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 加速海上風電技術革命—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乘風破浪 加速海上風電技術革命
——記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慶安

 

2019年9月18日晚9點半,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慶安走出研究所大樓,又轉身拍下一張燈火輝煌的正門照片。這一天是他正式回國入職一周年紀念。

從2011年3月留學日本到2018年9月全職回國,李慶安從一名機械工程方向的碩士生成長為海上風電機組設計專家。

第一次同博士生導師、日本風能學會副會長前田太佳夫見面時,教授問他:畢業後有何打算?「回國!」李慶安毫不猶豫地回答。

博士畢業後,為進一步加強對風能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地探索,加之導師極力挽留,李慶安選擇繼續在日本工作。2017年,他順利回國加入工程熱物理所徐建中院士團隊。

「這裡有最好的平臺。」李慶安表示,工程熱物理所的科研條件雖然同日本科研機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擁有國內最好的外場測試和風洞試驗條件以及強大的科研團隊。在研究所和團隊的支持下,他將乘風破浪、繼續前行。

結緣海上風電

2011年3月,正在內蒙古工業大學讀研的李慶安經歷了跌宕起伏的半個月。3月11日,日本福島地震引發的核洩露事件震驚世界,此時的李慶安正準備踏上留學日本的旅程。

當時,他獲得了本校和日本三重大學聯合培養的名額,突發的核洩漏事件差點讓此行作廢。好在三重縣位於日本中部名古屋附近,距離東北部的福島縣有500公裡之遙。幾經考慮,學校決定繼續聯合培養計劃。

3月29日,李慶安順利抵達日本。他回憶,除了超市裡買不到飲用水之外,三重縣一切正常,工作學習也不受影響。當時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日後竟會同福島產生緊密的聯繫。

日本國土面積有限,海上風電發展較早,科研水平較高。尤其是核電站事故之後,福島成為日本海上風電發展的重鎮。日本政府將可再生能源研究院由茨城縣搬到了福島縣,風能研究科也隨同一起搬遷。

2012年,李慶安留在三重大學繼續讀博,從機械工程方向轉到流體力學方向,開始接觸風電機組設計,並作為科研骨幹參與了前田太佳夫主持的日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與制定了日本風電機組設計標準。這其中就有很多位於福島的研究項目。

整個博士期間,在教授的嚴格要求下,李慶安只說日語、看日文文獻、寫日文論文,第二年就在導師推薦下在日本頂級學術會議——日本機械學會上做日文報告。那幾年,他漸漸融入日本社會,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幾乎沒有被當成過外國人。但在內心,他始終惦記著回國。

作為前田太佳夫第一位畢業的博士生,導師對他要求極為嚴格,李慶安的第一篇日文期刊論文寫作頗為痛苦,一度暴瘦。畢業之後,他一發不可收拾,利用積累的大量數據,一年之內就在能源領域國際頂級期刊發表10篇英文論文。

工作之後,他主持了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國家重大課題;2018年入選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人才計劃,成為當年工學領域全球12位受資助人之一;後來拿到日本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實驗室主任職位的內定,但前提必須加入日本國籍,李慶安毫無猶豫地放棄了。

「我肯定是要回國的。」他說。

加速技術革命

一邊是急於歸國的學子,一邊是求賢若渴的院士。李慶安的入職申請很快得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建中的響應。

「沒有技術革命,我國很難從風電大國變成風電強國。」一直是徐建中對我國風電發展的態度。

由於風電存在自然風隨機性強,地域差異性明顯的問題,簡單引進並不能解決問題:外來的風電葉片往往由於跟當地風資源不匹配,效率低下、容易損壞,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若不加快自主研發步伐,勢必制約我國海上風能發展。

在這方面,李慶安掌握的模擬自然風特徵指數試驗裝置技術,將彌補我國自然風自主調節關鍵技術的空白。

在海上風電方面,李慶安也有「絕活」。

數據顯示,我國海岸線長18000多公裡,可開發的海上風資源儲量約是陸上儲量的3倍。世界風能協會認為,中國風能發展潛力位居世界第一。

李慶安表示,海上風資源具有湍流度低和風速相對較高等優點,且資源豐富,但傳統固定式風電機組成本隨海水深度增加急劇上升,將風電機組安裝在浮式平臺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風電場建設「由陸到海、由淺到深、由固定式到浮動式」是必然趨勢。

1972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首次提出浮式風電機組的概念。近年來,歐洲、日本等浮式風電裝備已出現示範樣機或商業運營,而我國還停留在理論研究與模型試驗階段,針對複雜海洋環境下海上浮動式風電機組性能測試和控制策略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因此嚴重製約了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

