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北」轉戰平原 風電下一個風口已到?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文|劉麗麗

風電場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在大漠戈壁、丘陵高原。其實,隨著技術進步,平原風電的可開發性已經大大提升,一些央企和民企都已經瞄準了這塊風電新藍海。風電場已經悄然進入人口稠密的大平原。

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廖毛雄透露,華能集團規劃到2025年低碳清潔能源佔比要達到總裝機50%以上,華能河南分公司在建風電項目12個合計容量90萬千瓦,將在2020年年底前全部投產。「十四五」期間,華能將進一步加大在河南的清潔能源投資力度,力爭「十四五」末實現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

「十多年前,中東南部每年新增裝機只佔20%,大部分是在「三北」地區建設風電場;但在近三五年,中東南部地區在每年新增裝機中已經超過了60%,總體開始向中東南部轉移。」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平原風電潛力非常大,「中東南部是中國風電發展的下一個希望的田野」。

從被迫南下到發現「甜點」

東北、華北、西北,簡稱「三北」,是中國風電規模化發展最初的根據地。因為那些地區風資源好,風速高,單純從發電效率角度考慮,是最受青睞的。當年的「風電三峽」就在「三北」地區誕生。

但是「三北」地區開發風電的先天不足也是很明顯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本地消納條件不好,需要遠距離輸送。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爆發式增長後,由於電網輸送能力不足、當地消納跟不上,「三北」的風電場出現了大面積的棄風限電,甚至有的地方在某些時期棄風率曾達到30%以上。

對於風電行業來說,那是一段有點沉痛的記憶。

一方面,「三北」的送出消納問題倒逼風電行業尋找新出路,另一方面,風機技術的進步,也讓低風速風資源實現了可利用和有商業價值。風電東進南下成為多方面因素影響下的必然選擇。

「七八年前,我們認為在河南不太可能開發風電,至少平均風速得達到6米/秒以上才具有技術開發的條件」,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近幾年隨著葉輪直徑增大、單位千瓦掃風面積增加、高塔技術的應用、控制策略和智能化的提升以及製造成本的降低、效率的增加,使平原地區、低風速地區也具備了開發條件,這也是近幾年平原地區風電增長很快的原因。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表示,之前對風電的傳統認識是「三北」地區是高風速,中東南部地區是低風速。其實中東南部的低風速地區又可以分為兩類風電場,一類是山地風電場,另一類就是湯陰這樣的平原風電場。

「山地風電場前些年開發得比較多,風資源相對平原要好一些,平原風電場是最近兩年才興起的,」他表示,「根據平原地區風資源高切變的特點,現在已經把塔筒高度從以前的八九十米抬升到了120、140米,甚至150米的塔筒也已經出來了。風機葉輪直徑也不斷加大,來增強風機千瓦掃風面積,獲取風資源的可開發性。」

華能和遠景能源在河南聯合開發了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採用高塔的平原綠色風場——湯陰風電場。平原風電的新技術和商業可行性,甚至新的運營模式和設計理念,都在這個項目中可見端倪。

湯陰風電場一期工程安裝69臺遠景120米高全鋼塔筒、2.X平臺智能風機,裝機容量15.18萬千瓦,2018年12月併網,是全國最具代表性的平原低風速風電場。這個項目設計年平均風速5.62米/秒,從2020年1月1日到8月13日,年平均風速4.83米/秒,發電量2.08億千瓦時,利用小時數1370小時。項目施工完成後,道路、植被已經恢復完好。

田慶軍介紹,湯陰風場的風機是第一代平原風機,當時還無法實現平價,基本上是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來實現其經濟價值。但是,隨著技術不斷的進步和創新,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

他表示,遠景去年推出了第二代平原風機是雙140,140米高的塔筒讓風資源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0.2-0.4米左右/秒,葉輪直徑也到了141米,基本上實現了準平價。「今年已經推出了第三代平原風機,第三代是雙150,150米高的塔筒加上156米的葉輪直徑,完全可以實現平價」。

