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7月2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姚玉勃 高淑鵬 孔憲東) 近日,魯東大學與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共建籤約儀式舉行。魯東大學黨委書記徐東升,黨委常委、副校長吳君,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總裁趙暉,黨委副書記、助理總裁楊易川,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常務副總經理滕瑤等出席籤約儀式。
徐東升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學校的發展歷史,指出魯東大學90年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根膠東大地辦大學,結合地方需求調整學科專業建設,充分發揮人才科研優勢,深化產教融合服務,不斷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他表示,此次創新中心建設是落實煙臺市委加強校企人才互動交流、深度開展校地校企融合、建立有效協同創新機制的舉措,也是學校搶抓新的歷史機遇,開門辦大學實現校地、校企融合結出的碩果。學校一定珍惜機會,全力以赴,貫徹落實好全省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在提升學校辦學水平的同時,遵循「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研協同創新模式,與地方、企業和合作單位優勢互補,聯合攻關,加快推進「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孵化新業態,促進「中國東方航天港」建設和海上航天產業發展,輻射帶動煙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起勢見效。
趙暉表示,海上商業火箭發射試驗成功以來,省市各級領導對海上航天事業的發展寄予厚望,煙臺市更是將海洋航天事業發展等納入重點產業規劃,同時提出依託煙臺地方院校集合各方優勢力量,共同建立海上航天技術研究中心的目標和任務。在魯東大學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各方力量願意以魯東大學為依託,聯合中集海工研究院共同籌建「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他祝願「創新中心」建設以省市對航天事業的發展規劃為先導,以「中國東方航天港」的建設能力需求為牽引,參與各方共同探索出一條校企融合發展的新路線。同時,他希望依託「創新中心」建設,加強校企科技交流,誠邀在校教授專家參與到具體的業務當中去,深化密切校企人員和學術交流,實現共贏發展。
期間,滕瑤研究員從建設定位、目標任務、運行機制與組織架構、保障措施及經費投入、成果及進度安排等多個方面對「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作了介紹。吳君副校長和滕瑤研究員代表校企雙方籤訂「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共建協議。魯東大學黨委辦公室、人事處、服務地方辦公室、蔚山船舶與海洋學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教師代表參加籤約儀式。
在2019年6月5日成功實施海上火箭發射試驗任務之後,在省市各級領導的支持下,由省工信廳、煙臺市政府、航天一院、中集集團等單位成立「中國東方航天港」專班,負責推動建設「中國東方航天港」項目具體事項的溝通協調工作。作為專班重點督辦任務,「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圍繞著海上航天相關產業的發展,通過深度開展校企融合、建立有效的協同創新機制,為東方航天港產業園的發展招才引智,打造堅強的科研後盾及人才基地。「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由煙臺市科技局作為分管單位、魯東大學作為依託院校、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關鍵共建單位,聯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中船第七〇九研究所、中船第七一四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煙臺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空天飛行科技中心、海陽東方航天港產業園等單位,共同推動「創新中心」籌備與建設。
共建「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包括培育省部級及以上創新平臺,為「東方航天港產業園」建設提供科技服務及人才支撐;聚焦海上航天產業、高端裝備、現代海洋、航空航天等領域,做好高端人才引進與共享;圍繞市場需求,以海上商業航天技術為主要目標,聯合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圍繞行業共性關鍵重點問題開展聯合攻關;深化校企人才交流,共建本科生、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開展協同育人等建設內容,在帶動航天、海洋裝備等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向海發展」,加速開展海上航天產業關鍵技術研究、裝備研製及示範工程,打造天、海融合的戰略新興產業體系,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及產業轉型升級,對踐行國家航天海洋強國、一帶一路戰略等具有重大的技術與產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