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哥譚》:在黑暗探索光明的人,要麼失敗,要麼成為黑暗

2020-12-05 閒說漫威

有這樣一個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問題的根本在於,蝙蝠俠的出現,是否能夠讓腐朽的哥譚轉變!

持有「蝙蝠俠是哥譚守護騎士」觀點的人認為:蝙蝠俠的出現,不僅成為了哥譚犯罪分子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並且還像一枚掉落草堆的火星,將哥譚城市中的善良點燃;

而持有「蝙蝠俠是哥譚的守墓人」觀點的人認為:哥譚根本的問題在於階級固化,導致的哥譚高層內部的腐朽,虛假繁榮所粉飾的太平盛世,不過是給一具長滿了蛆蟲的屍體蓋上的華袍。蝙蝠俠的出現,不過是給這具長滿蛆蟲的屍體,噴上了一層香水,好掩蓋裡面的腐臭罷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了解哥譚市的起源、以及在蝙蝠俠登場之前的哥譚說起。也就是今天要說到的美劇《哥譚》!

哥譚市與紐約市

作為一個與蝙蝠俠對標的虛構城市,哥譚並不是從蝙蝠俠漫畫一開始就存在的。

一開始蝙蝠俠活動範圍的設定是在紐約市中,但是為了增加來自不同城市漫畫讀者的認同感,創作者比爾芬格,決定創造一個真實而又虛構的城市。

起初,比爾芬格想用「公民市」來代替紐約,這個高度普世的命名,能夠讓所有漫畫讀者都對這個城市有著認同感——只要你是合法公民,就能有這樣的代入感。

但是又結合到蝙蝠俠所在的「紐約市」濱海,並且還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並不能真正起到普世認同,於是又有了「海濱市「和」首都市「的稱號。

但是最後,在電話本上看到「哥譚珠寶商「店鋪的名稱,覺得「意頭」很好,就決定使用這個名字。

並且,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哥譚(Gotham )」還有傻子居住的村落的意思,同時「傻子村」在當時也是紐約的綽號之一。

於是,在1940年12月的DC漫畫《蝙蝠俠》第四期中,以紐約市為原型的「哥譚市」就正式與蝙蝠俠掛鈎。

並且,隨著蝙蝠俠這個IP的名氣在全世界的名氣越來越大,哥譚這個犯罪城市也開始走進人們的眼中。

哥譚市的問題,與紐約市的發展

誕生於1935年5月的蝙蝠俠,代表了當時美國遭遇經濟蕭條,社會階級矛盾惡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美國人民籠罩在戰爭之下的恐懼,最直接的以暴制暴的想法。

而哥譚作為「紐約」的虛擬化,自然也是有著當時紐約所具有的問題。

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輝煌並非一蹴而就,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很多問題。

尤其是在1904——1950年這段期間,國際環境動蕩,國際經濟低迷,社會秩序不穩定,紐約在當時基本上是哥譚的具象化城市。

貧富差距大,階級固化,正是當時紐約所面臨的問題。

漫畫的貓頭鷹法庭,就是誕生於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貓頭鷹法庭是由哥譚市中眾多歷史悠久的名門望族所構成。

這一個觸手涉及到哥譚方方面面的黑暗組織,控制了哥譚的經濟命脈。就和紐約當年,在城市的發展下,越過政府,以金融、大都會等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匯聚成為一隻「有形的手「來取代了」無形的手「。

在這次的經濟轉型中,直接導致了以製造、出版印刷、食品加工等等為主導的失業人員超百萬之多。

要知道,在1910年期間,紐約人口數量也不過才400多萬人。

而在這樣動蕩的社會環境下,紐約迎來了建市以來,社會問題最大並且也是最多的年代。尤其是紐約還是當時非裔美國人最喜歡的移民城市。

於是,種族問題加上社會問題,導致了紐約迎來了建成以來,犯罪率的最強的高峰期!

