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成本短期內不降反升

2020-11-25 人民日報人民網

  核心閱讀

  長期發展目標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對於2021年後補貼政策的態度不明朗使得開發商只關注短期利益,而這一現狀反而導致了海上風電成本短期內上漲。

  

  明年將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後一年,海上風電將何去何從?在日前由市場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舉辦的「能源轉型中國論壇」上,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儘管當下挑戰嚴峻,但未來10年,海上風電前景仍十分可觀,這也要求海上風電以更快的降本速度實現平價。

  海上風電仍將快速增長

  近年來,受到電價補貼政策變化的影響,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經歷了快速躍升期。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已佔據全球總量的40%,達到創紀錄的2.4吉瓦,同比增長幅度近51%,排名已躍居世界第一。

  在業內看來,儘管中央補貼面臨取消,但我國海上風電持續增長的趨勢仍不會改變。根據伍德麥肯茲最近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儲備項目容量已超過80吉瓦,分析認為,這一龐大的數據將為未來10年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從地區分布上看,江蘇、廣東、福建等沿海區域是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發展的「主力」。有數據顯示,2019年新增裝機中,江蘇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最大,達到了1.6吉瓦,而廣東與福建緊跟其後,分別為0.35吉瓦和0.2吉瓦。而從當前已核准的項目容量來看,這些地區也佔據了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短期內成本可能上漲

  儘管市場前景廣闊,但正值「搶裝」的海上風電卻仍面臨著成本高居不下的挑戰。記者了解到,自去年開始,為確保風電項目的基本收益,贏得最後的補貼窗口期,各地風電項目建設進入加速階段。

  然而,因「搶裝」引發的安裝能力不足也在持續困擾著海上風電行業。對於大量核准在建的項目來說,安裝船的短缺已是制約海上風電項目如期完工的一大重要因素。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供不應求,海上作業施工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

  金風科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短期內風電行業出現了供求關係失衡的局面,同時這也為企業帶來了「掙快錢」的空間,刺激了大批資質不足企業一哄而上,很可能為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長期發展目標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對於2021年後補貼政策的態度不明朗使得開發商只關注短期利益,而這一現狀反而導致了短期成本的上漲。」 伍德麥肯茲中國風電市場高級研究顧問李小楊表示。

  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穩定政策

  根據伍德麥肯茲預測,未來10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有望出現42%的大幅下降。分析指出,補貼取消對於開發商造成的成本壓力將會促使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出現明顯降低。與此同時,6-8兆瓦的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應用也將有助於推動建設成本的降低,同時也將提升發電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平價」遠不是海上風電降本的「終點」,在越來越市場化的電力系統中,海上風電需與其他常規能源同臺競爭。要實現這一目標,海上風電行業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海東海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開華曾在一次行業會議中強調稱,具有穩定性的政策指導對於海上風電未來發展來說尤為重要。他指出,平價是海上風電必須跨過的「坎」,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全產業鏈通力合作。同時,要實現高可靠性的發展,海上風電行業既需要政策的穩定性也需要更加市場化的競爭,明確裝機目標以及解決消納等問題。

  李小楊認為,2021年後,持續的政策支持以及補貼支持對於海上風電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快速降本至關重要。「健康的降本同樣需要足夠的市場容量來支撐。如果僅依賴行業內部消化或者惡性競爭促使的建設成本下降,會對全壽命周期內的風場運行帶來更多隱患,並且可能導致運維成本的大幅上漲。」

