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問題的根本在於,蝙蝠俠的出現,是否能夠讓腐朽的哥譚轉變!
持有「蝙蝠俠是哥譚守護騎士」觀點的人認為:蝙蝠俠的出現,不僅成為了哥譚犯罪分子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並且還像一枚掉落草堆的火星,將哥譚城市中的善良點燃;
而持有「蝙蝠俠是哥譚的守墓人」觀點的人認為:哥譚根本的問題在於階級固化,導致的哥譚高層內部的腐朽,虛假繁榮所粉飾的太平盛世,不過是給一具長滿了蛆蟲的屍體蓋上的華袍。蝙蝠俠的出現,不過是給這具長滿蛆蟲的屍體,噴上了一層香水,好掩蓋裡面的腐臭罷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從了解哥譚市的起源、以及在蝙蝠俠登場之前的哥譚說起。也就是今天要說到的美劇《哥譚》!
哥譚市與紐約市
作為一個與蝙蝠俠對標的虛構城市,哥譚並不是從蝙蝠俠漫畫一開始就存在的。
一開始蝙蝠俠活動範圍的設定是在紐約市中,但是為了增加來自不同城市漫畫讀者的認同感,創作者比爾芬格,決定創造一個真實而又虛構的城市。
起初,比爾芬格想用「公民市」來代替紐約,這個高度普世的命名,能夠讓所有漫畫讀者都對這個城市有著認同感——只要你是合法公民,就能有這樣的代入感。
但是又結合到蝙蝠俠所在的「紐約市」濱海,並且還是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並不能真正起到普世認同,於是又有了「海濱市「和」首都市「的稱號。
但是最後,在電話本上看到「哥譚珠寶商「店鋪的名稱,覺得「意頭」很好,就決定使用這個名字。
並且,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哥譚(Gotham )」還有傻子居住的村落的意思,同時「傻子村」在當時也是紐約的綽號之一。
於是,在1940年12月的DC漫畫《蝙蝠俠》第四期中,以紐約市為原型的「哥譚市」就正式與蝙蝠俠掛鈎。
並且,隨著蝙蝠俠這個IP的名氣在全世界的名氣越來越大,哥譚這個犯罪城市也開始走進人們的眼中。
哥譚市的問題,與紐約市的發展
誕生於1935年5月的蝙蝠俠,代表了當時美國遭遇經濟蕭條,社會階級矛盾惡化,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美國人民籠罩在戰爭之下的恐懼,最直接的以暴制暴的想法。
而哥譚作為「紐約」的虛擬化,自然也是有著當時紐約所具有的問題。
作為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的輝煌並非一蹴而就,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有過很多問題。
尤其是在1904——1950年這段期間,國際環境動蕩,國際經濟低迷,社會秩序不穩定,紐約在當時基本上是哥譚的具象化城市。
貧富差距大,階級固化,正是當時紐約所面臨的問題。
漫畫的貓頭鷹法庭,就是誕生於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貓頭鷹法庭是由哥譚市中眾多歷史悠久的名門望族所構成。
這一個觸手涉及到哥譚方方面面的黑暗組織,控制了哥譚的經濟命脈。就和紐約當年,在城市的發展下,越過政府,以金融、大都會等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匯聚成為一隻「有形的手「來取代了」無形的手「。
在這次的經濟轉型中,直接導致了以製造、出版印刷、食品加工等等為主導的失業人員超百萬之多。
要知道,在1910年期間,紐約人口數量也不過才400多萬人。
而在這樣動蕩的社會環境下,紐約迎來了建市以來,社會問題最大並且也是最多的年代。尤其是紐約還是當時非裔美國人最喜歡的移民城市。
於是,種族問題加上社會問題,導致了紐約迎來了建成以來,犯罪率的最強的高峰期!
沒有出路的社會環境,以及根植於體質的罪惡城市,才是蝙蝠俠真正的敵人,同時也是各種犯罪分子的滋生的溫床。
美劇《哥譚》:在黑夜中探索光明的人,要麼成為光明被黑暗籠罩,失去光明,要麼就直接成為黑暗的一份子
同樣是生長在哥譚中,為什麼有的人走投無路,成為了犯罪分子,而有的人選擇成了俠盜,而布魯斯則是選擇成為了蝙蝠俠?
