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生夫婦老年得女,按理說是非常值得祝福的,但從醫學的角度看,67歲女性自然受孕,完全不符合人的生理規律,所以這事兒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人類奇蹟」,要麼是新聞中有虛假信息。
如果真如田女士所說她的卵巢功能又恢復到育齡女性的健康狀況,只能說她「中大獎」,相當於返老還童、時間倒流。不過專家一再強調,大家沒必要對60多歲懷孕生子抱有幻想。
記者 | 黃 祺
這兩天,山東棗莊67歲媽媽生女的新聞,傳遍大江南北。相信很多人和記者一樣,腦海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這不科學!
據「棗莊頭條」報導,10月25日上午,67歲的田女士在棗莊市婦幼保健院接受剖宮產手術,生下一個女孩,孩子的爸爸、68歲的黃先生稱,妻子是自然懷孕。報導稱,田女士以67歲高齡自然受孕產下嬰兒為全國首例。
面對記者採訪時,黃先生高興地說:「孩子是天賜給我們老兩口的,既然來了我們就會好好照顧他。現在她們娘倆平安,我也是從心底高興。」孩子因此被取名為「天賜」。
1
消息一出,網友們一開始以為是假新聞,但很快,有媒體探訪棗莊市婦幼保健院,院方證實田女士正在醫院恢復中,孩子還在ICU觀察,生孩子的事確有其事。
27日,棗莊市婦幼保健院發布情況說明,詳細介紹了田女士到醫院檢查和生產的過程。
根據情況說明,今年5月田女士到醫院進行產檢,醫院認真對其進行妊娠風險篩查評估,評估結果為紅色高風險。25日在田女士懷孕36周時,醫院為其進行了剖宮產,分娩一重2560克的女嬰。術後,考慮到產婦年齡與既往病史,以及新生兒未足月等因素,醫院將產婦送入監護病房、新生兒送入新生兒監護室作進一步觀察。
情況說明中提到:此病例超高齡自然受孕屬罕見個案,幸運的是最終母嬰平安。不過還是提醒公眾,高齡妊娠發生妊娠併發症、合併症的風險顯著增加,母嬰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建議公眾適齡婚育。
生下孩子後,田女士一直只有老伴黃先生照顧。夫妻倆此前有一兒一女,都已經成家立業,大孫女18歲已經上大學,小的在上初中。據稱,田女士的兩個孩子聽說媽媽懷孕,都反對留下孩子,「女兒還說,如果生下來就和我們斷絕關係」。
黃先生對探訪的媒體說, 「刀口還是疼,但恢復很好,只是飯量小一點。」「由於還沒有供暖,醫生說怕出院後田女士適應不了,有可能供暖後再出院,但還沒確定。」黃先生笑稱自己現在是24小時陪護,偶爾有空回家看看孫女。
2
黃先生夫婦老年得女,按理說是非常值得祝福的,但從醫學的角度看,67歲女性自然受孕,完全不符合人的生理規律,所以這事兒只有兩個可能:要麼是「人類奇蹟」,要麼是新聞中有虛假信息。
記者就67歲女性生子的可能性,採訪了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副所長、主任醫師孫曉溪教授。「如果田女士真的是自然受孕,那麼這個年齡生孩子堪稱奇蹟。」不久前肯亞選手埃魯德·基普喬格跑出1小時59分40秒的馬拉松成績,讓人類馬拉松成績首次邁入2小時大關,這個成績被體育界譽為「登月般的壯舉」,孫曉溪教授笑言,67歲自然受孕生子,可能堪比人類馬拉松跑進2小時。
孫教授解釋說,人的自然受孕,從女性一方來說要具備兩個生理條件,而正常女性在50歲左右就一定會喪失這兩個條件,這是人的生理規律。
這兩個條件中首要的是可以排出健康卵子的卵巢。大家都知道,女性月經生理周期,是生育能力的標誌,絕經就意味著卵巢功能衰退,激素不再分泌,卵巢不會再有卵子排出。
中國女性的平均絕經年齡是49歲,如果以這個平均年齡算,田女士已經絕經十多年,按照正常生理規律,她的卵巢早就衰退萎縮,不可能排出卵子。
女性自然受孕的另一個要件是健康的子宮。孫曉溪教授說,子宮在絕經後也會衰退萎縮。
輔助生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上面這兩個難題。通過激素治療,醫學可以讓已經衰退的子宮重返生機,讓它具備懷孕的條件。對於卵巢早衰的病人,也已經有卵巢組織體外激活技術等,幫助病人恢復卵巢功能,但這個技術也僅僅只能讓部分病人的卵巢重返健康。
孫教授說,如果絕經後的女性實在有生育的需求,比如失獨家庭這種特殊情況,唯一的辦法也只有借卵生子。醫生會先為高齡媽媽做激素治療,等子宮恢復功能後,醫生把無償捐獻的卵子與求助者丈夫的精子在體外做人工授精,然後將受精卵移植到媽媽的肚子裡,最後得到一個寶寶。
孫曉溪教授的病人中,用自己的卵子在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下成功得到寶寶年紀最大的女性,是46歲。
因此,這位67歲媽媽,如果她沒有接受任何輔助生殖技術的幫助,在絕經十多年後還擁有具備排卵功能的健康卵巢,這一點是非常讓人吃驚的。「如果新聞是真的,只能用奇蹟來解釋。」
3
田女士會不會因為某種特殊情況恢復了卵巢功能呢?
