二、大腦感知力。
  • 從身邊的科學開始,探索萬物由來的秘密
    身邊這些看似尋常的食物、日用品、交通工具、能源都包含著這麼多好玩的故事和科學原理。7月13日,肯德基「小小科學家,探索萬物由來」主題活動長沙站——「科學之光,照亮童年」在肯德基世紀金源餐廳舉行。它用紙上迷你小工廠、打破常規比例的小卡通人物、可視化的數據等方式為小朋友講故事,讓小朋友們更容易代入情境、更好地理解知識。每本書書後還有小彩蛋,連連看、趣味問答、找不同、塗色遊戲等,讓探索的過程樂趣不斷。 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認為,「這些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息息相關,也蘊含著最基本的自然法則和科學原理。
  • 科學發展出現停滯了?科學家的答案令人深思,人類未來會怎樣?
    按照人類的科技發展進程來看,我們的發展速度還是非常快的。在科學發展的數百年間誕生了數百位科學家,這些科學家帶領我們認識到了宇宙的奧秘,如今人類的科技水平似乎已經達到了巔峰,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人類的基礎科學已經出現了停滯,這樣的說法有依據嗎?
  • 新書|給孩子的科學三書:照亮孩子探索世界的明燈!
    這是費曼在科學研究中終身使用的方法,他在沒上學前,父親就在樹林裡教會了他。  ★科學活動有助於語言和讀寫能力的發展:  科學教育和語言能力相輔相成,很多理科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文科也不會太差。  生學家達爾文寫出了影響人類進程的《物種起源》,昆蟲學家法布爾寫出了妙趣橫生的《昆蟲記》。  這些得益於他們科學的積累,而科學又激發了他們的表達欲,促進了語言能力的增加。  在《昆蟲記》之外,法布爾還給我們寫了許多關於自然科學的故事,都是非常容易理解且有趣的。
  • 海洋科學:探索海洋的奧秘
    自古以來,人類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海洋為人類提供了數不清的魚類,帶來了航行的便利,蘊含著無盡的寶藏;同時,無情的波濤也吞噬了許多水手的生命。人類一直在探索大海,但海洋科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迄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人類對於海洋的了解甚至少於對於太空的了解。 海洋科學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8個主要學科之一。
  • 生物科學:探索生命的奧秘
    一、專業解析   生命科學是21世紀最活躍的學科之一   什麼是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也被稱為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本質上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揭示生命活動規律和生命本質的科學。生物科學與我們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 科學發展不能限於物質發展,人類文明不能缺少靈性發展
    其實,科學不僅不是萬能的,它對人類也存有危害的。之所以有危害,是因為現代科學只注重物質知識而非靈性知識。科學還應該支持和協助心靈的發展,而不該像今天在地球上這樣,世界上的人們越來越深地禁錮在物質主義的世界之中。從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了眾多不可解決的問題與災難。
  • 人類科學陷入「瓶頸」狀態,是誰限制了文明的發展?
    人們對科學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很多時候,由於思想、環境、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科學的發展是慢是快。進入近代以來,人類社會隨著思想的解放和各方面的迅速發展,人類基礎科學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許多領域中產生了許多極具指導意義的理論,為後來的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基礎。
  • 我國的四大發明不算科學?是時候聊聊人類的科學起源史了
    「科學」與「科技」,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科學的故事》作者吳國盛看來,兩者的含義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科技是一門技術,強調應用性。而科學則是一門學問,其發展並不來自於「致用」。所以在吳國盛看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只能算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 科學探索獎50位青年科學家在釣魚臺國賓館公布獲獎理由
    對於中國的科學界來說,科學探索獎也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今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也將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規格之高,也達到了相關活動的頂尖水平。活動發起人之一——北京大學教授饒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需要有自己原創的發現和發明,才能引領中國往更深更高發展。'科學探索獎'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支持在中國工作的優秀科技人才,為我們國家的發展,為中國引領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過去這一年,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挑戰,必須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根本。」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過去這一年,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生存和發展挑戰,必須向科學技術要答案、要方法,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根本。」馬化騰表示,需要更加主動地發現人才、關愛人才,支持他們自由探索、樂在其中,讓科學技術更加自主自立自強。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知識傳播應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將進一步對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技將進一步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環境問題開闢途徑,納米科技將進一步帶來深刻的技術變革,空間科技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新的前景。」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重器鑄夢,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走進「種子方舟」生物資源作為自然資源中可再生的重要部分,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化石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的惡化,人類對生物資源的依賴得具常突出。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已經認識到,21世紀全球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解決人決人類對能源和資源-如糧食、石油、藥物、油料、果蔬和木材等的巨大需求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
  • 科普童書|從身邊的科學開始 探索萬物由來的秘密
    原來,身邊這些看似尋常的食物、日用品、交通工具、能源都包含著這麼多好玩的故事和科學原理。7月13日,肯德基「小小科學家,探索萬物由來」主題活動哈爾濱站——「科學之光,照亮童年」在肯德基紅博中央公園餐廳舉行。
  • 探索科學價值取向的演進
    科學的發展與科學價值取向密切相關,價值取向影響著科學的發展,影響著科學的形態和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科學的價值取向問題,是求真與致用的關係問題。19世紀是科學取得偉大綜合併形成完備體系的世紀,通常被稱為科學的世紀。在這個世紀,經典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各個分支逐漸發展成熟,經驗科學發展為理論科學,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可靠和嚴密的自然知識體系。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以美國立方星科學探索的實踐為例
    2013年是立方星快速發展的新起點,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成倍增加。截至2019年1月,人類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星,其中900多顆成功入軌;近兩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大幅增長,詳見圖2所示,立方星已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