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六部走,以「濠江模式」打造海上風電「汕頭樣本」

2020-11-23 騰訊網

發展海上風電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推進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調整,可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今年7月初廣東省發改委發布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就指出要有序開發風能資源,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以及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汕頭有著豐富港口資源、海洋資源、風力資源,海上風電產業潛力巨大。根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汕頭市海上風電開發容量近海淺水區規劃了185萬千瓦,近海深水區規劃了3350萬千瓦,合計佔到了廣東全省海上風電規劃裝機的一半以上。

如何用好這些資源,助推汕頭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汕頭市濠江區緊緊圍繞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新格局,抓住機遇,依託區域臨港優勢,聚焦海上風電產業,以優質的營商環境、高效的行政服務和務實的工作作風,吸引國內外優質風電企業落戶濠江,打造全產業鏈的風電產業園,推動臨港經濟全面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濠江特色的「產業升級路」。

Step1

區位優勢吸引海上風電產業選址濠江

2017年,隨著國家 「一帶一路」倡議、省委省政府加快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的實施,以及汕頭提出加快建設臨港經濟區以全面加快振興發展的願景,坐擁百裡黃金岸線的濠江區迎來新的時代重任。為此,濠江區提出建設「前港、中區、後城」為格局的高質量現代文明臨港新區,奮力成為汕頭全面振興發展的「大引擎」和「增長極」。

彼時,濠江首嘗行政體制綜合改革「頭啖湯」,全程無縫對接、高效辦事環境,吸引了中海信、比亞迪、中石油、中石化、中移動、粵電、恆大等重大項目搶灘濠江、落戶濠江。集聚的產業成為濠江崛起一大重要支撐。

在此背景下,中國清潔能源裝備骨幹企業、中國排名前五的風電龍頭整機商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已把目光瞄準濠江。是年8月,上海電氣主要領導拜會廣東省政府領導,雙方就共同開發廣東海上風電市場,紮根粵東發展高端、智能製造業達成了高度一致。

9月1日,時任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金孝龍蒞汕考察,向有關部門領導介紹了集團計劃選址濠江,打造風力發電裝備生產基地的規劃構想,「汕頭地理條件優越,具有近海風電場獨特優勢,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對與汕頭的合作充滿信心。」

時隔1個月,雙方迅速就聚焦汕頭發展智能製造業、助推廣東海上風電建設達成了協議。汕頭市委、市政府與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籤約,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海上風電智能製造項目正式落戶濠江——這意味著,廣東海上風電的快速開發將迎來新助力。

該項目總投資5.05億元,計劃生產4—10MW及以上的海上風電主機設備,形成年產200套風電裝備的生產能力,年實現產值約100億元,年納稅1億元以上。為保障項目順利開展,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在濠江區成立全資子公司「上海電氣廣東風電有限公司」,啟動項目生產基地建設運營。

2017年11月23日,落戶在廣澳物流園的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海上風電智能製造項目開工建設。項目從洽談到啟動建設再創濠江速度。

Step2

高校技術資源優勢構建產學研生態圈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選址濠江建設生產基地,一方面看中粵東海域豐富的風能資源,另一方面「瞄準」了汕頭大學在風電領域前沿技術研究的優勢。

記者獲悉,汕頭大學是國內最早從事風力發電技術研究的大學之一,汕頭大學能源研究所自1993年成立以來,一直從事大型風力機空氣動力學、結構強度及結構動力學研究,風力機計算機輔助設計及軟體開發,風力機建模、仿真及控制研究,海上風電、流固耦合,中小型風力機檢測與認證等工作,在風力機葉片優化設計、整機載荷計算、關鍵部件結構強度及疲勞分析等研究方面擁有堅實基礎和獨特優勢。

2018年5月28日,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汕頭大學、濠江區政府正式籤訂三方共建廣東省風力發電研發中心的框架協議,合力推進汕頭風電項目研發項目。

依託汕頭研發體系,上海電氣推進汕頭智慧能源系統項目建設,預計總投資1.6億元,將充分利用汕頭豐富的風、光自然資源,構建集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新型儲能裝置、充電車樁設備、智能樓宇監控、微網控制器、智能能量調度管理平臺為一體的綜合能源系統。