沒有出路的社會環境,以及根植於體質的罪惡城市,才是蝙蝠俠真正的敵人,同時也是各種犯罪分子的滋生的溫床。

美劇《哥譚》:在黑夜中探索光明的人,要麼成為光明被黑暗籠罩,失去光明,要麼就直接成為黑暗的一份子

同樣是生長在哥譚中,為什麼有的人走投無路,成為了犯罪分子,而有的人選擇成了俠盜,而布魯斯則是選擇成為了蝙蝠俠?

在漫畫和電影中,我們已經見識過蝙蝠俠和哥譚反派的行為和選擇,但是,在這之前,他們究竟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悲慘,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日後的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

蝙蝠俠不是一天練成的,哥譚的罪惡也不是某天就突然出現的。

哥譚的罪惡,最早可以追溯到哥譚建立,在以四大家族為基石建市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劇中的四大家族和漫畫有出入)。

可以說,哥譚自建立起,就自帶罪惡基因。

在哥譚的,就是籠罩在哥譚上空的貓頭鷹法庭,在這之下,就是公認的「哥譚之王」法爾科內,再往下就是臣服再法爾科內的三大黑幫,再往下就是哥譚的市長和警局,最底層的就是一些零散的犯罪分子。

從上至下,哥譚都瀰漫著一股墮落腐朽的氣息,即使是被認為光明的韋恩家族,在託馬斯韋恩的光明之下,也都藏著他看不到的蠅營狗苟,甚至阿卡姆直接成為了他死亡的導火索!

在這樣的大染缸城市之下,又是否存在熱血青年?

有!

在哥譚警局中,曾經有很多個要立志改變哥譚的人,他們選擇成為哥譚的警察,要為哥譚的法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起碼,年輕的哈維也這麼想過。

作為一部經典的美劇,在熱血主角的身邊,總是會安排一個「飲冰十年,熱血已涼」的老大叔。而在《哥譚》中,熱血戈登的身邊,就是酒鬼哈維。

對比年輕剛踏入哥譚警局的戈登,哈維作為一名老同志,上到黑幫大姐大費什,下到街邊流氓,他都有關係。而哈維,看起來一副圓滑世故,對待工作愛答不理的表現,實質上是對哥譚深深的失望。

當周圍的戰友都失去了加入警局,維持法治的初心,也許你能夠忍受堅持的孤獨,成為黑夜的一枚火光,靜候黎明的到來。

但是當他們都齊心合力地將你變成他們一樣的人的時候,當身為警務人員身上背負著「案底」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哥譚的警務人員,這時候,法治這兩個字還純粹嗎?

你要執法?就先把自己拷了吧!

在整部哥譚中,哈維的改編是相當成功的,相比起在前三季中顯得有些臉譜和絕對正義的戈登來說,哈維的塑造,顯然就是千千萬萬個哥譚人所面對的現實,以及無奈。

甚至,哈維的身上,隱隱帶著漫畫中蝙蝠俠的氣息:無法被消滅的罪惡,和堅決與這種罪惡抗爭到底的頑強精神!

而無奈的是,哈維終究不是蝙蝠俠,他沒有支撐他獨善其身的經濟能力,也沒有支撐他內心正義感的信念。

所以他看到撞了幾次南牆,卻依舊堅持自己內心正義的戈登,才回那麼地憤怒咆哮:你怎麼可能戰勝罪惡?要知道,你也是罪惡的一份子啊!

與其說,哈維是在怒罵戈登,倒不如說他在罵自己。

在哥譚中,光與暗的分界線已經十分模糊,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一切都是實力說了算。

也因此有人說,哥譚在,罪惡在!罪惡不止,小丑不死!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看到這裡,你不禁會問,設身處地地想一下,自己是否能夠獨善其身,還是隨波逐流?

