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系列專題「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的第5期報導,讓我們聚焦海洋工程行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大家已是耳熟能詳,但經略海洋,首先得有海洋工程裝備。這種動輒上千噸上萬噸的龐然大物,目前幾乎多是歐美玩家。目前國內參與者也多是央企,精銦這樣的民營企業並不太多。巨頭林立,精銦能蹚出一條自己的路嗎?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在廣東陽江近海,伴隨自升式海上平臺吊臂起吊,一個重達200多噸的葉輪緩緩上升至100多米高空,並完成與風電機艙的精準對接。
這座創下國內多個「最」的風電安裝平臺便是由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海龍興業號」,儘管廣東海域風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塊可移動的海上陸地,支撐著技術人員進行海上風電安裝施工。
這家成立於2007年的企業以「專、精、特、新」為特點,主要從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總裝調試、銷售、技術服務以及海上工程服務,合作企業多為中廣核、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集團等行業龍頭。
精銦海工廠房。資料圖片
「紮實、低調」是精銦海工給外界的印象,這也與公司創始人的技術背景密切相關,董事長李光遠曾在廣州文衝船廠從事了17年海洋工程相關領域的工作。一直有著海洋情結的他,在38歲的時候選擇放棄鐵飯碗,辭職創業。
從2007年中海油的第一筆訂單開始,精銦海工成功研發自升式鑽井平臺鎖緊系統、升降系統、懸臂梁滑移系統、環梁提升裝置升降系統等,多項自主研發技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被業內譽為海洋工程行業中的「小巨人」。精銦還作為第一起草人,與中國船級社合作制定海工裝備產品的國家標準,逐步填補我國海洋裝備設計製造標準的空白。
隨著「海龍興業號」等訂單的如期交付,近年來,精銦海工的營收也呈現指數增長。財報顯示,2019年精銦海工營業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846.61%,淨利潤為3354萬元。
「我們就是一幫『技術宅』,希望通過研發創新,打破國外長時間的技術壟斷。」在李光遠看來,從事任何行業都沒有捷徑,精銦所取得成就並非通過彎道超車,而是十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直道」追趕。
技術儲備拯救了精銦
每一家瞪羚企業在迎來高速成長之前,都曾忍受默默無聞。為了活下來,快速奔跑,縱身一躍,跨越死亡之谷。精銦海工也不例外。
從2014 年油價暴跌開始,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就開始陷入了低迷期。彼時的精銦海工經過前期資金研發投入,在海洋石油自升式鑽井平臺升降系統上剛取得突破,然而石油開採利潤的降低卻導致產品訂單量驟減。
全球海工裝備的成交數據也印證了市場的蕭條。2019年,全球共計成交各類海工裝備57艘/座,合計78.8億美元,這已經是2016年以來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額連續四年處於百億美元以下。
「最困難的時候就是看不到未來。」精銦海工副總經理鄧達紘向記者講述當時的迷茫。他表示,那時候市場極度悲觀,原有訂單取消,曾經賴以生存的舒適區一夜之間沒有了。
提前的技術儲備拯救了精銦海工。早在2012年,李光遠等精銦創始人便認為,隨著國家對環保、新能源產業的重視,海上風電行業將迎來長久發展。之後精銦便開始關注海上風電產業,並在生死時刻得以迅速轉向海上風電平臺及相關核心裝備的研發布局。
事實證明,海上風電產業所蘊含的巨大潛能為包括精銦海工在內的海工裝備企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國風電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突破2.1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2.04億千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93萬千瓦。
其中,海上風力發電因其環保清潔、資源豐富、裝機容量大、傳輸距離短等優勢,被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目前,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大省正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廣東省更是提出了打造萬億級海上風電產業的戰略部署。因此,市場對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大噸位起重工程平臺(船)的需求逐漸增強。
海上完成風機安裝並非易事,這要求風電安裝平臺必須以絕對平衡的姿態立於海面上,而在安裝過程中,誤差更是不能超過2毫米。基於在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積累的技術與經驗,2017年,由精銦海工設計製造的「精銦01」風電安裝平臺投入使用,近三年來已經分別在江蘇的鹽城大豐、南通海岸蔣家沙、三峽響水、福建莆田等多個海上風場施工作業,順利完成100多颱風機的安裝。
如今,通過自身所控制的海上自升式風電平臺來從事海上風場的風機安裝和風場運維服務已經成為精銦海工重要的發展引擎和業務增長點。2019年,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的出售和租賃收入佔到總收入超過87%。
「我們非常看好海上風電產業的前景,信心也越來越足。」在鄧達紘看來,隨著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風電安裝平臺的需求還遠未達到。
「每個產品都要好用一點點」
