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集團將在汕頭投資開發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能開發起來嗎

2020-12-06 每天都有好劇

汕頭,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部,界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轄區總面積2064.4平方公裡,轄6個市轄區、1個縣;常住人口557.92萬(2016年末)。

汕頭市區北片的汕頭市區古為濱海衝積地,唐末五代時期便有靈聚庵存在。宋代時砂尾已形成聚落,溝南、魚洲亦已有居民。1950年,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1983年,汕頭地市合併,汕頭市為省直轄市。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頭潮汕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劇、潮樂、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2017年12月,汕頭獲評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 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 潮州 饒平,北鄰潮州 潮安,西鄰 揭陽、 普寧,西南接揭陽 惠來,東南瀕臨南海。汕頭處於「大 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廈漳泉三角區(註:即 廈門、 漳州、 泉州沿海經濟開放區 )、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 高雄180海裡。 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 香港、 臺灣高雄均不足200海裡。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衝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 丘陵山地次之,佔土地面積30.40%,臺地等佔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衝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 韓江、 榕江、 練江的中、下遊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衝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區)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裡,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 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汕 頭境內大部分屬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溫和溼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溼,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18℃~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5℃~38℃,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近日,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良友與汕頭市委書記陳賢良在汕頭市迎賓館座談,雙方就新能源領域開展合作進行深入交流。據悉,三峽集團將在汕頭投資開發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目前正在加快首期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汕頭4個獨特地理人文特點:一是瀕臨 南海,自然條件優越。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0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 潮州話、 潮劇、潮樂、 潮州菜和 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誠實信義而著稱於世。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公裡(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如包含可作為耕地考核地類34.49萬畝,則全市耕地為91.51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在2011年宣布的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 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裡2611人,其中金平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裡7457人,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截至2009年3月,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巖花崗巖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在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巖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巖、飾面用花崗巖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 鈦鐵礦、 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

汕頭 南澳島是廣東省第一大島,由於海峽的喉道效應和迎風地形的突起受到的動力抬升作用,使南澳島具有十分豐富的風力資源,有「風縣」之稱,成為全國三大 風力發電場之一。其年平均風速8.54米/秒,年有效風速累計時數7215小時和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678瓦/㎡;尤其是東半島果老山的平均 風速高達10.14米/秒,計得年平均風能功率1153瓦/㎡,其風速之大在全國所有風場中名居首位,其風能之強高於北歐、北美100~500瓦/㎡的均值,風場電力資源實測值達到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 風能資源劃定10個等級的第7等級。荷蘭風能專家在該島考察,譽「南澳風況屬世界最佳之列」。

汕頭全市可供開發的港口有103處,僅南澳島可供開發的深水港就有7處,市區的珠池、馬山、蘇埃、廣澳等4處港址可建1—10萬噸級碼頭泊位69個。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涂,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涂面積74.3萬畝,可利用面積46.8萬畝,200米等深線內漁場面積5.3萬平方公裡,適宜海水養殖,濱海盛產海鹽。近海已知的魚類有471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

陳賢良對三峽集團在汕頭投資新能源表示歡迎,他表示,現如今,汕頭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希望三峽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在汕頭投資力度,加快推進雙方新能源合作項目進展,積極投身於汕頭大建設大發展當中。

汕頭外砂機場,原屬軍民兩用機場,2011年12月15日,汕頭機場民航業務全面轉場至揭陽後,該機場全部轉為軍用,不再作為民航用途。

2012年末,汕頭市總人口532.88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

至2013年12月,全市總人口535.6492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註:以上人口數字來自汕頭市政府官網 ,與汕頭統計局數據相同 ;汕頭宣傳部官網2013年7月29日之文章,數據是「總人口544.81萬人」 )

在2011年公布的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的主要數據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裡2611人。全市七個區(縣)中,金平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裡7457人,最低的是南澳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58人,前者是後者的13倍。

從1978年至2008年,汕頭生產總值增長32.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43.6倍。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佔全市經濟總量三分之二以上。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4.1∶38.0∶37.8調整為2008年的5.4∶54.3∶40.3。實現了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向現代工業、服務業各業並舉綜合發展轉變,從閉塞落後的「省尾國角」向開放、繁榮、充滿活力的現代海濱城市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17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4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97.58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725.01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6∶52.2∶42.2調整為5.4∶52.3∶42.3,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產業略有提高。在現代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74.03億元,增長6.9%。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0.1%,住宿和餐飲業增長8.6%,金融業增長8.0%,房地產業增長3.5%。民營經濟增加值1213.88億元,增長10.0%。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長8.2%。全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8.16億元,增長11.2%。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3%。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10萬人,下降1.0%;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和後勁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現代產業尚未形成新的增長點;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民生保障還不到位,改善民生任重道遠;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態環境還沒有根本性改觀,社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自明、清以來,汕頭農業就以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有「種田如繡花」的美譽,糧食生產至2000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噸谷市」十連冠。據不完全統計,僅五、六十年代,有兩千多潮汕老農被派往全國各個省區支援農業生產。進入新時期,傳統農業正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200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跨越百億大關,達到104.7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6.5億元。 [65] 2012年,汕頭市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數據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15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78.7億元,增長4%;林業產值0.41億元,增長10.4%;牧業產值29.95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46.17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2億元,下降8.3%。該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28.06億元,增長12.7%;利潤總額148.01億元,增長55.4%;勞動者所獲得的報酬163.26億元,增長7.9%。

