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閃光的數字在326萬畝農墾熱土寫下鮮明的註腳——廣東農墾2005年實現社會總產值75億元,比2000年增長435%,五年年均遞增75%;累計「十五」實現3084億元,比「九五」增長192%.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96億元,比2000年增長970%;累計「十五」完成2396億元,比「九五」增長33%.主營收入實現5304億元,比2000年增長7763%,年均遞增1218%.實現利潤146億元,比2000年扭虧增盈353億元;累計「十五」實現利稅974億元,比「九五」增長2549%.資產總額12508億元,比2000年增長256%.資產負債率由2000年的755%下降到543%.職工年均收入達到10767元,比2000年增長578%,年均遞增95%.廣東農墾的改革發展在創新一個模式:農業產業化孕育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反哺農業基地培育現代農業,工農優勢互補積蓄能量向境外延伸開發短缺型農業資源,實現現代農業的良性循環。2003年8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登載了廣東農墾改革發展長篇紀實通訊;2003年12月底,農業部發文推廣廣東農墾的改革經驗;2004年3月,中宣部把廣東農墾樹為全國「改革創新,服務『三農』」典型,在中央主要媒體廣泛宣傳;2005年9月,新華社以「資源爭奪激烈,開發出現機遇——廣東農墾開發海外資源建立橡膠基地調查」為題,向中央領導報送了內參。
「龍」騰田野舞藍天
廣東農墾是農業的國家隊。1951年,葉劍英元帥率領2萬多轉業官兵和大批專家、青年、歸僑組成的20萬墾殖大軍,吹響了向莽莽熱帶叢林進軍的號角,用青春、熱血譜寫了廣東農墾的驕人篇章。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風起雲湧,成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發展最快的地區。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農墾再度衝破傳統辦場理論禁區,使廣東墾區的改革發展領先於全國墾區。
然而,進入90年代中後期,伴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廣東農墾以行政管理為主的傳統體制弊端凸顯。為求發展,廣東農墾提出了轉制為企業集團的實體化改革思路,但由於在具體操作中忽略了墾區整體的集團化,改革不僅未取得預期效果,反而因管理失控導致全墾區在1999年出現393億元巨額虧損和累計數十億元的不良債務,墾區經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快速發展跌入歷史低谷。沒有科學發展理念的發展,欠缺科學的決策,幹勁越大離目標越遠。
2000年廣東農墾新一屆領導班子組建,認真反思過去的改革經驗教訓,從戰略高度創新墾區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思路。「講真話、辦實事、求實效」,黨組一班人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迎難而上,確立了「以農為本,調整結構,安居樂業」的工作方針,先後實施了「儘快扭虧、重振優勢、轉換機制、打造產業集團」的「四年四步走」戰略。廣墾人認準一個目標: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培育一系列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化集團,以此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企業增效、農場職工和農戶增收、國有資產增值、農墾帶動作用增強,為此,他們演出了連臺好戲。
好戲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重構集團管理體制。打破「總局-管理局-農場」的傳統行政管理模式,明確省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運營管理職能,強化決策、投資和運行監控中心地位。強化省集團公司與二級集團公司的母子公司紐帶關係,控股並推行產權多元化,改制、改組、新建一批產業集團和子公司;採取股份、合作、轉讓、租賃、承包等形式對271個包括場辦工業在內的中小企業進行改組改造,放開搞活。農場按產業化公司的生產職能進行定位,有條件成為產業龍頭的組建龍頭企業,不具備產業龍頭條件的農場改為產業基地,小型農場實施改制或拍賣。同時深化農場職能改革,明確生產經營和社區管理職能,精簡管理機構,管理人員按20—30人嚴格定編,競爭上崗。全面推行靈活多樣的用工制度,將大戶承包與職工家庭農場結合起來,完善農業經營體制。
