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禮上,獲獎者一起合影
撰文 | 王一葦
責編 | 陳曉雪
● ● ●
11月14日,北京釣魚臺冬日的下午,雖然是陰天,路邊一樹樹黃燦燦的銀杏葉還是吸引了不少遊人。
一牆之隔的釣魚臺國賓館內,第二屆 「科學探索獎」 頒獎典禮正在舉行。
銀杏季的釣魚臺國賓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此舉行
「今天很多人的家屬也來了,挺開心的。祝賀他們,祝福他們,能夠有這麼一個支持,希望他們能比較安心地專心於學問,為國家做點事情。」 數學物理學領域的頒獎嘉賓、物理學家潘建偉說。
潘建偉為數學物理學領域獲獎者頒獎
「科學探索獎」 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一個獎項,旨在支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
今年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者,有5位是女性。今年也是首次開放港澳學者申請,有3人獲獎。
頒獎典禮在賓館一樓的大會議廳舉行。主辦方在會場專設了親屬席位,許多獲獎人帶著自己的父母、伴侶或子女出席。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遠波聽說頒獎是在釣魚臺國賓館,從上海帶著母親過來,也專程把在家鄉河南信陽的父親接到北京,想讓他們看看 「以前都只在新聞聯播裡看到」 的場地。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魯巍和母親一起出席了頒獎典禮。
會議廳門前,鋪上了紅毯,兩側屏風是50位獲獎人的巨幅照片和名字,典禮開始前,獲獎科學家依次帶著家屬走過紅毯,在背板上籤下名字。圖為獲獎科學家魯巍與母親張愛華在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現場。
「兒子獲獎,母親是非常高興的。我希望他今後更加努力,一方面要搞好工作,一方面把自己的身體也要注意下。」 魯巍的母親張愛華高興地告訴《知識分子》。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永安攜手愛人和兩個女兒一起走了紅毯。
「現在把我們科研人員也打造成明星,其實還是有點不太習慣的。」 他對《知識分子》表示,「我們還是喜歡悶在實驗室做點自己的事情更自在一點。」 不過他覺得,這個獎可以引起社會對科研人員的重視,也是好事。
科學探索獎的每位獲獎人將獲得300萬人民幣的獎金,分五年撥付,無論是用於科研還是改善生活,他們可以任意決定用途。那麼,科學家們對於獎金怎麼花有何打算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林波榮說,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家裡的情況。「我們家兩個兒子,我愛人也是支持我從蘇州來到北京,原來我們十年分居。這是第一位的。」
林波榮和兒子在現場合影
林波榮的專業是建築,但他希望探索將智能設計和健康環境的營造融入建築,這需要去探索醫療、人工智慧等交叉學科。因此,「有了這筆獎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未知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在現場表示,獎金 「還房貸可能會用掉一些」。「科學家應該講情懷,但是畢竟大家要生活,現在青年工作者的競爭壓力真是蠻大的。」 典禮前參與《知識分子》直播討論時,她說,「大家都說科研工作者要坐冷板凳,但我希望未來能在科研界裡讓坐冷板凳的人一步一步坐暖,而不是越坐越冷。得到一些機會,看到一些希望。」
「這個獎項更多是鼓勵,鼓勵年輕人努力工作。」 張遠波說,至於獎金怎麼花,「這個要跟老婆商量,我說了不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李贊表示,獎金會主要投入在科研上。「雖然是獎金,但每個人答辯的時候還是會有一個研究方向,因為這個方向才會支持你,我們團隊也不是我一個人,所以會在科研上多投入一些。」
更多的學者表示 「還沒想好」,但他們普遍認為,支持自由探索是 「科學探索獎」 的好處。
「科研想要做一件事總是要先申請項目,有時候預算不允許,這樣的錢其實是比較好的」,魯巍說。
魯巍是第二次參加探索獎的申請,他覺得這次評審相對於第一屆,評委的人數 「翻番了」,而且增加了一些避嫌機制,「有了很大改進」。
魯巍的感覺沒錯。據 「科學探索獎」 秘書組介紹,今年同行評審階段,執行了250多人次迴避,覆審階段執行了140人次迴避,終審執行了67人次迴避,而評委隊伍因此大為擴張,從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現場頒獎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介紹,科學探索獎評審的迴避制度,去年設立了 「師生」、「親屬」、「項目合作」、「商業合作」、「競爭」 等迴避關係,今年又把 「同單位」、「提名推薦」 也納入了進來。
他指出,國內的同行評議一直存在項目過多、時間過於侷促、小同行評議專家短缺、人情社會影響、缺乏學術批評文化、難以追責等問題,「以至於不少人對此喪失信心」,而探索獎的成功證明在當下社會環境下,同行評議是可以做好的。