未來不僅風電全部可以實現平價,而且平價後的收益也很客觀。田慶軍算了一筆帳:如果搭建3.0兆瓦156米葉輪直徑的風機,發電量可以在湯陰現有2.2兆瓦121米高塔筒風機基礎上每年提升800個小時,意味著每年可以做到3000小時以上的發電量,再結合EPC的造價水平,大概是7500元/千瓦單位造價以下,可以做到多少個度電成本呢?全生命周期可以做到0.3元/千瓦時,而河南的標杆上網電價是0.3779元/千瓦時,這意味著風電全生命周期收益率仍然是可以做到7%以上。

「一臺3兆瓦的風機,平價以後每年純利仍然可以接近150萬元」,田慶軍認為,隨著技術不斷創新,新材料、新控制算法的應用會讓未來的風機更加高效。

下一個「風口」

「平原風電潛力非常大,」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介紹,曾經和氣象局做過風資源詳查評估,風資源達到一定水平就具備開發條件,「比如定到風速6米/秒以上是2億千瓦,定到5.5米/秒就具備10億千瓦的開發潛力。」

「中東南部十幾個省,10億千瓦落到地面能夠裝多少?第一說的是落到地面,地面平均風速達到5.5米/秒以上,如這個地區的風速達不到,就不能把面積算進去;第二是把基本農田去除,陡峭的山地、河流、自然保護區、礦區都去除後,保守估計還有10億千瓦的裝機容量,儲量非常大。」他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包括佔地面積越來越小,裝機量肯定會超過10億千瓦,「中東南部風資源上是沒有天花板的,可以提高中東南部能源自給率。」

「很多人誤解說中東南部搞不了風電,沒有地方搞,這是錯誤的認識。德國跟我國中東南部差不多,也沒有『三北』這種集中式的風電,沒有十萬、百萬千瓦大基地項目,都是小規模的分散式風電。98%風電場不會超過5臺,都是5臺以下,這種三五臺的裝機在德國裝了將近6000萬千瓦風電,單位國土面積裝機量是175千瓦/平方公裡。但是我國中東南部裝機密度高的地方才達20千瓦/平方公裡,比人家差10倍以上。」秦海巖認為,中東南部的風電開發潛力非常大。

「中國有500多個縣是平原縣域,初步估算平價以後可供開發的平原風電項目有1億千瓦以上,」田慶軍認為,這為中國風電平價以後的市場開闢了新的藍海。而且,「消納是非常有保證的,不用太過於擔心限電,這給風電開發商提供了更大的舞臺。」

但是,平原地區人口稠密,不像「三北」地區地廣人稀,平原風電場與民眾朝夕相處,如何做到風電場和周邊環境和諧共生,是風電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湯陰風電場嘗試在塔筒上繪製了能表現本地歷史文化元素和山水風景的圖案。「葉片也可以彩繪,塔筒也可以做電子屏,甚至可以顯示天氣預報等。隨著風電行業發展,創新一定會層出不窮。」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這是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華能集團河南分公司總經理助理廖毛雄把當前風電建設理念分為四個層次。「一是能發電。風機豎起來,風一吹能發電即可,至於環保、水保工作,並不關注;二是不破壞。即在能發電的同時,做好環保、水保工作,儘量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目前真正發自內心能做到這一點的,業內並不多見,大部分業主要求施工單位實施環保、水保工作,僅僅是為了通過環保水保驗收;三是不難看。即在能發電、不破壞的基礎上,考慮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問題,做到不難看。四是很漂亮。即不僅僅是不難看的問題,而是將風場本身打造成一道靚麗的風景,做到既是風機、也是風景,既是風場、也是景點。」

「業內已經發生過因為風電場和周邊環境不和諧,被政府要求拆除的事例」,他認為,下一步制約風電發展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技術、經濟因素,「中東南部人口稠密,體現的更多是環境」,「這個問題對風電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是很關鍵的因素,要不然在中東南部發展風電是很困難的事。」

