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的風電技術進步,到底是什麼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能源報

風電涉及空氣動力、結構動力、仿真、電力電子、電氣傳動、控制技術、人工智慧、新材料等前沿和交叉學科,代表中國科技引領全球進步的方向。

隨著「碳中和」目標的提出,中國能源結構將被重塑,新能源即將進入倍增時代。

作為產業和技術革命的制高點,風電不僅肩負著氣候變化的艱巨任務,也因其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旋轉機械的結構和動力系統,涉及空氣動力、結構動力、仿真、電力電子、電氣傳動、控制技術、人工智慧、新材料等前沿和交叉學科,代表中國科技引領全球進步的方向。

01

基礎技術研究和底層邏輯,

是風機智能升級的基石

2021年,風電向平價時代平穩過渡。如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增加電量,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度電成本,是領軍龍頭企業思考的問題。

遠景能源副總裁兼CTO王曉宇博士

伽利略超感知風機的名稱源於伽利略「實證主義」方法論的理性和科學精神,是遠景集團CEO張雷對風電新機器的有效踐行,是遠景創新DNA的傳承和升華。

——遠景能源副總裁兼CTO王曉宇博士

伽利略超感知風機通過實證的方法,掌握風機所承受的真實壓力條件和應力邊界,利用數字孿生與網絡智能形成風機產品的生命周期持續進化技術,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新一代超感知風電新機器。

但是,如果僅僅把它理解成風機加上軟體,或者是風機加上硬體傳感器,那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正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特點是能源系統的技術進步與全社會技術創新變革相輔相成,風電作為高端裝備製造業與新材料、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緊密相聯。」王曉宇博士說。

「但還要看到,基礎技術研究是歷次工業革命的科學源泉,又在歷次工業革命中得以發展。脫離了對技術本質的洞察,一切智能手段和技術都是空中樓閣。」

遠景能源是全球最早提出智能風機和智慧風場的企業,也是用技術穿透產業鏈、把風機系統技術的深刻理解穿透到零部件核心技術上做得最極致和認真的企業。

這就是為什麼遠景的智能風機使用自研的齒輪箱、葉片等關鍵部件,其產品可靠性和發電量能領先行業的原因。

寶馬汽車並沒有自產變速器,但掌握自動變速器的控制策略、匹配標定等核心技術,具有超強的自動變速器性能和質量管控能力。

汽車發動機的變速比無法覆蓋所有車速範圍,因此何時變、怎麼變、發動機動力如何配合,變速箱控制器最為關鍵。

可以把汽車的變速箱理解為風機的齒輪箱,汽車的發動機就是風輪。風電機組由葉片、輪轂、主軸、主軸承、齒輪箱、發電機、偏航、塔筒等硬體組成,每個硬體都連接到工業控制電腦來控制風機。

——遠景能源副總裁兼CTO王曉宇博士

技術是硬體和軟體的結合。

遠景從創立之初,就意識到風機設計、核心控制與製造等底層技術的重要性,所以從首臺樣機開始,通過系統控制器承載遠景對產品系統技術的理解,此後一路打開了變頻器、變槳系統、發電機、葉片、齒輪箱、主軸承等關鍵部件設計與製造黑匣子。

硬體與軟體協同,通過技術穿透產業鏈,是「伽利略」超感知系統提升部件和整機系統效率、改善供應鏈的基礎。

02

人工智慧賦能超感知風機

多年的基礎技術研究和底層技術研發,使得遠景的智能風機技術團隊,對於風機運行機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風機信息量的積累,為機器學習、自主決策等人工智慧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遠景自研部件運行數據和測試臺架的部件壽命實驗,通過數字孿生和網絡智能,可以模擬出風機所承受真實壓力和應力的關係,模擬出部件在實驗臺架上呈現的壽命曲線在風機實際運行條件下的真實演進狀態。

——遠景能源副總裁兼CTO王曉宇博士

王曉宇博士強調,AI在失效機理模型上發揮價值。模型通過線下臺架實驗和風機上實際運行迭代,在伽利略系統上進行部署。

在線上對數千颱風機時時刻刻進行掃描,實時監控在運風機關鍵部件的狀態、及所處生命周期的具體階段。提前預警,改變策略,做出決策,防患於未然。

之所以能夠規模化應用並產生新的生產力,最重要的原因是物聯網技術,遠景EnOSTM為這種實踐提供了數位化平臺,也是為什麼伽利略超感知風機能夠知道風機的風險趨勢。

伽利略系統實時監控在運風機關鍵部件的狀態

EnOSTM為其提供了數位化平臺

儘管在風機部件上進行的產品線下破壞性實驗、或在運實際失效案例僅是少數場景,但是它們被放到運行的數千颱風機上採集數據時,能得到數千種不同經歷過的場景,驗證的目的是閉環管理。

