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放眼世界」: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現場側記

2020-11-15 知識分子



典禮上,獲獎者一起合影


撰文 | 王一葦

責編 | 陳曉雪


  


11月14日,北京釣魚臺冬日的下午,雖然是陰天,路邊一樹樹黃燦燦的銀杏葉還是吸引了不少遊人。


一牆之隔的釣魚臺國賓館內,第二屆 「科學探索獎」 頒獎典禮正在舉行。


銀杏季的釣魚臺國賓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此舉行


「今天很多人的家屬也來了,挺開心的。祝賀他們,祝福他們,能夠有這麼一個支持,希望他們能比較安心地專心於學問,為國家做點事情。」 數學物理學領域的頒獎嘉賓、物理學家潘建偉說。


潘建偉為數學物理學領域獲獎者頒獎


「科學探索獎」 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謝曉亮、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一個獎項,旨在支持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


今年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者,有5位是女性。今年也是首次開放港澳學者申請,有3人獲獎。



頒獎典禮在賓館一樓的大會議廳舉行。主辦方在會場專設了親屬席位,許多獲獎人帶著自己的父母、伴侶或子女出席。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張遠波聽說頒獎是在釣魚臺國賓館,從上海帶著母親過來,也專程把在家鄉河南信陽的父親接到北京,想讓他們看看 「以前都只在新聞聯播裡看到」 的場地。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教授魯巍和母親一起出席了頒獎典禮。


會議廳門前,鋪上了紅毯,兩側屏風是50位獲獎人的巨幅照片和名字,典禮開始前,獲獎科學家依次帶著家屬走過紅毯,在背板上籤下名字。圖為獲獎科學家魯巍與母親張愛華在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現場。


「兒子獲獎,母親是非常高興的。我希望他今後更加努力,一方面要搞好工作,一方面把自己的身體也要注意下。」 魯巍的母親張愛華高興地告訴《知識分子》。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永安攜手愛人和兩個女兒一起走了紅毯。


「現在把我們科研人員也打造成明星,其實還是有點不太習慣的。」 他對《知識分子》表示,「我們還是喜歡悶在實驗室做點自己的事情更自在一點。」 不過他覺得,這個獎可以引起社會對科研人員的重視,也是好事。


科學探索獎的每位獲獎人將獲得300萬人民幣的獎金,分五年撥付,無論是用於科研還是改善生活,他們可以任意決定用途。那麼,科學家們對於獎金怎麼花有何打算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林波榮說,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家裡的情況。「我們家兩個兒子,我愛人也是支持我從蘇州來到北京,原來我們十年分居。這是第一位的。」


林波榮和兒子在現場合影


林波榮的專業是建築,但他希望探索將智能設計和健康環境的營造融入建築,這需要去探索醫療、人工智慧等交叉學科。因此,「有了這筆獎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未知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在現場表示,獎金 「還房貸可能會用掉一些」。「科學家應該講情懷,但是畢竟大家要生活,現在青年工作者的競爭壓力真是蠻大的。」 典禮前參與《知識分子》直播討論時,她說,「大家都說科研工作者要坐冷板凳,但我希望未來能在科研界裡讓坐冷板凳的人一步一步坐暖,而不是越坐越冷。得到一些機會,看到一些希望。」


「這個獎項更多是鼓勵,鼓勵年輕人努力工作。」 張遠波說,至於獎金怎麼花,「這個要跟老婆商量,我說了不算。」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李贊表示,獎金會主要投入在科研上。「雖然是獎金,但每個人答辯的時候還是會有一個研究方向,因為這個方向才會支持你,我們團隊也不是我一個人,所以會在科研上多投入一些。」


更多的學者表示 「還沒想好」,但他們普遍認為,支持自由探索是 「科學探索獎」 的好處。


「科研想要做一件事總是要先申請項目,有時候預算不允許,這樣的錢其實是比較好的」,魯巍說。


魯巍是第二次參加探索獎的申請,他覺得這次評審相對於第一屆,評委的人數 「翻番了」,而且增加了一些避嫌機制,「有了很大改進」。


魯巍的感覺沒錯。據 「科學探索獎」 秘書組介紹,今年同行評審階段,執行了250多人次迴避,覆審階段執行了140人次迴避,終審執行了67人次迴避,而評委隊伍因此大為擴張,從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現場頒獎嘉賓,中國科學院院士、病理生理學家韓啟德介紹,科學探索獎評審的迴避制度,去年設立了 「師生」、「親屬」、「項目合作」、「商業合作」、「競爭」 等迴避關係,今年又把 「同單位」、「提名推薦」 也納入了進來。


