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部,界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饒平,北鄰潮州潮安,西鄰揭陽、普寧,西南接揭陽惠來,東南瀕臨南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轄區總面積2064.4平方公裡,轄6個市轄區、1個縣;常住人口557.92萬(2016年末)。
汕頭市區北片的汕頭市區古為濱海衝積地,唐末五代時期便有靈聚庵存在。宋代時砂尾已形成聚落,溝南、魚洲亦已有居民。1950年,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56年,設置汕頭專區。1983年,汕頭地市合併,汕頭市為省直轄市。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頭潮汕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劇、潮樂、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2017年12月,汕頭獲評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汕頭位於東經116°14′至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 韓江三角洲南端,東北接 潮州 饒平,北鄰潮州 潮安,西鄰 揭陽、 普寧,西南接揭陽 惠來,東南瀕臨南海。汕頭處於「大 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經濟圈的重要節點,是廈漳泉三角區(註:即 廈門、 漳州、 泉州沿海經濟開放區 )、珠三角和海峽西岸經濟帶的重要連接點,擁有亞太地緣門戶的獨特區位優勢。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 高雄180海裡。 汕頭港臨近西太平洋國際黃金航道,距 香港、 臺灣高雄均不足200海裡。
汕頭地貌以三角洲衝積平原為主,佔全市面積63.62%, 丘陵山地次之,佔土地面積30.40%,臺地等佔總面積5.98%。汕頭市地處海濱衝積平原之上,處在粵東的蓮花山脈到南海之間,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整個地形自西北向東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臺地或階地——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隴和海蝕崖——島嶼。東北部有蓮花山脈,西北是桑浦山,西南有大南山。東南部沿海沿出江口處為衝積平原或海積平原和海蝕地貌以及港灣和島嶼的分布。 韓江、 榕江、 練江的中、下遊流經市境,三江出口處成衝積平原,是粵東最大的平原。
汕頭依海而立,靠海而興,市區及所轄各縣(區)均臨海洋。汕頭海岸線曲折,島嶼多。全市海岸線和島岸線長達289.1公裡,納入汕頭市海洋功能區域工作面積約1萬平方公裡,是陸域面積的5倍之多。全市有大小島嶼40個,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島西部高峰海拔587米,是汕頭的最高峰。 南澳島也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周圍有南澎列島、勒門列島、鳳嶼、虎嶼等。
汕 頭境內大部分屬熱帶,處於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在東北信風帶的南緣。汕頭市地處亞歐大陸的東南端、太平洋西岸,瀕臨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風,夏季常吹偏南風或東南風,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 北回歸線從汕頭市區北域通過。全市溫和溼潤,陽光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春季潮溼,陰雨日多;初夏氣溫回升,冷暖多變,常有暴雨;盛夏雖高溫而少酷暑,常受颱風襲擊;秋季涼爽乾燥,天氣晴朗,氣溫下降明顯;冬無嚴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2500小時,日照最短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氣溫18℃~22℃,最低氣溫在0℃以上;最高氣溫35℃~38℃,多出現於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期間。冬季偶有短時霜凍。
近日,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良友與汕頭市委書記陳賢良在汕頭市迎賓館座談,雙方就新能源領域開展合作進行深入交流。據悉,三峽集團將在汕頭投資開發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目前正在加快首期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獨特的地理位置,造成汕頭4個獨特地理人文特點:一是瀕臨 南海,自然條件優越。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0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汕頭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 潮州話、 潮劇、潮樂、 潮州菜和 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誠實信義而著稱於世。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汕頭市土地總面積2179.95平方公裡(326.99萬畝),其中城鎮村、工礦及交通運輸用地85.15萬畝,耕地57.02萬畝(如包含可作為耕地考核地類34.49萬畝,則全市耕地為91.51萬畝),園地、林地、草地115.15萬畝,水域、水利設施用地及其他土地69.66萬畝。在2011年宣布的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 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裡2611人,其中金平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每平方公裡7457人,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極為稀缺。
截至2009年3月,汕頭市所屬區域已找到礦產42種,共有礦產地180處。從已有區域地質勘查成果來看,汕頭市區域地質的顯著特徵是中生代侵入巖花崗巖類發育,第四紀海陸交互相及海相沉積發育,與之相關的礦產資源種類頗多,分布較廣。與內生成礦作用相關的鎢錫多金屬礦主要分布在澄海、潮陽等地花崗巖類分布區,與外生成礦作用相關的石英砂、鋯英石、鈦鐵礦等主要分布濱海地帶。區內的礦產以鎢、稀土、玻璃用砂、建築用花崗巖、飾面用花崗巖及礦泉水、地下熱水等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其勘查開發前景甚好。錫、金、 鈦鐵礦、 鋯英石、獨居石及高嶺土、耐火粘土等具有找礦潛力。廣泛分布的花崗巖及石英砂、粘土是重要的建築原料資源。
汕頭 南澳島是廣東省第一大島,由於海峽的喉道效應和迎風地形的突起受到的動力抬升作用,使南澳島具有十分豐富的風力資源,有「風縣」之稱,成為全國三大 風力發電場之一。其年平均風速8.54米/秒,年有效風速累計時數7215小時和年平均有效風能功率密度678瓦/㎡;尤其是東半島果老山的平均 風速高達10.14米/秒,計得年平均風能功率1153瓦/㎡,其風速之大在全國所有風場中名居首位,其風能之強高於北歐、北美100~500瓦/㎡的均值,風場電力資源實測值達到世界氣象組織對全球 風能資源劃定10個等級的第7等級。荷蘭風能專家在該島考察,譽「南澳風況屬世界最佳之列」。
汕頭全市可供開發的港口有103處,僅南澳島可供開發的深水港就有7處,市區的珠池、馬山、蘇埃、廣澳等4處港址可建1—10萬噸級碼頭泊位69個。有多處港灣和大片淺海灘涂,10米等深線內淺海灘涂面積74.3萬畝,可利用面積46.8萬畝,200米等深線內漁場面積5.3萬平方公裡,適宜海水養殖,濱海盛產海鹽。近海已知的魚類有471種、蝦蟹類17種、貝類30多種、藻類近20種。
陳賢良對三峽集團在汕頭投資新能源表示歡迎,他表示,現如今,汕頭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希望三峽集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在汕頭投資力度,加快推進雙方新能源合作項目進展,積極投身於汕頭大建設大發展當中。
