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中有故事 故事中有科學

2020-12-04 光明日報

【著書者說】

很多年前,我在中學講授化學,也講過一段時間地理,那時候,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讀了很多書,讀的書也很雜,包括文學、傳記、哲學、地理、歷史等,在我的讀書單中,也有很多自然科學書籍。後來成為大學老師,主講無機化學,也講過科學史,甚至還講過一段時間文明史。作為老師,我知道學生的閱讀書單中還缺少什麼,他們的科學素質和文化素養應該得到薰陶和提升,他們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應該得到呵護和培養;作為讀者,我知道書店裡還缺少哪類書籍。

很早以前,科普著作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被低估了,雖然後來此類書籍明顯增多,但還遠遠不夠,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所以,我萌生了寫作科普著作的念頭,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就一發而不可收。多年的積累,才有了現在的「科學的故事叢書」,叢書包括《數學的故事》《物理的故事》《化學的故事》《生物的故事》《地理的故事》《天文的故事》《自然的故事》。

用理性思維和文學形式,把讀者帶入科學的世界

科學大廈的構建是人類心靈最重要的知識工程和文化工程,而從歷史的層面探索科學的起源、發展和取得偉大成就的工作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也是一項奠基性質的工作。因為這方面工作太少,讀者也很難在普通教科書中或在專業著作中發現科學探索的足跡。

科學發展史在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閱讀科學發展的心路歷程,讀者對科學假說的形成、科學理論的提出、科學思想的凝練及其演變有一個基本了解。特別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在一般的閱讀中蹤跡難覓的具體細節和歷史人生,及科學發現的具體過程。

理性思維和文學形式是「科學的故事叢書」貫徹始終的原則。在進行叢書的寫作時,我有意避開了艱深的專業術語,儘可能用通俗形象的語言引導讀者進入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自然等領域,我覺得,只有這樣,科學的趣味在其中才能得以體現,讀者的興趣在其中才能得以孕育。

為了寫作「科學的故事叢書」,我閱讀了大量文獻資料,閱讀了科學發展史上許多經典的著作,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賴爾的《地質學原理》、魏格納的《海陸的起源》、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道爾頓的《化學哲學新體系》、摩爾根的《基因論》等,他們的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人類對以往世界的認識,引領了科學發展的方向,影響了整個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進程,確實具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性質。

一部好的作品或理論需要人類的精心打造,然後才有可能成為精品,才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歐幾裡得的幾何學、拉瓦錫的氧化學說、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朗克的量子論就是科學中的藝術精品。這樣的精品當然還有很多。我期望「科學的故事叢書」能夠成為通向科學巨人和科學精品的橋梁。

我的基本目的是,讀者通過閱讀能夠近距離了解科學發展的真實過程,了解散落在歷史塵埃裡的科學人生及眾多科學家的人文情懷,了解科學發展的線索,了解自然演變和生命演化的奧秘,從中體驗科學本身的魅力。

叢書將科學觀念的變遷放在宏觀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學思想的演化軌跡,書中文字儘可能有分寸地行走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有意識地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中將科學觀念的變遷與人的素質的提升關聯起來。我覺得我的最初願望用著名機械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先生的一句名言來形容是恰當的,這句名言就是:「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學精神。」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一個學者的畢生事業,就是要把他那桶水添加到其他學者無數桶水匯成的日益增長的知識的河流中。」「科學的故事叢書」就是那桶水,它應該能為不同學科、不同領域間的溝通和交流起到媒介和引導作用,我相信更多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在閱讀中能夠體驗到一份來自專業之外的驚喜和享受。

在時空交替中認識物質的存在,關注科學的發展

在創作「科學的故事叢書」過程中,我逐漸有了清晰的坐標定位,即以歷史為背景,以時間為主線,以故事為襯託,在時空交替中認識物質的存在,在文明步履中感受科學的發展,在對已逝歲月的追憶中體驗科學的韻味。有了這樣的坐標定位,才有可能充分體現「科學中有故事,故事中有科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語)。

在寫作之前,我做了較全面和系統的策劃,包括叢書呈現的形式、寫作大綱及內容概要,主要的讀者群。我覺得,創作之初相對清晰的知識序列和路線設計很有必要,這就跟在建築一座大廈之初要進行建築設計、準備基本結構材料和打地基是一樣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沿著事先的設計和計劃逐一落在實處;另一個是把握讀者對象,「科學的故事叢書」最廣大的讀者群應該是中學生和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科學愛好者,包括大學生。所以,叢書的閱讀趣味和文化韻味至關重要,只有將這兩個因素貫穿始終,科學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才能創造有價值的閱讀。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通俗形象,能夠滿足廣大讀者的審美要求,表現在科學層面,語言表達要充滿理性,能夠起到文字啟蒙心智的作用;表現在文學層面,我儘可能使每一個單元成為一篇科學散文,通過閱讀感性的文字,讀者在收穫科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母語的節奏和韻律,並進而體悟科學文化的深厚。