該項目是上海電氣首個工業園區級「能源網際網路+」示範項目,探索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滲透的同時,通過「網-源-荷-儲」動態控制管理技術,保證嚴苛的供電可靠性和高品質電能質量。通過該項目的建設和實施,能夠有效整合上海電氣作為智慧能源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能力,形成技術標準,完善商業模式,使智慧能源項目開發具備推廣複製條件。

「這是上海電氣將產學研深度融合、優勢資源深度整合,助力廣東風電發展的重要布局,將為廣東地區提供最合適的海上風電裝備和技術。」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全景表示,廣東省風力發電研發中心定位國際一流水準,致力於打造科研與實踐高度融合併互相促進的高端平臺,研發中心將與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汕頭製造基地形成有效聯動,為廣東海上風電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的風電產品,為我國風電行業的發展、能源結構的轉型做出更大貢獻。

此外,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還走訪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與該校建立校企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到標杆企業頂崗實習機會的同時,也滿足了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實現學院、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Step3

謀劃全產業鏈補齊產業短板

廣東海上風電智能製造項目作為集技術、製造、實驗、培訓、運維為一體的綜合型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建成後將代表亞洲地區海上風電機組生產製造的最高水平,將為廣東海上風電發展再添優勢。

但臨港產業發展都面臨一個現實挑戰:不斷完善臨港產業鏈條,才能保持產業競爭力。汕頭要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要補齊臨港產業鏈條上的「短板」。

為此,汕頭提出要加快發展臨港產業集群,全面打造風電產業鏈。接過「重任」的濠江區,2018年新年伊始,就帶隊赴江蘇、上海參觀考察海上風電產業項目,重點圍繞風電產業招商選資。所到之處,參觀考察團均認真細心、耐心聽取企業詳細介紹,深入工廠一線了解相關情況,並與企業就投資落戶濠江事宜展開探討。

與此同時,智能製造項目基的建設如火如荼進行,汕頭風電項目管理團隊主動與國土局等有關政府部門和樁基施工單位進行協調,採取邊回填邊打樁的施工方式,並增加作業機器,比預計時間提前了4個多月完成了所有樁基工程的施工,以「汕頭速度」開了個好頭。

金孝龍等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高層也多次蒞汕,就進一步深化合作,做大做強臨港工業、海洋經濟交流。他們提出,要引進關聯配套企業,依託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省實驗室的創新資源,在汕頭建設集研發、製造、運維、大數據等為一體的風電產業園。

2018年12月,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與濠江區籤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助力汕頭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建設名副其實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Step4

牽頭上下遊打造全鏈條「千億產業園」

2019年2月13日,在濠江區2019年臨港產業和基礎設施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啟動啟用儀式上,濠江區政府分別與13家企業上海電氣風電集團有限公司華能集團南方分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打造全產業鏈布局的風電產業項目。將全面提升風電產業能級,激活沿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藍色崛起」。

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積極響應汕頭全面打造風電產業鏈的戰略需求,牽頭引進遠東集團、振華重工等國內20多家上下遊企業成立海上風電產業聯盟,探索全方位合作模式,加快推進全產業鏈風電產業園區規劃建設。

「一個產業的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很重要。作為國內最大的海上風電整機商,上海電氣一直致力於協同國內上下遊企業共同打造中國良好的海上風電產業生態。」金孝龍表示,聯盟的成立,既是海上風電健康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汕頭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

「汕頭乃至廣東海上風電的規模化開發需要建立在集群化發展的基礎之上,需要充分尊重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他稱,通過有序引導和扶持海上風電上下遊產業實體,構建完備的海上風電產業鏈體系,將使產業發展和項目開發兩者相得益彰。

金孝龍表示,聯盟將堅持高端引領,著眼於強化產業融合,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合力在汕頭建成一個集海上風電開發和設計、設備加工和製造、建設施工和安裝、風場運營和維護、金融及保險等服務為一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在高起點上實現汕頭海上風電產業集群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發展。

Step5

當好企業「吉祥三保」加快企業落地

2019年是汕頭「落實發展年」,也是濠江區「項目建設三提年」。階段來,濠江區將加快構建海上風電產業集群作為全區加快建設高質量現代文明臨港新區的重要抓手。為了全力推動重點項目早落地、早建成、早見效,濠江區各相關單位狠抓落實、主動出擊、靠前服務,一如既往當好企業「吉祥三保」的角色。

