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銦海工:從小作坊到小巨人,「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2020-11-24 和訊股票

編者按

從11月17日開始,21世紀經濟報導推出系列專題「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計劃連續推出十期。該系列報導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粵港澳大灣區中心與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聯合策劃執行。

該系列報導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成長企業,我們試圖通過深入的一線採訪和實地調研,呈現活躍在大灣區戰略新興產業的「瞪羚」企業的群體故事,挖掘大灣區創業者們對各自所在產業的探索、發現和努力,也試圖呈現他們的奮鬥、選擇和思考。

第5期報導,讓我們聚焦海洋工程行業。「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大家已是耳熟能詳,但經略海洋,首先得有海洋工程裝備。這種動輒上千噸上萬噸的龐然大物,目前幾乎多是歐美玩家。目前國內參與者也多是央企,精銦這樣的民營企業並不太多。巨頭林立,精銦能蹚出一條自己的路嗎?

在廣東陽江近海,伴隨自升式海上平臺吊臂起吊,一個重達200多噸的葉輪緩緩上升至100多米高空,並完成與風電機艙的精準對接。

這座創下國內多個「最」的風電安裝平臺便是由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海龍興業號」,儘管廣東海域風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塊可移動的海上陸地,支撐著技術人員進行海上風電安裝施工。

這家成立於2007年的企業以「專、精、特、新」為特點,主要從事高端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總裝調試、銷售、技術服務以及海上工程服務,合作企業多為中廣核、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集團等行業龍頭。

精銦海工廠房。資料圖片

「紮實、低調」是精銦海工給外界的印象,這也與公司創始人的技術背景密切相關,董事長李光遠曾在廣州文衝船廠從事了17年海洋工程相關領域的工作。一直有著海洋情結的他,在38歲的時候選擇放棄鐵飯碗,辭職創業。

從2007年中海油的第一筆訂單開始,精銦海工成功研發自升式鑽井平臺鎖緊系統、升降系統、懸臂梁滑移系統、環梁提升裝置升降系統等,多項自主研發技術成功打破國外壟斷,被業內譽為海洋工程行業中的「小巨人」。精銦還作為第一起草人,與中國船級社合作制定海工裝備產品的國家標準,逐步填補我國海洋裝備設計製造標準的空白。

隨著「海龍興業號」等訂單的如期交付,近年來,精銦海工的營收也呈現指數增長。財報顯示,2019年精銦海工營業收入5.05億元,同比增長846.61%,淨利潤為3354萬元。

「我們就是一幫『技術宅』,希望通過研發創新,打破國外長時間的技術壟斷。」在李光遠看來,從事任何行業都沒有捷徑,精銦所取得成就並非通過彎道超車,而是十多年來孜孜以求的「直道」追趕。

技術儲備拯救了精銦

每一家瞪羚企業在迎來高速成長之前,都曾忍受默默無聞。為了活下來,快速奔跑,縱身一躍,跨越死亡之谷。精銦海工也不例外。

從2014 年油價暴跌開始,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就開始陷入了低迷期。彼時的精銦海工經過前期資金研發投入,在海洋石油自升式鑽井平臺升降系統上剛取得突破,然而石油開採利潤的降低卻導致產品訂單量驟減。

全球海工裝備的成交數據也印證了市場的蕭條。2019年,全球共計成交各類海工裝備57艘/座,合計78.8億美元,這已經是2016年以來全球海工裝備成交額連續四年處於百億美元以下。

「最困難的時候就是看不到未來。」精銦海工副總經理鄧達紘向記者講述當時的迷茫。他表示,那時候市場極度悲觀,原有訂單取消,曾經賴以生存的舒適區一夜之間沒有了。

提前的技術儲備拯救了精銦海工。早在2012年,李光遠等精銦創始人便認為,隨著國家對環保、新能源產業的重視,海上風電行業將迎來長久發展。之後精銦便開始關注海上風電產業,並在生死時刻得以迅速轉向海上風電平臺及相關核心裝備的研發布局。

事實證明,海上風電產業所蘊含的巨大潛能為包括精銦海工在內的海工裝備企業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近年來,我國風電市場規模穩步擴大。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突破2.1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2.04億千瓦、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93萬千瓦。

其中,海上風力發電因其環保清潔、資源豐富、裝機容量大、傳輸距離短等優勢,被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布局。目前,廣東、福建、江蘇等沿海大省正加快海上風電場建設。廣東省更是提出了打造萬億級海上風電產業的戰略部署。因此,市場對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大噸位起重工程平臺(船)的需求逐漸增強。