作為一家成立僅10餘年的民營企業,精銦海工為何能迅速成長為中國海工裝備領域的領先企業?又是如何在國內外的大型企業的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研發是我們企業的核心優勢,每個產品都要好用一點點。」鄧達紘表示,「海洋工程行業大部分都是巨無霸企業,要想在其中活下來就要有點新東西。」
「精銦01」作為精銦海工的第一個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採用的便是國內首創的可連續式升降系統。「海上風電施工環境複雜多變,施工窗口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升降的速度越快,平臺施工抓窗口期的能力就越強。」鄧達紘介紹,以往業內常用的不可連續式升降系統上升速度約為十幾米/小時;而可連續式升降系統的上升速度為30米/小時,相當於過往的2倍上下。
「好用一點點」的創新理念在精銦海工的產品中大都多有體現。為了適應廣東海域浪湧大,海洋地質結構和海況複雜的問題,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海龍興業號」便首次採用桁架式樁腿、齒輪齒條升降設計, 並配置國內最大的 1200 噸繞樁吊機,使其作業效率更高,作業範圍更廣,抗風和抗海流衝擊能力更強。
一直以來,精銦海工員工中近半數從事研發與技術,每年在研發領域投入大量的經費。為了提高研發效率,精銦海工發揮民營企業靈活的體制和市場化操作優勢,採用專注產品的研發創新、調試、安裝與服務,將生產加工外包的模式。通過資源整合,提升自身研發設計能力。
「就像製作樂高玩具,我們設計玩具的最終樣子,檢測其組裝效果,但其中一塊塊的拼圖會委託機械加工生產。」鄧達紘解釋道,這種模式能夠成功離不開成熟的製造業配套能力,當初選址佛山便是看重佛山本土企業強大的金屬加工製造能力。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精銦海工血液裡的一部分。目前,在海洋工程領域,精銦海工擁有多項自主核心技術,截至2019年年末,公司擁有授權發明專利66項,實用新型專利41項。
實際上,除了海洋工程裝備業務,近年來精銦海工將業務拓展到了海上工程服務、海洋牧場裝備、海上文娛設備以及新材料領域。積極探索「產品+服務」的海洋工程服務新商業模式,通過產業資源整合,從設備製造商延伸至服務提供商,以此拓展自身盈利模式。
「單純提供設備很容易同質化,目前我們會針對客戶痛點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兼具設備和服務,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客戶粘性,在海洋經濟市場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鄧達紘說。
充分發揮靈活創新優勢
「經略海洋,裝備當先。」
精銦海工所屬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也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從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整體來看,歐美仍處於第一梯隊,壟斷了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製造;韓國和新加坡在高端海工裝備模塊建造與總裝領域佔據領先地位,處於第二梯隊;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在設計開發能力、工程總包能力、高端配套以及產業體系建設上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但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技術迅速發展。2017年11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專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加強,產品結構邁向中高端,力爭步入海洋工程裝備總裝製造先進國家行列。
作為海洋大省,近年來,廣東加速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2019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而這其中,以樹立行業標杆、踐行國家核心裝備自主化研發為目標的精銦海工無疑是大灣區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創新發展的縮影。
不可置否,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滿機遇,但是同樣也充滿挑戰。如何推動我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海工裝備行業的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如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大型企業下屬的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另一類是像精銦海工一樣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
「振華是行業中我們敬仰的對象,在體量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推進國產替代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目標上我們是一致的。」 鄧達紘說道,精銦海工會充分發揮靈活創新的優勢,實現自身價值。