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那些走投無路的反派

現實中的「哥譚」紐約市,由於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也因此騰飛,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而隨著經濟的復甦,社會問題等等也是隨之減少。

但是故事中的「紐約」哥譚市,由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獨立,哥譚本身自成體系,問題自然也就是內部發生內部解決了。

在沒有外來經濟和力量的幹涉下,哥譚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上層階級利益共生,牽一髮而動全身,嚴格把控著哥譚,就連作為四大家族韋恩家族的家主,託馬斯韋恩也是只能通過慈善等方式,徐徐來對哥譚的情況進行改良。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除了要化身為罪惡的恐懼,帶上蝙蝠面具,這其中難免沒有對真實身份的保護。

作為哥譚上層的託馬斯和布魯斯尚且如此,而那些生活在哥譚底層的人們又是如何的?

劇中對於超級反派企鵝人的改編,還是蠻讓人吃驚的。

沒有了漫畫中肥胖臃腫的身材,反而變得十分瘦小,就連企鵝人的出身也是進行了改頭換面。從漫畫中出身於四大家族之一的科博波特家族,到《哥譚》中只是一個孤兒寡母的中產階級。

但是在與漫畫中那個穿著燕尾服,手持黑色雨傘,走著企鵝步的暴戾企鵝人對比,《哥譚》中的企鵝人,就算稱得上是「被嫌棄的企鵝一生」了。

由於走路姿勢過於怪異,企鵝人不管在哪裡都飽受歧視。即使在人物設定上有著偉光正屬性的戈登,在劇中對於企鵝人也是有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歧視。

為了得到他人的友誼和正常對待,企鵝人一直很努力地討好他人,但是旁人一直將他當作笑話。

加入黑幫,費什將他當作跑腿;

逃亡路上,「好心」路人戲耍他;

找到了親生父親,也被繼母所討厭,並因此害死了父親;

不管企鵝人選擇哪一方,他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於是,企鵝人選擇了放棄討好他人,只做自己,成為了那個不擇手段的「哥譚之王」。

正是有了這樣的改編,就算是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也對企鵝人有了了解,對於企鵝人後來種種的荒誕行為,也是有了一定的理解。

明明是哥譚的黑幫大佬,卻對謎語人產生異樣的情愫,甚至因為謎語人與女生有了曖昧,就直接對女生狠下殺手。

在這背後,是謎語人第一個將企鵝人放在平等位置上,去幫企鵝人的朋友。但是企鵝人卻將這份友誼「錯位」,成了急性的愛戀。

在這背後,是是企鵝人的錯嗎?我想,錯的可能還是那個背鍋專業戶——世界。

毒藤女在沒成為毒藤女之前,也只是一個悲慘的兒童罷了。

父親是個歹徒,母親天天忍受父親的暴力,但又鼓不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在父母雙亡之後,10多歲的毒藤女也是沒有了依靠,開始孤身在哥譚遊蕩。

一個幼小的女童,在哥譚要怎樣活下去?

為了生存,和貓女聯手行騙盜竊,得到錢財用來換取生活物資,而最後更是由於失誤注射了「毒藥」成為自帶毒素的毒藤女。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如果託馬斯韋恩沒死的話,他推行的慈善制度,是否就可以救濟到失去雙親的毒藤女了呢?

也就不會有了日後的超級反派?或者,能夠救助更多類似毒藤女情況孤兒,那麼哥譚在下一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為了生活,不得不走上歧路的人?而這一部分人,就會成為哥譚的生產力,進而推動哥譚自身的淨化和發展?

從而讓哥譚獲得新生!

但很可惜,所有帶有光芒的想法和行為,僅僅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被哥譚的黑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撲滅了。

所以,即使是身為主角的戈登,以及在日後會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在這裡都失去所有的光環。

戈登在失去警局職業的時候,為了重回警局,重新當上警察,去維護哥譚秩序,但警局本身又排斥他。

他不得不去求助於企鵝人,而企鵝人又要求他去殺人,而戈登別無選擇。

當你看到漫畫中的「光明騎士」戈登,殺人的時候,你就會陷入思考,對於崇尚正義的人來說,到底是程序正義重要,還是結果正義重要?

