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步!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2021-01-09 鋼企網
新進步!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來源:創商網 • 2020-08-24 16:29:59

在我國的低風速平原地區,有一個提升發電量的有效手段,就是增加風機塔高度,因為就塔筒高度而言,風機越高,所能捕獲的風能也就越大。而近些年的風電行業正有一個新趨勢,單機容量越來越大、葉片越來越長、塔筒高度越來越高。那麼GE怎麼樣去突破這個領域,助力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和綠色發展的目標呢?

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首先需要技術創新

江蘇高郵臨澤風電項目,GE近日宣布國內首臺2.5-132陸上風電機組150米高塔筒成功完成吊裝,打破了此前2.5MW級別整體140米塔高的應用記錄。該項目是GE與深圳能源集團(以下簡稱「深能」)共同合作的低風速風電領域又一突破,150米超高度柔性塔機型是GE專門為深能高郵項目量身定製,並於本土完成製造的。在安全提升塔筒高度的同時,通過先進的載荷控制技術,能為客戶帶來額外的發電量和經濟效益。

中國風能資源豐富,其中低風速資源約佔全國風能資源的三分之二,因此擁有廣闊的開發潛力,也引領了全球在低風速領域的技術創新。GE風電自進入中國以來,在低風速細分市場持續進行著創新投入,2.5-132-150陸上風電機組就是GE專門針對中國特有低風速風況環境而設計的產品。這次150米高的塔筒設計不僅是在中國市場的首次應用,也是GE在全球市場針對同類機組的首發。

150米全鋼柔性塔筒使得風機能夠更多地捕風,相較GE同等功率130米塔筒風機,發電量可提高7.6%,相較140米塔筒風機,可提升130至150小時的收益。

在風機技術上,GE採用了業界領先的極限載荷控制技術和獨創的獨立變槳技術。極限載荷控制技術能夠使風機在脫網時動態地調整葉片的變槳速率,在安全停機的前提下,最小化動態載荷,避免「急剎車」對風機造成的損耗。獨立變槳技術為葉片的載荷平衡提供實時監測,使葉片的角度能隨葉輪的旋轉做微小的動態調整,以降低疲勞載荷,延長風機壽命,從而降低風電場的維運成本,提升長期經濟效益。

在材料使用上,GE通過創新結構和材料的使用,成功實現了塔筒整體減重10%,從而更易於運輸和吊裝。

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是累積多年經驗的成果

早在2005年,GE就投資建立了瀋陽風電設備製造基地,該基地可生產GE全系列風機產品,包括GE可再生能源集團有史以來推出最大的陸上風機——Cypress柏樹平臺。瀋陽風電設備製造基地已向全球客戶提供了超過2800臺陸上風力發電機。

隨著中國陸上風電需求的快速增長,去年,GE可再生能源集團在河南濮陽建立了中國第二個陸上風機生產基地。在濮陽風電生產基地,GE就即將生產專門針對中國特有低風速市場而設計的2MW風電機組平臺的最新一代機型2.5-132風電機組,預計投產後年產機組可達200臺以上。

回顧GE風電近年在中國的發展歷程,GE於2019年在中國贏得的陸上風電機組在手訂單裝機總量就達到了1215兆瓦,其中包括與河北建設新能源有限公司就內蒙古自治區巴拉格歹二期100兆瓦風電場項目籤訂33臺GE 2.7-132風電機組供貨協議,與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就河南省濮陽縣715兆瓦風電場項目籤訂286臺GE 2.5-132風電機組供貨協議,與深能南京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就江蘇省揚州市和邳州市共285兆瓦風電項目籤訂114臺GE 2.5-132風電機組供貨協議等,這些風電場陸續落成後,將為85萬戶中國家庭提供綠色電力。