相關焦點

  • 分散式風電優勢顯著 將成行業下一個風口
    分散式風電雖然其總的容量比較小,但可以利用現有已建成的電網進行輸送,有更多的靈活性,進而實現分散風能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就地消納。   相對於傳統的風電模式,分散式風電的優勢顯而易見。   首先,分散式風電靠近負荷中心,易於就近消納,與遠距離輸電要求不同,分散式風電更注重於多點開花,自點向面延伸,其發展對於「棄風」問題的解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平原風電項目在濮陽投產
    全國單體容量最大平原風電項目在濮陽投產 2020-11-26 10:34:58 來源:河南日報 作者:王映 馬鵬宇
  • 風口來了 分散式風電有望「東山再起」
    此次《辦法》的出臺,則從分散式風電的規劃建設、併網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給出了更加細緻的指導,內容較之前出臺的政策更加豐富,被業內人士看作分散式風電的「新風口」。目前,在部分地區,分散式風電項目仍需要交納政府基金及相關附加稅,而分布式光伏項目並無此稅項;此外,分散式風電持續健康發展,還應從加強規劃管理、加強併網管理等方面協同推進。要讓方方面面的積極因素參與到分散式風電的熱潮中,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楊永福說。  商業模式創新或是突破口  「北方找網,南方找風」。
  • 風資源沒有「天花板」 低風速風電能否喚醒風電產業「第二春」
    近兩年來,除了海上風電,平原低風速風電被認為是風電產業下一個「希望的田野」。未來,平原地區低風速風電能否再次打開風電產業增長的空間?低風速風電目前能否實現平價上網?產業發展還存在哪些瓶頸?為了回答以上問題,記者近日對全國首座整場大規模採用高塔的平原風場——湯陰風電場進行了探訪調研。
  • 轉戰火焰山下
    葡北2-75井現場,吊車、卡車、拖車縱橫有序。「再高一點,往右前方移兩米……繼續走,好,慢慢放。」55噸吊車操作室裡,駕駛員武勇在地面指揮的提示下擺動操作手柄,將吊起的野營房準確地落在拖車上。這天,吐哈油田工程技術中心特車服務部要將葡北2-75井的生產設備和生活物資搬遷至兩公裡外的葡北2-64井。從9月到現在,這支隊伍不停地轉戰在火焰山下,玉東、葡北、紅連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 新能源——風口已至
    近期,國際能源署發布《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的報告中預測,全球能源需求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下降5%,石油需求和煤炭使用量都出現大幅下滑,但可再生能源行業持續增長,有望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方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提供全球近40%的電力供應。
  • 遠景能源構建平原風電的生態樣本,湯陰風場發電超2億千瓦
    位於河南安陽的千年古縣湯陰,近日躥紅網絡,這竟與風電有關。作為文化底蘊豐富的「三聖」之鄉,湯陰如今正以風電項目開發為切入點,積極改變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
  • 河南三市爭上風力發電項目 專家質疑風不足(圖)
    據武斌講,方城縣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暖溫帶、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海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五個自然分界線上。方城縣的東北部有一個「缺口」,是因山地沉陷形成的,地質上稱為「地塹」。其形態為東北窄,西南寬,像喇叭狀。是南北氣流進出南陽盆地的走廊,也是著名的「南襄夾道」。因風多風大,自古就被當地人稱為「風口」。
  •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氣候變化影響全球風能資源分布 下世紀風電潛力北減南增 2017-12-18 11:36:41
  • 永濟電機:鐵路系嫡子戰風電
    快公司觀察 記者 繆舢 通過與金風、華銳、東氣等主機廠商的合作,永濟的銷售收入從2000年的四五十萬元,到2010年前9個月的15億元,10年間增長3000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在幕後暗暗發力的,是一家叫永濟新時速的電機廠商(簡稱永濟電機),它為鐵路大功率動車機組提供70%的電機,為石油鑽井電機提供了90%以上的電機,為風電發電機提供近50%的電機。 這個已有40年歷史的老國企,坐落在山西的偏僻的小縣城——永濟縣,隸屬央企中國北車集團,是北車全資二級公司。 永濟電機原來是三線企業。
