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運維的四大挑戰和八項建議

2020-12-06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一、引言風能是國內外可再生能源中發展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最具有大規模開發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隨著不可再生資源的逐漸匱乏以及環境汙染破壞的加劇,風能作為一種清潔性高、可持續性強、資源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和研究。截至2019年末,我國併網風電裝機容量21005萬千瓦,同比增長14.0%。 經過數年的發展,我國陸上風電面臨建設用地資源緊張的困境。與此同時,我國海岸線長,海上風資源豐富,海上風電具有佔地面積少、開發規模大、發電利用小時數高等特點,加上國家政策利好,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漸入佳境。國家發改委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求積極穩妥推進海上風電開發,到2020年,海上風電開工建設1000萬千瓦,確保建成500萬千瓦。 根據世界海上風電論壇(WFO)公布最新全球海上風電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27.2GW,比2018年底的數字增長了24%,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5.2GW,單年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截至2019年底,全球共有23個在建海上風電項目,共7GW,其中13個項目在中國,全球已投運海上風電場共146個。全球共有10個已投運、在建、規劃中的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不包括示範項目),超過1GW。 綜上,海上風電發展已經受到了全球的重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與此同時,由此衍生出來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併網發電後的運維相關問題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惡劣的維護環境和高難度的維護方式等原因,造成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相對於陸上來說故障率更高。並且,隨著海上風電的發展,海上風電場建設不得不轉移到離岸更遠的地方、更深的水域。隨之而來的,是更遠的運輸距離、更惡劣的氣候條件、更嚴峻的物流挑戰,運維成本將會大幅增加。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如何降低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成本,提升海上風電場的效益,成為了擺在大家面前的現實問題。這也是海上風電投資開發商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文將通過對目前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現狀的分析,提出其未來的發展策略。 二、我國海上風電運維現狀 我國海上風電場運行周期大多為25年,其併網發電後運維的主要模式為:風力發電機組通過240/250h試運營至五年質保期內由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提供質保服務,質保期外由風電場投資開發商自行招聘人員運維或通過尋找第三方運維服務商提供運維服務,第三方運維服務商包括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專業運維公司等。 海上風電場整體運行維護成本較高,是同等裝機容量陸上風電場的2倍以上,一方面是海上風電特殊環境影響(如高鹽霧高溼度對設備的影響,天氣因素對維修窗口期的影響)造成設備可靠性差、故障率高、維修周期長、維修工藝複雜,另一方面也受到機組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運維團隊專業性還需提升、遠程故障診斷和預警能力還不健全等因素影響。 1、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性尚未充分驗證,故障率高。 我國國內已併網運營的海上風電場,使用的風力發電機組大多為陸上風力發電機組經適應海上環境改造而成,從運行業績來看,機組運行試驗周期較短,還沒有經過充分的試驗和驗證。並且,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產品設計和製造階段對全生命周期成本、特殊海洋環境條件(如塗層和防腐)的適應性設計等方面因素考慮不足,又使用在複雜惡劣的海上環境,導致風力發電機組故障率居高不下,運維工作量高,增加了運維成本。 並且,業主基於對海上風電場建設投資成本的考量,加上風力發電機組主機廠商相互間的競爭,導致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和陸上風力發電機組一樣,採購中標價格不斷的下降,由此必然導致風力發電機組整機配置的降低和大量使用廉價質平的部件,從而降低了風機整機的可靠性。 2、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尚無可操作性強的行業標準,運維團隊專業性還需提升。 (1) 目前,我國海上風電場建設、驗收和運維,均缺乏現行有效的、具備可操作性的行業標準。開發商、施工單位、設計院、整機廠商等都按照各自的理解進行風電場的建設、驗收和運維,銜接不清、驗收粗糙,給項目的後續運維增加了難度。 (2)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員缺乏維護經驗、缺少有效的技能培訓和運維標準文件的指導,導致其專業素質較低、維護管理能力欠缺,造成風力發電機組維修周期過長、發電量損失較多,直接影響風電場發電收益。 (3) 目前,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基本照搬陸上力發電機組運維經驗,採取周期性計劃檢修為主、突發性故障檢修為輔的運維模式:即力發電機組運維人員根據風力發電機組標準化作業指導書指定的定檢周期對風機進行計劃性保養和測試,若風力發電機組出現臨時故障,運行人員則通知運維人員前往現場處理。長期以來,我國電力行業都是實行為主的檢修體制,預防性計劃檢修對缺陷消除、風力發電機組安全運行起到了有效的促進作用,但也有明顯的弊端,主要表現在維修過度、欠維修及盲目維修等。 3、風力發電機組遠程故障診斷和預警能力不健全,檢修環境差,檢修難度大。 (1) 當前,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維護模式仍以定期維護和故障檢修的「被動式運維」為主。雖然風電場開發商、風力發電機組廠商以及風力發電機組部分關鍵大部件生產商都逐步開始建立故障診斷和遠程預警能力,但受限於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行、故障數據積累匱乏等原因,當前的故障診斷和遠程預警體系和水平尚不足以支撐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成本的大幅降低。 (2)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作業受潮汐影響明顯,既有颱風等惡劣工況,還存在較多的大風、團霧、雷雨天氣,又有大幅淺灘,遠海通達困難,交通設備選擇困難,海上維護作業有效時間短,安全風險大且缺乏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維護裝備。 (3) 由於海上交通因天氣海況,存在極大的不確定因素,往往因為一個空開斷開,導致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停機連續停機的情況常常發生。如果單颱風力發電機組報故障,運維人員前往處理故障,會導致來回交通成本巨大,對風電場的效益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大部件更換成本巨大,無論是在海上風電相對成熟的歐洲,還是快速發展的中國,因為大部件供應鏈可靠性低,甚至整機設計的缺陷,導致大部件需要在海上進行更換。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大部件的更換,除了大部件本身的成本外,還要考慮大型吊裝船施工的手續及費用、海上運輸費用、養殖戶補償以及天氣窗口因素等,加上風力發電機組長期停機造成的發電量損失,都增加了海上風電場的運營成本、降低了風電場的收益。 4、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必須藉助船、直升機等運輸工具,維護費用高。 從陸上到海上的交通方式,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商往往有4種選擇:風電場建設施工船、專門的服務船隻、直升機接送服務、母艦類型的船隻。但是不論選擇哪種運輸方式都意味著相應的技術路徑和資金投入。 (1) 租用建設施工船往往成本較高,因為當前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建設施工船都朝著大型化發展,專門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安裝船一次最多可以裝載10 颱風力發電機組,僅為了維修某颱風力發電機組就動用顯然是「大材小用」。除此之外,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建設施工船還容易受天氣情況和海況的限制。 (2) 就專門的服務船隻而言,雙體海上風電工程專用船和三體船往往更受到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商的青睞。在距離海岸較近的地方,例如半個小時左右的航程內,專門的服務船隻也更具成本優勢。但是,在距離陸地較遠的海上風電場,例如兩小時以上的航程中,專門的服務船的燃油消耗就會推高使用成本。另外,在長距離航行中,專門的服務船受天氣和海況影響的可能性很大:出發時還風平浪靜,行至半途甚至快到作業現場時卻因天氣突變而不得不折返(因為在天氣惡劣、海況差的情況下航行,這種服務船隻的安全性也會變差),造成成本浪費。在德國甚至有過服務船撞上風力發電機組基座的事情發生。更主要的是,這些專門的服務船的運載能力有限,一些大的零部件和維修設備超出了這種船隻的承載能力。 (3) 動用直升機的確很靈活,但卻是非常昂貴且存在高風險的選擇。最大的缺陷是直升機無法降落在風力發電機組的機艙上,再考慮到燃油的供給,完成一次維修往往要折返多次。 (4) 母艦類型的船隻應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這種大型的船隻也有自身的缺點。首先,它的使用仍然受限於天氣狀況,有經驗表明,這種類型的船隻仍只能在海浪不高的情況下裝載或者卸載。其次,在母艦波動較大的情況下,直升機起落的危險性也較大。另外,這種母艦是維護船舶和直升飛機的避風港,但本身不能進行任何重大渦輪機維修或者更換,只能起到簡單的維修和大部件運輸。 三、應對措施 基於以上的現實困境,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提升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能力,從而降低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成本。 1、在設計階段選用可靠性強的風力發電機組,不吝投資。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可靠性是先天因素,可以說格外重要。首先,提倡海上風力發電機組一定要高配,不要因為海上風電電價的影響打價格戰,降低風力發電機組的配置,從風電場的整個生命周期來說,得不償失。其次,要優選經過長期運行驗證過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廠家生產的產品,只有運行經驗長的風力發電機組才具有高的可靠性。很多新推出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併網後兩年內基本不會有問題,但隨後在很多細節上,比如塗層、防腐、大部件可靠性等問題上會逐漸暴露。 