在漫畫和電影中,我們已經見識過蝙蝠俠和哥譚反派的行為和選擇,但是,在這之前,他們究竟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悲慘,又是基於什麼樣的原因,成為了日後的超級英雄和超級反派?
蝙蝠俠不是一天練成的,哥譚的罪惡也不是某天就突然出現的。
哥譚的罪惡,最早可以追溯到哥譚建立,在以四大家族為基石建市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劇中的四大家族和漫畫有出入)。
可以說,哥譚自建立起,就自帶罪惡基因。
在哥譚的,就是籠罩在哥譚上空的貓頭鷹法庭,在這之下,就是公認的「哥譚之王」法爾科內,再往下就是臣服再法爾科內的三大黑幫,再往下就是哥譚的市長和警局,最底層的就是一些零散的犯罪分子。
從上至下,哥譚都瀰漫著一股墮落腐朽的氣息,即使是被認為光明的韋恩家族,在託馬斯韋恩的光明之下,也都藏著他看不到的蠅營狗苟,甚至阿卡姆直接成為了他死亡的導火索!
在這樣的大染缸城市之下,又是否存在熱血青年?
有!
在哥譚警局中,曾經有很多個要立志改變哥譚的人,他們選擇成為哥譚的警察,要為哥譚的法治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起碼,年輕的哈維也這麼想過。
作為一部經典的美劇,在熱血主角的身邊,總是會安排一個「飲冰十年,熱血已涼」的老大叔。而在《哥譚》中,熱血戈登的身邊,就是酒鬼哈維。
對比年輕剛踏入哥譚警局的戈登,哈維作為一名老同志,上到黑幫大姐大費什,下到街邊流氓,他都有關係。而哈維,看起來一副圓滑世故,對待工作愛答不理的表現,實質上是對哥譚深深的失望。
當周圍的戰友都失去了加入警局,維持法治的初心,也許你能夠忍受堅持的孤獨,成為黑夜的一枚火光,靜候黎明的到來。
但是當他們都齊心合力地將你變成他們一樣的人的時候,當身為警務人員身上背負著「案底」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哥譚的警務人員,這時候,法治這兩個字還純粹嗎?
你要執法?就先把自己拷了吧!
在整部哥譚中,哈維的改編是相當成功的,相比起在前三季中顯得有些臉譜和絕對正義的戈登來說,哈維的塑造,顯然就是千千萬萬個哥譚人所面對的現實,以及無奈。
甚至,哈維的身上,隱隱帶著漫畫中蝙蝠俠的氣息:無法被消滅的罪惡,和堅決與這種罪惡抗爭到底的頑強精神!
而無奈的是,哈維終究不是蝙蝠俠,他沒有支撐他獨善其身的經濟能力,也沒有支撐他內心正義感的信念。
所以他看到撞了幾次南牆,卻依舊堅持自己內心正義的戈登,才回那麼地憤怒咆哮:你怎麼可能戰勝罪惡?要知道,你也是罪惡的一份子啊!
與其說,哈維是在怒罵戈登,倒不如說他在罵自己。
在哥譚中,光與暗的分界線已經十分模糊,什麼是光明?什麼是黑暗?一切都是實力說了算。
也因此有人說,哥譚在,罪惡在!罪惡不止,小丑不死!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在看到這裡,你不禁會問,設身處地地想一下,自己是否能夠獨善其身,還是隨波逐流?
那些走投無路的人,那些走投無路的反派
現實中的「哥譚」紐約市,由於遠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濟也因此騰飛,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而隨著經濟的復甦,社會問題等等也是隨之減少。
但是故事中的「紐約」哥譚市,由於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獨立,哥譚本身自成體系,問題自然也就是內部發生內部解決了。
在沒有外來經濟和力量的幹涉下,哥譚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上層階級利益共生,牽一髮而動全身,嚴格把控著哥譚,就連作為四大家族韋恩家族的家主,託馬斯韋恩也是只能通過慈善等方式,徐徐來對哥譚的情況進行改良。
蝙蝠俠布魯斯韋恩,除了要化身為罪惡的恐懼,帶上蝙蝠面具,這其中難免沒有對真實身份的保護。
作為哥譚上層的託馬斯和布魯斯尚且如此,而那些生活在哥譚底層的人們又是如何的?