隨著「千億產業聯盟」成立,振華、遠東、鋼銳、KK等聯盟企業紛紛來到濠江實地考察洽談,不少聯盟企業代表在參觀之後對在濠江投資發展充滿信心,紛紛加快籤約項目落地開工的步伐。

早在廣東海上風電智能製造項目落地之初,汕頭濠江供電局便提前做好工作對接,多措並舉全力保障電力先行,在5月份提前一個月時間完成項目用電接入工作,以「濠江速度」滿足這一重點項目今後的生產用電需求,確保其用電無憂。

6月,項目迎來「巨無霸」風機葉片。廣澳海關獲悉後,開啟了「綠色通道」,確保高效通關的同時實現有效監管;交警濠江大隊,區招商局、城管局、園區辦、廣澳街道、廣澳社區等單位通力合作,事先制定了詳盡的保障方案,並按計劃完成沿途清障工作,確保道路暢通,最終將這些巨型設備安全運送到廣東省風電技術研發中心海上風機試驗風場。

每一個環節,都讓企業感受到濠江實實在在的營商服務。

Step6

引進來走出去,聯盟再添新成員

不止於「引進來」,濠江區還積極「走出去」。3月21日,濠江區委書記吳文兵帶隊赴上海對接項目,與上海電氣集團再次就加快風電產業園規劃建設及產業聯盟項目落地展開深入交流。經過半年多的發展壯大,海上風電產業聯盟上下遊產業鏈發展優勢日益凸顯,吸引了不少國內同行企業加盟。項目的順利推進為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加碼」汕頭發展吃下「定心丸」。

8月2日上午,汕頭市海上風電產業第一批投資協議籤約儀式、上海電氣8MW海上風電機組下線儀式、上海電氣汕頭智慧能源示範項目啟動建設儀式舉行。濠江區政府與9家企業在6個項目上開展全面合作,總投資超20億元,首期投資13.6億元,預計年產值約41.13億元。

在啟動儀式上,濠江區透露產業園區近期規劃用地800畝,遠期規劃用地約2000畝,按照統一規劃、適當超前,公用設施、集約用地的原則進行規劃建設,產業布局包括主軸承、主控系統、液壓系統、變壓器、變流器等關鍵零部件生產,海工裝備、海洋工程、維護服務、研發中心、工人培訓等,構建一個投資機制完善、技術支撐先進、後勤保障充分的臨港創新創業基地。

繼26家首批聯盟成員之後,包括汕頭大學、汕頭職業技術學院、華為技術、中國移動、中海信等企業在內的16位新成員加入聯盟的「大家庭」。

「產業聯盟的成立就是要強化產業鏈融合,集聚海上風電領域優質資源要素,我們將充分發揮上海電氣海上風電引領者的優勢,以產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以技術進步助力項目開發,紮根汕頭、服務汕頭、建設汕頭。」金孝龍說,新成員的加入,使整個產業聯盟發展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汕頭海上風電發展擴充了新力量。

「汕頭市委、市政府為推進經濟大發展,不斷創優投資環境,此次活動儀式更讓我們看到了市委、市政府對推進海上風電項目快速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新加入的聯盟成員、魯能集團副總經理劉軍表示,接下來,魯能集團將聯合南瑞集團有限公司,以打造粵東海上風電產業基地為目標,重點在汕頭中澎海域合作開發建設國內首個基於百萬千瓦柔性直流輸電技術的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搭建科技領先的智慧海上風電產業鏈,打造海上深水區風電示範工程。

可以預見,先進的風電設備、一流的智能製造基地、前沿的能源發展模式探索,將為汕頭海上風電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為引領廣東海上風電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關

國內單機功率最大海上風電整機在汕頭下線

8月2日,國內單機功率最大的海上風電整機在汕頭下線,這是中國海上風電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該機型額定功率達到8000KW,風輪直徑167米,掃風面積21900平方米,相當於3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葉片長度81.4米,超過空客A380客機的翼展長度,葉片轉動一圈可以發13度電。

8MW機型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特殊環境,可以從容面對颱風、地震、高溫和低溫等挑戰。並且機組基於成熟的海上直驅平臺開發,關鍵系統和核心技術經過批量驗證,結合了先進的葉片技術,在提升年發電量的同時有效降低了能源成本和運營風險,將為客戶提供穩定可靠的收益。8MW機組設計預計使用壽命超過25年,單臺機組可以給超過8000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

