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四五」疊加平價時代的臨近,風電產業的發展預期也更加確定!
在「30·60」碳目標指引下,今年秋季,202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0)上,全球400餘家風企聯合發布《風能北京宣言》,提出「十四五」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
「未來年年都是搶裝潮」!風電從業者們可謂是信心滿滿,摩拳擦掌準備好在新的風電黃金年代大展拳腳。
那麼,在還有1個月就到2021年的時間點上,全國各個省份對於風電產業的政策態度如何?在「十四五」期間,給與風電的規劃空間又有多大?
為此,華夏能源網特別整理了河北、山西、廣東、浙江、廣西、河南、四川、雲南等省份近期涉及風電在「十四五」期間的規劃政策,從中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地方政策指向,風電企業的布局機會全在這裡!
海上風電
截止2020年6月底,海上風電累計裝機699萬千瓦。海上風能資源豐富,海上風電是風電未來發展的又一主戰場。沿海地區經濟發達、電力負荷較高,消納能力強,風電年利用小時數較高,東南沿海省份都在爭相發展海上風電產業。
從目前已發布的相關政策消息來看,廣東、浙江、廣西都在強化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開發,互相之間競爭激烈。
目前為止,廣東、浙江、廣西都有明確的海上風電規劃文件出臺,唯有海上風電大省江蘇的風電「十四五」規劃尚未明確。據了解,2019年,江蘇省的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佔全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的71.5%,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國。作為海上風電強省,江蘇在海上風電上的布局與規劃讓人期待。
廣東省: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15GW
9月25日,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門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約佔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形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到2025年,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
在海上風電,重點開展低風速、大容量、抗颱風、防鹽霧風電機組技術攻關,加強主軸承研發製造,提升葉片設計及新材料研發應用,推進風電機組集成、遠距離輸電、新型風機基礎等技術研發。
在海上風電,重點建設陽江海上風電全產業鏈基地,加快粵東海上風電海工、運維、科研及整機組裝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基本建成現已規劃的淺水區項目,開展省域深水區示範項目,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我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
浙江省:預計2025年海上風電裝機達6GW
9月,浙江發改委原副主任、浙江能源局原局長蔡剛在署名文章中表示:目前,浙江省「十四五」專項規劃編制目錄已明確: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列為省級重點專項規劃;省電力發展「十四五」規劃、省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省節能降耗和能源要素配置「十四五」規劃列為省級一般專項規劃;省電網發展「十四五」規劃、省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十四五」規劃列為省級備案專項規劃。一批地方能源規劃、能源企業規劃及能源研究類課題也在同步編制,加上近年發布實施的寧波舟山LNG登陸中心規劃、油氣管線規劃,形成省域「1+6+N」能源規劃體系。
風電方面:要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按照「海上風電+海上牧場+陸上基地」模式,重點在領海海域及毗連區布局海上風電項目,預計2025年裝機達到600萬千瓦。
廣西:到2022年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50萬千瓦以上
9月2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西加快發展向海經濟推動海洋強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
《行動計劃》提出:培育海上風電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可持續開發海上風電資源。培育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立足廣西、面向東協的海上風電產業,以風電開發和配套產業鏈建設為重點,以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和海上風電產業園為核心,帶動風電裝備製造業及海上風電服務業集群發展,逐步形成「雙園三中心」發展布局。重點推進北部灣海上風電示範項目、海上風電和海上牧場試點項目、廣西北部灣海上風電基地、廣西海上風電產業園南寧風電科技園等骨幹項目建設。到2022年,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初步構建,力爭年產風電裝備裝機容量100萬千瓦以上,初步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50萬千瓦以上。
三北地區
從2021年開始,我國陸上風電將率先全面進入平價時代。三北地區(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擁有中國80%的風電資源,在度電成本的倒逼下,該地區風電「復甦」已是大勢所趨,基地型風電建設將是未來風電開發的主流。
2020上半年,風電新增裝機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北、新疆、山東和寧夏五省區,分別為0.71GW、0.65GW、0.50GW、0.49GW和0.40GW。
