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海上風電葉片運維機器人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目前,風電葉片的檢查和維修任務通常由技術人員利用繩索(吊籃)開展工作,通常只能在受限制的天氣窗口中開展工作,使用這種方法風機停機時間長,電量損失嚴重。此外,運維船隻的使用費用也會佔到海上風電場運營和維護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據OFFSHORE ENGINEER近日報導,專門為維護和檢查海上風機葉片而設計的一種六足履帶式爬行機器人已成功通過渦輪機行走測試,有望成為未來海上風機葉片維護的生力軍!

該機器人名為BladeBUG。這次試驗還驗證了「輔助繫繩」的作用,它可以延長機器人在海上作業時間,並能快速的在葉片上布置和回收。該機器人利用真空粘合技術,可保持自身穩定性和靈巧性,使步態適應各種葉片曲面。該機器人也加入了MIMRee項目。

據了解,極端環境下多平臺檢測、維護和維修項目(MIMRee)是由創新英國(Innovate UK)資助的,旨在為海上風電場開發利用自動機器人進行檢查和維修的技術,該項目投資400萬英鎊,預計將在每個海上風電場的生命周期內平均節省2600萬英鎊。該項目將匯集機器人技術、無損檢測、人工智慧、空間任務規劃、海洋和航空工程以及納米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八個專業領域的合作夥伴將共同致力於MIMRee項目,以各領域現有的創新為研究基礎。

