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軍:「十四五」風電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2021-01-13 機經網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繼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提高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後,我國又進一步為中國減少碳排設定了階段性目標。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在這一背景下,風電產業在「十四五」期間將如何發展,會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

  謝長軍先生

  在近期舉辦的2020(首屆)中國大件物流企業家峰會上,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與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謝長軍先生就相關問題做了深度交流。

  政策連續性和預見性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由於電價政策的突然變化,引發了風電行業的搶裝,您如何看待這種風電搶裝現象?搶裝對風電產業有何影響?

  謝長軍:風電「搶裝」的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首先,風電搶裝導致產業鏈設備緊張,供應鏈層層加價,開發商面臨搶電價和搶設備的雙重壓力;其次風電設備質量和安全性難以保障,慢工出細活是有道理的;最後,部分項目可能搶不到電價,項目前期投資巨大,併網後又持續虧損,形成大筆不良資產。導致風電「搶裝」主要原因是電價政策不連續性和不可預見性,在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一共引發了3次風電行業搶裝,第一次是2015年底以後標杆上網電價下調,第二次是當前正在經歷的陸上風電補貼取消導致的搶裝潮,第三次是即將到來的2021年底以後海上風電補貼取消。

  風電產業具備特殊性,與光伏不同,它的建設周期長,設備重量大、體積大,在製造、運輸上都需要時間。政策突然變化,市場和企業難以消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提前制定政策,使政策具備連續性和預見性,企業和市場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準備,這樣能有效避免搶裝再次發生。

  「12億千瓦」即是數字,也是市場指引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在「碳中和」及「風光」總裝機12億千瓦以上雙重目標下,您認為「十四五」期間風電產業呈現怎樣的發展路線?

  謝長軍:當前,我國風電產業仍處於歷史機遇期,未來還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國風電產業已經取得非常輝煌的成績。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從剛開始特許招標示範項目到千萬千瓦級風電大基地建設;機組技術持續進步,風電機組單機容量從千瓦級到兆瓦級,現在國內使用的陸上風機基本是3MW,海上達到5MW,國內一批先進的風電設備商已經推出8MW,10MW海上風電機組,未來還將更大;項目造價持續下降,2005年以來,主流機型價格持續下降,陸上風電已經下降到3000元/kW,海上風電項目造價也從原來的20000元/kW下降到16000-17000元/kW左右。「十四五」期間,在「碳中和」及「風光」總裝機12億千瓦以上雙重目標下,風電每年平均新增裝機至少應該做到5000萬千瓦,也就是說「十四五」5年時間,要完成2.5億千瓦的風電裝機。這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個市場指引,會影響開發企業、設備製造企業、零部件供應商等全產業鏈以及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的發展策略。

  風電產業發展不能盲目冒進,應該是一個逐漸上升,健康發展過程。這也是我之前為什麼說風電新增裝機不應少於3000萬千瓦的原因,「十四五」發展之初,2021、2022這兩年,產業鏈配套產能、地方政府資源優化配置及電網消納等等方面還沒有充分準備,新增裝機相對會少一點,後三年新增裝機相對會多一些。

  困難與挑戰並存,行業發展道阻且躋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十四五」期間,風電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您認為風電發展將面臨哪些困難與挑戰,您有何建議?

  謝長軍:我國風電產業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是新的補貼政策將導致存量項目經營陷入困境。國家財政部發布新的政策,按照合理利用小時數鎖定項目補貼額上限,這對於存量和正在建設的帶補貼項目影響重大。第二是資源配置中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主義,個別地方通過「產業換資源」的方式,要求開發企業引進風電製造業,鎖定整機商,導致開發企業不能自主選擇最優機型、製造企業無法進行充分競爭以及製造業重複建設等問題,造成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第三是平價時代風電市場非理性競爭問題,風電設備和工程低價中標模式凸顯出嚴重的弊端,已逐漸引發非理性競爭態勢,風機製造企業為了搶佔市場,大幅度壓縮設備投標報價,對行業造成不利影響。第四是風電開發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已有多個省份因風電建設觸及生態紅線而暫停發展風電,個別風場因生態破壞被強行拆除,「十四五」期間,要嚴格做好生態環評和設計規劃工作,做到風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相融合。第五是技術創新時間不足恐帶來技術和質量風險,大容量機組技術的研發,高塔筒、長葉片、新材料的技術應用,生產線的升級革新等,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驗證,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和考驗時間不足,將會放大機組技術和質量風險。