而這正是李慶安的長項。回國後,他針對我國海上風能特點,立足多場耦合機制和智能控制策略的科學問題,參與了由工信部在2019年立項的國家第一個海上浮式風電項目「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研製」,自主研發了可以模擬我國海況的風電裝備浮式基礎六自由度運動平臺,正致力於解決研發5兆瓦級浮式風電裝備遇到的卡脖子關鍵技術。在多物理場耦合機制方面,在風洞模擬裝備開發基礎上,分析了在風-浪組合擾動下浮式風電裝備動態性能評估和耦合機制影響規律;在控制策略方面,基於直升機葉片旋轉理論,提出了使用於浮式風電的高效周期性變槳控制技術。截止發稿,李慶安回國不到兩年時間,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Applied Energy,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Energy, Renewable Energy等能源領域主流期刊發表 SCI 論文8篇。

奶酪的提示

李慶安1985年出生於孔孟之鄉山東濰坊,父母都是普通農民,父親多年擔任村支書。記憶中,父母對孩子們的教育不太過問,但是姐弟三人成績都很優異。姐姐從山東齊魯工業大學畢業,在濟南安家;哥哥從江蘇大學碩士畢業,留在了江蘇;最小的弟弟李慶安則跑得最遠。

生活中的李慶安愛好美食和旅遊。在日本留學期間,每次在公用廚房做飯,都會吸引不少國外友人前來蹭飯,尤其是燉排骨,他自評「水平很高」。

運動的習慣李慶安則從大學堅持至今。在海軍航空大學4年的軍校生活對他影響很大,除周末外,當時他每天都要長跑15公裡。回到北京工作後,他幾乎每天都去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5公裡,周末「加餐」,跑個10公裡。在日本留學工作期間,李慶安也堅持在健身房運動。

李慶安的指導教師都奉行嚴肅嚴格的日式教育方式,鐮田泰成副教授對學生往往會不留情面的批評,學生被罵哭屬於常態。2012年,為了做風洞試驗,李慶安曾連續半年每天工作18個小時,凌晨四五點才睡,早上9點起床繼續幹活。這期間,由於強烈的文化差異,他一度與副教授產生誤解,甚至想要放棄,後來在教授的調解和鼓勵下最終堅持了下來,並通過後續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贏得了教授的認可和尊重。

每當遇到挫折時,李慶安總會想起高中時讀的一本書《誰動了我的奶酪》。

在這則寓言故事中,兩隻小老鼠和兩小矮人的奶酪突然不見了。結果這4個「人物」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應:一隻小老鼠立刻出發去尋找新的奶酪,第二隻小老鼠頓了一下也開始尋找新奶酪,一個小矮人在抱怨之後接受現實去找奶酪,而另一個則始終怨天尤人、鬱鬱寡歡。