在海洋環境中對風機進行維護一直以來都是行業的挑戰。BladeBUG及一系列智慧機器人替代人工開展海上風電維護,將降低人員安全風險和運維成本,真正實現海上風電數位化和智能化運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海上風電運維的四大挑戰和八項建議
    根據世界海上風電論壇(WFO)公布最新全球海上風電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27.2GW,比2018年底的數字增長了24%,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2GW,單年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23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共7GW,其中13個項目在中國,全球已投運海上風電場共146個。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其中,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根據GWEC的統計,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6GW。海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平緩發展階段,行業也將關注力逐步轉向項目運營和效益表現,海上風電運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在這一背景下,2019年12月6~8日, 由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主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002202)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風科技」)等單位共同承辦的「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在京舉行。
  • 機器人將開啟海上風電運維新時代!歐洲建立首個海上風電運維機器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據外媒報導,EDP(葡萄牙最大的發、輸、配一體化企業)將為葡萄牙海上機器人測試中心提供支持。(關於EDP,相關新聞請點擊:三峽集團全盤收購全球第四大風電公司計劃受阻!)據悉,該項目是葡萄牙的Viana do Castelo海岸為海洋機器人建立一個實時測試中心的項目的一部分,該中心用於海上風力發電部門,將驗證機器人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海上風力基礎設施的評估和維護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降低能源成本。
  • 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九成風電運維船出自南通 以...
    今天上午,中國(南通)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中廣核、瓦錫蘭、中船等企業嘉賓,帶來了風電安裝與運維行業前沿最新理念、裝備以及行業發展思考。海上風電運維船是海上風電施工人員通勤、轉運、居住時使用的船舶。南通作為中國重要的「船谷」,風電運維船也伴隨著近海風電的開發蓬勃發展,如今我市擁有風電運維船企業40多家,是我國最主要的風電運維船基地。像啟東的南通風電運維海工公司,就是國內這一領域的「拓荒者」之一。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海上風機單機容量與國外差距變小歐洲海上風電技術一直是全球海上風電技術的風向標,大兆瓦風機在歐洲發展較領先,更大更便宜的風機是風電機組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海巖指出,大兆瓦機組可以大幅提高發電量,節約運維成本,雖然目前成本較高,但隨著技術推動,大兆瓦機組成本將會變得越來越低。
  • 機器人在風電葉片打磨中的應用
    然而, 我國風電行業裝備製造業卻發展緩慢,像風電葉片的打磨清理工序,依然長期依靠工人用絞磨機進行打磨,不僅浪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而且車間粉塵汙染嚴重,容易給工人造成肺病傷害。因此,將打磨機器人引入到風電葉片的清理環節,是切合實際生產需求和智能製造發展需要的。由於風力發電機葉片尺寸大、曲面複雜,打磨拋光十分不易,一直以來都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
  • 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交付在即 大葉片測試能力將達...
    2020年9月2日上午,一支80多米長的巨型風電葉片運抵位於廣東陽江的國家海上風電裝備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籌)(以下簡稱「國檢中心」)。國檢中心首次測試開展在即。在全球風電機組大型化、海上風電開發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產業對大容量機組及大葉片等關鍵部件的研發和測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MHI Vestas一艘海上風電運維母船隔離48小時!
    歐洲海上風電產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管理機構都繃緊了神經。  3月11日,由丹麥船東Esvagt擁有,三菱維斯塔斯租用的Esvagt Mercator 海上風電運維母船(SOV)在比利時Oostende港口附近接受隔離,原因是船上有兩名人員疑似感染 COVID-19新冠病毒。
  • 海上風電長航時無人機巡檢首次試飛完成
    近日,海上風電無人機在江蘇響水項目部首次巡檢試飛成功。該科研項目由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立項,三峽新能源、三峽集團上海院等單位聯合完成。項目課題結合海上風電場運維工作特點和難點,通過無人直升機掛載光電吊艙,對海上風電場設備進行空中巡檢,利用無人機的高機動性,結合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技術,實現葉片、機艙等設備表面巡檢的自動化和全面覆蓋,快速、準確地解決海上機組巡檢難題。
  • 人工智慧迎來落地時代,風力發電運維巡檢上演無人機硬核劇情
    但由於長時間暴露於風吹、雨淋等惡劣環境中,葉片前緣材料、塗層的腐蝕、裂縫或退化,會極大地影響其空氣動力學性能,對發電量產生影響。有數字顯示,葉片受損可造成海上風場1.5%--8%的發電量損失。因此葉片巡檢一直是風電後市場服務的重點領域之一。當前2.1億千瓦的裝機量,以及每年25~30%的增速,無不催生著巨大的後運維需求。
  • 我國風電併網累計裝機已達198GW 龐大風電存量催生後運維市場
    根據國家能源局日前發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風電併網運行情況》,截至9月底,我國累計併網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98億千瓦(198GW)。「包括華銳或其他整機製造商的風機不少已經出了質保(一般風電場質保期為5年),催生了後運維市場的快速發展。」
  • 2019風電深度技改及智慧運維3.0高級培訓班正式啟動
    2019風電深度技改及智慧運維3.0高級培訓班正式啟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各企事業單位:2019年以來,國家能源局密集發布「推進風電平價上網」相關政策,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在我國風電前期井噴式發展的影響下,一些單機容量小、發電效益差、安全風險大、設備質量堪憂等「後遺症」逐漸凸顯,而第三方運維準入門檻低,技改亂象叢生,這些都成為業主的痛點所在。
  • 中國風電葉片製造商名錄(2017年最新版)
    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材葉片」)創立於2007年6月,由中國A股上市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要發起人組建,隸屬於國資委下屬中央企業中國中材集團有限公司。2017年,洛陽雙瑞自主研發的5MW超大型海上風電葉片下線,葉片長度達到83.6米,創全球5MW最長風電葉片記錄。
  • 廣東將扶持海上風電發展
    本報訊 廣東省昨日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提到,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國內外大功率海上風機同臺競技  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作為國內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及海上作業試驗項目,是福清興化灣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已列入福建省海上風電規劃。14臺海上風電機組分別包括GE的6兆瓦風機、金風科技的6.7兆瓦風機、中國海裝的5兆瓦風機、太原重工的5兆瓦風機、明陽智能的5.5兆瓦風機、東方風電的5兆瓦風機和湘電風能的5兆瓦風機,單機容量最小是5兆瓦,最大是6.7兆瓦。  「這是海上風機的賽場,通過讓各廠家同臺競技,為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適合福建地區海況風況的風電遴選出最優機型,打造我國海上風機技術進步的載體和平臺。」
  • 德陽研發亞洲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電機組併網發電
    它的成功併網標誌著我國已完全具備10兆瓦級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製造、安裝能力,實現歷史性跨越,躋身世界第一方陣,是實現海上重大裝備國產化,打造海上風電大國重器的重要成果。這個超級巨無霸由德陽的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設計研發,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最新一代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採用水平軸、三葉片、上風向、變速變槳雙驅調節、中壓電氣系統、外轉子永磁同步發電機、全功率變流的總體方案,針對福建、廣東等海域I類風區設計,機組的環境適應性、設備可靠性、風能利用率得到極大提高,具備超強抗颱風能力。
  • 工業之美|風電母港長什麼樣?來看這個輸出歐洲八成海上風機的昔日...
    記者 | 席菁華 錢伯彥1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並走向深海,港口和船舶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口建設必須與整個產業聯繫得更緊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撰文表示,廣東陽江、揭陽、江蘇如東等地具備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優良條件,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能夠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值的集合。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產業升級六部走,以「濠江模式」打造海上風電「汕頭樣本」
    Step3 謀劃全產業鏈補齊產業短板 廣東海上風電智能製造項目作為集技術、製造、實驗、培訓、運維為一體的綜合型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建成後將代表亞洲地區海上風電機組生產製造的最高水平,將為廣東海上風電發展再添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