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 發表於 2019-11-25 11:02:02
在人工智慧(AI)最熱門的當下,其技術、產業落地、人才培養方面都面臨著哪些問題?前天和昨天在南京大學舉行的「南京論壇 2019」上,眾多專家展開對話,為亞太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提供學術新見、理論前瞻和決策支持,為地方及區域的經濟增長、科技進步、文明永續貢獻智慧。
人工智慧技術上面臨多重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鄭志明說,目前人工智慧的主要來源是數學。比如機器學習運用的各種算法包括:線性代數、矩陣、統計學……各種算法之間是什麼關係,是否具有特一特徵或者規律?「物理世界中的數學表達面對的一定是複雜系統,即其基本特徵是非線性。」他強調,人工智慧不能只停留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的研究上,必須要進行重大理論創新,要突破線性統計的方法。
人工智慧到底能賦能多遠?功耗是一個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毛軍發認為,阿爾法狗雖然下贏了世界圍棋冠軍,但機器下圍棋的能耗是人的1萬倍。
「AI的邊界在哪裡?隨著深度學習的發展,AI的感知能力已經很『強悍』了,尤其是語音和視覺技術,但除了自己看到的,AI還要學會推理,適應變化的世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在處理不確定性的問題,以及預判未來存在的可能性方面,目前機器學習做得還不夠好。
他還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機器開始產生數據。2020年以後,將有近500億臺設備連入網際網路,AI處理機器產生的數據有10多億的參數,數據的質變會提升在計算方面多樣性的要求,「人工智慧產業,不僅要用到人工智慧的算法,要用到硬體,也需要通訊技術,包括存儲技術、晶片技術等,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體系。」
全國AI總產業規模增長飛速
與會專家介紹,我國AI產業增速非常快。北京醫院院長辦公室主任葉鵬說,2018年年底,全國31個省份當中有19個已經發布了AI總體規劃,2020年,AI總體的產業規劃預計達到4000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藝賽旗副總裁胡立軍用公司研發的機器人舉例說,過去自動化是讓機器人替代人的部分勞動,而如今它需要嫁接更多的能力和應用場景。「未來整個產業做的事情,全部交給機器人去做,這樣才能從自動化走向人工智慧。」另外,機器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我們害怕他犯錯,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是應用的另一個挑戰。
宋繼強表示,AI從技術升級邁向產業升級,除了人工智慧的能力提升以外,還需要構建一個健康的行業生態環境。
曠視科技南京研究院主任魏秀參博士說,「大家都知道AI落地不易,未來比較有前景的,要真正圍繞場景去做。」目前我們很多人不懂新場景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只有圍繞新場景去做AI的落地嘗試,才是有前景的,各行各業都需要一套AI的完整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算法。
AI人才缺口超過100萬
與會專家介紹,根據教育部截止到2019年3月的統計,我國有31所高校開設人工智慧學院,24所高校設有人工智慧研究院,35所高校有教育部批的人工智慧專業。
「我國人工智慧方面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應用方面,基礎理論晶片、工具系統方面的人才遠遠低於頂尖國家。此外,我國人工智慧缺乏深度融合,複合型人才比較欠缺。」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慧學院蘭旭光教授介紹,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國外的人工智慧專家,很多來自本科或者碩士都是畢業於計算機、認知心理學、數學、心理學,「推動人工智慧歷史發展的重要推手大部分來自交叉學科,預示著我們的人工智慧專業不能僅靠數學,也不能僅靠認知。」
據介紹,AI人才缺口超過100萬。「我們需要既懂技術、懂產品、懂銷售又懂商務的AI人才,其中最缺的是懂技術的人才。」京東易津鋒博士說。
人工智慧人才缺,師資也缺。專家介紹,部分高校於是採取到國外聘請老師、高校之間進行合作互聘課程老師、和企業進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
「AI的技術發展非常快,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的發展,每天都有幾百篇新的論文被上傳。」易津鋒希望,作為AI的從業者,還必須會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