在寫作過程中,我儘可能從故事說起,從生活說起,從小事說起,從感覺說起,從歷史場景中某一個具體的細節說起,將所有這些作為一個整體融會貫通在叢書中,使叢書逐步從常識上升到知識,從感覺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讓讀者在閱讀中不知不覺地感覺自己從積滿塵埃的歷史中挖掘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重溫或學習知識的同時,懂得科學的起源和發展與人類生活、生存和生產的密切關係,與人類自身進化的關係,與人類文明逐步提升的關係。

這首先要求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必須是積極的,對待母語和每一個漢字必須充滿敬畏和敬重,對待科學的態度必須認真和嚴謹。只有這樣,才能傳達給讀者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健康向上的思想和辯證認識社會的能力,這些東西潛移默化到讀者身上,培養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就會落到實處,就會使讀者不斷凝聚正能量,從而成為社會的積極建設者。

在科學態度和審美能力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叢書中所寫雖然不是系統的知識本身,但多數內容與中小學教材有很好的銜接,是中小學課本很好的補充和延伸,它一定會成為中小學教師重要的課堂助手,因為素質教育常抓不懈的恰恰是人類文明史、基本科學態度和初步的審美能力。

叢書中很多地方也滲透著科學研究的方法、視角和思維過程,這裡僅舉幾例,如巴拉爾在發現滷素(《化學的故事》)的過程中、門捷列夫在揭示元素周期律(《化學的故事》)的過程中、沃森和克裡克在發現DNA結構(《生物的故事》)的過程中、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定律(《物理的故事》)的過程中、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物理的故事》)的過程中都有科學方法、研究視角和思維過程的滲透。因此,叢書對創新型學習氛圍的形成、創新型思維的培養、良好的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都有好處。從這個角度看,叢書也會成為新一代大學生很好的通識讀物,因為他們是開創未來的生力軍,對他們來說,需要的不只是知識!是信心和勇氣、思想和方法、對科學和社會的深刻理解。

如果把技術比喻為一座大廈,那科學就是奠基的基石。建設美麗中國與和諧社會離不開科學的支撐。只有全民族的科學和文化素質得以提升,我們的社會才能夠更加和諧,我們的現代化才應該更加全面;只有科學知識得以普及,科學精神深入人心,我們的國家才算真正邁入了科學時代。

(作者:楊天林,系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科學的故事叢書」的著者)