「探索獎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同行評議的關鍵在於,一要有一個好的評審、評選委員會,它的成員具備高的學術水平、好的人品和對信譽的看重;二要保持獨立性,避免行政幹預;三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韓啟德說。
「科學探索獎」 主辦方計劃藉助獎項促進青年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不少學者對此表示期待。
林波榮主要研究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技術,這一領域需要建築、環境和信息、醫學等領域的交叉。他表示,很關注數理和前沿交叉領域的學者,更希望跟他們有一些交流。「我覺得以後都是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的,不要有你原來是哪個學科,這樣一種固有的定勢。」
在頒獎典禮上,圖靈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也強調了學科融合的重要性。
「現在有一個深度的趨勢是,各個領域的科學現在慢慢進入一個融合階段。」 姚期智說,「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給化學,也可以給物理,給醫學,表明三個領域有很大的交叉,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深層原因的,它表明現在科技的發展對微觀納米尺度有了觀察方法和工具,不管生物化學或物理的趨勢都是走向對微觀世界的掌握。」
姚期智還表示,另一個趨勢是信息科學與其他學科也開始交叉和融合。信息化產生了從數據中獲取信息的工具,而這種工具對各種科學領域都是有效的。近幾百年來,科學家分成不同領域探索,而現在,「我們又回到大科學的家庭。」
饒毅為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頒獎
今年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獲獎人所在機構從去年的26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增加到34個,自行申報者14人也比去年翻了一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表示,不管是基金委評傑青,還是科學探索獎,剛開始辦的時候獲獎者會集中在力量比較強的單位,第二波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單位。「這個也是很正常的規律。」
他同時表示,「科學探索獎」 未來還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 「資助一些真正偏冷、探索性很強的方向,哪怕已有的成果還不是那麼鮮亮」。
他指出,獲獎人中,「優青」、「長江」 等重複的還比較多,科學探索獎評委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重複也不是不可以,很多人也需要,但拿過這些榮譽的人有時候不是那麼困難了。其實是更需要年輕的,或者不一定是年輕的,但做的方向還沒有得到很多認可,或者探索性很強的方向。」 周忠和補充說。
魯巍也表示,這個獎可能對更年輕的學者會更有幫助。「我已經算不上很年輕了,43歲了,對我來說可能大部分問題都解決得差不多了,至少是不那麼缺錢了。」 他說,希望 「這個獎越辦越好,辦成一個真正激勵年輕科學家去做原創科研的獎項。」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通過視頻表示,科學是我們克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海中最關鍵的一環,但科學家並沒有得到很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對於年輕的科學家而言。「在這個意義上,鼓勵年輕人進入其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非常重要,『科學探索獎』創始成員所做的真的很棒。」
他寄語獲獎者,「年輕的獲獎者,請放眼世界。因為你正在做的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附:饒毅寫給2020年 「科學探索獎」 獲獎者的話:
獎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獲獎肯定你們的初步工作,也可以些許貼補你們年輕的家庭,所以 「科學探索獎」 是你們的;
為了建立一個我國並非特別多見的有高度自尊的科學獎,兩年來我們 「科學探索獎」 的工作人員、發起科學家、評審委員團結了國內外(包括多位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位科學家參與從提名到多個評審環節、直到今天的頒獎典禮。每一個正確的獎,是對我們自己工作的肯定、對我們的水平和公正的肯定。每一個發錯的獎,是對我們自己的批評。所以,「科學探索獎」 也是我們的;
你們獲獎後,既受鼓勵、也受鞭策,一定有一些應該獲獎而因不同原因(包括名額有限)而被遺珠的、也有起步階段暫時落後於你們但以後科學研究做的很好的,你們自然會希望以自己今後的努力,證明自己能否專心探索,甚至對中國和人類作出較大的、或有深刻影響的、或優雅的科學成就。所以,「科學探索獎」 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 饒毅 2020年11月14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