據介紹,投運的汕頭智能製造基地是國際一流水準的智能製造基地,它按照「工業4.0」製造標準和流程,大量應用精密、可靠、高效的世界級先進設備,對標國際一流工廠的精益生產管理體系,在環境、工藝質量控制、設備運行方面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

此外,基於上海電氣濠江工廠及智慧能源系統的上海電氣汕頭智慧能源示範項目也啟動建設。該項目是上海電氣集團的重點科研示範項目,系統組成包括建設樣機測試基地、廠房屋頂光伏、儲能系統、充電樁、園區綜合能源調度系統等,將有效推動智慧能源系統的研究、應用與實踐,助力打造綠色、低碳、智慧產業園。

8月2日,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廣東有限公司、廣東移動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汕頭濠江區上海電氣風電廣東有限公司汕頭製造基地籤訂「5G+智慧風電」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啟汕頭5G工業網際網路新篇章。

此次三方合作,有意將汕頭海上風電製造基地打造成世界級的海上風電智能製造示範基地,成為引領全球高端智能製造和5G工業網際網路的標杆項目,並共同將汕頭海上風電產業園區建設成為科技創新、產業集聚的一流海上風電智能製造創新園區。

打造5G工業網際網路的生態合作機制,是此次合作的另外一個重點。根據協議,三方將聚合各自在產業生態圈的引領優勢和與省內高校、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省實驗室等省內學術研究機構的長期良好合作關係,共同推動成立5G工業網際網路聯合創新實驗室。