改革開放以後,汕頭的工業主導地位日益增強。至2008年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省著名商標188件,在全省地級市均名列第二位;增專利年均增長25%,比 廣東省年均增幅高6.5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廣東地級市第四位。 2012年,汕頭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67.84億元,大概數據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實現工業增加值751.93億元,增長12.6%,佔GDP的比重為48%,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2.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04.17億元,增長14.3%,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5.2%。

汕頭的金融業起步較早,自開埠後便漸見繁榮,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總體朝著穩健方向發展。

截至2011年三季末,汕頭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928.19億元和709.74億元,直接融資超過140億元;保險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五個開展保監分局試點地級城市之一,截至三季末累計保險業保費收入39.03億元。汕頭已逐步發揮粵東金融「領頭羊」角色,在汕頭設立的部分金融機構已成為粵東片區管理機構。

至2013年年末,汕頭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2530.16億元,比年初增加244.53億元,增長10.7%;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761.78億元,比年初增加166.39億元,增長10.4%。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971.93億元,比年初增加159.98億元,增長19.7%。

相關焦點

  • 國電電力:將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 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
    發布易6月19日 - 國電電力(600795)在互動平臺上表示,公司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主動進入新能源平價上網和競爭性配置的新階段,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加大陸上風電項目開發力度。2020年,公司將堅持「規模化開發、低造價建設、低成本運營」,積極開展外送電基地項目、平價項目、競價項目開發,推進「鄂爾多斯千萬千瓦級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前期工作,加快河北樂亭、浙江象山一期海上風電建設,做好象山二期海上風電開工準備,加快推進廣西北海、廣東汕頭海上風電前期工作,力爭北海一期80萬千瓦、汕頭一期300萬千瓦項目核准。
  • 產業升級六部走,以「濠江模式」打造海上風電「汕頭樣本」
    根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汕頭市海上風電開發容量近海淺水區規劃了185萬千瓦,近海深水區規劃了3350萬千瓦,合計佔到了廣東全省海上風電規劃裝機的一半以上。 如何用好這些資源,助推汕頭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規模增長平穩,技術和商業模式穩中有進,問題有序解決,產業業態由高速度發展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  《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底,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 Swancor將在臺灣開發海上風電項目
    Swancor可再生能源(SRE)已宣布計劃開發三個臺灣近海海上風電項目,總計4.4 GW。Formosa 4-1, Formosa 4-2以及 Formosa 4-3項目將部署在苗慄縣西北領海。
  • 德陽研發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電機組併網發電
    40層居民樓的高度、葉輪直徑相當於3臺波音747並排、風輪掃風面積相當於3.7個標準化足球場、單臺機組每年可以輸送電能可滿足20000個三口之家1年的正常用電……7月12日21時25分,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和中國三峽集團聯合開發的我國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興化灣二期海上風電場成功併網發電
  • 國家電投、華能、三峽集團等2.2GW光伏電站項目開工
    ,河南省商城縣百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一期開工儀式在縣產業集聚區舉。該項目由國家電投集團河南電力有限公司組織分期開發建設,初步確定2020年至2021年完成55萬千瓦備案,實現20萬千瓦併網,2022年至2025年推進二期80萬千瓦的水面、地面光伏項目建設。項目總投資40億元、裝機規模100萬千瓦。
  • 今年完成投資超300億!如東13個海上風電項目「追風逐電」
    今年如東縣已核准13個38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預計可完成投資超300億元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包含陸、海施工兩部分。陸上集控中心是陸上建設部分的核心關鍵,是整個海上風電場的「大腦」,主要負責分析處理風力發電機組、海上升壓站以及連接海纜等設施運行狀態的反饋信息,並發出調度指令,以保障風電場平穩運行。
  • 三峽集團德國梅爾海上風電場年發電量創歷史新高
    新年伊始,喜訊傳來——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三峽集團德國梅爾海上風電場全年累計發電12.82億千瓦時,創出該項目投產以來年發電量新高。
  • 《風能北京宣言》建言風電發展路線圖 2060年風電開發將達30億千瓦