他指出,國內的同行評議一直存在項目過多、時間過於侷促、小同行評議專家短缺、人情社會影響、缺乏學術批評文化、難以追責等問題,「以至於不少人對此喪失信心」,而探索獎的成功證明在當下社會環境下,同行評議是可以做好的。


「探索獎的經驗告訴我們,做好同行評議的關鍵在於,一要有一個好的評審、評選委員會,它的成員具備高的學術水平、好的人品和對信譽的看重;二要保持獨立性,避免行政幹預;三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韓啟德說。


「科學探索獎」 主辦方計劃藉助獎項促進青年科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不少學者對此表示期待。


林波榮主要研究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技術,這一領域需要建築、環境和信息、醫學等領域的交叉。他表示,很關注數理和前沿交叉領域的學者,更希望跟他們有一些交流。「我覺得以後都是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的,不要有你原來是哪個學科,這樣一種固有的定勢。」


在頒獎典禮上,圖靈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也強調了學科融合的重要性。


「現在有一個深度的趨勢是,各個領域的科學現在慢慢進入一個融合階段。」 姚期智說,「近年來的諾貝爾獎,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給化學,也可以給物理,給醫學,表明三個領域有很大的交叉,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有深層原因的,它表明現在科技的發展對微觀納米尺度有了觀察方法和工具,不管生物化學或物理的趨勢都是走向對微觀世界的掌握。」


姚期智還表示,另一個趨勢是信息科學與其他學科也開始交叉和融合。信息化產生了從數據中獲取信息的工具,而這種工具對各種科學領域都是有效的。近幾百年來,科學家分成不同領域探索,而現在,「我們又回到大科學的家庭。」


饒毅為生命科學領域獲獎者頒獎


今年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獲獎人所在機構從去年的26個科研單位、高校和企業增加到34個,自行申報者14人也比去年翻了一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表示,不管是基金委評傑青,還是科學探索獎,剛開始辦的時候獲獎者會集中在力量比較強的單位,第二波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單位。「這個也是很正常的規律。」


他同時表示,「科學探索獎」 未來還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 「資助一些真正偏冷、探索性很強的方向,哪怕已有的成果還不是那麼鮮亮」。


他指出,獲獎人中,「優青」、「長江」 等重複的還比較多,科學探索獎評委們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重複也不是不可以,很多人也需要,但拿過這些榮譽的人有時候不是那麼困難了。其實是更需要年輕的,或者不一定是年輕的,但做的方向還沒有得到很多認可,或者探索性很強的方向。」 周忠和補充說。


魯巍也表示,這個獎可能對更年輕的學者會更有幫助。「我已經算不上很年輕了,43歲了,對我來說可能大部分問題都解決得差不多了,至少是不那麼缺錢了。」 他說,希望 「這個獎越辦越好,辦成一個真正激勵年輕科學家去做原創科研的獎項。」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通過視頻表示,科學是我們克服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之海中最關鍵的一環,但科學家並沒有得到很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對於年輕的科學家而言。「在這個意義上,鼓勵年輕人進入其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非常重要,『科學探索獎』創始成員所做的真的很棒。」


他寄語獲獎者,「年輕的獲獎者,請放眼世界。因為你正在做的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附:饒毅寫給2020年 「科學探索獎」 獲獎者的話:


獎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獲獎肯定你們的初步工作,也可以些許貼補你們年輕的家庭,所以 「科學探索獎」 是你們的;

為了建立一個我國並非特別多見的有高度自尊的科學獎,兩年來我們 「科學探索獎」 的工作人員、發起科學家、評審委員團結了國內外(包括多位諾獎得主在內的)上千位科學家參與從提名到多個評審環節、直到今天的頒獎典禮。每一個正確的獎,是對我們自己工作的肯定、對我們的水平和公正的肯定。每一個發錯的獎,是對我們自己的批評。所以,「科學探索獎」 也是我們的;

你們獲獎後,既受鼓勵、也受鞭策,一定有一些應該獲獎而因不同原因(包括名額有限)而被遺珠的、也有起步階段暫時落後於你們但以後科學研究做的很好的,你們自然會希望以自己今後的努力,證明自己能否專心探索,甚至對中國和人類作出較大的、或有深刻影響的、或優雅的科學成就。所以,「科學探索獎」 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 饒毅 2020年11月14日 北京

