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2022關口」!江蘇平均造價上漲了1000-2000元/kW

2021-01-14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海上風能是全球最新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風能資源富裕地區皆鄰近沿海經濟發達的電力消費中心,是我國發展海上風電最大的優勢,因此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迅速躋身世界最前列,迄今江蘇省規模居全國之首。

然而,「狂飆突進」之後,這一產業將要面對的卻是頗為嚴峻的「2022關口」。此關從何而來?如何「闖關」,從產業大國走向產業強國?

8月10日,江蘇鹽城射陽港,海闊雲淡。1臺4兆瓦主機、6隻葉片裝船出海,運至射陽南區H2風電場。今年1-7月幾乎每天都有大型風電裝備進出港,至7月底已累計運輸182臺套。

8月7日,江蘇如東外海,距岸30多公裡的竹根沙海域,正緊張吊裝一臺6兆瓦風機。周邊浩渺海面上,已矗立著36颱風機,如一群旋轉不息的長臂巨人。

曾經平靜的江蘇近海,近兩年來已成為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的新競技場。海工船舶往來不絕,眾多港口一片繁忙,日益高大的風機不斷聳立。不僅江蘇,這一海上競技場早已遍布全中國的漫長海岸。

福建莆田興化灣,三峽新能源二期風電場。金風科技的8兆瓦風機今年7月併網發電。

廣東陽江沙扒灣,三峽新能源一期風電場。27臺明陽智能5.5兆瓦風機已豎立於南海波濤之間。

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國內至少有30個海上風電項目同時在建,裝機量逾1297萬千瓦,四成以上新開工。

海上競技場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的數字:截至去年,全國海上風電累計併網裝機7.026吉瓦,約佔全球的1/4,居全球第三,僅次於英、德。去年我國新增2.493吉瓦,連續兩年奪全球年增長量之冠。按目前速度,預計今年底全國累計裝機量超過10吉瓦,是「十三五」規劃的兩倍,將躍居全球首位。

目前我國已有8省投產海上風電。江蘇開發最早,規模居首。據江蘇省能源局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計裝機4.64吉瓦、併網4.43吉瓦,當年新增1.2吉瓦,均居全國第一;核准在建8.5吉瓦,也居全國最前列。至去年底,國家能源集團、三峽集團、華能集團、國電投、中廣核居海上風電開發商全國累計裝機量前五位;前4家去年居全球累計裝機榜第2、6、7、8位,上升迅猛。江蘇國信、廣東能源、福建能源、浙江能源、山東魯能等沿海地方國企開發量不斷上升,協鑫集團等大型民企也開始入場。

至去年底,上海電氣、遠景能源、金風科技、明陽智能、中船重工海裝累計裝機量位列海上風電整機商全國累計裝機量前五,居全球第3、4、5、7、10位。去年全球新增榜上,這5家企業及湘電風能都進入了前十。手握疾速增長的國內訂單,中國龍頭企業近兩年接連超越了德國senvion、美國GE可再生能源等老牌海外製造商,與全球第二巨頭三菱維斯塔斯的市場份額差距不斷縮小。

中國海上風電業何以狂飆突進?業界坦承,加速「去補貼」是關鍵因素。去年5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風電項目,2021年底前全部併網的,執行核准時的上網電價——0.85元,否則執行當年指導價。2019年指導價每千瓦時0.8元,2020年0.75元,2021年之後暫未說明,有可能取消所有補貼,直接降至標杆電價——蘇粵閩浙等沿海省份從0.391元至0.45元不等。當前在建待建的大部分海上風電項目集中於2018年底前核准,這意味著風電補貼「籌碼」的領取窗口將於2021年12月31日關閉。

據專業機構測算,以江蘇海域30萬千瓦項目計,假如享受不到0.85元的補貼電價,每年將減收逾4億元。一旦成真,很多項目能否實現預期收益率,甚至能否生存都將成為問題。巨大的利益落差迫使投資方盡一切可能加快建設速度,搶在明年底前併網發電。由此而來的「搶裝大潮」,正是催生「海上競技場」的最大動力。