《山東商報》的報導中,黃先生講述了妻子懷孕前的一些細節。
時間要回到2015年。當年,田女士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跟老伴黃先生生了一場氣。高血壓,難受,走路也沒勁,中醫告訴田女士,她是氣滯血淤。為了調理身體,田女士吃了一陣子的中藥。一段時間下來,田女士說見到她的人都說她臉色紅潤了,整個人看上去也顯得年輕了,走路也有勁了。
田女士原是棗莊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的醫生,退休後被返聘回醫院工作。但後來因為視網膜脫落,做過幾次手術,田女士便辭去了醫院的工作。2018年時,田女士患過一次腦梗死。在醫院治療期間,用了一些活血化淤的藥。「早上用了藥,晚上就來例假了。」自那之後月月來,而且還很正常。對此,田女士表示剛開始很害怕,怕自己身體出了問題,因此到處去醫院做檢查。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田女士再次到醫院做檢查的時候,被告知懷孕了。
早上用了藥,晚上就來例假了。」自那之後月月來,而且還很正常。——這句話,似乎正好回應了孫曉溪教授提出的卵巢功能不可能恢復的論斷,但真的是這樣嗎?
孫教授告訴記者,臨床上他也遇到過絕經多年又出現陰道出血的患者。「基本上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激素變化,子宮內膜變得非常薄,導致內膜脫落帶來出血;另一種是一些女性吃補品,造成子宮內膜變厚,也會有出血現象。這些出血都是病理性的出血,跟排卵沒有關係,卵巢功能並沒有恢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月經。」
總之,如果真如田女士所說她的卵巢功能又恢復到育齡女性的健康狀況,孫曉溪教授說,只能說她「中大獎」,相當於返老還童、時間倒流。孫教授一再強調,大家沒必要對60多歲懷孕生子抱有幻想。
4
高齡生子到底是不是值得羨慕?
孫曉溪教授給出了一串數據:高齡產婦(35歲以上)出現妊娠併發症的可能性要明顯高於平均值,出現產後出血的可能性高1.46倍,出現妊娠高血壓的可能性高2.36倍,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高2.39倍,出現前置胎盤的可能性高2.56倍,出現胎兒早產的可能性高1.33倍,出現死胎的可能性高1.91倍,出現胎兒生長受限的可能性高1.66倍。
數據來源:《新生育政策下孕婦年齡的變化及對母嬰併發症的影響》作者:陸蓓亦等 中華圍產醫學雜誌2019年3月第22卷第3期
還有一個數據是,43歲以上女性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後,活產率也只有4%。也就是說,高齡女性即便求助於醫學幫助,能夠成功懷孕並生下健康孩子的機率,也不是大家想像的那麼高。
從上面這些數據就可以看到,67歲田女士不管是什麼方式懷孕生子,其實都冒了很大的風險。
高齡生子對媽媽來說非常危險,對於孩子的健康來說,也難以保證。孫教授說,一些研究認為,高齡父母生下的孩子,自閉症發生率比較高。
父親高齡,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因此醫生們並不主張高齡夫婦生育。《上海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規範》明確提出,輔助生殖技術的服務對象:女性原則上在50歲以下,男性原則上在55周歲以下。這樣的規定,就是為了保護女性和孩子的健康。
不管怎麼看,棗莊67歲田女士生子的消息,都很難讓每天奮戰在輔助生殖一線的專家們理解,「這不科學」——同樣是醫學專家們心中的疑惑。
高齡老婦生子,印度可以說是此類新聞的富礦。
2016年就有《印度時報》報導,印度哈裡亞納邦市一名72歲的老婦和現年已滿79歲丈夫通過試管受精成功得到一子。今年9月,有報導稱印度安得拉邦73歲的Erramati Mangayamma通過試管受精(IVF)和剖宮產,生下一對雙胞胎。10月14日又有媒體報導,印度一名75歲居住在拉賈斯坦邦(Rajasthan)的老婦近日產下一名女嬰,創下了高齡產婦的新紀錄。
孫曉溪教授說,印度老人開掛生孩子的新聞,真假存疑。印度很多年前就開始發展商業化代孕產業,記者懷疑,這些消息很可能是各家輔助生殖中心炮製出來招徠生意的。
要不然,為什麼咱不能生就印度老太能生?這不科學!
部分資料來源 | 棗莊頭條、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