海上完成風機安裝並非易事,這要求風電安裝平臺必須以絕對平衡的姿態立於海面上,而在安裝過程中,誤差更是不能超過2毫米。基於在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積累的技術與經驗,2017年,由精銦海工設計製造的「精銦01」風電安裝平臺投入使用,近三年來已經分別在江蘇的鹽城大豐、南通海岸蔣家沙、三峽響水、福建莆田等多個海上風場施工作業,順利完成100多颱風機的安裝。

如今,通過自身所控制的海上自升式風電平臺來從事海上風場的風機安裝和風場運維服務已經成為精銦海工重要的發展引擎和業務增長點。2019年,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的出售和租賃收入佔到總收入超過87%。

「我們非常看好海上風電產業的前景,信心也越來越足。」在鄧達紘看來,隨著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風電安裝平臺的需求還遠未達到。

「每個產品都要好用一點點」

作為一家成立僅10餘年的民營企業,精銦海工為何能迅速成長為中國海工裝備領域的領先企業?又是如何在國內外的大型企業的競爭中分得一杯羹?

「研發是我們企業的核心優勢,每個產品都要好用一點點。」鄧達紘表示,「海洋工程行業大部分都是巨無霸企業,要想在其中活下來就要有點新東西。」

「精銦01」作為精銦海工的第一個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採用的便是國內首創的可連續式升降系統。「海上風電施工環境複雜多變,施工窗口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升降的速度越快,平臺施工抓窗口期的能力就越強。」鄧達紘介紹,以往業內常用的不可連續式升降系統上升速度約為十幾米/小時;而可連續式升降系統的上升速度為30米/小時,相當於過往的2倍上下。

「好用一點點」的創新理念在精銦海工的產品中大都多有體現。為了適應廣東海域浪湧大,海洋地質結構和海況複雜的問題,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自升式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海龍興業號」便首次採用桁架式樁腿、齒輪齒條升降設計, 並配置國內最大的 1200 噸繞樁吊機,使其作業效率更高,作業範圍更廣,抗風和抗海流衝擊能力更強。

一直以來,精銦海工員工中近半數從事研發與技術,每年在研發領域投入大量的經費。為了提高研發效率,精銦海工發揮民營企業靈活的體制和市場化操作優勢,採用專注產品的研發創新、調試、安裝與服務,將生產加工外包的模式。通過資源整合,提升自身研發設計能力。

「就像製作樂高玩具,我們設計玩具的最終樣子,檢測其組裝效果,但其中一塊塊的拼圖會委託機械加工生產。」鄧達紘解釋道,這種模式能夠成功離不開成熟的製造業配套能力,當初選址佛山便是看重佛山本土企業強大的金屬加工製造能力。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精銦海工血液裡的一部分。目前,在海洋工程領域,精銦海工擁有多項自主核心技術,截至2019年年末,公司擁有授權發明專利66項,實用新型專利41項。

實際上,除了海洋工程裝備業務,近年來精銦海工將業務拓展到了海上工程服務、海洋牧場裝備、海上文娛設備以及新材料領域。積極探索「產品+服務」的海洋工程服務新商業模式,通過產業資源整合,從設備製造商延伸至服務提供商,以此拓展自身盈利模式。

「單純提供設備很容易同質化,目前我們會針對客戶痛點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兼具設備和服務,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增強客戶粘性,在海洋經濟市場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鄧達紘說。

充分發揮靈活創新優勢

「經略海洋,裝備當先。」

精銦海工所屬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重點方向,也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從全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整體來看,歐美仍處於第一梯隊,壟斷了海工裝備研發設計和關鍵設備製造; 韓國和新加坡在高端海工裝備模塊建造與總裝領域佔據領先地位,處於第二梯隊;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起步較晚,在設計開發能力、工程總包能力、高端配套以及產業體系建設上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但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不斷推動下,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技術迅速發展。2017年11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持續健康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明顯提升,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專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斷加強,產品結構邁向中高端,力爭步入海洋工程裝備總裝製造先進國家行列。

作為海洋大省,近年來,廣東加速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2019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而這其中,以樹立行業標杆、踐行國家核心裝備自主化研發為目標的精銦海工無疑是大灣區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創新發展的縮影。

不可置否,我國海工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充滿機遇,但是同樣也充滿挑戰。如何推動我國海洋工程裝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記者注意到,目前國內海工裝備行業的企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如中石油、中海油、中船重工等大型企業下屬的海工裝備製造企業;另一類是像精銦海工一樣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

