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資源沒有「天花板」 低風速風電能否喚醒風電產業「第二春」

2020-12-04 站長之家

2. 17 億千瓦、2. 16 億千瓦,這分別是截止 2020 年上半年,全國風電和光伏發電的累計裝機量;而在短短 5 年前,這一數據分別是1. 29 億千瓦和 4318 萬千瓦。隨著裝機增速連年放緩,原本具有先發優勢的風電產業正面臨被光伏產業反超的境地。

近兩年來,除了海上風電,平原低風速風電被認為是風電產業下一個「希望的田野」。未來,平原地區低風速風電能否再次打開風電產業增長的空間?低風速風電目前能否實現平價上網?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瓶頸?為了回答以上問題,記者近日對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採用高塔的平原風場——湯陰風電場進行了探訪調研。

低風速地區已具備大規模開發風電條件

驅車從河南省鶴壁市向北出城,駛上京港澳高速不久,就能看見三五成群的高大風機矗立在廣袤的豫東平原之上,格外顯眼。由於風速較低,我國中東南部的風電場通常修建在風速更高的大山之上,在人口稠密的中東南部平原上修建的風電場並不多見。

作為全國最具代表性的平原低風速風電場,由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河南安陽湯陰風電場讓人們看到了低風速風電的市場潛力。該風電場一期工程安裝 69 臺遠景 120 米高全鋼塔筒、2.X平臺智能風機,裝機容量15. 18 萬千瓦, 2017 年 9 月投資建設, 2018 年 12 月併網,呈現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七八年前,我們認為在河南不太可能開發風電,至少平均風速得達到每秒 6 米以上才具有技術開發的條件。」作為風電行業的資深專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起初並不看好平原低風速風電的發展。

秦海巖的顧慮有其原因。此前,我國風電建設主要集中在高風速的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和中東南部的山地,這些地區的風資源都明顯好過平原地區,且這些區域往往地廣人稀,具備較好的建設環境。

近年來,隨著風電技術的進步,平原低速風電場迎來了快速發展的可能。十多年前,中東南部每年風電新增裝機只佔20%,大部分是在三北地區建設風電場;但在近三五年,中東南部地區每年新增裝機佔比已經達到了60%至70%,風電建設總體開始向中東南部轉移。

談及轉移的原因,秦海巖表示,一是三北地區電源建設比較多,而當地用電負荷有限,產生了一些棄風限電問題;二是中東南部是我國的電力消費中心,利於風電消納。「以前風機技術不具備經濟性,但是近幾年隨著風機控制策略和智能化的提升,塔筒增高、葉輪直徑增大、單位千瓦掃風面積增加,以及製造成本的降低、效率的增加,平原地區、低風速地區也具備了開發的條件。」

在人口密集地區大規模開發分散式風電其實早有先例。德國跟我國中東南部地區情況比較類似,其風電開發以小規模分散式風電為主,並沒有大規模發展風電基地,德國98%的風電場風機數量不超過 5 臺。在這種模式下,德國風電裝機仍然高達 6000 萬千瓦,單位國土面積裝機量達 175 千瓦每平方公裡。反觀我國中東南部裝機密度高的地方僅為 20 千瓦每平方公裡。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曾表示,他搞能源幾十年了,最近這兩年發生了一個認識上的轉變。原來認為中國的能源資源是不匹配的,只能靠西電東送發展。現在他認為,只要中東南部充分利用身邊的風光資源,完全可以實現能源自給。

「中東南部風資源理論上是沒有天花板的。」秦海巖表示,他們曾經跟氣象局做過風資源詳查評估,在中東南部地區,地面風速定到每秒 6 米以上可以實現 2 億千瓦裝機;定到每秒5. 5 米以上保守估計具備 10 億千瓦的開發潛力。

現有技術完全可以實現平價上網

行走在湯陰風電場,可以很輕易地發現其中風機的特別之處——塔筒更高,葉片更長。

對於這樣特殊機型的選擇,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廖毛雄解釋說,在風速條件方面,河南平原地區比三北地區要低,且風切變較高(高空風速更大)。為了捕獲較高的風能,需要選擇更高塔筒、更大葉輪直徑即單位掃風面積更大的風機。

記者了解到,湯陰風電場項目設計年平均風速低至5. 62 米/秒,採用遠景2.X平臺 120 米高度全鋼塔筒低風速智能風機,該機型可最大程度地發掘和利用河南平原地區高切變風資源優勢。

能否提高經濟性,實現平價上網,是平原低風速風電能否大規模推廣的關鍵。據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介紹,湯陰風電場建成已有兩三年,屬於中國比較早期的平原風電場,採用的是第一代平原風機,特點是「雙120」,即 120 米的塔筒高度加上 121 米的葉輪直徑。這在當時還無法實現平價,基本是在原有國家補貼的基礎上來實現經濟價值。

