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20年全球財富管理論壇」在北京召開。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副總裁朱民在會上表示,科技和數位化轉型的大潮正在到來,所有人、企業和國家都別無選擇,這是生死之變,要麼跟上要麼淘汰。
疫情正在深刻地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金融市場巨大波動,國際政治生態惡化,但是所有的東西攏在一起,受疫情衝擊最大的是科技。
疫情推進了全球科技創新,疫情也推動中國進一步走向一個全球科技引領的高峰,所以科技和數位化轉型的大潮是一個了不得的事情,正在到來。
和以前所有的事情不一樣,以前當變革來的時候你可以選擇是擁抱它還是不擁抱它;但是,當科技和數位化轉型到來的時候,所有的人、所有的企業、所有的國家別無選擇,只有跟著科技和數位化潮流,這是生死之變,要麼跟上這個潮流,要麼被淘汰。
推動全球科技大潮的力量
全球科技大潮正在到來,有以下幾個推力:
第一,疫情在推進無接觸新生態,如網上教育、網上辦公、網上生活,所有的這一切在後疫情時代都會延續,我們回不到過去。疫情對科技的加速作用了不得。
第二,經濟的主導力量是科技公司,美國的股市發展得好主要是因為科技公司,把科技公司拿掉美國的股市就不行,美國的科技大公司發展很好,非科技公司都不行,全世界現在都出現這個問題,所以科技變成了未來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第三,我們正處於一個科技大規模轉換和實現的曲線的拐點。
這幾個推力加在一起,這個大潮正在到來,而你、我別無選擇。
我們未來要發展的是什麼
疫情催生了一系列新生態。物資調配,武漢開始時非常困難,引進科技立即見效。在線醫療、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新的生態發展很快。中國的企業非常了不得,看到機遇就上,所以我們觀察到一些新的生態、新的狀態、新的企業發展起來,在數字營銷、衛生、公共管理、教育等領域,甚至買房、買車都開始在網上進行,以後這些會變成常態,因為引入了AR、VR以後,消費者在網上買東西和在商場買東西的體驗幾乎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現在用模型可以做到,把買服裝的退貨率從30%—50%,通過AR、VR的服務降到5%—10%。所以這個生態很厲害,中國的企業走得非常快。
從全世界來說,我們所處的這個競爭的階段,嚴格來說還是處於4G和智慧型手機階段,我們正從這個階段走向全面的5G和雲階段,我們已經開始進入。但是我們未來要發展的是什麼?是物聯網和區塊鏈。所以中國的國家戰略就是利用全面實行走進5G和雲的時候,提前合併跨越到工業網際網路和區塊鏈階段,這個就是全球現在的科技制高點。
為什麼我們說科技主導?10年以前,最大的十家公司主要是能源和金融,只有一家是科技公司。現在,全球最大的十家公司裡面有兩家金融公司、一家超大型的能源公司,另外七家是科技公司。不用再過10年,再過5年,前十家企業一定全部是科技公司。這就是經濟和金融市場反映的科技變化,走得非常快,中國在這幾年趕超很厲害,我們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論文發表量已經遠遠領先其他國家,幾乎和美國並肩;全球20家最好的人工智慧企業中,美國佔八家、中國有七家,而且中國七家裡面還沒有包括阿里和騰訊。所以中國在這方面的趕超位於前列。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看到,我們在基礎、核心、「卡脖子」技術上還有很多不足。例如,光伏面板,中國在全世界有50%的市場份額,我們做了調查,15%的技術在國外;高鐵,在國內是100%的市場份額,核心技術還是有10%在國外;半導體技術90%在國外。
數字流是新基建的核心
國家戰略在疫情中通過宏觀刺激政策推動新基建和科技的發展,新基建的核心就是在傳統的物流和人流當中加一個數字流,通過人流、物流、數字流產生產業流和資金流,變成價值流,數字流是新基建的核心。
有了新基建這個數字流的基礎設施核心以後,我們第一次看到了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可以完全自如地交融。這是人類到現在第一次實現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幾乎無縫的轉移,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我們不需要人的幹預,因為機器學習,這是一個自動生成和迭代的過程。
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以數據為中心,國家戰略第一件事,就是加快5G的基站建設。我們用5年完成了4G,現在有350萬個4G基站,佔全球4G基站的52%,我們本來會用5年的時間繼續把5G的基站做完,現在看是要提前完成,今年目標是建60萬個5G基站,現在我們已經建了60萬個。我們現在已經有5500萬的5G用戶。