2、建立健全風力發電機組的質量管理體系,加速產品優化升級。 應建立供應鏈質量管理體系、運維質量管理體系以及風力發電機組整機設計、生產、製造等質量管理體系。風力發電機組出現的故障,要通過成熟可靠的管理體系,進行徹底的根本原因分析,從源頭和設計上進行解決,並實現產品的快速迭代更新。 3、加強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培訓,提升檢修技能。 (1) 連續總結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實踐經驗,建立一整套行業統一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作業標準和規範,對海上風電場施工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作業的安全(如出海作業人員資質、培訓要求,海上人員交通船的資質準入、硬體配置、出海條件等)、技術(如驗收規範、海上防腐、電氣防護)、質量要求進行統一規定。 (2) 建設具備成熟的海上EHS規範以及運維技能培訓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培訓中心,為海上開發商、整機廠商及零部件供應商、安裝公司、監理、第三方運維公司等所有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員提供培訓,帶動中國整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能力的提升和改進。同時,在每一個海上風電場實施前,開發商、監理、安裝公司全體作業人員應接受至少3輪的安裝、調試、運維的作業技術交底及技能、安全培訓。 4、優化檢修方案,縮短檢修時間。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計劃檢修和故障檢修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撐。隨著風電場投資商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方式應逐步向以狀態檢修為主、計劃檢修與故障檢修為輔轉變。 (1) 狀態檢修是以設備狀態為基礎,根據對潛伏性故障的離線測量和在線監測的結果,結合巡檢數據、歷史數據、實時數據等技術,對設備進行狀態評估,並以此來指導安排設備檢修周期和項目維修問題。狀態檢修通過對設備結構特點、運行情況、監測數據分析等綜合分析,確定設備是否需要檢修,檢修中需要進行哪些項目,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可以取得較好的檢修效果。特別在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員根據風力發電機組運行數據、各點監測情況,統一安排對多颱風力發電機組進行狀態檢修,可大大節約交通成本,提高風力發電機組發電效率。 (2) 推廣汽車4S店「一站式」風力發電機組大部件更換服務。通過狀態監測的振動預警系統,對風力發電機組關鍵部件早期故障進行預警;開展大部件故障空中維修、更換工藝的研發,降低運維成本;整合安全、船舶、工藝技術、工裝工具、物料、人員等要素,提供一站式大部件更換服務,縮短檢修時間。 5、依託數據中心建設現場,提高故障預警診斷能力,實現智慧運維。 依託海上風電場監控中心,建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智慧運營數據中心,並逐步覆蓋周圍的所有風電場的風力發電機組。通過多數據源的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大數據的採集、分析和計算(包括SCADA 數據、風功率預測數據、狀態監測數據、預防性試驗數據,以及歷史維護記錄、異常運行記錄、故障檢修記錄、缺陷記錄等非結構化數據),實現專家知識庫的積累共享,及時進行工單推送,實現風力發電機組各類故障預警、智能診斷和壽命預測等功能,指導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員進行標準化作業,也方便運維相關方對整個風電場的運營業績進行有效評估,不斷優化運維策略。 四、未來趨勢 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場建設規模的增加,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市場也將不斷增長,運維能力、運維規模、運維模式都會有很大的增長,運維成本也將逐步降低,為海上風電「平價上網」模式的推進,發揮重要的作用。 1、海上風電行業將會愈加關注風力發電機組全生命周期整體解決方案。 除了關注質保期內的風力發電機組運維,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和風電場投資商也越來越重視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全生命周期的運維解決方案。從歐洲的發展趨勢看,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與風電場投資商籤訂「5+N」的長期運維協議,即將五年質保期後的運維繼續交由整機廠商,保證風電場運行穩定和發電效率。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達到設計使用壽命後,一般有三種選擇方案:一是更換部分風力發電機組的設備進行壽命延長從而繼續發電;二是風力發電機組設施全部更換,用新的單機容量更大的風力發電機組替換舊的風力發電機組;三是風力發電機組完全退役。未來行業將從風電場的規模和類型、離岸距離、風資源、法規政策、電價、運營成本、盈利能力評估以及原有風力發電機組基礎設施可以重複使用的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判斷何種方案。 2、風力發電機組深遠海運維模式和裝備能力如何提升將是下一階段發展重點。 海上風電將向更遠、更深的海域發展,將有更多的深遠海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模式和裝備出現,以實現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效率的最大化。