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之美|風電母港長什麼樣?來看這個輸出歐洲八成海上風機的昔日...

2021-01-13 界面新聞

記者 | 席菁華 錢伯彥1

中國海上風電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並走向深海,港口和船舶在海上風電產業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港口建設必須與整個產業聯繫得更緊密。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曾撰文表示,廣東陽江、揭陽、江蘇如東等地具備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的優良條件,通過產業配套及產業組合,能夠實現海上風電全生命周期產業價值的集合。

中國海運業歷史悠久,但目前沒有專門用於海上風電產業,具備風電設備倉儲、轉運、檢測等專業化功能的港口。國內的海上風電母港只是臨港的基地,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母港」概念。

位於歐洲丹麥日德蘭半島西海岸的埃斯比約港(Esbjerg),從古老漁村發展為石油重鎮,後轉型為風電之都。歐洲每年70%-80%新生產的海上風機,從這個港口運往世界各地,是名副其實的風電母港。

埃斯比約港形成了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為周邊上千公里海域的海上風電項目提供安裝運輸、運維服務支持,使當地製造的海上風電設備能夠輻射全球市場。

在綿延15公裡的埃斯比約港,各大風電企業的機艙、葉片和塔筒等大宗部件整齊地擺放著,等待發往英國、德國,以及北海的各大風電場。

埃斯比約港主要碼頭泊位岸線長3214米,最大水深11.8米,佔地面積450萬平方米,輻射半徑1000公裡,每年裝卸量達450萬噸,是北歐主要的多式聯運樞紐之一。

埃斯比約港位置圖。圖片來源:Windeurope港口是海上風電設備存放、運輸、安裝的基地和樞紐,成熟的港口基礎設施為安裝船提供更好的靠泊條件,為風電設備及組件預裝配提供更大的堆場,因此被譽為「海上風電之母」。

160年前,埃斯比約是一個古老的漁村。1960-1970年代,丹麥在北海海域發現石油,埃斯比約港與道達爾展開合作,逐漸從漁港發展為石油重鎮。

埃斯比約港的海上風電業務興起於2001年。當時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場丹麥Horns Rev I項目,從埃斯比約港出海安裝。2013年,MHI Vestas成為第一個進駐該港口的整機企業。

各大風電企業的機艙、葉片和塔筒等大宗部件被整齊擺放。圖片來源:埃斯比約港官網在埃斯比約港,海上風電收入已超過傳統港口業務。

2018年,埃斯比約港實現營收3083萬歐元,風電業務成為營收最高的板塊,達770.75萬歐元,佔總營收比重的25%。當年,埃斯比約港貨運量達440萬噸,風電業務貨運量為57.2萬噸,佔比為13%。

數據來源:埃斯比約港官網。制表:錢伯彥自2001年埃斯比約港決定進軍海上風電市場以來,該港已先後投入1.3億歐元用於填海造陸、擴大港口面積。十餘年以來,它擴大了近一半面積的港區,也藉此得到各大風電行業企業的青睞。

據西門子歌美颯計算,埃斯比約港的吞吐量、港區面積和配套服務足以保障五個大型海上風電場。

海上風電港口的升級具有帶動和聚合效應。以埃斯比約港為中心形成的垂直供應鏈整合,能夠推動海上風電成本的降低,促進工程建設和項目開發。

安裝船A2SEA在埃斯比約港。圖片來源:A2SEA官網埃斯比約港內共200多家企業入駐,包括設備商西門子、三菱重工、維斯塔斯等,運營商大瀑布,安裝船舶公司A2SEA,北歐海上風電運維中心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常年將埃斯比約港定為母港的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安裝船之一的Pacific Orca號。該艘載重噸位達1.3萬噸、單臂起重能力達1200噸的海上巨無霸,能獨立吊裝比華盛頓紀念碑還高大的風機設備,還成為埃斯比約港訪客的必刷景點。

海上風電安裝船Pacific Orca號。圖片來源:Pacific Orca官網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海上風電母港應臨近港口,港口可達性、可觸及性強,讓風電設備順暢進入港內。

各大風電企業的機艙、葉片和塔筒等大宗部件被整齊擺放。圖片來源:埃斯比約港官網上述人士稱,海上風電母港需要良好的水深條件以及大片的港口腹地條件,且建設周期長,政府部門需牽頭做短期、中期及長期的清晰規劃。國內已經成型的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尚沒有一個可以實現直接出海,也尚未有成型的碼頭,只有商業碼頭,不能稱之為母港。