  • 華能濮陽500兆瓦風電項目全容量併網發電
    11月15日,國內陸上容量最大的平原風電項目----華能濮陽一期500兆瓦風電項目順利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的目標。  據悉,此次併網發電的項目位於河南省濮陽縣,總裝機容量500兆瓦,共安裝200臺2.5兆瓦風機,河南工程公司承建其南部片區三個標段,共計97颱風機基礎主體施工及49颱風機安裝施工項目
  • 南鵬島海上風電送電量已超3200萬度
    南鵬島海上風電送電量已超3200萬度 發布時間: 2020-05-22 11:27:49   來源:陽東發報  作者:
  • 《風能北京宣言》建言風電發展路線圖 2060年風電開發將達30億千瓦
    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每年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是一個非常強烈的市場信號,所有開發企業、製造企業都會按照這個目標制定其發展、投資規劃。  《宣言》提出,全球風能資源技術開發潛力約為當前全球電力需求的40倍,而絕大部分資源尚未開發利用,如中國已開發風能資源不到蘊藏量的5%。
  • 「三元九運」洩露未來二十年下一個「風口」!
    三行九運是銀河系天體的運行,太陽系的九大行星,現在是八大行星,冥王星在2006年被定義為矮行星,但運行規律是沒有改變。木星自轉周期為12年,因此,木星也被稱為歲星,我們平常據說的太歲就是說的木星的影響。土星和木星每隔20年就會在同一條線上相遇,20年就是一運的時間(每運20年)。
  • 智慧型手機之後,下一個風口在哪?
    在每個風口,都會製造一批公司,在大型機時代,火了IBM,在小型機年代,火了DEC,在PC時代,火了Wintel,在智慧型手機時代,火了蘋果、谷歌,那麼下一個時代會出現什麼大事物,誰是下一個風口呢?計算機行業的第一個風口計算機行業最早的需求是軍事需求,計算密碼,計算彈道,科學計算,限於軍事和高科技的專業領域。計算機很貴,用得起的人很少。
  • 一財研選|光伏牛市下個風口到來,N型異質結電池前景看好!
    2019年1月28日目錄►光伏牛市下個風口到來,N型異質結電池前景看好(中信建投)►手機高倍光學變焦來襲,潛望式攝像頭放量在即(國金證券)►海上風電發展勢如破竹,風機市場呈寡頭壟斷格局(浙商證券)►「春季躁動」正在進行時,以往為鑑春節行情可期(策略研究)►百多家公司獲機構密集調研
  • 中國地理小區域——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地處斷裂陷落帶,在100多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時期,寧夏平原是一個浩瀚大湖,滄桑巨變,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平原。現在的寧夏平原,即使年降水量僅僅200毫米左右,蒸發量近2000毫米,但賀蘭山前仍草場廣袤,銀川附近則湖沼遍布,灌溉農業發達,有著「塞上江南」的美稱。下圖為寧夏平原及周邊地區示意圖。(1)解釋寧夏平原從大湖到平原的演變過程。
  • 風電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風電行業應該向何處發力?
    距離陸上風電全面實現平價上網,還剩下4個月。  從零部件生產商,到風機整機廠商,再到風場開發商,一邊在如火如荼的搶裝潮中加快生產進度,一邊已經走到了風電變局的十字路口:今後風電行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風電行業應該向何處發力?
  • 在我國第二大平原「華北平原」中,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哪一個?
    在此範圍內,除去泰山所在的山東丘陵,剩下地勢低平的廣闊區域都屬於華北平原,總面積約為30萬平方千米,是我國人口分布最多的平原,社會經濟十分發達。,氣候類型主要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南部少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南多北少,從而使得區域內河流湖泊數量也呈現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徵,主要的河流水系包括淮河、黃河、海河以及京杭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