如基於「服務作業母船(SOV)」的深遠海運維方案,實現50~60名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工程師長時間同時在海上進行作業、住宿、生活,並且提供移動倉儲服務,確保工具、物料滿足運維需求。 例如:2020年8月12日,在國內首艘海上風電運維母船設計方案定審會上,我國七〇二所項目組的產品與國外設計單位同臺競技,項目組技術人員進行了方案匯報和現場答疑,最終憑藉獨具特色的SWATH母船設計方案,得到在場評審專家一致肯定,獲得該批量船的設計任務。根據設計方案,船總長約78米,船寬約28米,排水量3000噸級,設計航速大於13節,採用「GOLF」SWATH船型。凝結中國智慧,展現中國品質。本船是國內風力發電機組運維行業首次以小水線面雙體船型作為運維母船,是中國造新一代「海上移動智慧平臺」,突破了多項國外風力發電機組運維船「卡脖子」技術,整船設備國產化率將達到98%以上,並提出中國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母船方案設計的新標準,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運維母船建成後,與批量運維子船協同作業,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海上風電運維作業系統,將助推中國海上風電運維產業,與國際先進接軌、與世界賽跑。 對此,我相信未來會還會有更多的專業化、智能化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裝備研製推出,從而實現海上運維的降本增效。如空中維修更換大部件的工裝工具、水下檢測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巡檢、波浪補償棧橋、海上換油裝備等。 3、全面形成基地化檢修模式,最大程度縮短檢修時間。 未來,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市場還會由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風場投資商自有運維公司、專業運維公司共同參與。但是,質量、技術、供應鏈因素和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集群式規模效應,將使得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在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領域優勢凸顯。長遠來看,未來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將仍以風力發電機組整機廠商為主;但投資商成立的專門運維公司(或者與整機廠商合資運營的運維公司),也會佔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專業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公司運維或憑藉在某一專項技術細分領域的優勢,成為未來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生態圈的重要補充。 未來,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運維行業將從粗放型向精益化方式轉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因出海窗口期的原因,存在人員工時浪費、停機時間過長等情形。精益化管理的核心在於通過對運維現狀的有效分析減少各種形式的浪費,確定有效的運維流程,使運維管理標準化。同時,通過智慧運維管理平臺,形成故障預警、智能診斷、運維策略優化、解決方案和備件庫存控制的「4S一站式」運維服務,區域內風電場集中管控、各投資商聯合合作,實現效益增值。 五、總結 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的終極目標是:在風力發電機組全壽命周期內,有效降低運維成本,降低發電損失,提升風力發電機組的發電量,從而提高投資商的收益。為了解決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的難題,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創新海上風力發電機組運維模式,圍繞提升運維服務展開相關工作,從而形成全面的海上風電運維解決方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世紀風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海上風電葉片運維機器人
    此外,運維船隻的使用費用也會佔到海上風電場運營和維護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據OFFSHORE ENGINEER近日報導,專門為維護和檢查海上風機葉片而設計的一種六足履帶式爬行機器人已成功通過渦輪機行走測試,有望成為未來海上風機葉片維護的生力軍!該機器人名為BladeBUG。
  • 華銳風電布局海上風電後運維市場 全力打造利潤增長點
    根據GWEC的統計,2019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創歷史新高,首次突破6GW。海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將進入平緩發展階段,行業也將關注力逐步轉向項目運營和效益表現,海上風電運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會上各企業專家就海上風電後市場的發展發表精彩演講。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參與了本次會議,與行業內部進行技術交流、經驗案例分享,共同探討海上風電運維經驗及運維解決方案,從而有效助推海上風電運維事業的穩步發展和進一步實現「提質增效」。
  • 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九成風電運維船出自南通 以...