然而如今,融資困難、人才流失仍是像精銦海工這類民企所面臨的問題。「對於輕資產運營為主的公司,希望未來在融資過程中,能有更合適的價值評估體系,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少創業的後顧之憂。」鄧達紘表示。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安然建議,對於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政府應搭建研發公共平臺,來減輕民營企業投資成本,同時,政府或者國企主導的產業基金應對這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扶持和幫助。對企業而言,應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積極創造條件適應市場的規則與競爭。
專訪精銦海工董事長李光遠:「十年趕不上那就二十年,老老實實做事總會有收穫」
李光遠
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金屬材料專家。
曾供職於廣州文衝船廠,具有33年船廠生產管理經驗,曾獲得佛山市南海區大城工匠、勞動模範稱號。2007年創立精銦海工以來,組建技術研發團隊,專注海工裝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擁有發明專利6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帶領團隊研發的升降系統、鎖緊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並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放棄國企廠長鐵飯碗,38歲選擇下海創業,這些在外人看來並不理智的選擇,源自於精銦海工創始人李光遠對於海洋的情節。「理工科」出身的他對技術創新異常執著,這也給精銦海工染上了「專注研發」的底色。
近日,瞪羚報導組走進精銦海工,對話精銦海工創始人、董事長李光遠。在他看來,作為民營企業,精銦海工能夠在市場競爭中生存,能夠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擁有自己的話語權,正是由於對於技術創新的堅持。
「我們並不具有彎道超車的能力,但我們會專注在這裡,十年趕不上那就二十年,只要老老實實做事,總會有收穫的。」李光遠說道。
通過「點」創新帶動應用提升
《南方財經》:目前精銦在整個行業中處於什麼角色和定位?對比振華、中集等行業龍頭,精銦如何把握定位,發揮自己價值?
李光遠:目前,國內最終用戶還是傾向於有歐美頂級品牌零部件的配置,但我們也有全部國產零部件的配置備份。作為純民企,精銦資源有限,只能做小而精,目前還沒有能力做大而美,因此,精銦基於自身的底層技術,通過「點」的創新來形成新的應用提升。
《南方財經》:作為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是精銦能夠在海工裝備產業取得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在科技創新方面,精銦有哪些經驗與心得?
李光遠:精銦團隊如果說有長處的話,可能是善於跨界尋找思路和方法,有時候當在行業內苦苦思索而不得的時候,和其他行業專家交流討論,往往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很多技術由於行業的天然隔絕而沒有做到跨界應用,但其實無論是思路還是技術方法,往往在其他行業同樣可以很好的應用,要善於借鑑和學習。
《南方財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我國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狀況如何?您對產業未來發展有哪些預期?
李光遠:我國海洋工程起步晚,在國際上屬於第三梯隊水平,但是我國擁有300萬平方公裡的藍色國土,具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背靠這樣龐大的市場和國內大循環需求,對整個行業發展是巨大支撐。未來,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國產化替代和局部核心技術的突破是可期的,但是需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需要大量點滴的努力,精銦願意做點滴努力的一分子。
資金一直是精銦短板
《南方財經》:如何度過「死亡谷」是每個創業企業需要面對的,精銦是如何度過最困難的階段的?您認為能夠支撐企業度過「死亡谷」的關鍵原因有哪些?
李光遠:我們仍然不認為精銦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企業發展總是伴隨著危機,但是危與機是互相纏繞的辯證關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為一家小企業,首要問題是生存問題,如何活下去,仍舊是精銦未來相當的一段時間裡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面對生死存亡問題,企業只能儘量多想一步,多看一眼,通過基於基本底層技術的拓展性研發來提前布局未來可能的市場。
《南方財經》:目前,傳統製造業往往面臨人才流失,融資困難、市場競爭等問題,目前精銦或者海洋裝備製造企業是否面臨類似問題?您認為政府、企業、機構還能通過哪些方式共同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
李光遠:這些是行業共性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問題精銦都曾遇到或者正在經歷。從企業角度,如何通過自身的戰略和資源配置來做大做強,進而吸引資源關注和引入是很關鍵的;對於資源方,要把平臺做得更加接地氣,在政策出臺前多傾聽,多調研,有針對性地來匹配資源,這樣是完全可以達到雙贏的。
《南方財經》:這兩年,精銦海工營收與利潤率呈幾何倍數增長,這主要是什麼原因?目前公司經營資金情況如何?
李光遠:精銦非常清楚這樣的增長是基於國內市場以及行業的巨量增長形成的,並非是企業做得有多好,而是處於所謂風口。因為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研發本身又是九死一生,所以資金一直是精銦的短板。
《南方財經》:近期,精銦海工入選佛山首批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的企業,這對於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有什麼作用?未來精銦在投融資領域有什麼規劃?