好戲二:以優勢產業重組整合為主線,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對優勢資源進行跨區域調整、重組、聚合。比如,種植業向優勢農場集中。橡膠產業從粵西湛江墾區逐步退出,向茂名、陽江墾區集中,建設高產穩產橡膠園;甘蔗、菠蘿、劍麻向粵西湛江墾區有種植優勢的農場集中;熱帶、亞熱帶優質、高效水果向茂名高州和粵東地區農場集中。水產養殖向陽江、汕尾墾區沿海農場集中。
好戲三:以整合優勢產業資源為中心,做大做強產業集團。先後培育了豐收糖業、燕塘乳業兩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和東方劍麻集團等一批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廣墾橡膠集團打破區域界限,以3個橡膠加工廠聯接16個橡膠農場、4個子公司、1個科研單位、1個電子商務交易中心,形成總資產95億元的橡膠集團。新建3家年總產橡膠3萬噸的現代化、規模化橡膠加工廠,取代了原來分散在各農場的26個小加工廠,統一了質量標準和品牌,使勞均年加工幹膠由31噸提高到918噸。同時建立起橡膠種苗繁育和技術推廣中心,五年新植更新橡膠60045畝,比「九五」增加338倍,規劃下一個五年國內橡膠面積擴大到65萬畝,加上境外的橡膠項目,達到年總產幹膠35萬噸,形成產值50億元,營業收入50億元的產業集團。
——廣墾糖業集團實施製糖企業和部份產糖基地的整合,形成總資產1861億元,集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糖業集團。以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豐收糖業公司為載體,吸收183億民營資本參與共投入367億元收購整合了三家當地糖廠,經技改擴建,使7家糖廠日榨能力達到4萬噸,形成年產能力50萬噸的規模,輻射帶動農場和周邊農村甘蔗70多萬畝。同時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使精煉糖、蔗渣紙、酒精、生物有機肥等綜合利用項目產值達到30億元,營業收入28億元。僅廣墾糖業豐收公司每年上繳稅收佔雷州市財政收入的1/3強。
——廣墾系列產業集團中的燕塘乳業發揮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品牌技術和管理優勢,擴大規模,在激烈的「乳業大戰」中逐步發展,形成日加工能力300噸,輻射帶動農戶飼養奶牛2萬多頭的產業龍頭,同時向越南輸出技術和管理。省級龍頭企業的東方劍麻集團不斷帶動農場和周邊農村擴大劍麻種植面積達到87萬畝,劍麻產品佔有全國65%以上的市場份額,成為全國最大、國際知名度較高的的劍麻生產加工和出口集團。廣墾水產藉助國家級海洋研究所的技術優勢,以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範基地為載體,在陽江墾區建立集種苗繁殖、生態養殖、冷凍加工、出口銷售等產加銷一體化的水產種苗繁育中心,輻射帶動墾區農場和周邊農村10萬畝海水養殖帶。廣墾水果以名富果業和豐收公司年產1萬噸濃縮菠蘿汁、4000噸果醬以及年加工鮮果達20多萬噸的水果加工龍頭為載體,帶動墾區40萬畝南亞熱帶名優水果樹品牌闖市場。
「龍」哺農業煥生機
「龍頭企業最怕無米之炊!」廣東省農墾總局賴詩仁局長一語道破天機:「龍頭企業沒有資源作支撐必成死龍。而龍頭企業反哺農業的關鍵是建設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保障龍頭企業資源供給的主體,是以現代科技為支撐、用現代工業裝備武裝、以現代經營理念組織經營的高效農業,集中體現了科技化、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標準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的特色。」
以科技創新激活現代農業成為廣墾人新一輪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且看他們使出的「妙招」:妙招一:以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打造現代農業平臺。廣墾糖業豐收公司去年引進世界先進的以色列地埋式滴灌節水技術,首期建設2700多畝甘蔗試驗基地,全部實現電腦自動控制調節水肥,人均管理面積可達千畝。湛江墾區高效循環利用資源,建成多條循環生態產業鏈,正在規劃建設20萬畝高產穩產的甘蔗基地。廣墾橡膠集團高標準建設膠園,使茂名墾區單株產量五年間平均提高30%.一批農場大面積推進「六齡苗」工程,使速生膠樹比傳統種植提前兩年開割。建設中的10個「全國南亞熱作名優基地、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示範農場」成為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的孵化器。