繃緊的產業鏈

隨著海上競技日熾,近兩年來國內海上風電產業鏈不斷延伸,更日益繃緊。今年以來尤甚。

「上海電氣原計劃6月份供應兩颱風機,比計劃已經延遲了一個半月,但目前看仍有些困難。原計劃今年供貨160臺,估計實際只能交付一半。」三峽新能源江浙公司如東海上風電項目負責人劉宇說。他告訴記者,即使樂觀預計,風機全部到位也得到明年11月份。華能目前在江蘇海域有4個項目,風機交付時間基本較原計劃延後兩三個月。風機交付滯後,打樁延遲,吊裝延遲……類似現象,幾乎所有國內在建項目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今年江蘇開工規模最大,配套產業鏈顯得尤為緊張。

緊繃的鏈條之後,海上風電裝備製造商、專業服務商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6月中旬,江蘇沿海已入夏,疫情影響仍在。在如東、射陽眾多大型風電裝備企業的生產車間,記者發現,這裡不僅悉數滿產,還在努力增產。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在如東投資新建了海上風機製造基地,主要供應江蘇海域。今年計劃生產250臺套4兆瓦風機,明年擴產至約400臺套4兆瓦風機。該集團如東公司總經理蔣裕康告知:當前主軸承、葉片等關鍵配件供不應求,拖延生產進度。據了解,優質風機主軸承基本產自歐洲,葉片芯材巴沙木產自中南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產能下降,物流滯後,價格上漲。遠景能源射陽海上風機製造基地在手訂單數百臺,供應華能、中廣核、華潤等多家大型能源央企。近期月產能增長到了60臺,但因港口運力緊張,當天生產的風機時常無法及時運出。射陽港開發區內的江蘇長風海洋裝備公司主要生產海上風機鋼管樁、導管架,今年產能已近飽和。該公司吳總告知,今年1-5月份銷售收入5.5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4倍,最大瓶頸是專業技工。目前已有招募自全國各地的高級焊工400多人,依然不敷所需。

連雲港中復連眾原本主要生產陸上風機葉片,但近三年海上風葉銷量的增長率都高達100%。業內人士坦言,由於陸上風電的補貼計算窗口期今年底就將關閉,早於海上風電一年,故主機、輪轂、葉片、塔筒等國內風機關鍵配件的部分產能優先滿足陸上項目需求,進一步加劇了供應緊缺。

相比裝備製造,海上風電專業服務更是供不應求。知名民企中天科技集團2018年創建了中天海洋產業集團,進軍海上風電施工領域,業務包括海纜敷設、風機吊裝、升壓站建設、風電場總包等。總經理薛建凌介紹,集團已擁有7艘專用船舶(包括3艘風電安裝船、4艘海纜敷設船),位列國內前列,半數以上為近幾年斥資建造。但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中天船隊」仍然難以滿足所需。

開發熱點地區的輸電網絡投資建設也驟然加速。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批覆了江蘇沿海500千伏輸變電二通道工程。建成後,從蘇北沿海至江蘇電力消費中心——蘇南城市群的600公裡「清潔能源高速公路」將貫通,沿海風電送出能力將增長640萬千瓦。計劃明年年底前投用,工期只有一年半。江蘇不少項目已抵近海深水區,為確保電力安全高效輸出,將率先採用最新的柔性直流海纜輸電技術,這又帶來了開發商們的「併網焦慮」。據了解,在建的三峽新能源如東H6、H10及中廣核如東H8風電場便面臨這一問題。三個項目共建一條柔性直流輸電線路,併網調試需半年左右。但當地電力配套工程預計最快明年10月才能完成,距明年年底的併網時限可能僅餘兩三個月。倘若項目因此無法併網,將導致「建成即虧損」。因此,電網企業同樣面臨著巨大壓力。

這一輪「搶裝潮」已造成當前國內市場關鍵裝備及服務的價格猛漲。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截至目前,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較去年上漲了1000-2000元/千瓦,部分設備及施工費用漲幅高達30%以上,推動開發成本驟增。短期供求失衡還將刺激大批資質不夠的企業一哄而上,增加質量隱患,將削弱風電場運營的安全穩定性、長期經濟性。

