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美股訊 隨著蘋果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開始涉足消費金融領域,華爾街突然意識到來自矽谷的一種無法忽視的威脅。科技巨頭們將需要有人來處理關鍵而複雜的銀行業務。而對於銀行業來說,要麼打敗他們,要麼加入他們。
華爾街淪為矽谷的配角
上個月,蘋果公司宣布了一項引人注目的重大聲明,宣布將與高盛聯手推出信用卡業務。但在3月25日的產品發布會上,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在臺上侃侃而談,將他們的努力稱為「50年來信用卡體驗的最重大變化」。而高盛CEO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卻沒有出現在加州庫比蒂諾的舞臺上,他與其他旁觀者站在人群中為庫克鼓掌,這家擁有150年歷史的華爾街銀行最終只淪落為PPT中的一個腳註。
CNBC指出,大銀行可能不得不習慣配角的身份。隨著科技巨頭開始涉足消費金融領域,銀行業面臨著兩難境地:要麼退居二線,要麼失去與擁有數億客戶的科技巨頭的寶貴合作夥伴關係。
貝恩銀行業諮詢師傑拉德-杜託伊特(Gerard du Toit)表示:「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非常清楚來自大型科技公司的威脅。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他們不喜歡,但如果科技公司將成為他們的一個重要分銷來源,他們還能做什麼?」
麥肯錫稱,北美金融業面臨的風險高達1.35萬億美元營收的40%,這些營收可能流向亞馬遜等科技公司,或因價格競爭而流失。這家諮詢公司表示,對急於建立合作關係的銀行來說,風險在於科技公司將在這些交易中擁有客戶關係和品牌,從而保持這種關係中最賺錢的部分。
亞馬遜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等科技巨頭已採取措施,在小企業貸款和支付等領域蠶食銀行的地盤。這是因為他們需要推動新的垂直領域的收入增長,並加強對現有業務的控制。
同時,美國大型科技公司也在為一場全球大戰做準備:阿里巴巴(美股BABA)和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憑藉其行動支付應用程式,已經成為支付和投資領域的巨頭。
由高盛和萬事達支持的蘋果信用卡與Apple Pay兼容。Apple Pay是蘋果的一個應用程式,用戶可以用其支付。這一功能對蘋果越來越重要,因為它依賴服務收入來抵消iPhone銷售增長放緩的影響。
與此同時,谷歌也有Google Pay,用戶可以用其在應用商店購買商品,或者在安卓設備上點擊支付。Facebook允許用戶在某些市場通過其Messenger功能進行支付,據報導,該公司也在研究一種使用加密貨幣的方式,以便通過WhatsApp進行支付。
杜託伊特表示,谷歌和Facebook似乎正在進入支付領域,以便讓客戶更容易完成基於廣告的購買。例如,Facebook通過Instagram提供了一項功能,允許用戶在應用程式內部直接購買產品。杜託伊特表示,此類交易的數據可以很有價值地向廣告商證明,它是有效的,而且客戶確實購買了一些東西。
亞馬遜有一個小企業貸款部門,已經為其電子商務平臺上的2萬多家商戶提供了30多億美元的貸款。它有一種類似借記卡的產品,名為Amazon Cash,允許用戶將錢放入亞馬遜錢包,無需信用卡就可以在線購物。還有Amazon Pay,它讓消費者無需重新加載信用卡信息就可以在其他網站上購物。
杜託伊特表示,亞馬遜的策略似乎旨在建立一個閉環系統,並裁掉另一個中間人。
這位貝恩諮詢師表示:「購買時無需支付交易費用,這將節省大量成本,這將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且它開始深化亞馬遜與客戶的關係,實現銷售任何你可能想在網上購買的東西的使命。」
矽谷:我們不想成為銀行
儘管美國科技巨頭紛紛進軍金融服務領域,但它們並沒有成為銀行,部分原因是銀行和商業之間的歷史性的行業障礙。自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出臺以來,一家從事商業活動的公司不能同時成為一家銀行,因為監管機構擔心,一家混合企業會向自己發放不負責任的貸款,或不公平地拒絕競爭對手的貸款。
