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新與技術進步是什麼關係
■應注意將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質引導到,專注於搞好一件事、有韌勁的軌道上;社會則要不斷樹立接受「異類」和寬容失敗的態度。
-------------------------------------------------------------------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筆者注意到,將創新作為發展戰略是一個較新的提法,以往更加看重「科學與技術」。早在1995年,我國就決心進行經濟增長模式的戰略調整,從粗放型經濟增長向依靠科學技術、高素質勞動力和技術創新的高效率增長方式轉變,並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2006年,我國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首次提出了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目標。直至今天,在各種文件與文章中談到「創新」時,見到的最多的提法是「科技創新」。因此,搞清「創新」概念的含義,進一步深入了解創新與科技進步的關係,對於我們更好地貫徹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企業家不是發明家
最早提出「創新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的,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實現新組合」,而創新來自有活力的企業家,企業家創新的動力是獲得超值利潤。企業家的特質是勇於嘗試,敢於冒險。而正是企業家追求利潤的渴望,帶領著人們突破日常活動的界限,打破原有的平衡,將資源從原來簡單重複的活動中轉移到新的活動中,由新的經濟形態代替原來的經濟形態。這種「創造性的毀滅」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動力。熊彼特的創新類型,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市場或服務創新、供應來源創新和組織形式創新。熊彼特創新多樣性的觀點已經為我們所廣泛接受。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創新被定義為「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另外,《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系統,從而強調了企業家在創新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熊彼特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即企業家不是發明家。他將技術進步在概念上分為三個階段:發明、創新、技術擴散。創新是指將科學技術發明變成市場接受的商品這一過程。無論是多麼好的科學發現,如果它無法轉化為被消費者接受的產品並願意在市場付費購買它,都不能稱為創新。早年的熊彼特比較關注作為「創造性毀滅」的顛覆性創新,後來他也注意到積累性的漸進創新。
顛覆性創新與漸進性創新
顛覆性創新指從無到有,它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於科技發展。所以,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加強基礎研究,努力實現自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中,特別強調了自主創新的重要性。他指出:「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我國發展還面臨重大科技瓶頸,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科技基礎仍然薄弱,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
但是,也必須看到,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與市場成功還有巨大的距離。在科技前沿領域,比如遺傳工程、人工智慧、宇宙探索等方面,其今後的發展方向與市場應用方式無人知曉,這是一個企業家、科學家與技術人員共同努力的學習與探索過程,有時偶然性甚至起到決定作用。所以,增加政府的研發投入與制定一定的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能夠讓科技工作者自由探索的寬鬆環境以及落實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規則,使企業通過競爭的發現過程實現創新。另外,一些顛覆性創新並不必然建立在科技新發明的基礎上,史蒂夫·賈伯斯的IPad和Iphone並沒有什麼原創性技術,而是集成創新的結果,它們成功的關鍵在於賈伯斯的企業家眼光。
我們今天在市場上所見到的創新,大多數屬於漸進創新的成果。比如,內燃機動力汽車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一發明出現後在基本原理上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但今天的乘用車與100年前的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技術進步的推動與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同樣是創新的源泉。世界上優秀的百年老店無不是緊跟客戶需求,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將品質做到極致並不斷增加花色品種,以滿足客戶不同的偏好。比如,德國製造業企業一般都設有客戶意見部,對客戶使用其產品的意見反饋與投訴非常重視。在機械製造領域,德國在許多縫隙市場上有競爭優勢,在這些市場上的德國中小型企業都相當注重產品和流程創新。但是它們使用的技術並不總是最前沿的,在技術範式上甚至有些保守。它們成功的秘訣在於對於產品品質的專注,與用戶之間建立了長期穩定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以及能夠提供包括產品與服務的問題整體解決方案。
建設有利於創新的社會生態
最新的創新研究表明,由於企業的異質性和知識的分散性,創新高度依賴於地域性的合作網絡。因此,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在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首先,在我們的社會氛圍中往往非常崇拜科學技術,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之說。但是,僅靠科技驅動的創新是不夠的,決策層與企業不能忽視市場與顧客導向。要建立起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大智慧財產權法規的執行力度,規範技術市場,鼓勵科學與技術工作者將其發明創造商業化並從中受益。
其次,創新驅動需要培養出一批勇於探索的人才,為此我們的教育需要進行根本性變革。我國有應試教育的傳統,往往提倡死記硬背,忽視能力的培養。因此,教育的改革要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多元化發展入手,要培養青年的發散性思維,敢於標新立異。要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沒有理想和信念的人無法作出突出的成就。
第三,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同其他年輕的亞洲青年一樣,中國青年一般很少有傳統思想束縛,對於新事物充滿激情,對新技術、新時尚接受很快。所以,在青年中間蘊藏著很大的創新潛力。但是另一方面,一味地對新事項趨之若鶩會導致一哄而上,在產品開發上則表現為式樣雷同,缺少差異性。因此,要將青年追求新奇性的特質引導到專注於搞好一件事、有韌勁的軌道上。社會則要不斷樹立接受「異類」和寬容失敗的態度。不要將「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只當作一個口號,創新絕不僅是專門研究機構和少數大型企業研發部門的事情,今天在市場上叱吒風雲的大企業,如谷歌、騰訊、阿里巴巴都是從小微企業起家的,這不能不讓我們感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