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I Vestas一艘海上風電運維母船隔離48小時!

2020-12-06 國際能源網

  新冠病毒疫情在中國正顯露出日漸控制之態,卻在包括義大利、韓國、伊朗等國家愈演愈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13日表示:「歐洲已成為新冠疫情的震中。」截至北京時間3月15日晚9點,歐洲地區累計確診新冠病毒患者超過5萬例,死亡1829例,其中義大利累計確診21727例,德國5352例,比利時886例。

  歐洲海上風電產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管理機構都繃緊了神經。

  3月11日,由丹麥船東Esvagt擁有,三菱維斯塔斯租用的Esvagt Mercator 海上風電運維母船(SOV)在比利時Oostende港口附近接受隔離,原因是船上有兩名人員疑似感染 COVID-19新冠病毒。

  MHIVestas位於比利時Oostende港的運維基地

  當時,國際運輸衛生警察局Saniport在接到通知後,立刻派人登船進行現場調查,並決定不允許任何人下船。兩位疑似病例人員在船上進行單獨隔離,其身體狀況接受持續監控。

  3月13日下午,在確認這兩名船上人員未感染病毒後,Saniport決定對該船放行。三菱維斯塔斯方面也確認了這一消息。

  船東ESVAGT在一份電子郵件聲明中說:「在船上發現兩個人生病後,為確保其他人的安全健康,Esvagt Mercator運維母船在Oostende港口停留了48小時接受隔離。經過檢查,得出的結論這兩位人員症狀不是由於新冠病毒造成的。」

  該船自2017年12月起投入運營,將為三菱維斯塔斯(MHI Vestas)提供十年服務。目前,Esvagt Mercator SOV正在比利時的Nobelwind和Belwind 1兩座海上風電場服役,為MHI Vestas團隊負責的105颱風機運維工作提供支持,其中50臺在Nobelwind,另外55臺屬於Belwind 1。

