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
每年獎勵不超過50人、每位獲獎者在五年內將獲得300萬元的「科學探索獎」在今日揭曉第二屆獲獎名單。《知識分子》收到「科學探索獎」項目組投稿,介紹「科學探索獎」終審答辯的過程。從中,讀者可看到獲獎人是如何誕生的,或可窺見從科學家到企業家,再到教育界,通過一個獎項的組織與機制創新,幫助選拔支持青年人才,營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生態的決心。
● ● ●
「我同意評審結果。」
8月22日,已是當地時間深夜兩點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著名數學家張益唐發出郵件。他剛剛結束一場長達8小時的線上評審。
而在北京的九間答辯室裡,74位中國頂尖科學家正在一份份名單上簽名確認。這裡,正是第二屆 「科學探索獎」 的終審答辯現場。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2018年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設立。每年評選出不超過50名青年科學家獲獎者——每位獲獎者將在接下來的5年,獲得騰訊公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的資助,而且完全由獲獎人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這也是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參與設立的大型科技公益項目。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曾表示:「無論今後遇到什麼變化、什麼困難,我們對於 『科學探索獎』 的長期投入不變。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從今年1月開始的申報、初篩、初審再到覆審和終審,一路走來,「科學探索獎」 秉承著這樣的原則:坦誠、嚴謹、尊重科學、著眼未來。
「為了明天,充實中國的創新生態」,科技界、教育界和民間企業圍繞 「科學探索獎」 正在形成 「合力」。
01 熱情現場與冷靜制度
8月22日上午8點半,「科學探索獎」 終審答辯正式開始,九大領域的每位答辯人有15分鐘的自我陳述時間,之後接受評委15分鐘的詢問。
在詢問環節,評委們的熱情幾乎要從答辯室溢了出去。
不少評委連環追問,評審組長不得不出面 「阻攔」:「也給其他評委留點時間。」評審秘書已經舉起了倒計時一分鐘的手牌,評委們還在拼命爭取提問:「我快問,你快答。」
甚至有評委現場就對答辯人的回答應該如何理解起了爭論,較真的勁頭展露無遺。他們也對答辯人的研究進展頗為熟悉,有答辯人去年就曾申報過獎項。
這些熱情,正是作為評委的中國頂尖科學家們,對青年科技人才的拳拳之心,貫穿在 「科學探索獎」 評審從始至終的每個環節。
獎項工作人員講述了這樣的故事:獎項申報時,需提交不少於500字的推薦信,有近乎雙目失明的老院士,為他所推薦的年輕申報人,寫滿了整整三頁紙。
「熱情」 之外,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 「冷靜」。
評委們說得直白:「我們不會只看答辯人發了哪些文章,上了哪些期刊,不鼓勵年輕人為了影響因子發文章。甚至為了發文章設計課題。我們心裡都有一桿秤。」
下午3點40分,有評委推開答辯室大門離開,身後一片笑聲,這是他今天第四次需要迴避。但他表示:「為了規避利益衝突,去年我們已經設置了師生、親屬、項目合作、商業合作、競爭等迴避關係,今年又把同單位、提名推薦納入了迴避關係,而且迴避既不能打分,也不能參與討論,是有點麻煩,但就是要有這個規矩。」
獎項秘書組提供了一組數據:在今年同行評審階段,執行了250多人次迴避,覆審階段執行了140人次迴避,終審執行了67人次迴避。評委隊伍因此大為擴張,評委從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此外,科學探索獎還設立了「斷開式評審」的機制,在初篩、初審、覆審和終審四個環節中,初審環節由完全不同於評委的另外一批 「小同行專家」 完成,以避免同一批評委 「一評到底」。「小同行專家」 的數量,從去年的近300位增加到近500位。
這些 「冷靜」,正是評委們和組織者對提升獎項專業性、權威性的殷切期盼。
「科學探索獎」監督委員會委員葛明的話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我們在終審現場的各個領域都去觀摩監督,履行我們的職責。看到工作人員在時間控制、事前提醒、迴避制度等各個方面都做的很出色,參加評審的委員與候選人都嚴格遵守規定與規則;科學探索獎要站得高,立得住,不僅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領先的學術價值,評審工作也要合法合規,這是獎項能辦好的根本保證,也是監督委員會的基本職責。」
02 最重要的是 「探索未來」
最多的時候,終審答辯室的線上線下,同時亮起5個畫面。答辯室的兩個投影大屏幕上分別展示著在線答辯人的答辯現場和他的自我陳述PPT,騰訊會議的線上畫面還有兩位海外評委的視頻接入,以及北京答辯室現場。