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用了近10年的時間試圖通過建立自己的銀行來打破這一障礙。但無論是試圖收購一家當地銀行,還是申請自己的執照,每次都被監管機構、說客、議員和監管機構組成的團體阻撓。最終它在2007年放棄了申請執照。
金融創新Now的執行董事布賴恩-彼得斯(Brian Peters)說,「我們不想成為銀行。」該組織由亞馬遜、蘋果和谷歌等公司組成,倡導電子商務技術。「我們對待這些客戶的方式與我們作為科技公司對待客戶的方式是一樣的,我們與我們的金融合作夥伴盡我們最大的努力。」
CNBC表示,在美國,即使是建立夥伴關係的途徑也可能很複雜,因為美國的監管很嚴格。據報導,亞馬遜正尋求與摩根大通合作推出支票帳戶,這將使這家電子商務公司獲得更多的客戶數據,並使其能夠避免一些交易費用。但據《華爾街日報》今年1月的一篇報導,監管問題讓這個項目變得更加複雜。《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目前尚不清楚亞馬遜是否會與摩根大通或任何其他銀行合作。
儘管如此,這種夥伴關係模式對雙方都是互利共贏的。Capital One Financial聯合創始人兼風險投資公司QED Investors合伙人奈傑爾-莫裡斯(Nigel Morris)表示:「銀行在理解財政部管理、合規和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具有獨特的技能。」這些領域可能是大型科技公司難以匹敵的。與此同時,他補充稱,科技公司「有獨特的能力吸引客戶,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並銷售客戶喜愛的創新產品。」
這並不意味著銀行高管不把科技巨頭視為威脅。美國銀行首席執行長布萊恩-莫伊尼漢(Brian Moynihan)在本月的一次銀行業會議上被問及有關Apple Card的問題時表示,他擔心受到被幹擾的風險。
莫伊尼漢告訴CNBC:「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威脅。我每天早上醒來都會懷疑有誰在試圖消滅我們。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應對這些威脅。」
銀行業並沒有停滯不前。2015年,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在其年度股東信中警告稱,「矽谷正在到來」,試圖搶走整個行業的飯碗。
因此,在過去幾年裡,大銀行一直準備後發制人,它們建立了自己的應用程式,重組了技術人員,以便更快地進行創新,並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通過提供自己的技術解決方案,銀行希望外部人士——無論是亞馬遜這樣的大型科技公司,還是Square這樣的金融科技新貴——不會撬走它們的客戶。
去年,摩根大通推出了YouInvest,它是對免費交易應用程式Robinhood的回應。據CNBC本月報導,花旗集團和其他銀行已經發布了數字銀行應用程式,美國銀行計劃在秋季推出一款名為Life Plan的理財顧問軟體。
通過這些舉措表明,傳統銀行意識到,在這個行業間界限日益模糊的時代,每個人都是競爭對手。
與銀行相比,亞馬遜和其他科技公司至少有一個明顯的優勢:客戶更喜歡使用他們的產品。
基於所謂的「淨推廣分數」的排名顯示,消費者更喜歡亞馬遜而不是銀行。貝恩今年9月的一份報告顯示,亞馬遜在衡量用戶推薦一家公司服務的可能性方面得分為47分。全國性銀行得分18分,而地區性銀行得分31分。
亞馬遜的顧客可能對矽谷向華爾街的入侵持開放態度。貝恩諮詢公司在2018年詢問了6000名美國消費者,如果亞馬遜推出了一個免費的在線銀行帳戶,所有亞馬遜購買的商品都能獲得2%的現金返還,他們是否會註冊試用這個帳戶。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表示同意。
「當大型科技公司選擇進入銀行業時,它們已經擁有了品牌聲譽和分銷渠道,」哈佛商學院高級研究員、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前局長卡倫-米爾斯(Karen Mills)表示,「客戶已經證明,他們會湧向給他們提供更好體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