  以上有些問題十分嚴重,處理不好將會影響未來中國風電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出臺相應政策或解決辦法,建議企業在項目建設的過程中對上述問題予以充分重視。

  「十四五」期間,風電物流業將大有作為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本次會議的主題是大件物流,其作為風電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風電設備的運輸效率和安全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談談您對大件物流的看法。

  謝長軍:大件物流是一個小而精的行業,大件物流行業的發展代表一個國家的強大,大國重器,航空航天、電力等行業重器都離不開大件物流在背後的付出。對於整個風電產業來說,大件物流必不可少,葉片、塔筒、整機等設備都屬於大件,安全高效的物流運輸可以保障風電項目建設進度,尤其是現階段的風電搶裝。「十四五」期間,風電大件物流將大有作為。2.5億千瓦的風電裝機需要數10萬颱風電機組,都需要通過專業的工裝車將它們一臺臺的運輸到全國各個風場,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對業主而言,大件物流的安全性、可靠性需放在首位,風電設備重量大、結構複雜、價格高昂,運輸過程中一旦出現事故,業主,運輸公司及保險機構都將承擔很大損失。其次是技術創新,隨著中東南部地區低風速風電逐步開發,山地丘陵等地形複雜地域的風電設備運輸需求增多,這向大件物流提出了新的挑戰。最後是降本,平價時代下,整個項目的投資下降,設備運輸成本也會被壓縮,大件物流企業成本控制將是競爭力的體現。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全體風電人的努力奮鬥,國家層面已經吹響了大力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號角,風電整機、葉片、軸承、大件運輸、吊裝等產業鏈各環節企業應當做好迎接更大裝機規模的準備,風電發展前景一片大好。