王曉宇說,比如部件壽命模型,線下加速失效驗證得到的失效模型,與在運風機緩慢受力的場景有著明顯的差異。

所以要將線下失效模型部署到大量在運風機上,通過運行樣本標定的驗證方法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和精度,確保風機產品設計輸入是實際驗證過的數據。

到2020年底,遠景能源已在全球各地部署伽利略超感知風機數千臺。

王曉宇博士介紹說,目前遠景正在推進兩方面的應用:一是同機型在不改變風機物理狀態的情況下,使風機的使用壽命突破目前的20年時限,甚至超越30年,在更長運行生命周期內實現發電效率最優,持續推低度電成本;

二是在確保風機使用壽命的基礎上,基於風機實時疲勞損傷和壽命估計模型,科學合理「消費和呵護」疲勞壽命,延長風機使用壽命,通過增值進而降低度電成本。

(來源:遠景能源)

相關焦點

  • 大家都在說的天文臺認證到底是什麼?
    表友@vinco:大家都在說的天文臺認證到底是什麼?要很貴嗎?在大家的印象裡,被它認證過的表,似乎都能秒變鐘錶界的高富帥!那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今天小萬就帶大家一起去揭開這個謎團。它和氣象天文臺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然而事實是,這二者並沒有太大關係。瑞士天文臺認證是由瑞士官方天文臺測試組織(簡稱C.O.S.C.)針對手錶準確性做的鑑定,合格的手錶往往被稱為Chronometer—天文臺表。
  • 風電技術日趨完善 風電變流器呈現新的發展方向
    風電技術日趨完善 風電變流器呈現新的發展方向  2017-07-04 13:42:26  同時,風電技術也不斷完善和深入發展,並給風電變流器帶來新的發展方向。風電變流器是風力發電機組重要的能量變換環節,其功能是將電壓頻率、幅值不穩定的電能轉換為穩定、符合電網要求的電能。
  • 風電企業家論壇:論戰新目標、新時代下的風電未來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反應,用發改委的話說動員令已經發出,衝鋒號已經吹響,就看你的動作了,各個行業大家都在考慮怎麼去對標,風電行業怎麼做,我們從濱泉開始吧,每個人大概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談談你的想法。,大家之間科技創新合作、產業戰略上的合作共同推進,不僅靠著技術進步,我們合作之間也把成本進一步降下來,剛才曉朝主任講的把槍和炮我們要造好,這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但我國海上風電領域起步較晚,與國際上先進的海上風電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海上風電建設風險高、難度大、建設經驗不足,海上風電核心技術有待進一步創新,需要各方面積極配合、共同合作,以務實態度推進海上風電產業的進步。 海上風電建設發展要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建設,著重打造高精度、高可靠性技術產業鏈,真正推動海上風電健康發展。
  • 大功率風電核心技術國家重點項目啟動
    「十三五」以來,我國風電有序平穩發展,技術持續進步,成本逐步降低。截至2019年底,中國累計風電併網容量已達到210吉瓦 (全球累計裝機量達到621.3吉瓦),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國家重要電力來源。隨著風電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 風電設備 製造技術進一步提高,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已初步形成。
  • 乾貨| 風電裝備變轉速、海上風電技術、高效低風速風電機組技術...
    風電作為新能源的主體部分,正逐漸由替代能源轉變為主體能源,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與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目前,為加快搶佔全球風電技術制高點,填補我國風電領域空白,推動我國風電行業技術進步和風電裝備製造品質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研製開發相關技術與系統。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機組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15兆瓦的風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7月19日,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暨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說。
  • 制定<風電併網技術標準>有望破解風電併網難題
    日前,國家能源局組織制定的《風電併網技術標準》(下稱《併網標準》)已完成初稿,並徵求業界意見。據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介紹,《併網標準》通過制訂科學合理的技術標準,對風電併網進行規範,將著眼於提高電網對風電的接納能力,為風電大規模開發創造條件。
  • 大家都在說的「Lambda 表達式」到底是什麼?
    自從java8中引入了Lambda表達式之後,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這篇文章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Lambda表達式。廢話少說,先看定義!說了這麼多定義,您不禁要問一句了:java8為什麼要引入lambda表達式呀?02為什麼引入Lambda?在Java8出現之前,如果你想傳遞一段代碼到另一個方法裡是很不方便的。