按照《北京宣言》目標,有相關預測認為,「十四五」期間,「三北」地區每年將貢獻三分之二,即超過30GW的風電裝機量。目前三北地區只有河北、山西發布相關政策。從政策來看,「十四五」期間,河北省規劃風電裝機5.2GW,山西暫時沒有明確裝機量,但政策風向明顯利好。
三北地區是未來風電的主戰場之一,企業要想上馬、加碼風電業務,還要多關注該區域內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發展規劃。
河北省:到2025年風電裝機到達26GW
9月25日,河北省發改委發布《關於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科學有序發展的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指出:到2020年,河北省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080萬千瓦、1700萬千瓦,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到2025年,全省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2600萬千瓦、2000萬千瓦以上。
山西省:納入規劃的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列入一類優先發電範圍
9月29日,山西省能源局印發《全省電力供需平衡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通知表示,堅持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優化能源結構,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參與市場交易,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在電力消費終端的比例,促進可再生能源持續健康發展。
納入規劃的風能、太陽能發電機組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國家及山西省有關新能源發電收購政策規定,安排優先發電量。
該《辦法》自2020年11月1日施行,2025年10月31日失效。
中東南部
我國中東南部地區風資源具有分布廣、密度低、風切變大的特點,隨著風電裝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中東南部風電開發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雖然中東南部各省份尚未明確「十四五」期間風電具體規劃及裝機總量,但作為風電開發「下一個希望的田野」,中東南部被寄以厚望!河南省明確,將重點發展新能源等6大新興產業。
河南省:打造風電裝備應用高地
8月,《河南省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方案指出,做大新興產業。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節能環保6大新興產業。到2022年、2025年,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22%、25%以上。
在新能源領域,發展鋰電池、氫燃料電池等,建設智能電網,打造光伏、風電裝備應用高地。到2022年、2025年,產業規模分別達到1000億元、1500億元。
西南地區
據中電聯統計,2020年上半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123小時,利用小時數較高的地區是雲南(1736小時)和四川(1488小時)。
利用小時數越高,說明設備的使用越充分,每度電中攤銷的固定資產投資越低。在電價相同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回收得更快,開發商在投資時自然也會青睞有加。可見,西南地區也是風電開發的「寶地」。
10月26日,雲南省能源局網站發布《關於雲南省在適宜地區適度開發利用新能源省級遴選企業結果的公告》。根據公告,2020-2021年雲南省規劃的8GW風電裝機已被華能集團、華電集團、大唐集團、國家能投集團、雲南能投集團、國電投集團、長江三峽集團、中廣核集團、協合新能源集團、國開投集團等十家企業「瓜分」。看來各業主開發商們出手也是很迅速,「十四五」時期競爭會非常激烈。而從四川、雲南發布的政策文件看,「蛋糕」也是非常豐厚的。
雲南省:2020-2021年風電規劃裝機8GW
9月30日,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雲南省能源局印發《關於印發雲南省在適宜地區適度開發利用新能源規劃及配套文件的通知》。
通知明確規劃目標:為適應國家平價及低價上網發展趨勢,結合雲南省電力市場化交易實際情況,規劃風電及光伏發電裝機目標為1100萬千瓦,規劃項目應滿足平價、低價上網條件。在雲南省東部及東南部石漠化、喀斯特地形地貌為主的區域,規劃布局以近區消納為目標的風電項目,風電規劃裝機目標為800萬千瓦。
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可實現項目總投資約707億元,其中風電約545億元、光伏117億元。規劃項目年平均上網總電量約252億千瓦時,其中風電211億千瓦時,光伏41億千瓦時。
文件還指出:規劃目標實現後,2025年雲南省綠色能源裝機佔比將提升至85%。
據了解,本規劃建設時期為2020-2021年。
四川省:開展風電基地智能化集中運維
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建設能源網際網路。搭建能源網際網路創新平臺,深化大規模清潔能源送出及併網調控、自然災害預警與應急搶險等技術研究。積極推進流域梯級統籌調度綜合管理,開展風電、光伏基地智能化集中運維。
在「30·60」碳目標指引下,以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前景光明。從已出臺的政策透露出的消息來看,各省市對風電態度積極,各大企業均在迅速搶抓布局。風電產業年增長50GW的目標,在政策和規劃上來看,已打下堅實基礎。「十四五」風電國家規劃及落地情況究竟如何?請持續關注華夏能源網後續報導。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作者:李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