「振華是行業中我們敬仰的對象,在體量和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在推進國產替代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目標上我們是一致的。」 鄧達紘說道,精銦海工會充分發揮靈活創新的優勢,實現自身價值。

然而如今,融資困難、人才流失仍是像精銦海工這類民企所面臨的問題。「對於輕資產運營為主的公司,希望未來在融資過程中,能有更合適的價值評估體系,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減少創業的後顧之憂。」鄧達紘表示。

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可持續發展與海洋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安然建議,對於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政府應搭建研發公共平臺,來減輕民營企業投資成本,同時,政府或者國企主導的產業基金應對這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給予扶持和幫助。對企業而言,應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積極創造條件適應市場的規則與競爭。

(作者:黃浩博 編輯:曹金良)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從小作坊到小巨人!精銦海工「直道」打造海上陸地
    這座創下國內多個「最」的風電安裝平臺便是由廣東精銦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精銦海工」)自主研發設計的「海龍興業號」,儘管廣東海域風大浪大,但它就像一塊可移動的海上陸地,支撐著技術人員進行海上風電安裝施工。
  • 專訪丨精銦海工董事長李光遠:「十年趕不上那就二十年」
    2007年創立精銦海工以來,組建技術研發團隊,專注海工裝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擁有發明專利60餘項,實用新型專利40項。帶領團隊研發的升降系統、鎖緊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並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放棄國企廠長鐵飯碗,38歲選擇下海創業,這些在外人看來並不理智的選擇,源自於精銦海工創始人李光遠對於海洋的情節。
  • 精銦海工與關聯公司籤訂3.8億元重大合同
    10月25日,精銦海工(832495.OC)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珠海華蘊  讀懂新三板研究中心數據顯示,精銦海工是一家從事海洋工程裝備配套專業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以及改造維修服務的企業。2016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56.55萬元,同比下降42.88%;上半年公司實現盈利40.48萬元,去年同期為虧損901.47萬元。
  • 海工裝備巨頭雲集 青島崛起世界級海工裝備製造基地(圖)
    ,註冊資金30億元,主要從事鋼質導管架平臺、自升式鑽井平臺、深水浮式平臺等重要海上油氣田生產設施以及陸地模塊化工廠的陸地建造工作。建造有5條建造總裝滑道,長度為120米到340米不等,5號滑道承載能力達4萬噸。公司碼頭具備國際開發性碼頭資質,碼頭海岸線長為1645米,碼頭水深10至12.4米。
  • 「中船海工101」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正式交付
    7月31日,大船集團山船重工為中船海上風電公司建造的風電安裝平臺W1000-1舉行命名交付儀式。該平臺被命名為「中船海工101」。  李智在致辭中說,建造海上風電安裝平臺,是深入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戰略綱要,助力集團公司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的需要;率先擁有海上風電安裝平臺,對於積極參與海上風電場建設、搶佔新能源市場至關重要。對於大船集團山船重工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克服諸多不利因素,突破多項技術難關,實現平臺高質量建成交付,李智給予了高度評價。
  • 海工裝備製造逆勢而上 聚焦中國海工裝備展
    在全球航運業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海工裝備製造業卻逆勢而上,呈現出一股蓬勃發展的好勢頭。從全球看,陸上石油的開發潛力已經到了盡頭,海洋石油成為未來石油增量的主要來源,正在成為全球油氣的開發重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或將是我國經濟下一階段的重要增長點之一,無論是從國家戰略的角度還是從當前經濟發展的方向上看,由陸地走向海洋是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規律。
  • 南海開發升為國家戰略,海工裝備千億市場引角逐
    業內人士指出,南海開發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相信相關扶持政策將加速出臺,巨額投資將源源湧入,海工裝備、深水油氣勘探開採等產業將因此率先獲得超出預期的大發展。  到海上去  中海油總公司6月23日公告,在南海海域對外開放9個區塊,供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勘探開發油氣資源。
  • 「海工+」聯動發展!山東建成海上增養殖多功能管護平臺48座
    我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生態優先、海陸統籌、持續利用的原則,將全省漁業從遠洋到內陸劃分為五個綠色發展帶,即:以利用國際資源為特色的遠洋漁業發展帶,以深遠海自然生長為特色的離岸自然發展帶,以休閒海釣為特色的近岸融合發展帶,以「循環水、自淨化」為特色的岸基綜合發展帶,以「上糧下漁、稻漁綜合種養」等為特色的內陸生態漁業發展帶,科學引領全省養殖水域灘涂利用總體布局。
  • 「質量強市」文華家瑞:從小作坊到大品牌
    從古代良心工程福壽溝、宋代古城牆,到現在享譽中外的贛南臍橙、贛南茶油、南康家具等,無不展現著贛南人民追求質量、打造精品的不懈努力。今日推出第十一期《從小作坊到大品牌——「贛州市市長質量獎」系列報導之「文華家瑞」》,敬請網友關注。1996年,南康六七個土木匠本著「為天下人營造一個溫馨的家」的使命,短短24載的時間,將一個小作坊華麗變身為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擁有460人的大中型現代化高水準實木套房家具製造綜合型企業。