不過,按照當前的技術能力,實現平價上網已不是難題。遠景能源根據平原地區風資源高切變的特點,把塔筒的高度從以前的八九十米,抬升到了 120 米、 140 米,甚至 150 米。風機葉輪直徑也不斷加大,用於增強風機千瓦掃風面積,獲取風資源的可開發性。

田慶軍說,遠景去年推出第二代平原風機是「雙140」, 140 米高的塔筒讓風資源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0. 2 至0. 4 米左右每秒,葉輪直徑也達到 141 米,基本實現了準平價。今年推出的第三代平原風機是「雙150」, 150 米高的塔筒加上 156 米的葉輪直徑,在平原地區可以有效地把風資源大幅度提升,從而實現平價上網。

以第三代平原風機為例,如果搭建3. 0 兆瓦 150 米塔筒 156 米葉輪直徑的風機,年發電利用小時數可以在現有2. 2 兆瓦 121 米高塔筒風機基礎上提升 800 個小時,達到 3000 小時以上。在單位造價 7500 元/千瓦情況下,可以將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降到0. 3 元/千瓦時,對比河南0. 3779 元/千瓦時的標杆上網電價,意味著一臺 3 兆瓦的風機,平價上網以後每年純利仍然可以接近 150 萬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隨著技術不斷創新,新的材料、新的控制算法的應用會讓未來的風機更加高效、發電量更高。」田慶軍表示,以現有技術而言,在未來一兩年內,中國幾乎所有的中東南部省份都可以實現平價上網。「中國有 500 多個縣是平原縣域,初步估算平價以後可供開發的平原項目有 1 億千瓦以上,所以風電平價以後的開發是沒有瓶頸的,但可能會有其它方面的影響因素,比如政策的支持、消納等問題。」

廖毛雄同樣認為,下一步制約風電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術、經濟因素,中東南部人口稠密,未來更多是建設環境制約,比如老百姓覺得不好看,地方政府不接納等等。「儘管技術先進,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地方不讓建也沒辦法,這個問題對風電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很關鍵的因素,否則中東南部發展風電是很困難的事。」

與環境融為一體,和地方和諧共生

「剛開始以為建好這個項目會對我們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沒想到成了風景區。」談起自家門口的風電場,湯陰縣宜溝鎮香寺村村民張樹亮豎起了大拇指。

除了高塔筒、長葉片,湯陰風電場還有一個令人稱道的特點——與環境融為一體,和地方和諧共生。

記者發現,在塔筒設計上,該項目改變了傳統白色烤漆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創意塗裝。圖案選用了湯陰精忠報國、甲骨文等文化元素和太行山水畫面,宣傳的是地方文化元素和人文景觀,這在全國尚屬首創,這讓風機成了文化藝術品和網紅打卡地。

走進風場升壓站,映入眼帘的不是傳統簡陋的普通廠房,而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建築內部則是獨具現代科技特色的控制中心,古今、科技、環境融合,相得益彰。

此外,在湯陰風電場的上空,也看不見傳統風電場密布的杆線,場區內 7 條集電線路全部以地埋電纜的形式進行鋪設,不但保持了空間環境特色,也為政府後期規劃留足了空間。

「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修建風電場,最大的難題是與當地老百姓和政府溝通。」廖毛雄說,老百姓覺得佔用土地了,政府認為影響環境了,所以在這些項目的建設中,更應該考慮如何做到協調發展的問題,要解決風電與環境的融合,消除對當地景觀上的影響。

平原低風速風電場普遍面臨土地資源緊缺挑戰,如何合理規劃並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非常關鍵。田慶軍表示,在項目規劃階段,華能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充分調查擬規劃區域的土地可利用性,隨著項目輸入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遠景採用自主研發的格林威治雲平臺,在給定的限制性因素下對可開發的區域做精細化的資源評估及收益覆核,在通過平臺智能尋優最終迭代出最優的微觀選址方案,在少佔用農田耕地的前提下實現了項目收益的最大化。

據了解,目前在平原地區修建風電,復耕後,一個機位僅需佔用 100 平方米的空間,建設期還能幫助當地進行道路硬化,完善路網建設。

在景觀設計方面,風機上可做的文章也還有不少。「風機這麼大的塔筒,既可以彩繪,也可以做電子屏等。隨著風電行業發展,將來創新一定會層出不窮。」田慶軍說。

此外,對於沒有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的貧困地區而言,發展風電是拉動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的有效手段。秦海巖透露,一個行政村只需要拿出 200 平方米的土地,安裝 2 臺 3 兆瓦的風機,在平價上網的前提下,一年可以給村集體貢獻近 300 萬元的淨利潤。