港口中的海上風電大宗部件。圖片來源:埃斯比約港官網按照廣東省產業規劃布局,到2025年,陽江市將成為南中國海海上風電裝備出運母港,年產整機達500套以上,實現產值超700億元。

相關焦點

  • 「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項目詳情速覽
    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是省重特大項目,也是江蘇「海上三峽」建設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86億元,投資額居如東省級重特大項目之首,包含13個海上風電項目。它的加快實施,將有效助推如東風電新能源產業邁入「千億」大關,推動江蘇沿海綠色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到底有哪些項目呢?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機組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15兆瓦的風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7月19日,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暨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說。
  • 國內海上風電發展,供應鏈先行!
    「我們將解除法國兩個漂浮式海上風場主機供貨合同,專注於研發和生產Heliade-X型海上風機。」GE可再生能源公司在4月底對外如是說。這不僅暗示歐洲大容量機組訂單逐步佔據市場的被動之舉,背後也透露出GE有意將有限的供應鏈資源投入到更具市場價值的機型上。
  • 韓國鬥山2022年推出8MW海上風機
    ,這是韓國工業向海上風電邁出的又一大步。鬥山重工業已與韓國東南電力公司籤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表示將合作開發2GW容量的KOEN風電項目並推進兆瓦級規模浮式海上風電綜合系統設施。這份諒解備忘錄也有助於推動韓國本土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的商業化進程。鬥山重工業EPC業務集團執行長Inwon Park表示:「我們將與KOEN合作,以振興韓國的風電產業為己任,與韓國政府的綠色新政保持一致。」有分析師質疑,歐美整機商已經實現了13MW以上容量的海上風機商業化,鬥山的8MW風機顯然與之相比存在很大的技術差距。
  • 歐洲海上風電運維船使用現狀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歐洲行業內最初使用小尺寸的運維船,隨著行業不斷發展和經驗積累,運維船的尺寸不斷變大,航速更快、乘坐更加舒適、人員轉移更加安、船員培訓更加規範、甲板供貨物放置的面積更大,更重要的是對惡劣天氣的適應性越來越強。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西門子歌美颯宣布SG 14-222 DD安裝在臺灣海龍2風電場SG 14-222 DD海上風電機組基本信息SG 14-222 DD海上風電機組發布,銘牌容量為14 MW;可以通過Power Boost擴展到15 MW;222米的風輪直徑,使用108米長的B108大葉片;與燃煤發電比較,一颱風機全生命周期大約可減排140萬噸二氧化碳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今年搶項目明年搶風機   雖然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駛入快車道,但過程卻是一波三折,曾經一度陷入停滯。與近海相比,深海環境更加惡劣,對風機基礎、海底電纜、海上平臺集成等技術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即便如此,海上風電場的開發逐步走向深遠海是必然趨勢已是業界共識。   據悉,在發展深海風電方面,歐洲走在了世界前列,世界上首個著床式深海風電場和首個漂浮式深海風電場分別在蘇格蘭和挪威建成運行。
  • 東方風電10MW海上風機多功能吊具測試成功
    1月14日,東方風電10MW海上風機多功能吊具在山東蓬萊測試成功,這是目前國內大兆瓦海上風電機組葉片吊裝的優異解決方案,創新性的解決了非平衡狀態下超大扭矩的風輪盤車給單葉片吊裝技術應用帶來的行業難題,打破了盤車裝置的國際壟斷,讓海上風機單葉片吊裝更加便捷高效。
  • 我國海上風電產業鏈存缺陷 行業面臨三大風險
    產業鏈缺陷  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儘管我國風電產業取得了較大進步,但海上風電產業主要還是「拿來主義」居多。  國內海上風機製造商主要分為三大類,一是從陸上向海上進軍的企業,邊設計邊改造,但對海上風電開發因素考慮不充分;第二類是依託海上風電特許權,與國外共同研發的企業。
  • 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陸上集控中心:保障海上風機正常運行