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靠多來年在風電領域累積的經驗,靠工程師堅持不懈的創新。這些GE與合作夥伴攜手推進的各個風電項目和清潔能源本土化定製的解決方案,便是GE實力的最好證明。未來,GE還將持續加大陸上風機的投資力度,助力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和綠色發展目標。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風資源沒有「天花板」 低風速風電能否喚醒風電產業「第二春」
    近兩年來,除了海上風電,平原低風速風電被認為是風電產業下一個「希望的田野」。未來,平原地區低風速風電能否再次打開風電產業增長的空間?低風速風電目前能否實現平價上網?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瓶頸?為了回答以上問題,記者近日對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採用高塔的平原風場——湯陰風電場進行了探訪調研。
  • 風電行業「搶裝潮」:中低風速領域成「主戰場」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風電「搶裝潮」延續 中低風速領域成「主戰場」至少在今年,中國風電市場仍然是熱火朝天。「趕在今年底之前進行搶裝的項目很多,風機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未來一兩年內,幾乎所有中東南部省份風電可以實現平價。根據氣象部門研究表明,中國80米高度風資源的技術可開發量大約為42億千瓦,其中中東南部低風速風電可開發量約為10億千瓦。截至2019年底,中東南部20多個省份風電累計併網容量為7666.8萬千瓦,低風速風電的開發程度僅為8%左右,資源儲量和可開發潛力巨大。
  • 低風速區域風電開發背景、特點及項目開展要點詳解
    隨著我國能源結構及供給側改革進程加快,傳統風資源優勢區域遇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陸上風電規模化裝機區域轉移至中東部和南部,風場以低風速為主。《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低風速風電技術進步,因地制宜推進常規風電、低風速風電開發建設,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低速風電裝機市場空間高達 7000 萬千瓦。
  • 乾貨| 風電裝備變轉速、海上風電技術、高效低風速風電機組技術...
    風電作為新能源的主體部分,正逐漸由替代能源轉變為主體能源,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與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目前,為加快搶佔全球風電技術制高點,填補我國風電領域空白,推動我國風電行業技術進步和風電裝備製造品質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研製開發相關技術與系統。
  • 從「三北」轉戰平原 風電下一個風口已到?
    一方面,「三北」的送出消納問題倒逼風電行業尋找新出路,另一方面,風機技術的進步,也讓低風速風資源實現了可利用和有商業價值。風電東進南下成為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必然選擇。「七八年前,我們認為在河南不太可能開發風電,至少平均風速得達到6米/秒以上才具有技術開發的條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近幾年隨著葉輪直徑增大、單位千瓦掃風面積增加、高塔技術的應用、控制策略和智能化的提升以及製造成本的降低、效率的增加,使平原地區、低風速地區也具備了開發條件,這也是近幾年平原地區風電增長很快的原因。
  • 中國風電設備製造業發展概況及企業排名
    2013年中國風電整機供應商(指當年在市場上出售/安裝一臺樣機以上的風電整機製造企業)一共29家,與上年基本持平。從產能來看,可以滿足國內市場每年20GW以上的裝機需求。  在新產品研發方面,2013年比較突出的是超低風速型風電機組的陸續推出。
  • 運達股份:本項目擬針對中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和低風速(高切變)平價...
    公司回答表示,為迎接風電平價時代的到來,本項目擬針對中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和低風速(高切變)平價風電市場,分別進行2個系列共4款新產品的開發。 系列一為5MW級智能型風電機組系列化研發項目,針對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的風能資源特點,開發2款不同功率等級、不同風輪直徑的5MW級智能型風電機組,並完成樣機製造、認證測試及併網運行驗證。
  • 中國風電整機商裝機排名
    成立至今實現全球風電裝機容量超過44GW,28,500颱風電機組(直驅機組超過23,000臺)在全球6大洲、近20個國家穩定運行。  金風科技目前專注於風電系統解決方案、可再生能源、新業務投資孵化。公司在全球範圍擁有7大研發中心,與7所全球頂級院校合作,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承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近30項,掌握專利技術超過2,800項,獲得超過33種機型的設計與型式認證。
  • 我國分散式風電進入大規模開發期