李光遠:大部分研髮型企業採取輕資產運營的模式,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是他們最有價值的資產,但這對於傳統的金融機構很難評估定價,因此無法通過單純的無形資產幫助企業進行融資活動。此外,ABS是一個金融創新,匹配了精銦這類企業的特性和融資需求,除了ABS,精銦還計劃通過股權融資來匹配後續發展的資金。
投資者說丨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潛力巨大,企業發展才能支撐國家戰略
「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時代」這是全球範圍內都已經形成的共識。
目前,受制於海工裝備領域對企業管理、資金、技術含金量的較高要求,我國從事海工裝備的企業並不多。而作為民營企業,精銦海工多項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壟斷、參與編導多項國家海洋裝備設計製造標準、並積極探索「產品+服務」的產業鏈發展新方向……可以說,精銦海工的發展為海洋工程裝備企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和思考。
需國產化替代和填補空白地方很多
今年,清控銀杏廣州團隊作為領投方,投資精銦海工約四千萬金額。談及為何選擇精銦海工?清控銀杏創業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廣州團隊風控經理丁翎對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精銦海工核心管理團隊是一群個性鮮明、技能突出的專業人才,他們和企業一起經歷過油氣市場的輝煌和沒落,但始終不忘初心,即使在企業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他們仍不斷學習、持續創新,我們很欣賞這樣的品質。」
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對於投資機構而言,海工裝備製造企業的投資也面臨著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等風險。對此,丁翎認為,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尤其對於處於變革轉型期的行業。他表示,「科技驅動、價值投資是我們的初心,因此我們進行了近一年的企業盡調和行業調研,在充分了解行業和企業的認知基礎上進行了精銦海工的這筆投資。」
令人欣喜的是,近兩年精銦海工的營收大幅增長,這也證明企業通過對風險的預判,在行業低谷中成功突圍,找到適合自己的轉型之路。「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周期,海上油氣、風電也不例外。此前,我們重點調研了精銦設備是否可以跨行業應用,布局不同行業,目前來看,當初的判斷沒有錯。」丁翎說道。
在他看來,當前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需要國產化替代和填補空白的地方很多,因此,需要大量像精銦海工這樣的企業,才能推動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而支撐國家「海洋強國」戰略。
輕資產實體企業融資難如何破解?
多年的投資經歷,讓源星資本管理合伙人於立峰在海工裝備企業投資上有著自己的心得。
「海洋裝備產業的發展需要中國基礎製造業持續升級來作為支撐。」於立峰認為,相較於歐美發達國家,我國在海洋裝備領域技術水平仍不高。海水腐蝕、地質洋流等複雜的海洋環境都對海洋裝備的可靠性、穩定性以及作業精度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
因此,為了保持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對於像精銦海工這類企業必然需要長期、持續研發投入。但同時,他也提醒企業應避免因長期、持續的研發狀態,逐漸脫離市場,陷入為了研發而研發的困境。此外,企業和投資人需要時刻警惕新興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出現,對於原有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可能產生的顛覆性衝擊。
在他看來,把握海工市場巨大空間的邏輯和趨勢是企業做大做強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投資機構才會看重技術產品的創新性和領先性,以及與市場需求的結合程度。「企業最終是要將成果銷售到市場中去,如何觸達市場,如何觸達客戶,如何面對同行的競爭,這些都是需要企業家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投資機構非常看重的問題。」於立峰說。
然而,融資困難是包括精銦海工在內的以研發為主、輕資產實體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以股權融資為例,傳統重資產企業因其實體資產本身價值,通過資產重置法等傳統估值方法便可以實現明確定價,而對於輕資產企業,特別是在還沒有形成規模化、持續增長的盈利水平之前,其定價估值缺乏合理依據,這就為融資增加了巨大難度。
如何解決輕資產實體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於立峰建議,一方面企業要充分認識和挖掘自身價值和優勢,在融資過程中全面展現企業投資價值,幫助投資人作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另一方面,企業家自身要調整預期,不應過度透支企業長期價值,避免增加投資人決策難度。
文字記者|黃浩博
文字編輯|曹金良
出鏡記者|丘子堃
攝像記者|盧如鋼
視頻編導|謝穎詩
配 音|高騫
監 制|方曉茸
統 籌丨李銳 於曉娜 祝乃娟 張伍生
出 品 人|蔡萬麟 任天陽
本期編輯 陳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