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場「狂飆」的背後,將是中國海上風電業的「2022關口」。一旦2022年國家補貼完全消失,而地方補貼並未如期接力,被補貼吸引而來的「投資需求」必將斷崖式下跌,導致產業萎縮,大量產能過剩。與同樣因驟然失去補貼導致的2018-2019年光伏業危機相比,這一「關口」所帶來的震蕩力度或許更大。國內海上風電業的競爭力仍不及海外,欲循當年光伏業之路,以海外市場新增份額彌補國內市場需求的下降,可能性微乎其微。

原標題:<海上風電業的「2022關口」>系列調查報導之一 | 「狂飆」繃緊產業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裝機量奪冠全球 海上風電造價成本大漲
    「搶裝潮」已造成當前國內風電市場關鍵裝備及服務的價格猛漲。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截至目前,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較去年上漲了1000-2000元/千瓦,部分設備及施工費用漲幅高達30%以上,推動開發成本驟增。
  • 海上風電項目造價成本暴漲
    在馮小星院長看來,相較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搶裝是國內首次,在經驗及資源供應上有著巨大差距,尤其是施工裝備資源的緊缺,正在成為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最大掣肘。海上搶裝,風機交付高峰期來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一紙紅頭文件拉開了海上風電搶裝序幕,文件明確從2022年開始,中央財政不再對新建海上風電項目進行補貼。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這就意味著在所謂的平價時代,海上風電的所需達成的目標不僅僅是達到此前「煤電上網電價」,而是要與,目前已經具備平價能力的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乃至特高壓傳輸而來的電源,以及更為廉價的分布式光伏來競爭。顯然,步入純市場競爭階段,如何擺脫補貼依賴,實現單位造價成本逐步下降,成為當前海上風電面臨的最大挑戰。
  • 買風機送塔筒時代來臨:3100元/kw
    根據測算,東方電氣中標的金陽熱柯覺、依達風電場144MW ,其中標單價為3799.3元/kw;運達股份中標的金陽高峰風電場50MW ,中標單價3759.8元/kw。根據這兩家的機型和塔筒來看,主機價格或已跌破3000元/kw,最高不超過3100元/kw。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浙江省溫州市發改委近日發布的《關於2019年海上風電競爭配置結果的公示》透露,華能申報電價最低,為0.77元,與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9年海上風電指導電價0.8元相比低0.03元。,海上風電投資成本逐步下降,江蘇區域約為13000-17000元/kW,浙江區域約為15000-18000元/kW,福建、廣東區域約為16000-19000元/kW。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國家電投集團廣東電力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翼  2019年5月21日,國家能源局出臺新的海上風電電價政策,標誌著海上風電競價時代的來臨。 因此降低海上風電的造價迫在眉睫。為此,應認識到: 第一,一流設計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基礎; 第二,採用大兆瓦的風機,減少風機基礎數量和施工安裝工作量; 第三,完善成熟產業鏈,建造海上風電專業碼頭,引進主機、葉片、海纜、鋼結構加工、施工等企業,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打造海上風電產業園,優化施工方案,為設備運輸、施工、運維提供便捷,大大降低海上風電物流成本; 第四,規模化開發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的有效途徑,在政府支持下企業規模化獲取資源、規模化開發項目可大規模降低前期建設運維成本
  • 風力發電:到2060年開發30億風電?風電還能不能追?
    今年國內風電裝機量預計在40GW,併網35GW;而2021年裝機量接近30GW,其中海上風電裝機量5GW;2022年裝機量在23~25GW左右。而從2022年裝機量進入周期低點後,預計將逐步恢復長期穩定增長,長期增速可能在6~8%左右。
  • 波浪式發展道路:大起大落的風電發展何時能停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2020的風電搶裝潮,把本來快到谷底的風機價格一下又拉回到兩年前,3200元/kw回到最高4500元/kw,看似風機價格挺高,和風電銷售的同行交流,都說不掙錢,今天和一個前三甲的同行交流,低價單虧損太大,
  • 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運 攻克「最難」成標杆
    &nbsp&nbsp&nbsp&nbsp隨著4號機組風機葉片緩緩啟動,魯能集團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50臺4兆瓦海上風機全部成功併網發電。這個有「在建難度最大」之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較原計劃提前110天併網發電,還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多項紀錄。
  •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 裝機規模已達全球第三
    海上風電市場難以估量  經過11年發展,截至2017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279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實現多點開花。如果行走在江蘇、福建、廣東等多個省份的海岸線,都能看見白色風機的身影。  「海上風電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憑藉海上資源穩定性和大發電功率等特點,近年來正在世界各地飛速發展。」