汕頭外砂機場,原屬軍民兩用機場,2011年12月15日,汕頭機場民航業務全面轉場至揭陽後,該機場全部轉為軍用,不再作為民航用途。
2012年末,汕頭市總人口532.88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
至2013年12月,全市總人口535.6492萬人,其中汕頭市區人口525.43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83萬人,出生率12.82‰,人口自然增長率7.46‰。(註:以上人口數字來自汕頭市政府官網 ,與汕頭統計局數據相同 ;汕頭宣傳部官網2013年7月29日之文章,數據是「總人口544.81萬人」 )
在2011年公布的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簡稱「六普」)的主要數據中,汕頭人口密度位居廣東全省第三,達到每平方公裡2611人。全市七個區(縣)中,金平區人口密度最高,達到每平方公裡7457人,最低的是南澳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558人,前者是後者的13倍。
從1978年至2008年,汕頭生產總值增長32.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43.6倍。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已佔全市經濟總量三分之二以上。三次產業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4.1∶38.0∶37.8調整為2008年的5.4∶54.3∶40.3。實現了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向現代工業、服務業各業並舉綜合發展轉變,從閉塞落後的「省尾國角」向開放、繁榮、充滿活力的現代海濱城市轉變,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17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3.41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897.58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725.01億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5.6∶52.2∶42.2調整為5.4∶52.3∶42.3,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產業略有提高。在現代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74.03億元,增長6.9%。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10.1%,住宿和餐飲業增長8.6%,金融業增長8.0%,房地產業增長3.5%。民營經濟增加值1213.88億元,增長10.0%。全市人均GDP31192元,增長8.2%。全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2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08.16億元,增長11.2%。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2.3%。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10萬人,下降1.0%;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6%。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和後勁不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現代產業尚未形成新的增長點;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民生保障還不到位,改善民生任重道遠;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生態環境還沒有根本性改觀,社會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自明、清以來,汕頭農業就以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有「種田如繡花」的美譽,糧食生產至2000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噸谷市」十連冠。據不完全統計,僅五、六十年代,有兩千多潮汕老農被派往全國各個省區支援農業生產。進入新時期,傳統農業正加速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200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首次跨越百億大關,達到104.71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76.5億元。 [65] 2012年,汕頭市農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長數據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8.15億元,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78.7億元,增長4%;林業產值0.41億元,增長10.4%;牧業產值29.95億元,增長5.4%;漁業產值46.17億元,增長3.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92億元,下降8.3%。該年全市鄉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528.06億元,增長12.7%;利潤總額148.01億元,增長55.4%;勞動者所獲得的報酬163.26億元,增長7.9%。
改革開放以後,汕頭的工業主導地位日益增強。至2008年擁有中國馳名商標13件、省著名商標188件,在全省地級市均名列第二位;增專利年均增長25%,比 廣東省年均增幅高6.5個百分點,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均居廣東地級市第四位。 2012年,汕頭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667.84億元,大概數據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如本目錄圖右。
2013年,汕頭實現工業增加值751.93億元,增長12.6%,佔GDP的比重為48%,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2.1%;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04.17億元,增長14.3%,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75.2%。
汕頭的金融業起步較早,自開埠後便漸見繁榮,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總體朝著穩健方向發展。
截至2011年三季末,汕頭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928.19億元和709.74億元,直接融資超過140億元;保險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全國五個開展保監分局試點地級城市之一,截至三季末累計保險業保費收入39.03億元。汕頭已逐步發揮粵東金融「領頭羊」角色,在汕頭設立的部分金融機構已成為粵東片區管理機構。
至2013年年末,汕頭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存款餘額2530.16億元,比年初增加244.53億元,增長10.7%;其中個人存款餘額1761.78億元,比年初增加166.39億元,增長10.4%。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貸款餘額971.93億元,比年初增加159.98億元,增長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