相關焦點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但短期內在這麼多環節實現技術突破,顯然絕非易事。更何況平價大潮已至,如果無法在平價下實現盈利,海上風電無疑失去經濟性,開發商和投資商可能不會啟動更多海上風電項目,已核准的海上風電項目也將很可能擱置。沒有項目支撐,產業發展也無從談起,這對海上風電的打擊將不言而喻。
  • 裝機量奪冠全球 海上風電造價成本大漲
    「搶裝潮」已造成當前國內風電市場關鍵裝備及服務的價格猛漲。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截至目前,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較去年上漲了1000-2000元/千瓦,部分設備及施工費用漲幅高達30%以上,推動開發成本驟增。
  • 海上風電項目造價成本暴漲
    在馮小星院長看來,相較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搶裝是國內首次,在經驗及資源供應上有著巨大差距,尤其是施工裝備資源的緊缺,正在成為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的最大掣肘。數據統計,2019年底,我國海上風電突擊核准規模超45GW,其中廣東省核准規模30GW, 超45GW風電項目將在2020年,2021年兩年逐鹿海上,劍指補貼。隨著今年陸上風電搶裝的結束,各大風電整機廠家會逐漸將重心和資源放在海上風電。
  • 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助力南鵬島海上風電首颱風機吊裝
    近日,通過中國能建廣東火電「能建廣火」自升式風機安裝平臺,廣東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首颱風機順利完成吊裝。本次安裝作業的對象為明MySE5.5-155風力發電機組,最重件機艙約為242噸(不含吊具),尺寸最大件為輪轂加葉片組合體,在平臺甲板上完成組裝,直徑約為155米,總重量約201噸。該平臺順利完成本次風機機組吊裝工作,再次展現了「能建廣火」自升式風機安裝平臺在5.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安裝工程中的作業能力。
  • 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機遇及挑戰並存 提質降本推動行業健康...
    風電機組在海上風電總投資中的比重需要下降到33%左右,並且電力送出、支撐結構、施工、運維等在海上風電全壽命周期價值鏈上均同等重要,需要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和共同努力推動海上風電發展。「目前,價格退坡、平價上網,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技術進步和管理提升,海上風電成本可以實現每年5%——8%左右的降幅。但是,海上風電成本下降比較難。」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第二,正確認識當前海上風電的主要任務,即通過合理穩定的項目規模推動產業技術進步,構建完備的產業體系,促進成本下降,提高海上風電核心競爭力,力證2025年左右海上風電平價上網。 第三,堅決落實配置要求,通過競爭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提升核心競爭力。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成本逐年下降,預計「十四五」時期,海上風電工程投資造價還能下降約16%。   「以最近華能0.77元報價為例,在2020年近海風電指導電價降至0.75元/kWh的條件下,仍具有盈利能力。」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現在海上只是搶中標項目,明年就會去搶風機。」
  • 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的選擇
    隨著信息化、自動化及我國海洋事業和智能電網的快速發展,未來的數十年內,無論是海上風力發電,還是海上石油平臺等海上作業系統應用的海底電纜,絕大多數都將使用海底光電複合纜。經統計,從2007年至今,中天科技海纜公司共收到國內外海纜諮詢信息二百多份,涉及海纜數量2000多公裡,其中光電複合纜佔82.3%。
  • 上海電氣金孝龍:面對平價時代的成本壓力,風電行業須因地制宜、因...
    但是在平價時代,餘量消失了,如果不把帳算精細,不轉到注重全生命周期精細化度電成本的思路上來,很可能達不到收益率目標。   海上風電平價面臨更嚴苛條件  表面上,風電正走入一個平價時代,實際上,風電迎來的將是一個低價時代。在無法全額保障性收購的情況下,實際電價可能比平價更低。為此,行業要做好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
  • 舒印彪委員: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來源:科技日報代表委員議國是「近年來,我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到2019年底,累計併網裝機容量593萬千瓦,佔全球的21%,僅次於英國、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本次全國兩會上,海上風電發展,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關注的焦點議題。如何抓住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這一新的歷史機遇?舒印彪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海上風電運維的四大挑戰和八項建議
    全球共有10個已投運、在建、規劃中的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不包括示範項目),超過1GW。 綜上,海上風電發展已經受到了全球的重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由此衍生出來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併網發電後的運維相關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惡劣的維護環境和高難度的維護方式等原因,造成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相對於陸上來說故障率更高。
  • 設計決定成本:風電行業的冗餘設計能否與安全和降本和諧統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風電行業最近不太平。平價、平價之後的競價、儲能一波又一波的政策壓力給利潤已經達到極限的風電無異於雪上加霜。看看風電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因素,風機造價都是焦點,各方面的問題最後都歸結於一個問題:風機降價。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與歌美颯上一代風機相比,年發電量可增加25%;發電機艙重500噸,更輕便,可降低下部承載基礎的材料和運輸成本;樣機有望在2021年準備就緒,2024年正式商用。發力美國和亞太主戰場,全球海上風電競爭加劇西門子歌美颯海上風電亞太區執行總經理Niels Steenberg則表示,雙方一起宣布在中國臺灣地區部署SG 14-222 DD海上風電巨無霸,符合雙方的共同願景,即在亞太地區建立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海上風能中心。
  • 2021年風電行業投資策略
    我們認為, 2021年國內陸上風電裝機量較2020年下降15%-20%,裝機量約為25-28GW,但海上風電裝機量增長超過50%,約為6-7GW,將補齊陸上風電下滑的裝機量,總裝機量32GW較2020年基本持平。
  • 舒印彪:加快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在本次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要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舒印彪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赫爾大學領導研究海上風電的海況預測方法
    赫爾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的項目負責人羅布·多雷爾博士說:「該項目正在解決海上風電與惡劣海洋環境交界處運營和維護方面的關鍵挑戰。我們很高興將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和遠程監控系統轉化為新的解決方案和方法來應對工業挑戰,從而推動海上風電成本效率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其作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 2021年中國風電裝機行業市場現狀與競爭格局分析海上風電份額逐步...
    中國風電行業細分格局:海上風電份額逐漸提升近年來,由於我國陸上風電的建設技術已日趨成熟,加之海上風電資源更為廣闊,國家風電發展政策逐漸向海上發電傾斜。在我國東部沿海的海上,其可開發風能資源約達7.5億千瓦,不僅資源潛力巨大且開發利用市場條件良好。
  • 歐洲海上風電運維船使用現狀
    市場上為海上風電提供服務的專業運維船形式多樣,一般以港口作為補給和運營基地。人員從船上登陸風機一般通過技術改造後的船頭和風機底部爬梯之間的摩擦接觸實現,從而減輕運維船的晃動,俗稱「碰撞和跳躍」方式。一般能搭乘12名技術人員和小的零部件設備,零部件一般通過風機底部平臺的吊機或機艙內的吊機進行提升。
  • 海上風電「2022關口」!江蘇平均造價上漲了1000-2000元/kW
    今年1-7月幾乎每天都有大型風電裝備進出港,至7月底已累計運輸182臺套。8月7日,江蘇如東外海,距岸30多公裡的竹根沙海域,正緊張吊裝一臺6兆瓦風機。周邊浩渺海面上,已矗立著36颱風機,如一群旋轉不息的長臂巨人。曾經平靜的江蘇近海,近兩年來已成為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的新競技場。海工船舶往來不絕,眾多港口一片繁忙,日益高大的風機不斷聳立。
  • 海上風電葉片運維機器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目前,風電葉片的檢查和維修任務通常由技術人員利用繩索(吊籃)開展工作,通常只能在受限制的天氣窗口中開展工作,使用這種方法風機停機時間長,電量損失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