相關焦點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獎,青島籍女科學家李婧獲300萬元獎金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14日北京訊 今天,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全國9大領域的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現場領獎,每人將獲得騰訊基金會300萬元獎金,並可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該獎項「天文和地學領域」的獲獎者李婧為青島籍女科學家。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50位獲獎者
    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2020年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圖為騰訊公司副總裁、科學探索獎項目負責人王嫵蓉在介紹2020「科學探索獎」情況。
  • 周福寶教授榮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我校安全工程學院周福寶教授獲得能源環保領域科學探索獎。
  •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電 (記者劉嶢)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近日正式揭曉,50位獲獎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今年的「科學探索獎」50名獲獎人中,有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同時,今年該獎項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共50人獲獎,頒獎典禮將於11月14日在北京舉行。「科學探索獎「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鄔賀銓、李培根、陳十一、張益唐、施一公、高文、謝克昌、程泰寧、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遼寧籍女科學家上榜
    11月14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在北京頒獎。包括遼寧大連籍女科學家陳焱在內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每個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來自騰訊基金會的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
    【獵雲網(微信:ilieyun)北京】11月14日報導今日(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2020年「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鼓勵50位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
  • 每人獎300萬!50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浙江這兩人上榜
    以極為莊重的儀式,高規格陣容,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給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一個盛大典禮。 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記者從現場獲悉,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為30歲的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
  • 最小獲獎者僅30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
    9月25日,啟動資金高達10億元的「科學探索獎」正式公布第二屆獲獎名單,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他們將在未來5年各獲得由騰訊基金會資助的300萬元科研獎金。值得一提的是,50位獲獎者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 獎金每人300萬 50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浙江這兩人上榜
    以極為莊重的儀式,高規格陣容,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給今年的50位獲獎人一個盛大典禮。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記者從現場獲悉,本次獲獎人名單較去年更為多元化,其中女性獲獎人增至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為30歲的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研究員黃芊芊。
  • 江蘇五位青年科學家獲第二屆「科學探索獎」
    本報訊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該獎項,其中5位青年科學家來自江蘇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獲獎人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獎金。這5位青年科學家分別是:來自天文和地學領域的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李婧,來自能源環保領域的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周福寶,來自交通建築領域的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求穩、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洪錦祥,來自前沿交叉領域的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教授
  • 第二屆「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均分1.5億元獎金
    今日(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科學探索獎」是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個公益性獎項
  • 「科學探索獎」鼓勵青年人探索科學「無人區」
    今年5月20號他走了,留下了一句話:深空探測看當代,行星科學靠未來。」在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天文和地學領域獲獎人魏勇說。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
  • 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在京頒獎
    深圳特區報北京11月14日電(特派記者 周雨萌)14日下午,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等9大領域的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 「科學探索獎」是在騰訊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等十幾位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的公益性獎項。
  • 第六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臺北頒獎
    人民網臺北7月8日電 (記者 吳亞明、鄭娜)8日,第六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頒獎典禮在臺北熱烈舉行,20本著作獲得各個類別的金籤獎、銀籤獎和佳作獎。作為海峽兩岸最重要的科學普及獎項,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由吳大猷學術基金會主辦,大陸的中國科學報社和臺灣的中國時報開卷周報協辦,每兩年舉辦一次,在兩岸三地出版的科普著作中,遴選出優秀的圖書給予獎勵。
  • 南京師範大學舉行第二屆「李振坤獎學獎教金」頒獎典禮
    頒獎典禮11月23日,第二屆「李振坤獎學獎教金」頒獎典禮在我校仙林校區舉行。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文科資深教授洪銀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金碚,校黨委書記胡敏強,李振坤老師的女兒舒捷,校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賁國棟,以及「李振坤獎學獎教金」理事會成員、李振坤老師的親屬和學生、第二屆「李振坤獎學獎教金」獲獎師生、商學院師生代表共100餘人出席大會。
  • 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
  •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80後河北籍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小河看河北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接過獎盃,繼續他們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無人區」的徵程。這是第二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其中,獲獎的河北籍科學家有1位,他是北京大學教授東蘇勃。 1982年出生的東蘇勃是河北省石家莊人,現為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第二屆「國際攝影頒獎盛典」
    第二屆「國際攝影頒獎盛典」★ 前言 ★「國際攝影頒獎盛典」是由國際攝影協會發起的一個面向全球攝影界的頒獎盛事,是對那些為攝影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成績顯著的個人及單位給予表彰和獎勵的一個平臺。三、費用說明免報名費,免評審費獲獎者建議到現場領獎(特殊情況例外),吃住自理,當地提供採風線路供來賓自願選擇,費用優惠。具體採風行程另文公布。主辦方將出版《第二屆國際攝影頒獎盛典特刊》,歡迎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