  本號曾報導過這艘SOV參加過比利時官方組織的海上反恐演習:海上風電運維船被恐怖分子劫持?別慌!只是一場演習。


相關焦點

  • 海上風電運維的四大挑戰和八項建議
    截至2019年末,我國併網風電裝機容量21005萬千瓦,同比增長14.0%。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陸上風電面臨建設用地資源緊張的困境。與此同時,我國海岸線長,海上風資源豐富,海上風電具有佔地面積少、開發規模大、發電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加上國家政策利好,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漸入佳境。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其中,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根據GWEC的統計,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6GW。海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平緩發展階段,行業也將關注力逐步轉向項目運營和效益表現,海上風電運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 海上風電葉片運維機器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目前,風電葉片的檢查和維修任務通常由技術人員利用繩索(吊籃)開展工作,通常只能在受限制的天氣窗口中開展工作,使用這種方法風機停機時間長,電量損失嚴重。
  • 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九成風電運維船出自南通 以...
    今天上午,中國(南通)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中廣核、瓦錫蘭、中船等企業嘉賓,帶來了風電安裝與運維行業前沿最新理念、裝備以及行業發展思考。海上風電運維船是海上風電施工人員通勤、轉運、居住時使用的船舶。南通作為中國重要的「船谷」,風電運維船也伴隨著近海風電的開發蓬勃發展,如今我市擁有風電運維船企業40多家,是我國最主要的風電運維船基地。像啟東的南通風電運維海工公司,就是國內這一領域的「拓荒者」之一。
  • 鹽城:開展海上風電突發事件應急搜救演練
    為了有效檢驗海上風電建設、施工企業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多部門、多船舶協作聯動救援機制,進一步鍛鍊海上風電建設的應急反應救援隊伍,11月30日下午,鹽城海事局聯合國家電投江蘇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華電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國家電投集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濱海港外海域的風電場進行消防滅火、棄船演習、遇險人員轉移、應急拖帶、落水人員搜救等科目的海上風電突發事件應急演練。
  • 全國首次海上風電應急演練在鹽城市舉行
    ,一場包含消防滅火、棄船演習、遇險人員轉移、應急拖帶、落水人員搜尋救助等科目的海上風電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演練正式開幕。演習模擬一艘風電施工船舶突發火災,因火勢無法控制,船方無法完成自救,市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後立即協調兩艘消防拖輪進行滅火作業;有2名船上人員在緊急撤離過程中落水,鹽城海事局海巡艇、國家電投和華電重工所屬交通運維船隨即組織搜尋,並成功救起2名落水人員,但1名獲救船員傷勢嚴重,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協調在南洋機場24小時應急待命的海上風電救助直升機將傷員送岸搶救。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為此,應認識到: 第一,一流設計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基礎; 第二,採用大兆瓦的風機,減少風機基礎數量和施工安裝工作量; 第三,完善成熟產業鏈,建造海上風電專業碼頭,引進主機、葉片、海纜、鋼結構加工、施工等企業,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打造海上風電產業園,優化施工方案,為設備運輸、施工、運維提供便捷,大大降低海上風電物流成本; 第四,規模化開發是降低海上風電造價的有效途徑,在政府支持下企業規模化獲取資源、規模化開發項目可大規模降低前期建設運維成本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項目機組全部併網以來,經過10年的發展,海上風電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如今,我國近海海上風電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趨勢將呈現出電價補貼退坡、深遠海開發、海洋綜合利用三大特點。
  • 歐洲海上風電運維船使用現狀
    市場上為海上風電提供服務的專業運維船形式多樣,一般以港口作為補給和運營基地。人員從船上登陸風機一般通過技術改造後的船頭和風機底部爬梯之間的摩擦接觸實現,從而減輕運維船的晃動,俗稱「碰撞和跳躍」方式。一般能搭乘12名技術人員和小的零部件設備,零部件一般通過風機底部平臺的吊機或機艙內的吊機進行提升。
  • 廣東將扶持海上風電發展
    本報訊 廣東省昨日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提到,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 海上風電長航時無人機巡檢首次試飛完成
    近日,海上風電無人機在江蘇響水項目部首次巡檢試飛成功。該科研項目由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立項,三峽新能源、三峽集團上海院等單位聯合完成。項目課題結合海上風電場運維工作特點和難點,通過無人直升機掛載光電吊艙,對海上風電場設備進行空中巡檢,利用無人機的高機動性,結合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技術,實現葉片、機艙等設備表面巡檢的自動化和全面覆蓋,快速、準確地解決海上機組巡檢難題。
  • 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翟恩地指出:「這需要整機商在產品上實現技術突破、供應鏈要實現主要大部件國產化、設計院和整機商協同實現支撐結構載荷整體化設計新型基礎施工技術突破、施工公司從安裝船、吊裝技術突破實現施工窗口期大幅提高,中壓、高壓柔性直流遠距離送出的技術突破,整機商在運維方面要提升整機的可靠性、提升運維效率將運維成本下降等,多個環節技術創新實現突破。」
  • 行業深度觀察|海上風電「大功率」時代到來
    截至7月13日,明陽智能MySE5.5/7兆瓦機組在平均風速7.19米/秒條件下,等效利用小時數達到389.4小時,發電量達到214.1萬千瓦時;上海電氣6兆瓦海上風機在颱風過境期間表現優異,是極少數實現無故障停機滿發的風電整機商之一。
  • 「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項目詳情速覽
    如東,是全國首家國家火炬海上風電特色產業基地。 如今,如東國家級風電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 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初步成型,「全國海上風電第一縣」的稱號名副其實。 如東海上風電項目是省重特大項目,也是江蘇「海上三峽」建設中的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86億元,投資額居如東省級重特大項目之首,包含13個海上風電項目。它的加快實施,將有效助推如東風電新能源產業邁入「千億」大關,推動江蘇沿海綠色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到底有哪些項目呢?
  • 我國東北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11月25日15時52分,隨著#45風機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新能源大連市莊河Ⅲ(3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全容量併網,成為東北地區首個建成達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 赫爾大學領導研究海上風電的海況預測方法
    赫爾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的項目負責人羅布·多雷爾博士說:「該項目正在解決海上風電與惡劣海洋環境交界處運營和維護方面的關鍵挑戰。我們很高興將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和遠程監控系統轉化為新的解決方案和方法來應對工業挑戰,從而推動海上風電成本效率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其作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海上風電怎樣邁向深水遠海?關鍵要有這項併網技術
    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已成為我國深入推進能源轉型、促進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據預測,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突破千萬千瓦,市場發展前景巨大。如何實現大容量遠海風電跨海輸送和安全可靠併網,是電力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機組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15兆瓦的風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7月19日,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暨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