相關焦點

  • 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機遇及挑戰並存 提質降本推動行業健康...
    曹志剛還透露,截至目前,全國已完成核准的海上風電總量達到54吉瓦,而已吊裝總量僅為4.44吉瓦,核准可供建設規模近50吉瓦,發展潛力巨大。2、中國海上風電挑戰與風險同在在海上風電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成本高、建設難度大、發展經驗不足等挑戰和風險。曹志剛表示,海上風電剛剛步入初期階段,即要開啟「平價路線圖」,壓力大。
  • 水電水規總院劉霄:中國風電發展現狀及展望
    2020年9月17日,由江蘇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聯合中國長江經濟帶可再生能源裝備製造產業聯盟、江蘇省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集群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江蘇)國際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江蘇南京盛大召開。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北極星電力APP對會議進行全程直播。
  • 十四五規劃開會時間 十四五規劃時間是哪幾年?
    在這個會議上,最核心的議題是制定「十四五規劃」。  這裡的「十四五」是指2021-2025年。  這個時期正好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期,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所以備受市場關注。  在股市上的映射是,每當有「十四五」的相關消息時,都會受到資金追捧。
  • 2021年中國風電緊固件行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1.產業政策調整對風電緊固件行業發展短期內帶來不利影響 在我國風電設備併網率低等現象的影響下,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標準的密集出臺,要求未列入國家核准計劃的項目不得新建,新核准併網運行的風電機組應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並通過有關機構的檢測,已安裝的機組要進行技術改造。
  • 儲能產業快速發展 儀器設備迎來機遇
    近日,第九屆儲能國際峰會順利舉行,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表示:「我們對中國儲能已進入『春天』的判斷沒有變,但距離行業繁榮的『夏天』,還需要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
  • 2021年中國風電設備行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雖然,近幾年全球風電行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一批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快速成長,但總體而言,相比於國外巨頭,國內風電設備製造企業的資產規模還普遍較小,獲得融資的難度相對較大,制約了企業的持續發展,普遍存在資金不足、融資渠道匱乏的情況,這對行業未來的健康發展形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 光伏、風電板塊爆發,機構看好能源革命浪潮下產業機遇(附股)丨牛熊眼
    12月23日,光伏、風電板塊爆發,截至發稿,天沃科技、億晶光電、華西能源、太陽能、豫能控股、漳澤電力等多股漲停,陽光電源、東山精密、東方日升等紛紛跟漲。國家能源局:要加快風電光伏發展據國家能源局官網昨晚消息,12月22日,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 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 「十四五」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前景展望(附圖表)
    原標題:大力發展太陽能發電 「十四五」光伏產業發展規劃前景展望(附圖表)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重要領域之一。
  • ...十四五規劃建議方向,華夏幸福榮獲「2020年度產業發展促進卓越...
    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十四五規劃建議給出了答案:瞄準新興產業,打造創新生態圈,深化城市群發展,建設現代化都市圈。總體來看,產業升級和都市圈建設是十四五規劃的重中之重,這些關係到中國能否步入發達國家行列。
  • 十四五規劃產業投資機會分析:智能革命與內外循環
    政策解讀 本次「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沒有明確出現雲計算這一欄位,我們預計在明年的 「十四五」規劃綱要全文以及相應的產業政策裡將會對雲計算的未來發展作出 更多規劃。
  • 2020-2026年中國風電行業發展深度調研及未來趨勢預測報告
    、中國風電發展面臨政策機遇第二部分 中國風電產業動態聚焦第五章 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產業運行新形勢分析  第一節 2020年風力發電的生命周期淺析    一、生命周期    二、風力發電機組組成    三、各階段環境影響分析    四、綜合分析與比較  第二節 2020年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綜述    一、中國風電產業日益走向成熟
  • 風電產業後補貼時代 江蘇如何「馭風」前行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2020中國(南通)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如東召開,總投資超750億元的24個項目籤約。儘管國內風電產業即將進入「無補貼時代」,但未來5年全球風電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也是業內共識。當此「窗口期」,海上風電大省江蘇如何拉長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實現「馭風」前行?
  • 分布式光伏電站行業發展挑戰及機遇分析(附報告目錄)
    分布式光伏電站行業發展挑戰及機遇分析(附報告目錄)1、分布式光伏電站行業在我國能源戰略中的地位分布式光伏電站是指利用太陽能電池直接將光能轉化成電能,與電網相連並向電網輸送電力的光伏發電系統,屬於國家鼓勵的綠色能源項目。
  • 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已出
    答覆中提出: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頂尖的海上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入駐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開展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發製造,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檢測及認證中心,將產業園打造成世界級先進的海上風電裝備研發、生產、出口、檢測、運維和人才培養基地。
  • 2021年全球風電設備行業市場現狀分析:海上風電潛力巨大
    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開始發展風電。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統計,2001年至2019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從23.9GW增至650.6GW,年複合增長率為20.15%;預計到2020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726.7GW,2016-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達10.47%。
  • 中國小型風電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
    「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我國風電經歷了飛速發展的10年,成為國內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電源。國內發展現狀隨著風電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大,我國風電設備製造技術進一步提高,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已初步形成,涵蓋原材料加工、零部件製造、整機製造、開發建設、技術研發、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等各個環節。風電機組設備製造基本上實現了系列化、標準化和型譜化。
  • 搶抓機遇,海陽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面對高質量發展這一時代課題,海陽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和新能源產業發展,抓住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一批批大項目引進落地,一批批新項目開工建設,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一幅波瀾壯闊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宏偉藍圖正在黃海之畔徐徐展開……01 按下大項目「加速鍵」
  • 2020年中國風電行業最新政策匯總一覽(圖)
    近年來,隨著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風電行業「棄風棄電」現象得到明顯改善,「平價上網」及「市場化交易」已經成為新的政策重點。我國的風電產業正在向更成熟、無補貼的可再生能源產業轉型,這種轉變將提高風電市場的市場化競爭程度,同時也將推動整機廠商向大兆瓦機型及分散式項目發展。
  • 2021年中國風電設備行業最新政策匯總一覽
    中商情報網訊:風電行業屬於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的行業,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頒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於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到,要持續構建多元化電力生產格局。
  • 產業升級六部走,以「濠江模式」打造海上風電「汕頭樣本」
    汕頭市濠江區緊緊圍繞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抓住機遇,依託區域臨港優勢,聚焦海上風電產業,以優質的營商環境、高效的行政服務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吸引國內外優質風電企業落戶濠江,打造全產業鏈的風電產業園,推動臨港經濟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濠江特色的「產業升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