相關焦點

  • 《科學的故事》:帶你探尋科學的起源
    什麼叫科學?科學是從哪裡誕生的?是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科學?如果沒有,那最初的科學產生自哪裡?相信很多非專業讀者對此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每個國家不是都有科學的嗎?科學不就是指導社會實踐的理論知識嗎?如果對這些問題搞不明白,不妨讀一讀吳國盛教授的書。這本《科學的故事》是吳國盛教授的最新力作,集中展現了吳教授關於科學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體現了吳教授深厚的專業基礎和高超的專業造詣。沿著吳教授的思路,你將徹底理清楚科學到底是個什麼回事。
  • 《科學的故事》:人類如科學的發展探索
    科學,一個簡單卻充滿著神秘感的詞語,在懵懵懂懂的年紀,我們會在意追尋它;在長大的道路上,我們逐漸離它遠去,這就是科學,小的時候讓你如夢如痴,長大了卻越來越陌生。對於科學最初的認識,便是從電視中看見航空母艦發射的場景,那個時候,對太空人是一種羨慕,相信很多人都在內心想過,長大後要做一個科學家、太空人,去探索世界,探索宇宙。
  • 電影《星際穿越》中若干有趣的科學故事
    電影精彩自不必多說,電影裡諸多有趣、硬核的科學細節也值得反覆推敲,細細品味。一起來看看電影裡一些有趣的科學故事吧。 劇透警告:本文包含對電影《星際穿越》和小說《2001:太空漫遊》的劇透。
  • 當年的《走近科學》有那些奇葩的故事值得回味!
    當然了,也出現了一些讓我們在回味之餘,哭笑不得的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走近科學…  1.《藍色睪丸》  科學問題: 一位老大爺得了一種奇怪的病,有一天他驚奇地發現,自己的一枚睪丸變成了藍色,罕見症狀四處求醫都無果而終。  揭秘: 大爺的內褲掉色  3. 《哪裡不會點哪裡》  科學問題: 大爺發現自己衣服莫名其妙有燃燒痕跡。  揭秘: 孫女調皮點燃的。
  • 當故事和科學相遇:我們如何用故事理解世界
    因為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不是海洋生物學家,也不會閱讀科研文章?是的,這都有一定道理。但是更多的答案涉及我們身上更深層次的生物學。找把椅子坐下來,讓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我們都是講故事的人,我們通過故事來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科學是故事的一個重要來源。「才不是!」你可能會說,「科學是客觀地收集並解讀數據。」我完全同意。在研究純物理現象這個層面,科學是確立關於世界的事實的唯一可靠手段。
  • 《科學美國人》講述年度十大科學故事中的美麗與哀愁
    《科學美國人》雜誌官網12日刊發了年度十大科學故事,其中包括令人悲傷的巨大颶風襲擊美國各地;也包括讓我們遠眺星辰大海的日全食和中子星碰撞;既有讓無數用戶寢食難安的數據洩露事件,也有科學家殫精竭慮研究戒毒藥物的不懈追求等。正是這些瀰漫著美麗與哀愁的故事讓科學更人性、離我們的生活更近。
  • 《科學美國人》評出今年十大科學故事
    原標題:《科學美國人》評出今年十大科學故事   雙中子星碰撞效果圖圖片來源:LIGO官網   據《科學美國人》雜誌官網12日報導,該雜誌2017年十大科學故事新鮮「出爐」,包括創紀錄的颶風、數據洩露、中子星碰撞等。
  • 《科學故事會》雜誌在京正式創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2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茜)今天,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的《科學故事會》雜誌創刊首發儀式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科學故事會》雜誌正式創刊,並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 科學英語: 青黴素/penicillin的故事
    青黴素(penicillin/盤尼西林)的發現是個傳奇的故事(legendary story).
  • 科學故事之《什麼是人體的神經?》
    託尼的科學小故事 Weixin ID TonyScienceStory
  •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聆聽科學報國故事 傳承中國科學家精神 2020-09-07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州市圖書館新書推薦:《科學需要講故事》
    作者:蘭迪·奧爾森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6月索取號:Z228/2724內容簡介:科學每天產生無數的新思想本書是一本訓練科學家們如何講故事,如何讓科學傳播帶有趣味性、戲劇性、實用性,實現科學傳播化效應的書。作者蘭迪·奧爾森在成為好萊塢電影導演之前曾經是新罕布夏大學的海洋生物學終身教授,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科學界,他們需要好萊塢的作家、導演、演員、編輯幫助他們講故事,從而使科學變得更美好。
  • 李森科案,「很黃很暴力」的科學故事
    李森科案,「很黃很暴力」的科學故事
  • 【科學小故事】《牙齒最多的動物是什麼?》
    託尼的科學小故事 Weixin ID TonyScienceStory
  • 雲趣故事會 第11期:「第五屆『科學故事會』——科幻寫作&繪畫訓練...
    「科學故事會」是中國科技館2016年創辦的品牌教育活動,活動通過「科幻寫作&繪畫訓練營」「全明星打造培訓計劃」「科學故事庫」等子項目,鼓勵兒童自主思維,打造「創、講、學、做」一條鏈,激發兒童的科學興趣和閱讀熱情,提高兒童的表達能力,豐富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搭建了學科學、
  • 【六中學科故事】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語中,也有氣體或者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的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那麼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也由靈魂,改為心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科學心理學的誕生史。    心理學源遠流長,不同時期對「心理」有著不同的界定。
  • 「扶貧故事」播撒科學的種子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雲趣故事會 第1期:「第五屆『科學故事會』——科幻寫作&繪畫訓練...
    此次「雲享科學」活動將「科學故事會」移至線上,並帶來豐富、有趣的活動內容。  在「第五屆『科學故事會』——科幻寫作&繪畫訓練營」活動中,我們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繪畫作品。小小科幻迷們用畫筆描繪著自己眼中的「未來世界」,用天馬行空的靈感構造了一個個科幻夢。
  • 說說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科學偉人的故事
    (一) 我聽過的最動聽的科學故事先鋪墊點沒意思的科學背景:關於恐龍滅絕,科學家曾一直認為是緩慢發生的普通自然現象,直到1970年代初,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發現古代灰巖中的一層薄薄的黏土,似乎標誌著恐龍和當時世界上一半以上生命物種的突然消失。
  • 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原標題:   中新社北京6月5日電 題:對話BBC《行星》製片人:科學的故事永遠「未完待續」  中新社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