「所以說,風電不僅能夠解決當地能源結構調整的問題,貢獻清潔電力,同時可帶動縣域經濟發展,還能夠給當地製造一個新的人文景觀,提高當地旅遊收入,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秦海巖表示,「要讓更多老百姓接受風電,這樣風電的發展空間就打開了,發展的最大障礙也解除了。」

免責聲明:「站長之家」的傳媒資訊頁面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自媒體人、第三方機構發布或轉載。如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或處理。稿件內容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更不對您的投資構成建議。我們不鼓勵任何形式的投資行為、購買使用行為。

相關焦點

  • 風電行業「搶裝潮」:中低風速領域成「主戰場」
    根據氣象部門研究表明,中國80米高度風資源的技術可開發量大約為42億千瓦,其中中東南部低風速風電可開發量約為10億千瓦。截至2019年底,中東南部20多個省份風電累計併網容量為7666.8萬千瓦,低風速風電的開發程度僅為8%左右,資源儲量和可開發潛力巨大。
  • 低風速區域風電開發背景、特點及項目開展要點詳解
    隨著我國能源結構及供給側改革進程加快,傳統風資源優勢區域遇到電力消納能力不足等問題,陸上風電規模化裝機區域轉移至中東部和南部,風場以低風速為主。《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低風速風電技術進步,因地制宜推進常規風電、低風速風電開發建設,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低速風電裝機市場空間高達 7000 萬千瓦。
  • 乾貨| 風電裝備變轉速、海上風電技術、高效低風速風電機組技術...
    風電作為新能源的主體部分,正逐漸由替代能源轉變為主體能源,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與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目前,為加快搶佔全球風電技術制高點,填補我國風電領域空白,推動我國風電行業技術進步和風電裝備製造品質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研製開發相關技術與系統。
  • 垂直軸風電技術革新能否改寫能源版圖?
    垂直軸風電技術革新能否改寫能源版圖?一方面是面臨枯竭的傳統能源,一方面是無法肩負能源供應的風電。在一些電力消納區,低於2000小時的平均發電風時,傳統能源並齊的上網電價,在沒有政府其他補貼的情況下,風電場幾乎是建一個,一個在負利運營。  面對這樣的問題,是不是要重新審視當前的風電技術。
  • 運達股份:本項目擬針對中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和低風速(高切變)平價...
    公司回答表示,為迎接風電平價時代的到來,本項目擬針對中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和低風速(高切變)平價風電市場,分別進行2個系列共4款新產品的開發。 系列一為5MW級智能型風電機組系列化研發項目,針對高風速平價風電市場的風能資源特點,開發2款不同功率等級、不同風輪直徑的5MW級智能型風電機組,並完成樣機製造、認證測試及併網運行驗證。
  • 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來看GE怎麼樣突破低風速風電領域,創造150米塔高新紀錄 來源:創商網 • 2020-08-24 16:29:59 在我國的低風速平原地區,有一個提升發電量的有效手段,就是增加風機塔高度,因為就塔筒高度而言,風機越高,所能捕獲的風能也就越大。
  • 從「三北」轉戰平原 風電下一個風口已到?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平原風電潛力非常大,「中東南部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下一個希望的田野」。從被迫南下到發現「甜點」東北、華北、西北,簡稱「三北」,是中國風電規模化發展最初的根據地。因為那些地區風資源好,風速高,單純從發電效率角度考慮,是最受青睞的。當年的「風電三峽」就在「三北」地區誕生。
  • 謝長軍:「十四五」風電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謝長軍:當前,我國風電產業仍處於歷史機遇期,未來還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國風電產業已經取得非常輝煌的成績。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從剛開始特許招標示範項目到千萬千瓦級風電大基地建設;機組技術持續進步,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從千瓦級到兆瓦級,現在國內使用的陸上風機基本是3MW,海上達到5MW,國內一批先進的風電設備商已經推出8MW,10MW海上風電機組,未來還將更大;項目造價持續下降,2005年以來,主流機型價格持續下降,陸上風電已經下降到3000元/kW,海上風電項目造價也從原來的20000元/kW下降到16000
  • 風電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風電行業應該向何處發力?
    目前陸上風電究竟是否具備了全面平價的條件?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曾公開表示,新增陸上風電2021年起全面實行平價,基本符合行業預期。過去10年,我國陸上風電度電成本下降了40%,除去非技術成本,大部分地區尤其是新建風電陸上項目不再需要補貼。風資源好的地區,有些地方甚至比煤電還低0.1元/千瓦時。
  • 我國分散式風電進入大規模開發期
    隨著風電開發布局向中東部和南部轉移,低風速、超低風速風電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廣泛應用於中東部和南方低風速、山地地區,分散式風電開發具備條件。  2017年6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有關要求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動分散式風電開發。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下發《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部署2018年全年工作重點。
  • 預計2020年至2022年——風電產業將逐步擺脫補貼依賴