「這提示我們,遇事不要抱怨,而是不斷適應新環境帶來的挑戰。」李慶安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PPT|《海上風電及相關技術趨勢》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6月24日,北京時間15:00-17:00,乘風破浪激揚「創新力量」,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線上活動「走進海上風電」第二期「全球海上風電技術創新之路」成功舉辦。
  • 全球最大海上風電巨無霸定樁臺灣 海上風電競爭加速
    這意味著亞太地區和美國大西洋海岸海上風電,進一步加速進入西門子歌美颯的全球競爭版圖。發力美國和亞太主戰場,全球海上風電競爭加劇西門子歌美颯海上風電亞太區執行總經理Niels Steenberg則表示,雙方一起宣布在中國臺灣地區部署SG 14-222 DD海上風電巨無霸,符合雙方的共同願景,即在亞太地區建立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海上風能中心。
  • 來2019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 聽聽海上風電發展「最強音」
    但我國海上風電領域起步較晚,與國際上先進的海上風電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海上風電建設風險高、難度大、建設經驗不足,海上風電核心技術有待進一步創新,需要各方面積極配合、共同合作,以務實態度推進海上風電產業的進步。 海上風電建設發展要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建設,著重打造高精度、高可靠性技術產業鏈,真正推動海上風電健康發展。
  • 乾貨| 風電裝備變轉速、海上風電技術、高效低風速風電機組技術...
    風電作為新能源的主體部分,正逐漸由替代能源轉變為主體能源,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我國能源戰略與強國戰略的重要內容。   目前,為加快搶佔全球風電技術制高點,填補我國風電領域空白,推動我國風電行業技術進步和風電裝備製造品質的提升,因此迫切需要研製開發相關技術與系統。
  • 英國政府大力支持浮式海上風電技術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年來,浮式海上風電項目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英國作為全球最早開發海上風電的國家之一,已開始為2021年新一輪海上風電招標引入浮式技術鋪平道路。根據現有規定,英國海上風電招標時,政府資金通常被分為兩種用途,一是用於現存成熟技術,一是用於「不太成熟」的新興技術。在過去的十年裡,海上風電作為新興技術得到了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一招標體制也已將英國海上風電成本推至無補貼水平。
  •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逐步縮小
    「我國與歐洲海上風電技術差距正在逐步縮小,海上風電機組單機容量正在逐步提高。大兆瓦機組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目前有些企業已經開始研究15兆瓦的風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7月19日,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暨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說。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3D混凝土錨等8項新技術在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比賽中脫穎而出!
    ——歐洲海上風電去年9月,本號曾報導英國碳信託浮式風電聯合產業項目(Carbon Trust's Floating Wind Joint Industry Project )發起了一項「漂浮式風電技術加速競賽」活動(漂浮式海上風電商業化還缺什麼?
  • 舒印彪委員: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來源:科技日報代表委員議國是「近年來,我國將海上風電作為東部沿海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戰場,到2019年底,累計併網裝機容量593萬千瓦,佔全球的21%,僅次於英國、德國,位居世界第三位。」本次全國兩會上,海上風電發展,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關注的焦點議題。如何抓住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這一新的歷史機遇?舒印彪提出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機器人將開啟海上風電運維新時代!歐洲建立首個海上風電運維機器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據外媒報導,EDP(葡萄牙最大的發、輸、配一體化企業)將為葡萄牙海上機器人測試中心提供支持。(關於EDP,相關新聞請點擊:三峽集團全盤收購全球第四大風電公司計劃受阻!)據悉,該項目是葡萄牙的Viana do Castelo海岸為海洋機器人建立一個實時測試中心的項目的一部分,該中心用於海上風力發電部門,將驗證機器人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進行海上風力基礎設施的評估和維護的解決方案,旨在幫助降低能源成本。
  • 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九成風電運維船出自南通 以...
    今天上午,中國(南通)海上風電安裝船與運維船技術高峰論壇在我市舉行,來自中廣核、瓦錫蘭、中船等企業嘉賓,帶來了風電安裝與運維行業前沿最新理念、裝備以及行業發展思考。海上風電運維船是海上風電施工人員通勤、轉運、居住時使用的船舶。南通作為中國重要的「船谷」,風電運維船也伴隨著近海風電的開發蓬勃發展,如今我市擁有風電運維船企業40多家,是我國最主要的風電運維船基地。像啟東的南通風電運維海工公司,就是國內這一領域的「拓荒者」之一。
  • 裝機量奪冠全球 海上風電造價成本大漲
    「搶裝潮」已造成當前國內風電市場關鍵裝備及服務的價格猛漲。據江蘇省電力行業協會統計,截至目前,江蘇海上風電項目平均造價較去年上漲了1000-2000元/千瓦,部分設備及施工費用漲幅高達30%以上,推動開發成本驟增。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Orsted加速建設臺灣海上風電項目陸上工程
    國際新能源網訊:近日,丹麥開發商Orsted表示,正在加速建設臺灣900MW Greater Changhua 1和2a海上風電綜合項目的陸上工程。SEC副總裁Tom Cheng表示,這是該公司第二個海上風電項目。該項目的質量健康安全環境(QHSE)標準遠遠高於臺灣其他建築工程。
  • 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落戶鹽城 - 中國能源報-人民網
    本報訊  9月6日,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在江蘇省鹽城市正式成立。  據悉,華能海上風電技術研發中心的成立,將為全國海上風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技術支撐及示範引領作用。研發中心是以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海上風電設計、製造、施工及運維技術體系為抓手,逐步構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家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努力形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上風電研發中心。該中心將以華能技術力量為主體,由華能江蘇分公司和華能清潔能源研究院牽頭,聯合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江蘇省電力設計院、鹽城工學院、西安熱工院、南瑞集團、遠景能源、金風科技、中國海裝等單位組成技術創新聯盟。
  • 海上風電怎樣邁向深水遠海?關鍵要有這項併網技術
    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已成為我國深入推進能源轉型、促進大氣汙染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海上風電起步晚、發展快。據預測,2023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突破千萬千瓦,市場發展前景巨大。如何實現大容量遠海風電跨海輸送和安全可靠併網,是電力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技術難題。
  • 「十四五」海上風電「風向」在哪兒?
    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項目機組全部併網以來,經過10年的發展,海上風電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如今,我國近海海上風電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趨勢將呈現出電價補貼退坡、深遠海開發、海洋綜合利用三大特點。
  • 易躍春:中國海上風電「十四五」發展研究規劃( 完整PPT)
    「十四五」時期,在新的政策形勢下,近海海上風電應通過項目優化布局、技術快速迭代進步、發展模式和政策創新等,加快推進布局優化與成本快速降低,力爭近海海域實現新增併網容量800~1000萬千瓦。關於「能源島」的設想,易躍春認為,目前需要先示範推進技術成熟,再優化促進成本降低,最終推進規模化發展應用。「十四五」期間先做好規劃論證工作,爭取「十四五」末期開工,「十五五」建成。
  • 舒印彪:加快高壓直流海底電纜等海上風電核心技術部件研發
    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華能集團董事長舒印彪在本次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要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問題,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舒印彪建議,進一步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 廣東將扶持海上風電發展
    本報訊 廣東省昨日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計劃提到,爭取國家支持建設專屬經濟區近海深水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出臺省扶持海上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爭取2025年前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平價上網,到2025年底累計投產海上風電約15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