  • 風電產業後補貼時代 江蘇如何「馭風」前行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當天,2020中國(南通)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大會在如東召開,總投資超750億元的24個項目籤約。儘管國內風電產業即將進入「無補貼時代」,但未來5年全球風電產業將迎來黃金髮展期也是業內共識。當此「窗口期」,海上風電大省江蘇如何拉長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實現「馭風」前行?
  • 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的選擇
    風能的開發、利用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陸地風能和海上風能。近年來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以年均100%的速度在高速發展,但風電開發主要集中在陸地,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則剛剛起步。
  • 海上風電成本短期內不降反升
    核心閱讀  長期發展目標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對於2021年後補貼政策的態度不明朗使得開發商只關注短期利益,而這一現狀反而導致了海上風電成本短期內上漲
  • 2600元/kW!風機價格創歷史新低!
    其中,最低風機報價為3101元/kW,且該價格包含塔筒、基礎錨栓等配套設備在內,除去約500-600元/kW的配套設備成本,風機價格在2500—2600元/kW左右,創下風電發展歷史上風機價格新低。 政策是風電我國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同時也是導致市場供需關係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的突然變化,一共引發了3次風電行業搶裝,第一次是2015年底以後標杆上網電價下調,第二次是正在經歷的2020年底以後陸上風電補貼取消,第三次是即將到來的2021年底以後海上風電補貼取消。
  • 「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項目詳情速覽
    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是省重特大項目,也是江蘇「海上三峽」建設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86億元,投資額居如東省級重特大項目之首,包含13個海上風電項目。它的加快實施,將有效助推如東風電新能源產業邁入「千億」大關,推動江蘇沿海綠色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到底有哪些項目呢?
  • 舒印彪委員: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來源:科技日報代表委員議國是「近年來,我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到2019年底,累計併網裝機容量593萬千瓦,佔全球的21%,僅次於英國、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本次全國兩會上,海上風電發展,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關注的焦點議題。如何抓住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這一新的歷史機遇?舒印彪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22個風電等新能源項目籤約!「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作為江蘇省海岸線最長、海域面積最廣、灘涂溼地最多、海洋資源最豐富、海洋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鹽城近海100m高度年平均風速超過7.6m/s,遠海接近8 m/s,年等效滿負荷小時數可達3000-3600h,且少颱風等惡劣氣候影響,是全省乃至全國海上風電開發條件最好的區域。
  • @風電人,你們想要的十四五風電「藏寶圖」來了!
    從目前已發布的相關政策消息來看,廣東、浙江、廣西都在強化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開發,互相之間競爭激烈。目前為止,廣東、浙江、廣西都有明確的海上風電規劃文件出臺,唯有海上風電大省江蘇的風電「十四五」規劃尚未明確。
  • 水電水規總院劉霄:中國風電發展現狀及展望
    2020年9月17日,由江蘇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聯合中國長江經濟帶可再生能源裝備製造產業聯盟、江蘇省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集群共同主辦「第十三屆中國(江蘇)國際風電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江蘇南京盛大召開。北極星風力發電網、北極星電力APP對會議進行全程直播。
  • 這家船廠將建造臺灣首艘海上風電大型浮吊船
    由臺船設計建造的中國臺灣地區首艘海上風電大型浮吊船「Green Jade」號完成最終投資決定(FID)。該船預計將在2022年年底完工交付,2023年投入運營。 6月25日,臺船宣布,繼今年4月臺船環海風電工程公司在臺船籤署了先期造船工作合約,訂造臺灣地區第一艘本土自製的海上風電大型浮吊船之後,現在更進一步完成了造船前期工程投資案最終投資決策。 臺船環海是臺船與比利時海工巨頭DEME Offshore的合資企業,是臺灣地區第一家可承攬海上風電大型統包工程(EPCI)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