    隨著風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加上水電裝機容量已佔全部新增裝機容量的70%。同時,我國風電還有很大的消納潛力和發展空間。風電需要找出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在新能源當中分類型、分領域、分區域逐步退出補貼,到2020年至2022年,基本實現風電不依賴補貼發展近10年來,我國能源轉型進程不斷加快,風電產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未來如何發展備受關注。
  • 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平原風電項目在濮陽投產
    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平原風電項目在濮陽投產 2020-11-26 10:34:58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王映 馬鵬宇
  • 產業之問|風力發電產業:江蘇省是風電行業黑馬? 當之無愧!
    江蘇省風力發電行業整體情況   地理優勢 陸上和海上風資源豐富   江蘇省風能資源豐富,實際可開發量居全國第七位;除淮河以北、沭陽以西的地區外,全省均屬於風能可利用區、風能較豐富區或風能豐富區。此外,江蘇蘇東沿海海岸、灘涂和島嶼,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在200w/平方米左右,3~20m/s風速的年累積時數在5000h左右;在海上風電方面,江蘇還有海岸線以外領海基線以內的海洋內水2萬平方千米、12海裡寬的領海和12海裡寬的毗連區各約1萬平方千米,這些都是風能豐富地區。
  • 風電併網相關問題的研究
    標籤:智能電網 風力發電 新能源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207.htm一:國內外風電發展的現狀作為一種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現代風力發電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初始發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 大規模風電併網後有功調度與控制
    風能是一種能量密度低,穩定性較差的能源由於風速、風向隨機變化,引起葉片攻角不斷變化,導致風電機的效率和功率的波動,並使傳動力矩產生振蕩,影響電能質量和電網穩定性。由於風輪從空氣中吸收的功率和風機發出的功率有直接關係,因此風電功率具有間歇性和隨機性。研究發現,風電出力的不穩定性隨著發展規模的增加而增大,但由於風電變化具有分散互補性,所以其出力並非按發展規模的比例增大。
  • 2020年全球及中國風電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國內風電地位顯著提高領先...
    作為風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在技術和政策的支持下快速發展,並大力加快全球風電開發進程。因海上風力資源豐富且風源穩定,將風電場從陸地向海上發展在全球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海上風電的優勢主要是風速較陸上更大,風垂直切變更小,湍流強度小,有穩定的信號主導方向,年利用小時長。此外,海上風電不佔用土地資源,且接近沿海用電負荷中心,就地消納避免了遠距離輸電造成的資源浪費。根據GWEC的統計,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6GW,目前全球海上風電總裝機量超過29GW。
  • 中國小型風電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國內風能資源分布中經先略數據中心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風電裝備市場研究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根據全國900多個氣象站將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進行估算,全國平均風功率密度為100W/m2,風能資源總儲量約32.26億kW,可開發和利用的陸地上風能儲量有2.53億kW,近海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有7.5億kW,共計約10億kW三北地區:主要為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等北部地區所含風能資源為國內陸上最為豐富的省份,平均風速達6M/S—7M/S,最大風速可達8M/S—9M/S。
  • 風電走進「強健肌肉」新常態 分散式成行業主戰場
    【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北方找網,南方找風」是對我國風電開發基本特徵的生動描述。伴隨風電開發重點向中東南部轉移,中東南部低風速區域也將成為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建設的主戰場。業內普遍認為,發展分散式風電是提高風能利用率、優化風電布局,推動產業發展的需要。
  • 把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風電制氫路在何方?
    把風光資源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風電制氫路在何方?根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併網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210.05GW。隨著風電裝機容量的猛增,越來越多的問題正逐漸顯現,如大規模不可控低品質風電併網對電網安全性帶來的挑戰;大規模風電場的聚集給當地電網輸送帶來的極大壓力;大量併網風電給電網調度中心造成越來越大的困難,電網平衡成本逐漸增大。
  • 2020年中國及全球風電市場規模狀及發展前景分析海上風電發展迅速
    陸地新增裝機容量佔2019年全球陸地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比例分別為44%、17%、4%、4%和3%,合計佔比為72%。作為風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風電在技術和政策的支持下快速發展,並大力加快全球風電開發進程。因海上風力資源豐富且風源穩定,將風電場從陸地向海上發展在全球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