劇中對於超級反派企鵝人的改編,還是蠻讓人吃驚的。
沒有了漫畫中肥胖臃腫的身材,反而變得十分瘦小,就連企鵝人的出身也是進行了改頭換面。從漫畫中出身於四大家族之一的科博波特家族,到《哥譚》中只是一個孤兒寡母的中產階級。
但是在與漫畫中那個穿著燕尾服,手持黑色雨傘,走著企鵝步的暴戾企鵝人對比,《哥譚》中的企鵝人,就算稱得上是「被嫌棄的企鵝一生」了。
由於走路姿勢過於怪異,企鵝人不管在哪裡都飽受歧視。即使在人物設定上有著偉光正屬性的戈登,在劇中對於企鵝人也是有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歧視。
為了得到他人的友誼和正常對待,企鵝人一直很努力地討好他人,但是旁人一直將他當作笑話。
加入黑幫,費什將他當作跑腿;
逃亡路上,「好心」路人戲耍他;
找到了親生父親,也被繼母所討厭,並因此害死了父親;
不管企鵝人選擇哪一方,他總是被犧牲的那一個,於是,企鵝人選擇了放棄討好他人,只做自己,成為了那個不擇手段的「哥譚之王」。
正是有了這樣的改編,就算是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也對企鵝人有了了解,對於企鵝人後來種種的荒誕行為,也是有了一定的理解。
明明是哥譚的黑幫大佬,卻對謎語人產生異樣的情愫,甚至因為謎語人與女生有了曖昧,就直接對女生狠下殺手。
在這背後,是謎語人第一個將企鵝人放在平等位置上,去幫企鵝人的朋友。但是企鵝人卻將這份友誼「錯位」,成了急性的愛戀。
在這背後,是是企鵝人的錯嗎?我想,錯的可能還是那個背鍋專業戶——世界。
毒藤女在沒成為毒藤女之前,也只是一個悲慘的兒童罷了。
父親是個歹徒,母親天天忍受父親的暴力,但又鼓不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在父母雙亡之後,10多歲的毒藤女也是沒有了依靠,開始孤身在哥譚遊蕩。
一個幼小的女童,在哥譚要怎樣活下去?
為了生存,和貓女聯手行騙盜竊,得到錢財用來換取生活物資,而最後更是由於失誤注射了「毒藥」成為自帶毒素的毒藤女。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如果託馬斯韋恩沒死的話,他推行的慈善制度,是否就可以救濟到失去雙親的毒藤女了呢?
也就不會有了日後的超級反派?或者,能夠救助更多類似毒藤女情況孤兒,那麼哥譚在下一代,是不是就會少了很多為了生活,不得不走上歧路的人?而這一部分人,就會成為哥譚的生產力,進而推動哥譚自身的淨化和發展?
從而讓哥譚獲得新生!
但很可惜,所有帶有光芒的想法和行為,僅僅在誕生的時候,就已經被哥譚的黑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撲滅了。
所以,即使是身為主角的戈登,以及在日後會成為蝙蝠俠的布魯斯韋恩,在這裡都失去所有的光環。
戈登在失去警局職業的時候,為了重回警局,重新當上警察,去維護哥譚秩序,但警局本身又排斥他。
他不得不去求助於企鵝人,而企鵝人又要求他去殺人,而戈登別無選擇。
當你看到漫畫中的「光明騎士」戈登,殺人的時候,你就會陷入思考,對於崇尚正義的人來說,到底是程序正義重要,還是結果正義重要?
如果正義的結果,是罪惡的程序帶來的,這個正義的結果又是否算是正義?甚至,秉持著「絕對不殺人」原則的蝙蝠俠布魯斯韋恩,也是在劇中,親手殺人。
在漫畫《致命玩笑》中,小丑綁架了戈登局長,證明了任何一個人度過了糟糕的一天,都會認識到這個世界瘋狂邪惡的本質,然後自己也成為邪惡的一份子。
而《哥譚》無疑是向我們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回到最初的問題,蝙蝠俠到底是哥譚的守護騎士,還是守墓人?
這裡,我想已經很清楚了。不管蝙蝠俠這個角色,這個人物,是神性大於人性,還是人性大於神性,他始終無法拯救哥譚,只能是守護!
作為哥譚守墓人的蝙蝠俠,《哥譚》也向我們證明了,蝙蝠俠是一個註定會失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