如果正義的結果,是罪惡的程序帶來的,這個正義的結果又是否算是正義?甚至,秉持著「絕對不殺人」原則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也是在劇中,親手殺人。

在漫畫《致命玩笑》中,小丑綁架了戈登局長,證明了任何一個人度過了糟糕的一天,都會認識到這個世界瘋狂邪惡的本質,然後自己也成為邪惡的一份子。

而《哥譚》無疑是向我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回到最初的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這裡,我想已經很清楚了。不管蝙蝠俠這個角色,這個人物,是神性大於人性,還是人性大於神性,他始終無法拯救哥譚,只能是守護!

作為哥譚守墓人的蝙蝠俠,《哥譚》也向我們證明了,蝙蝠俠是一個註定會失敗的人。

相關焦點

  •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崛起》太平盛世的謊言布魯斯破產成為普通人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哈維丹特,這個哥譚的檢察官,哥譚的光明騎士,在腐敗警察、小丑、女友的死亡等各種事件打擊下,徹底墮落,他用槍直接擊斃了數名被收買的警察,還私自綁架了戈登的兒女,本來哈維丹特和蝙蝠俠合作一口氣逮捕了幾百名的罪犯,創下了哥譚的記錄
  • 《蝙蝠俠:黑暗騎士》小丑現身光明騎士化為雙面暴徒(下)
    哈維在一處廢墟當中審問著匪徒,這個場景當中光線把哈維的臉分成了兩半,一半是光明的一半是黑暗的,蝙蝠俠這個時候阻止了哈維,蝙蝠俠告訴哈維,他是哥譚的光明騎士,他不可以犯罪,一旦他開始犯罪,他起訴的五百多名罪犯將直接被釋放。
  • 《蝙蝠俠:黑暗騎士》原來真正的黑暗騎士是小丑?
    那就是之前即使他再作為正義的化身,也不會選擇殺人,而在這一部電影中也正式的開始表現出,蝙蝠俠也會做出殺人的舉動,而為什麼會導致他發生改變,這就要歸功於小丑對他的刺激,因為小丑是一個沒有任何邏輯和規律的人。
  •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崛起》向死而生的黑暗騎士永遠的蝙蝠俠
    在《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崛起》中,布魯斯韋恩,徹底破產,成為了普通人,具體的原因已經在上一章節說過了,成為普通人後的布魯斯韋恩,找到了貓女,他承諾可以給貓女想要的東西,希望貓女可以帶他的朋友,也就是蝙蝠俠前往貝恩的基地。
  • 《蝙蝠俠》哥譚市到底有多麼黑暗?小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哥譚市到底有多麼黑暗?」哥譚市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城市,只需要看一下FOX出品的美劇《哥譚》就能夠完美體驗到這座城市帶給人的不安感。曾經的黑暗騎士現在化身暴躁老哥,比漫威的懲罰者更加糟糕,因為懲罰者不會對無辜者下手,而阿卡姆瘋人院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倖存下來,我們熟知的那些反派,謎語人,雙面人,腹語者等等,全部在這場災難中死去,可以說整個哥譚市中的反派都在蝙蝠俠這次行動中徹底團滅。
  • 蝙蝠俠和小丑的故鄉-被黑暗籠罩的《哥譚鎮》,有哪些僅剩的溫存
    看過哥譚鎮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黑暗大於光明的城市,犯罪和邪惡是這座城市的家常便飯。人心的惡,在這裡,就那麼輕易地顯現,一個一個的冷酷和瘋狂都暴躁不堪。在極限的邪惡裡,一絲的善良都顯得那麼耀眼和溫暖。而他的堅持和良心也會有相應的回報,一心一意的愛人,可以出生入死的兄弟,這裡的人看上去似乎也沒有那麼糟糕。2.企鵝人 科波特一路走來,利益為上,也很聰明,外表道貌岸然,實則卑鄙,在不斷的算計和背叛中走上哥譚之王的座位。