    海上風電是陽江的重點產業。「五一」當天,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陸上集控中心的技術人員堅守崗位,嚴格執行巡檢、維護、監測等工序,確保海上風電場正常發電。今天一大早,中廣核陽江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電氣專責工程師陳有登和他的同事一起,仍然像往常一樣,走進陸上集控中心的電氣大樓,開始了一天的上班。中廣核南鵬島海上風電項目電氣專工 陳有登:我們這個電氣設備間起到匯集海上風電場電能的作用,從這裡匯集以後往廣東電網輸送。
  • 海上風電用海底電纜的選擇
    2009年9月首次1000兆瓦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標誌著我國海上風電建設駛入快車道。據預測,2015年中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蘇沿海、浙江沿海、山東沿海、福建沿海、廣東沿海等區域。根據以往海上風電的設計及未來風機單機裝機容量測算,每兆瓦約需0.5km海底電纜。
  • 裝機量奪冠全球 海上風電造價成本大漲
    「搶裝潮」已造成當前國內風電市場關鍵裝備及服務的價格猛漲。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截至目前,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較去年上漲了1000-2000元/千瓦,部分設備及施工費用漲幅高達30%以上,推動開發成本驟增。
  • 華銳風電5兆瓦風機8月正式安裝
    第一財訊 華銳風電(601558.SH)有關人士6月16日在「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透露,華銳風電今年5月出產6兆瓦風機之後,將在今年8月正式於東海大橋安裝我國首臺5兆瓦風機;同時,上海電氣、湘電風能及中船重工旗下企業等三家風機整機公司有望在今年下線5兆瓦風機。
  • 直驅雙饋風電技術路線鹿死誰手
    這項技術,也是被眾多第三方認可的海上風電技術的大趨勢。       2007年,世界上只有金風科技和德國的ENERCON公司生產直驅風機,而近年來隨著機組容量增大,同時電網對於風電併網的要求日趨嚴格,直驅技術尤其是永磁直驅技術的性能充分展現出對電網的友好性,風電巨頭西門子、GE等公司也紛紛涉獵永磁直驅領域。
  • 魯能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建成投運 攻克「最難」成標杆
    &nbsp&nbsp&nbsp&nbsp隨著4號機組風機葉片緩緩啟動,魯能集團江蘇東臺2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50臺4兆瓦海上風機全部成功併網發電。這個有「在建難度最大」之稱的海上風電項目,不僅較原計劃提前110天併網發電,還創造了國內同類項目多項紀錄。
  • 海上風電葉片運維機器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目前,風電葉片的檢查和維修任務通常由技術人員利用繩索(吊籃)開展工作,通常只能在受限制的天氣窗口中開展工作,使用這種方法風機停機時間長,電量損失嚴重。
  • 上海電氣金孝龍:面對平價時代的成本壓力,風電行業須因地制宜、因...
    緊跟陸上風電,海上風電也將於2022年實現去補貼。國內的海上風電大多是從歐洲進行技術引進起步,但國內的地理條件、海床條件和風資源稟賦和歐洲有較大差異。相比歐洲,中國的海上風資源有其自身特點:一是平均風速低,二是南北差異大。南方相對風速較高,但受颱風影響明顯,北方颱風影響較小,但風速更低。
  • 赫爾大學領導研究海上風電的海況預測方法
    國家運營與維護(O&M)卓越中心是赫爾大學與近海可再生能源彈射器公司(ORE Catapult)合作的價值200萬英鎊的合作項目,它與全球海上風電領導者Ørsted合作開發了一種新的海況預測方法。這個由赫爾大學的學者領導的項目小組正在與Ørsted密切合作,以幫助改進對工業有直接影響的波浪預報模型。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為此,應認識到: 第一,一流設計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基礎; 第二,採用大兆瓦的風機,減少風機基礎數量和施工安裝工作量; 第三,完善成熟產業鏈,建造海上風電專業碼頭,引進主機、葉片、海纜、鋼結構加工、施工等企業,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打造海上風電產業園,優化施工方案,為設備運輸、施工、運維提供便捷,大大降低海上風電物流成本; 第四,規模化開發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的有效途徑,在政府支持下企業規模化獲取資源、規模化開發項目可大規模降低前期建設運維成本
  • 3D混凝土錨等8項新技術在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比賽中脫穎而出!
    ——歐洲海上風電去年9月,本號曾報導英國碳信託浮式風電聯合產業項目(Carbon Trust's Floating Wind Joint Industry Project )發起了一項「漂浮式風電技術加速競賽」活動(漂浮式海上風電商業化還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