    10月14日,2020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在京舉行,來自全球400餘家風能企業代表共同籤署並發布了《風能北京宣言:開發30億風電,引領綠色發展,落實「30·60」目標》(以下簡稱《宣言》),提出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
  • 總投資約60億元 四川雷波縣與三峽集團籤署800MW光伏、風電項目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1月9日,四川省雷波縣與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成都籤署新能源項目戰略合作協議,籤約項目總值達60億元。籤約儀式上,雷波縣委副書記劉二偉介紹雷波縣情和縣域內水電、風電、光伏等能源開發情況,劉二偉表示,將以此次籤約為契機,深化合作,助推雷波經濟社會發展;三峽集團四川分公司總經理助理李華泉介紹公司基本情況。三峽集團四川分公司副總經理程劍平表示,雷波的「三特」優勢剛好和企業戰略相契合,我們將與雷波縣繼續深化合作,利用好、開發好、建設好新能源項目,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 海上風電「2022關口」!江蘇平均造價上漲了1000-2000元/kW
    不僅江蘇,這一海上競技場早已遍布全中國的漫長海岸。福建莆田興化灣,三峽新能源二期風電場。金風科技的8兆瓦風機今年7月併網發電。廣東陽江沙扒灣,三峽新能源一期風電場。27臺明陽智能5.5兆瓦風機已豎立於南海波濤之間。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國內至少有30個海上風電項目同時在建,裝機量逾1297萬千瓦,四成以上新開工。
  • 我國首個5兆瓦以上大功率海上風電場將併網發電—新聞—科學網
    目前,我國大容量風機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條件,一個高起點、大容量、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正在福建形成,標誌著我國海上風電正進入集中連片規模開發的快速發展新階段 近日,記者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獲悉,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項目一期首批機組將於9月中旬正式併網發電。
  • 投資超過300億!江蘇如東2020年實施13個海上風電項目
    「今年,如東已核准的13個38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完成投資將超過3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如東縣發改委能源科科長湯建榮說。「海上風電場項目建設包含陸、海施工兩部分。陸上集控中心是陸上建設部分的核心關鍵,是整個海上風電場的『大腦』,主要負責分析處理風力發電機組、海上升壓站以及連接海纜等設施運行狀態的反饋信息,並發出調度指令,以保障風電場平穩運行。」
  • 22個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籤約!「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大會邀請了國家、省、市相關領導,風電領域專家學者,三峽集團、華能集團、金風科技、上海電氣、中天科技等300多家風電產業上下遊企業代表及金融機構代表參會,嘉賓總規模近500人,共同描繪海上風電發展藍圖。·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截止到今年六月底,風電併網容量1110萬千瓦,提前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的目標。
  • 國內又一「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結合開發項目,或落地海南!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獲悉,大唐海南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結合開發專題研究報告編制服務招標。項目建設地點在海南省東方市(樂東市),項目裝機規模50萬千瓦,服務工期:暫定2020年9月10日至2020年11月16日。
  • 風電項目籤約,內蒙古佔了仨
    據了解,國電阿克蘇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將在烏什縣英阿瓦提鄉境內開發建設4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項目總投資16.4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2021-2023年建設完成,規模為20萬千瓦,投資按照3900元/千瓦,金額為7.8億元,加上匯集站和220千伏線路投資2.2億元,合計10億元;二期在2024-2025年建設完成,規模為20萬千瓦,投資按照3200元/千瓦,總計6.4億元。
  • 中廣核廣東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73颱風機全容量...
    12月16日12時28分,隨著最後一臺機組的併網,中廣核廣東陽江南鵬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實現73颱風機全容量投產運行。 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位於廣東省陽江市東平鎮南側、海陵島東南側海域,水深在22至31米之間,離岸最近距離約19.5公裡,最遠距離約35公裡,布置73颱風電機組,同時配套建設1座220kV海上升壓站和1座陸上集控中心,總裝機容量40萬千瓦,是國內首個單體大容量在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廣東省首個「雙十」(距離海岸線超過10公裡,水深超過10米)海上風電項目。
  • 華銳風電,風電場開發——掉隊了
    方案中明確,2025 年前新增投產風電 330 萬 千瓦,分別下放到阜新(80 萬千瓦)、鐵嶺(100 萬千瓦)和朝陽 (60 萬千瓦)等遼西北地區。這則通知下發的時候,很多人覺得對華銳風電是利好。鐵嶺已經發布了可新增投產風電100萬千瓦競爭配置優選公告,公開優選項目投資商。
  • 三峽集團董事長:未來5年要開足馬力 新能源裝機翻4-5倍
    中新社北京1月15日電 題:三峽集團董事長:未來5年要開足馬力 新能源裝機翻4-5倍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就在幾天前,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德國梅爾海上風電場傳出消息,2020年全年,該項目累計發電12.82億千瓦時,創出投產以來年發電量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