  • 黑暗世界與光明世界
    黑暗世界每天都是黑的,所以人們研製了一種能發亮發光的東西——燈。每天每家都打開這個東西,使這裡像白天一樣,讓人睜不開眼。並且,這種東西很耗電,黑暗世界的電是一個能量球傳來的,如果能量耗光整個世界將直接爆炸。後來,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有12小時開燈,有12小時不開。所以,每天有兩個時間,分別叫:上時和晚時。但是,這樣也耗電啊,這可怎麼辦呀?
  • 《黑暗獻祭》:在黑暗聖殿中追尋光明,體驗「魂味」戰鬥
    在詭異的環境中,"陽光"被剝奪,黑暗籠罩著大部分的場景,零星的幾盞燭火成為了照亮前路的燈塔。宗教人物雕像、祭壇等元素相互配合,探索每個場景時,總能讓玩家親身感受到宗教的神秘味道。雖然《黑暗獻祭》採用了頗為簡潔的像素風,但濃鬱的暗黑風格與各種祭拜行為分別從視覺與行為兩個層面上帶來極具衝擊力的宗教氣息。
  • 叔本華人為:一個人,要麼是孤獨,要麼是庸俗
    正是這種靈魂的空虛使他們熱衷於和人交往,到國外旅行、觀光。他們的頭腦僵化、思想呆滯,無法自己活動起來,所以,他們試圖賦予它一點活力,例如通過喝酒提升精神。有多少人僅僅因為這個問題而變成酒鬼!他們總是在尋找某種自己能夠承受的最強烈的刺激,亦即通過與自己同類的人的接觸和交往而獲得的興奮和刺激。
  • 《黑暗與光明》「搶先」評測
    其中,由法國開發商NP Cube當時公布的《黑暗與光明》便是之一。該遊戲早在2004的E3遊戲展上公布,宣布將有萬人同場,四萬平方公裡的超大地圖以及自由的沙盒玩法,一時間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然而之後,除了少數的幾次視頻和試玩版外,正式版卻遙遙無期,最終不了了之。也許是讚賞《黑暗與光明》所提出的遊戲理念,遊戲的開發與改編權最終被蝸牛收購,這部MMO再次開始了漫長的重製工作。
  • 高分美劇! ​黑暗物質!持續更新
    / 黑暗元素(臺)黑暗物質三部曲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 · · · · · · 據國外媒體報導,BBC宣布將把英國作家菲利普·普爾曼(Philip Pullman)的奇幻小說《黑暗物質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搬上電視螢屏,該劇將由新線公司和Bad Wolf公司共同製作,而這也是新線首次試水電視劇
  • 黑暗騎士崛起取景匹茲堡 蝙蝠俠搬出哥譚鎮?
    時光網訊 《蝙蝠俠前傳3:黑暗騎士崛起》終於將要進入拍攝階段了,但最近傳出的消息稱,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將在今年夏天率領劇組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第二大城市匹茲堡取景拍攝。整個拍攝過程大概要持續4到6周,包括在市中心以及周邊地區取景。
  • 瓜地馬拉的黑暗與光明
    或許,這就是瓜地馬拉,一個兩面性對立,黑暗與光明衝撞的國度。  黑暗中的人性之惡  瓜地馬拉,這個中國並未建交的國度,或許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並不熟知。它位於北美洲大陸的南部,南濱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其北部與墨西哥相接,國土面積為10萬平方公裡。在這片土地上,曾經誕生過古代印第安人的輝煌文明:瑪雅文化。所以這裡也被很多人視為瑪雅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 什麼是黑暗,什麼是光明?尼採眼中的人跟樹是到底是什麼樣?