    今天上午,中國(南通)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中廣核、瓦錫蘭、中船等企業嘉賓,帶來了風電安裝與運維行業前沿最新理念、裝備以及行業發展思考。海上風電運維船是海上風電施工人員通勤、轉運、居住時使用的船舶。南通作為中國重要的「船谷」,風電運維船也伴隨著近海風電的開發蓬勃發展,如今我市擁有風電運維船企業40多家,是我國最主要的風電運維船基地。像啟東的南通風電運維海工公司,就是國內這一領域的「拓荒者」之一。
  • MHI Vestas一艘海上風電運維母船隔離48小時!
    歐洲海上風電產業自然不能獨善其身,無論是從業人員還是管理機構都繃緊了神經。  3月11日,由丹麥船東Esvagt擁有,三菱維斯塔斯租用的Esvagt Mercator 海上風電運維母船(SOV)在比利時Oostende港口附近接受隔離,原因是船上有兩名人員疑似感染 COVID-19新冠病毒。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中國三峽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敬凱  海上風電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建設難度大、成本高、經驗不足和搶電價等風險與挑戰。補貼逐步退坡實現平價上網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加快推動海上風電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建議風電進一步加大與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加強協同創新,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合作,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共性技術問題,努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以產業需求牽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發展。
  • 2019年中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機遇及挑戰並存 提質降本推動行業健康...
    曹志剛還透露,截至目前,全國已完成核准的海上風電總量達到54吉瓦,而已吊裝總量僅為4.44吉瓦,核准可供建設規模近50吉瓦,發展潛力巨大。2、中國海上風電挑戰與風險同在在海上風電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成本高、建設難度大、發展經驗不足等挑戰和風險。曹志剛表示,海上風電剛剛步入初期階段,即要開啟「平價路線圖」,壓力大。
  • 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已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近日,福建省工信廳發布《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的答覆。答覆中提出: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頂尖的海上風電裝備製造企業入駐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開展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的研發製造,建設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檢測及認證中心,將產業園打造成世界級先進的海上風電裝備研發、生產、出口、檢測、運維和人才培養基地。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海上風電真正快速發展始於2014年國家能源局發布《關於印發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的通知》之後,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國海上風電製造、建設、運維技術水平均不斷提高,呈現發電成本逐年下降、裝機規模不斷上升的趨勢
  • 赫爾大學領導研究海上風電的海況預測方法
    赫爾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的項目負責人羅布·多雷爾博士說:「該項目正在解決海上風電與惡劣海洋環境交界處運營和維護方面的關鍵挑戰。我們很高興將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和遠程監控系統轉化為新的解決方案和方法來應對工業挑戰,從而推動海上風電成本效率的提高,從而進一步提高其作為清潔能源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 歐洲海上風電運維船使用現狀
    市場上為海上風電提供服務的專業運維船形式多樣,一般以港口作為補給和運營基地。人員從船上登陸風機一般通過技術改造後的船頭和風機底部爬梯之間的摩擦接觸實現,從而減輕運維船的晃動,俗稱「碰撞和跳躍」方式。一般能搭乘12名技術人員和小的零部件設備,零部件一般通過風機底部平臺的吊機或機艙內的吊機進行提升。
  • 海上風電成本短期內不降反升
    明年將是海上風電「搶裝」的最後一年,海上風電將何去何從?在日前由市場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舉辦的「能源轉型中國論壇」上,有行業分析師指出,儘管當下挑戰嚴峻,但未來10年,海上風電前景仍十分可觀,這也要求海上風電以更快的降本速度實現平價。  海上風電仍將快速增長  近年來,受到電價補貼政策變化的影響,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經歷了快速躍升期。
  • 廣東將扶持海上風電發展
    本報訊 廣東省昨日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提到,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 機器人將開啟海上風電運維新時代!歐洲建立首個海上風電運維機器人...