【全媒體記者】餘丹 實習生 陳芳

【作者】 餘丹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七章】燈塔:海上希望之光
    【特區40周年 · 印象濠江】:【第七章】燈塔:海上希望之光 2020-07-03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與近海相比,深海環境更加惡劣,對風機基礎、海底電纜、海上平臺集成等技術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即便如此,海上風電場的開發逐步走向深遠海是必然趨勢已是業界共識。   據悉,在發展深海風電方面,歐洲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上首個著床式深海風電場和首個漂浮式深海風電場分別在蘇格蘭和挪威建成運行。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機組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15兆瓦的風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7月19日,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暨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說。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其中,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根據GWEC的統計,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6GW。海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平緩發展階段,行業也將關注力逐步轉向項目運營和效益表現,海上風電運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規模增長平穩,技術和商業模式穩中有進,問題有序解決,產業業態由高速度發展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底,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 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已出
    答覆中提出: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頂尖的海上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入駐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開展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發製造,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檢測及認證中心,將產業園打造成世界級先進的海上風電裝備研發、生產、出口、檢測、運維和人才培養基地。
  • 來了來了~維斯帶你打卡濠江!
    剛剛上線的濠江博物館,同樣沒有讓我失望。濠江區博物館坐落於雙泉公園東側,以「古港文化」為主題,由「古港文化歷史」「兩岸人文歷史」「傳統特色產業走上一圈,濠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心裡就有數了。我覺得,這裡是濠江最治癒的一道風景線。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專家學者、科研創新團隊打造出最高智囊團,為解決海上風電「卡脖子」重大科研難題出謀劃策。他表示,陽江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在這裡建設一個海上風電實驗室,無疑對陽江建設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撐。他希望,該實驗室能立足地方產業特色,瞄準國家南海戰略,重點解決海上風電「卡脖子」的科研難題。
  • 三峽集團將在汕頭投資開發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能開發起來嗎
    近日,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良友與汕頭市委書記陳賢良在汕頭市迎賓館座談,雙方就新能源領域開展合作進行深入交流。據悉,三峽集團將在汕頭投資開發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目前正在加快首期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  據了解,鹽城作為江蘇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溼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海上風電規劃開發容量佔江蘇省的56%,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的主戰場、國家海上風電重點布局區域。截至今年6月底,鹽城新能源裝機容量753.6萬千瓦,新能源發電企業累計發電71.5億度,分別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 國電電力:將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 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
    發布易6月19日 - 國電電力(600795)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主動進入新能源平價上網和競爭性配置的新階段,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2020年,公司將堅持「規模化開發、低造價建設、低成本運營」,積極開展外送電基地項目、平價項目、競價項目開發,推進「鄂爾多斯千萬千瓦級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前期工作,加快河北樂亭、浙江象山一期海上風電建設,做好象山二期海上風電開工準備,加快推進廣西北海、廣東汕頭海上風電前期工作,力爭北海一期80萬千瓦、汕頭一期300萬千瓦項目核准。
  • 精銦海工:從小作坊到小巨人,「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早在2012年,李光遠等精銦創始人便認為,隨著國家對環保、新能源產業的重視,海上風電行業將迎來長久發展。之後精銦便開始關注海上風電產業,並在生死時刻得以迅速轉向海上風電平臺及相關核心裝備的研發布局。事實證明,海上風電產業所蘊含的巨大潛能為包括精銦海工在內的海工裝備企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近年來,我國風電市場規模穩步擴大。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而當前,已經具備平價能力的陸上風電建造成本大約為7000元-8000元/千瓦,同為新能源的地面光伏系統的2019年,初始全投資成本僅為4550元/千瓦,在更具規模化優勢的「三北」地區這兩個數據更低。因此,降低造價成為海上風電在未來是否具備競爭優勢的關鍵。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由於海上風電產業鏈較長,需要上下遊各方參與者共同探索新的施工與合作模式,降低整體成本和風險。
  • 風電產業後補貼時代 江蘇如何「馭風」前行
    中天科技海纜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建凌介紹,集團已成立分公司,可承接海纜敷設、基礎施工、風機安裝以及後期運維等海上風電工程總包(EPC),打造海洋產業新增長極。「這些年,我們緊抓『海洋強國』發展機遇,瞄準海洋科技發展前沿,成立海洋產業集團,深耕海上風電,向『深海』進軍。」
  • 做大做強精品鋼產業 金雷風電搭上新舊動能轉換東風
    與此同時,金雷科技股份公司投資5億元的「海上風電主軸與精密傳動軸建設項目」生產車間正在快馬加鞭建設中,「項目新增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投資1.8億元的鍛壓車間已經於今年七月一日試生產,投資3.2億元的精加工車間正在全力建設中。」金雷科技股份公司負責人介紹說:「項目達產後,將實現新增海上風電主軸產能6.4萬噸,公司銷售收入將突破20億元,利稅8億元,全球風電主軸市場佔有率提升到40%。」
  • 產業之問|風力發電產業:江蘇省是風電行業黑馬? 當之無愧!
    此外,國家近年來打造特高壓電外送等項目到長江三角洲,但仍舊處於缺電狀態。因此,經濟的發達和缺電問題使得華東電網具有較強的電力消化能力,為風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截止2019年,江蘇省風電累計裝機1041萬千瓦,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618萬千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423萬千瓦,風電裝機佔全部發電裝機的7.8%,我省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佔全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71.5%,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 精銦海工「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這座創下國內多個「最」的風電安裝平臺便是由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海龍興業號」,儘管廣東海域風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塊可移動的海上陸地,支撐著技術人員進行海上風電安裝施工。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SG 14MW首秀臺灣海龍2號項目,並有望在臺灣建設產業中心上周,西門子歌美颯宣布推出前所未有的單機14 MW容量的風機,使用其獨家Power Boost功能可將容量擴展到15 MW。風輪直徑達222米,採用創紀錄的108米長的大葉片,掃風面積達到驚人的39,000平方米。西門子歌美颯將再次以自己在海上風電領域的創新,使自己在競爭中佔得先機。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國內外大功率海上風機同臺競技  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作為國內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及海上作業試驗項目,是福清興化灣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已列入福建省海上風電規劃。14臺海上風電機組分別包括GE的6兆瓦風機、金風科技的6.7兆瓦風機、中國海裝的5兆瓦風機、太原重工的5兆瓦風機、明陽智能的5.5兆瓦風機、東方風電的5兆瓦風機和湘電風能的5兆瓦風機,單機容量最小是5兆瓦,最大是6.7兆瓦。  「這是海上風機的賽場,通過讓各廠家同臺競技,為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適合福建地區海況風況的風電遴選出最優機型,打造我國海上風機技術進步的載體和平臺。」
  • 2017中國風電產業50強出爐
    9月15日, 由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江蘇風力發電工程技術中心共同主辦,江蘇省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風電專業委員會、南京風電裝備行業協會承辦的2017第十屆中國(江蘇)國際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南京落幕。本次會議吸引了國內外風電領域的開發商、整機商、零部件企業,以及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高校科研機構等200多家參會單位、500餘位代表,共謀中國風電產業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