  • 廣東將扶持海上風電發展
    本報訊 廣東省昨日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提到,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 「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啟動
    8月29日,「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啟動發布會在煙臺開發區舉行,一系列原本在陸地體驗的文旅產品將進行陸海接力,力爭明年5月讓廣大遊客在煙臺八角灣中心海域能夠親身體驗,意在打造全球首個獨樹一幟的超級文旅IP。「海市蜃樓·煙臺八角灣海上藝術城」項目,依託中集集團半潛式多功能生活平臺創意而來,是海工裝備、文化藝術、旅遊產品融合的產物。
  • 「蛟龍深潛」的產業期待——院士連問浙江海工裝備
    藍色「短腿」  「如果再不加快發展海工裝備製造,浙江的海洋經濟將缺失很粗的一條腿。」金翔龍認為,從世界海洋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圍繞海上油氣開採的海工裝備業最有發展潛力,該是浙江下一步的產業發展重點。  「浙江平湖氣田所使用的大型鑽井平臺,是在廣東湛江製造的。湛江比我們浙江的裝備業製造能力強嗎?
  • 魯東大學與中集海工院 聯手共建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
    趙暉表示,海上商業火箭發射試驗成功以來,省市各級領導對海上航天事業的發展寄予厚望,煙臺市更是將海洋航天事業發展等納入重點產業規劃,同時提出依託煙臺地方院校集合各方優勢力量,共同建立海上航天技術研究中心的目標和任務。在魯東大學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各方力量願意以魯東大學為依託,聯合中集海工研究院共同籌建「海上航天技術創新中心」。
  • 陸地發射火箭了這麼多年,為何還要到海上發射?
    為什麼在陸地上發射了這麼多年後,這一個個都紛紛把火箭運到海上去發射?在海上發射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 相較於陸地發射火箭,海上發射優點多多,最獨特的優勢是靈活經濟,安全性,高效。不同於內陸的四大航天發射場地位置的固定性,海上發射平臺不受陸地限制,在海面上更容易大範圍移動,這就可根據衛星軌道的要求,讓火箭自由靈活地選擇最適宜的位置進行發射,從而讓衛星以更接近工作時的軌道傾角和姿態入軌。
  • 1400餘噸自升式海工平臺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實現整體吊裝下水
    半島記者 李曉哲3月31日,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承接的華東院306自升式海上勘探平臺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順利完成吊裝下水,據了解,華東院306自升式海上勘探平臺是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與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首次合作的重要項目
  • 金海重工首制海工平臺
    金海重工首制海工平臺 2013年03月26日 04:27:50   浙江日報訊 近日,隨著等離子切割機下火花四濺,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首制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正式投產。該平臺是目前國內第一座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帶動力定位的自升式平臺,標誌著金海重工成功進入海工裝備市場。  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是海上油田作業的自升助航式作業平臺,可提供海上修井和海洋工程施工服務,並設有生活區等功能區域。據悉,該平臺主要設備除發電機採用進口以外,其他均採用國產設備。在國內90米海工自升式作業平臺製造中,如此大量使用國產設備尚屬首次。
  • 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 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在致辭中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生產一批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推進船舶和海洋工程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主持開幕式。
  • 「海工+牧場」,煙臺全力建設「四個之城」
    「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牧場示範之城,形成了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格局;我們全力建設海工裝備製造之城,引領全市海工裝備製造業走在全國全省前列;我們全力建設海洋旅遊品牌之城,打造「仙境海岸·鮮美煙臺」城市旅遊品牌;我們全力建設海洋環境優美之城,積極創建全國首個海洋類國家公園,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建設成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長島成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2020中國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暨南通船舶海工產業展開幕 打造世界級...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徐惠民在致辭中表示,要以創新為驅動,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性技術、生產一批標誌性產品、培育一批世界級企業,打造世界級船舶海工先進位造業集群,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暉主持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