    隨著風電開發布局向中東部和南部轉移,低風速、超低風速風電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廣泛應用於中東部和南方低風速、山地地區,分散式風電開發具備條件。  2017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動分散式風電開發。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部署2018年全年工作重點。
  • 退舊上新:千萬裝機老舊風電「續命」路徑
    隨著風電機組技術更新換代,最新機組性能越來越好。如何利用風電技術進步成果,解決早期風電場面臨的困境,以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已成為行業關注的話題。來源:能源雜誌文 | 張文忠 杜文珍根據統計,我國在運兆瓦級以下風電機組有11000餘臺,分別在1989年至2013年間投運,分布於22個省(市、自治區),總裝機約8700MW。
  • 三一集團董事毛中吾:堅持全產業鏈定位 成為風電第一品牌
    據悉,自三一集團作出了進入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領域的重要決定起,在風電領域便成就不斷,此次風能大會上,三一集團董事、三一重能副董事長毛中吾接受了媒體記者專訪,詳細介紹了堅持全產業鏈的定位,和成為「全球風電第一品牌」的願景。  Q:請您談一下全產業鏈指的是什麼?它又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 風電企業家論壇:論戰新目標、新時代下的風電未來
    第一個作為一個風電開發商,在新的形勢下我們開發的方式要有所調整,一個對6個小時數,不管是風也好、光也好,要有一定的提高,對風速也要有一定的提高,原來考慮在5米風速能夠達到一千到兩千小時,是不是可以有投資的價值,現在我個人的觀點是要慎重考慮一下,因為大規模上了光伏上去以後,恐怕限電交易還有電價的問題,恐怕你上的這個項目,按照老的投資的一些管理的規定恐怕就不大適應了,就是要找風資源好的地方
  • 突破 | 國內首家磁懸浮垂直軸微風發電項目開工建設
    6月6日上午,由匯民新能源投資集團和中韓亞泰集團聯合研發生產的國內首家磁懸浮垂直軸微風發電項目發電機塔安裝慶典儀式在河南省宜陽縣柳泉鎮丁灣村舉行,這標誌著我國最先進的微風發電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的投產為實現國內新型風機製造產業化,打造綠色新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更大的貢獻。
  • 遠景能源構建平原風電的生態樣本,湯陰風場發電超2億千瓦
    華能集團、遠景科技集團以及湯陰縣政府三方合作,通過風場設計創新、產品技術創新,聯手打造出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採用高塔的平原綠色風場——湯陰風電場,並在不經意間成為了「網紅打卡」新坐標。據統計,2020年1月1日-8月13日,湯陰風電場項目平均風速4.83米/秒,發電量高達2.08億千瓦時,利用小時數1370小時。
  • 遠景能源張雷:逐風而行的能源顛覆者,正在創造未來!
    不到10年,張雷創立的遠景能源就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風電設備製造商。但是不止於此,正在力圖用軟體和能源網際網路來重構全球能源新秩序。未來能源系統將是由數以億計的風機、太陽能電池板、儲能設備、用電終端、充電網絡等組成的分布式系統。張雷想做的,是成為這些機器的總指揮。
  • 風電走進「強健肌肉」新常態 分散式成行業主戰場
    【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北方找網,南方找風」是對我國風電開發基本特徵的生動描述。伴隨風電開發重點向中東南部轉移,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也將成為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業內普遍認為,發展分散式風電是提高風能利用率、優化風電布局,推動產業發展的需要。
  • 風電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風電行業應該向何處發力?
    「從長期來看,我對這個行業有120%的信心,因為以陸地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代表了整個能源行業轉型的趨勢。」趙霖說,現在德國全國用電量的50%以上都是來自可再生能源,而在中國,這個數字可能還不到10%,從這個角度出發,無論是從全球可再生能源陸地風電發展的趨勢來看,還是從中國發展的潛力來看,對行業發展前景的樂觀都是有根據的。
  • 塔鄉天然低氘飲用山泉水
    水源產地地處山西省應縣東南方北嶽恆山山系翠薇山,位於北緯39°30′46"(海拔1180米)恰處國際公認的優質天然黃金水脈區域之中,其地質構造經數億年的自然演化,特別是5萬年前的一次巨大火山噴發再造,從而在該區域孕育出當今珍稀健康的弱鹼性、低氘 、小分子及富含有益微量礦物質的優異飲用水---塔鄉山泉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截至7月13日,明陽智能MySE5.5/7兆瓦機組在平均風速7.19米/秒條件下,等效利用小時數達到389.4小時,發電量達到214.1萬千瓦時;上海電氣6兆瓦海上風機在颱風過境期間表現優異,是極少數實現無故障停機滿發的風電整機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