    (關於EDP,相關新聞請點擊:三峽集團全盤收購全球第四大風電公司計劃受阻!)據悉,該項目是葡萄牙的Viana do Castelo海岸為海洋機器人建立一個實時測試中心的項目的一部分,該中心用於海上風力發電部門,將驗證機器人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海上風力基礎設施的評估和維護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降低能源成本。
  • 不同地區海上風電項目造價及成本構成!
    這就意味著在所謂的平價時代,海上風電的所需達成的目標不僅僅是達到此前「煤電上網電價」,而是要與,目前已經具備平價能力的陸上風電、集中式光伏乃至特高壓傳輸而來的電源,以及更為廉價的分布式光伏來競爭。顯然,步入純市場競爭階段,如何擺脫補貼依賴,實現單位造價成本逐步下降,成為當前海上風電面臨的最大挑戰。
  • 2019風電深度技改及智慧運維3.0高級培訓班正式啟動
    5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奠定了標杆電價連年下降的基調,風電產業即將進入微利時代。而對於風電行業來說,微利時代最大的訴求即增值存量資產,最大化地挖掘其生產價值與發電效益,以獲取更多的售電收益。當前我國風電併網裝機已達193GW,後市場服務空間巨大,系統化的長期規劃性技改也迎來重大機遇和挑戰。
  • 海上風電長航時無人機巡檢首次試飛完成
    近日,海上風電無人機在江蘇響水項目部首次巡檢試飛成功。該科研項目由三峽集團科學技術研究院立項,三峽新能源、三峽集團上海院等單位聯合完成。項目課題結合海上風電場運維工作特點和難點,通過無人直升機掛載光電吊艙,對海上風電場設備進行空中巡檢,利用無人機的高機動性,結合計算機視覺和雷射雷達技術,實現葉片、機艙等設備表面巡檢的自動化和全面覆蓋,快速、準確地解決海上機組巡檢難題。
  •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 裝機規模已達全球第三
    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面臨著成本更低的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等其他新能源的激烈競爭。在近日舉行的2018海上風電峰會上,與會專家表示,在我國海上風電的下一階段發展中,須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開發,儘快擺脫補貼依賴,通過市場化方式發展。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海上風機單機容量與國外差距變小歐洲海上風電技術一直是全球海上風電技術的風向標,大兆瓦風機在歐洲發展較領先,更大更便宜的風機是風電機組發展的必然趨勢。秦海巖指出,大兆瓦機組可以大幅提高發電量,節約運維成本,雖然目前成本較高,但隨著技術推動,大兆瓦機組成本將會變得越來越低。
  • 全國首次海上風電應急演練在鹽城市舉行
    ,一場包含消防滅火、棄船演習、遇險人員轉移、應急拖帶、落水人員搜尋救助等科目的海上風電突發事件專項應急演練正式開幕。演習模擬一艘風電施工船舶突發火災,因火勢無法控制,船方無法完成自救,市海上搜救中心接警後立即協調兩艘消防拖輪進行滅火作業;有2名船上人員在緊急撤離過程中落水,鹽城海事局海巡艇、國家電投和華電重工所屬交通運維船隨即組織搜尋,並成功救起2名落水人員,但1名獲救船員傷勢嚴重,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協調在南洋機場24小時應急待命的海上風電救助直升機將傷員送岸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