  • 新進步!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新進步!首先需要技術創新江蘇高郵臨澤風電項目,GE近日宣布國內首臺2.5-132陸上風電機組150米高塔筒成功完成吊裝,打破了此前2.5MW級別整體140米塔高的應用記錄。該項目是GE與深圳能源集團(以下簡稱「深能」)共同合作的低風速風電領域又一突破,150米超高度柔性塔機型是GE專門為深能高郵項目量身定製,並於本土完成製造的。
  • 3D混凝土錨等8項新技術在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比賽中脫穎而出!
    ——歐洲海上風電去年9月,本號曾報導英國碳信託浮式風電聯合產業項目(Carbon Trust's Floating Wind Joint Industry Project )發起了一項「漂浮式風電技術加速競賽」活動(漂浮式海上風電商業化還缺什麼?
  • 關於風電你想知道都在這:風電葉片專利技術情報第一期
    風電葉片作為風力發電機組中的重要元件,對其技術發展的監控能夠為相關國內企業發展提供借鑑。裝備智造IP前沿將為您提供風電葉片專利技術情報,推出《風電葉片專利技術情報》系列文章。文章以國外風電葉片巨頭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監控為主線,檢索剖析每月最新公開的全球專利的技術分布以及重要專利等情報。本期為2020年1月全球公開的風電葉片的相關專利技術情報分析。
  • 直驅雙饋風電技術路線鹿死誰手
    近幾年,隨著國內風機大型化趨勢的升級,業內對於直驅與雙饋技術孰優孰劣的討論也更加激烈。目前,國內以直驅技術為代表的企業主要是金風科技和湘電風能,以雙饋技術為代表的企業主要為華銳風電,業內人士分析,這兩種技術的最終走向,將直接決定上述企業的經營業績。
  • PPT|《海上風電及相關技術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6月24日,北京時間15:00-17:00,乘風破浪激揚「創新力量」,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線上活動「走進海上風電」第二期「全球海上風電技術創新之路」成功舉辦。
  • 風電低電壓穿越改造 成本應該由誰來承擔
    6月23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透露,風電併網技術國家標準的首次審核已經結束,將由國家電監會進行二次審核。該標準的核心即為要求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技術。初審結束,意味著距離強制性要求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功能的時間越來越近。雖然政策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但由於改造涉及的成本較高,對於這部分費用到底誰來承擔,目前風電產業鏈各方的理解卻不盡相同。
  • 乘風破浪 加速海上風電技術革命—新聞—科學網
    2012年,李慶安留在三重大學繼續讀博,從機械工程方向轉到流體力學方向,開始接觸風電機組設計,並作為科研骨幹參與了前田太佳夫主持的日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與制定了日本風電機組設計標準。這其中就有很多位於福島的研究項目。 整個博士期間,在教授的嚴格要求下,李慶安只說日語、看日文文獻、寫日文論文,第二年就在導師推薦下在日本頂級學術會議——日本機械學會上做日文報告。
  • 風資源沒有「天花板」 低風速風電能否喚醒風電產業「第二春」
    「七八年前,我們認為在河南不太可能開發風電,至少平均風速得達到每秒 6 米以上才具有技術開發的條件。」作為風電行業的資深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起初並不看好平原低風速風電的發展。秦海巖的顧慮有其原因。
  • 英國政府大力支持浮式海上風電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浮式海上風電項目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英國作為全球最早開發海上風電的國家之一,已開始為2021年新一輪海上風電招標引入浮式技術鋪平道路。根據現有規定,英國海上風電招標時,政府資金通常被分為兩種用途,一是用於現存成熟技術,一是用於「不太成熟」的新興技術。在過去的十年裡,海上風電作為新興技術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一招標體制也已將英國海上風電成本推至無補貼水平。
  • 垂直軸風電技術革新能否改寫能源版圖?
    垂直軸風電技術革新能否改寫能源版圖? 圖3.垂直軸Φ型風電場  說是研究,實際上就是對國外技術的模仿、複製階段。在結構、材料、加工工藝上沒有核心突破,從千瓦級就貿然進入兆瓦級,結果很明顯,基本都重複國外的結果。  這段時間的教訓,導致垂直軸風電技術的停滯不前,使很多人認定垂直軸風電就不適合大型化,令人欣慰的是Sandia實驗室2012年重啟了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的研究。
  • 海上風電怎樣邁向深水遠海?關鍵要有這項併網技術
    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已成為我國深入推進能源轉型、促進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據預測,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突破千萬千瓦,市場發展前景巨大。如何實現大容量遠海風電跨海輸送和安全可靠併網,是電力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