受疫情影響,海外答辯人和評委今年只能以線上方式參與,這也讓今年的終審變得格外複雜,包括這些視頻展示在內,還有評委用於確認的手機電子籤名、為迴避制度設置的線上等候室……一切新技術的採用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充分交流、合規有序。
「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因為最重要的就是探索未來。」「科學探索獎」聯合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說得坦白:「所以比起團隊,我們更關注答辯人個人的科研能力和獨立性工作,比起他個人的成果,更關注他的研究計劃,在評審中,我們也儘量引導答辯人更多闡述他對於未來探索的設想。」獨立性、創造性、變革性、可行性,正是「科學探索獎」評委打分的四個參考因素。
著眼未來,這讓評委們與答辯人的交流並不僅僅停留在能力評估上,他們在盡其所能地對年輕人「扶上馬,送一程」。不少答辯人得到了具體的研究指導意見,甚至評委們會直接向答辯人推薦相關研究團隊或單位,建議答辯人可以嘗試合作,交叉研究。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提建議了。」 有領域的評審組長甚至不得不因此延長了半小時評審時間。
著眼未來,科學探索獎還提供了機制上的保障。本屆「科學探索獎」繼續保留了 「新星機制」,至少保證有5個獲獎名額從35歲及以下的優秀申報者中產生。從終審答辯人來看,109人平均年齡近40歲,其中35歲及以下共有16人,青年科學家們正在嶄露頭角。
「科學探索獎」今年進行到第二屆,不斷擴大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著眼未來的理念,讓更廣泛的科學家群體有意願參與到獎項中來。在申報環節,今年有13位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不同國家的院士參與了提名或者推薦,數量大大超過去年。
「『科學探索獎』的評審是『英雄不問出處』。」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介紹說,「比如,109位終審答辯人中來自近60個機構,有高校、科研機構,還有企業,其中有28人為自主申報。他們中有長江學者,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也有27人此前沒有獲得過知名的獎項。我們的目標就是成為出色的社會科技獎項,助力最優秀的人登上科學巔峰。」
03 所有人的心願
「今年這個獎的質量和評選流程的嚴格,大家都深有體會,我們選拔出的這些年輕人,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未來能夠脫穎而出。」「科學探索獎」聯合發起人,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這麼認為,「我們的工作,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長遠的意義。」
「『科學探索獎』的影響力和知名度都越來越高,和去年相比,今年評選出來的候選人保持了高質量,我們維持了獎項的高水平。」 「科學探索獎」 聯合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如是說。
「『科學探索獎』正在不斷釋放出自己的吸引力,在流程和標準上也越來越和國際標準靠攏,專業和嚴謹是 「科學探索獎」 要一直保持下去的特色。」 「科學探索獎」 聯合發起人、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總結道。
「含金量高」、「風清氣正」,成為評委們對 「科學探索獎」 最為集中的評價。有第一次參加終審工作的評委頗為感慨:「今天參加終審的年輕人一個接一個走上臺,都是在我這個學科領域國內最頂尖的一批優秀學者。特別感謝有這個平臺,能給青年科技工作者這樣力度的支持,他們是國家基礎性、探索性工作的基石,也將為中國科學研究提供持久的競爭力。」
評委們還希望 「科學探索獎」 能在創新生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們建議:「定期組織 『科學探索獎』 獲獎人交流會,彼此激勵,吸收相鄰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好地交叉,拿出更多的創新探索」;「建立 『科學探索獎』 的family,搭建學術交流的平臺,讓 『科學探索獎』 在更多維度推動中國科技的發展。」
眾人拾柴火焰高。「科學探索獎」 聚集了各方力量,共同為鼓勵創新,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增磚添瓦。
「當前形勢下,我們一定要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自主控制力,從而顯著提升自給力。」 「科學探索獎」 聯合發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克昌用一首 「七絕」 表達了對 「科學探索獎」 的期待:
探索路上尋新枝,
節節升高正當時。
未出土時便有節,
凌雲直節緣真知。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