    什麼是黑暗?什麼是光明?一棵樹上立的耕生,它越是想上升到光明的高處,它的根越是堅定的像泥土中生鏽,向下深入,降入那黑暗的深處。其實人跟樹是一樣的,越嚮往高處的陽光,它的根就越要向黑暗地底下伸去。一:人和樹一樣,光和暗都能賦予力量1:光明與黑暗兩種方法論強者必同時經熟於光明和黑暗兩種方法論,尤其是黑暗是這個世界最為真實的基礎,如果不熟練掌握,就會被人一推就倒。或許我們都不明白,尼採所說的上帝死了是什麼意思。在尼採的意識當中。
  • 哈維演員談《黑暗騎士》中蝙蝠俠替哈維背鍋:哈維絕不會同意這麼做
    相比喜歡老爺的粉絲們肯定都看過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這部電影,堪稱超級英雄電影的天花板。在《黑暗騎士》的結局,蝙蝠俠為了不讓哥譚市民心中的「光明騎士」形象倒塌,替變成雙面人之後哈維·丹特的種種罪行背了鍋,成為了哥譚市民唾棄的對象,變成了「黑暗騎士」。
  • 暗處窺望《哥譚》市——蝙蝠俠前傳
    今天跟大家嘮嘮《哥譚第三季》《哥譚》是DC旗下的美劇,取材於DC漫畫經典超級英雄作品《蝙蝠俠》,是蝙蝠俠前傳,講述了少年蝙蝠俠的成長曆程。企鵝人當上了哥譚市的市長,接下來的哥譚是企鵝人的時代。這季圍繞一個「情」字展開。吉姆·戈登與芭芭拉和小萊之間的愛恨情仇。芭芭拉和小萊為了吉姆·戈登費盡心思,都希望他能重新愛上自己,同時又折磨著吉姆·戈登。
  • 現美國總統大選 光明之子與黑暗之子的決戰?!
    光明之子佔人類的大多數,而黑暗之子代表絕對的少數派。然而前者(光明之子)卻是某種歧視的對象,使他們處於道德自卑的境地;而後者(黑暗之子)通常在政府、政治、經濟和媒體中掌握著關鍵職位。好人被邪惡的人和那些出於私利或害怕而助紂為虐的人莫名其妙地挾持為人質。這兩面,按照《聖經》顯然可以區分為人類的後代(光明之子)和古蛇的後代(黑暗之子)。
  • 2050年前,人類要麼進入前所未有的光明時代,要麼消逝在至暗之中
    文|何啟真現在,人類尚且生活在人間,在未來2050年前,人間將不復存在,要麼進入天堂時代,要麼進入地獄時代。我們將告別現有認知下的世界人類將進入一個可能走向兩極的全新紀元。人們不再為生計而奔波,能夠有大把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已是莫大的幸福。伴隨科技的高速發展,未來通過人機結合、基因編輯、人造器官、意識上傳等技術,人類個體生命將接近永生。神話故事中的長生不老不再是偏方夜譚,將一步步成為現實。
  • 豆瓣9.2《蝙蝠俠·黑暗騎士》對「小丑」人性中「七宗罪」的分
    有人說:小丑是蝙蝠俠內心黑暗的一面,蝙蝠俠打破秩序是為了維護理想的正義;小丑打破秩序是為了探索人性的真諦;這也是對既定秩序的挑戰,但蝙蝠俠被定義為重建秩序,小丑被定義為製造混亂。第二天,劉某被拴在譚景區門口,很快劉某提供了所有黑幫客戶,在「光明騎士」哈維的領導下,黑幫被淘汰,在這波浪潮之後,市長哥哥譚稱讚哈維,當他為自己感到驕傲時,突然,一具裝扮成蝙蝠俠的屍體掉到了窗戶上,臉上塗著小丑妝,臉上畫著小丑化妝品,胸前掛著張撲克牌,然後張發一段視頻,正式宣戰,要麼蝙蝠俠公開身份,要麼我就殺了他。
  • 世界首富攢錢移民火星:人要麼死的安然,要麼活的絢爛
    馬斯克也是一樣,只不過他大概是極少數想把夢想變為現實的人。賣掉PayPal之後,馬斯克拿出1個億,扔進了火箭裡,也就是SpaceX。創辦SpaceX之前,身邊人都勸他,研究火箭成本太高,不是普通創業公司能夠承擔的。但方法總是人想出來的。馬斯克找到承包商購買火箭,先後考察了兩家公司,但報價都遠遠超出了他的城市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