如果5G做完了做什麼?網際網路。5G只是基礎,5G是為社會和工業服務的,所以5G的落地是網際網路。我們的網際網路做了5年,按照國家的計劃,2020年本來就是網際網路的一個大年,所以今年經過改造,我們工業網際網路的節點會超過美國。我們會建10萬個工業APP,10萬個工業APP意味著什麼?就是把我們全部生產的設備連到APP上去。
我在三一重工調查時,看到三一重工現在出來的設備全部上APP。重型設備上網是了不得的事情,安全性、效率完全提高,這後面是什麼?機器自己和自己對話協同工作,這是一個機械的世界,這世界真的變了。所以工業網際網路現在真的發展非常快,因為中國是一個製造業大國。
所以這個核心理念是什麼?核心理念就是國家建一個基礎設施的樞紐:大數據、人工智慧、算例、5G和雲這個大核心。這個核心讓我回憶起1993年美國建立的一個《信息高速公路法》,這個法案極大推動了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發展,包括蘋果、谷歌等等。我們也要用更高的技術水準建立一個信息科技樞紐。在這個樞紐的右端讓所有的科技企業向樞紐靠攏,為它們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成為這個樞紐的一部分;在左邊讓所有城市的市長和區長,在樞紐上做平臺落地和數位化轉型。樞紐建設兩邊靠攏起來,很難想像未來會怎麼樣,世界可能就會因這個樞紐而從根本上改變。
這個樞紐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它可以變成三個具體的基建並拉動科技。第一是「雲基建」,雲服務及數據中心;第二是「管基建」,各種各樣的基建,比如通訊衛星;第三是「端基建」,手機是端,汽車是端,人臉識別是端,交通是端,所以「端基建」又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範圍。這三種基建組成一個具體的樞紐,所以這個樞紐是可以落成三大基礎設施的基建,變成GDP的增長,變成價值。
疫情以後科技發展的新方向,是經濟驅動從土地和建築業走向數據和雲,共享經濟會走向無技術社會經濟。以數字辦公為例,我們現在探討的所謂數位化辦公模式不只是一個距離問題。第一是距離,第二是移動,第三是自動化。比如說在會場系統到位的時候,我們能夠知道大家的氣氛是什麼,情緒是什麼,討論的內容是什麼,可以迅速進入政府的決策系統,變成我們的目標,變成我們的財務,轉換成全部的數據,這就是智能化。
中國是製造業大國,但是我們機械人的比例很低。我們每一萬個機器中,自動化機械人只有28個,韓國有528個。我們預測機械人的產業和行業在未來有極其大的發展。機械人的世界會越來越豐富,服務機械人會大規模發展起來,因為我們都需要服務。
新的小區模式
疫情也引發了新一輪的關於政府治理的討論。疫情中,我們在武漢迅速看到治理的重要性,從小區管理,上升為政府治理、上升為國家政治治理。我們看到新的小區模式。以前的小區,物業只是提供服務,現在做新的模式,物業新的經營方式:To O是物業,To C是業主,To G是政府。政府為什麼也介入?因為政府有安全保障、有監管、有各種各樣的服務,這是治理的一部分。物業管理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數位化政府治理有了真正的落腳石。未來物業公司的估值將高過房地產公司,因為房地產公司建完房子就沒事了,物業可以服務業主很多年,是一個延續的過程,而且無數的增加值流量可以進去。增加值現在有了入口,這個世界變了。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過程中開始出現了智慧杆這個概念。智慧杆是把通訊、環境監測、信息發布、能源、公共安全、智慧交通等所有東西都集中在一個杆上。智慧杆設立以後,社會治安好了很多,因為5G、雲和大數據接觸,對人流和人的分析能力大大提高。我們已經在深圳試點,這已經不是夢想,一個智慧杆幾乎可以把現在所有的探頭全部替代,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當我們把所有的政策和我們看到的事情攏起來觀察就能體會到,國家的戰略核心理念是什麼?數字流。數字流具體的體驗是什麼?流量。中國今天的人均流量每個月是9GB,比OECD(經合組織)的6GB高50%。我們預測10年以後中國人均流量GB會增長10倍,達到100GB,OECD國家將達到50GB。因為數字經濟下,未來所有一切都是流量。流量的反面是物聯網,具體的落實是非常實際的,就是看我們有多少物能連起來,中國今天是10億的物連起來,和OECD是差不多的。我們預測10年以後中國的物聯網可以達到100億的規模,OECD大概是50億,中國同樣是OECD國家的1倍或者2倍。手機是什麼規模?中國現在智慧型手機也就是5億多部,物是千億級的,所以,我們10年以後在流量上如果能達到100億的單位,這個社會就全部連起來了。或許,你家裡的花盆可能還連不起來,但是,冰箱、空調、燈等都是可以連起來的。
流量為基礎,基礎設施的構建讓所有的企業從市場的角度,圍繞市場基礎設施找方案落地。歸根結底把流量做上去,流量做上去這個世界就根本地改變了,所有人都可以用流量進行創新,所以中國將從一個製造大國走向一個創新大國,這會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編輯:解軼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