種苗工程也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茂名墾區建成的面積達3000多畝的廣東南亞熱帶農業科技園,其中天然橡膠種苗繁育中心成功引進試種20多個新品種,年出圃種苗達120萬株;南亞熱帶水果良種繁育基地從國內外引進100多個名優品種進行試驗推廣,其中熱帶水果種苗快繁技術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在湛江墾區建成的糖業科技創新中心引進和推廣早熟、高產、高糖甘蔗品種,上榨季平均糖份達136%,產糖率達到126%,創墾區歷史最好水平。種苗工程基本滿足了墾區和地方農村實施優勢產業集聚升級對名優良種的需求。
妙招二:以科技創新和設備武裝提升現代農業水平。以乳業、糖業加工、劍麻加工、天然藥物、獸藥等5家省部級科技研發中心為依託推進科技創新。廣墾橡膠產業全面推行「D/4+ET」高產低頻割膠技術,全墾區減少割膠工3000多名,人均割膠株數和產膠量分別提高440%和389 %,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製糖企業推進技術改造,廣墾糖業華海公司全面引進計算機網絡技術,對生產環節實行自動化網絡實時監控,操作人員減少一半,人均產糖達220噸,比國內平均水平高出約50%.甘蔗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甘蔗和劍麻種苗組培快繁技術、熱帶高產奶牛克隆胚胎移植技術正展現出美好前景。
以科技裝備武裝現代農業水平也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內容。廣墾糖業豐收糖廠引進大馬力拖拉機和甘蔗種植、收穫等配套機械,積極開展甘蔗機械化生產試驗,並配套進行耕作栽培技術改革,為全國甘蔗機械化生產提供示範。廣墾橡膠全面推行新一代膠園的標準化建設,實現山水園林路綜合規劃,機械化開墾備耕,水肥設施全面配套。廣墾人的設施農業試驗項目逐步鋪開,溫室育苗、大棚栽培、移動式現代圓旋噴灌機械等現代農業工程設施大規模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妙招三:以標準化建設提升現代農業的國際化水平。與國際接軌是一種時尚,更是企業發展的本質需要。全墾區已有40家企業獲得質量管理體系認證,6種產品通過無公害食品認證,11種產品通過綠色食品認證,10種產品被評為廣東省名牌產品,4個商標被評為廣東省著名商標。
傳統農業只能編織童年的夢想,只有現代科技文明之花,才能結出現代農業的累累碩果。建設現代農業,目的是為龍頭企業蓄勢,而龍頭企業一旦釋放巨大能量,對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發揮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就會展現出無窮威力和遠景。
「龍」嘯大洋闖市場
發展必須要有開放的視野。利用自身的組織優勢、產業規模、技術和管理人才,走出去開拓境外短缺型農業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環節。
具有55年從事熱帶作物種植和加工歷史的廣墾人,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利用獨特的資源、管理、區位、政策等有利條件,先後承擔了中國對越南、馬裡、幾內亞、柬埔寨、賴比瑞亞、剛果(金)、多哥共和國、獅子山等多個國家20多項農業援外任務,派出大批管理和技術專家隊伍赴受援國進行項目勘查、設計、建設和技術經營指導,在樹立中國政府良好形象的同時,也使廣墾人充分地了解了亞非和東南亞市場,熟悉了發展中國家的風土人情和資源狀況,培養和鍛鍊了一大批對外經濟合作的骨幹人才。
1987年,廣墾人開始探索援外項目的獨立租賃承包經營,以農工商一體化運作方式承包經營多哥阿尼耶製糖聯合企業達10年之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被譽為中國援外企業改革的成功範例,受到外交部和外經貿部的嘉獎。1990年,廣墾人收購了索羅門群島華羅家禽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權,運用農墾的管理和技術優勢,很快扭轉了該公司長期虧損的局面。1999年,省農墾集團由於發展境外項目的成功實踐,被外經貿部批准授予對外承包和勞務輸出經營權,之後又被廣東省政府列為重點扶持「走出去」的14家企業集團之一。
這一切,給廣墾人奠定了創新發展的良好基礎,他們開始著手營造外向發展的新搖籃。
機遇永遠寵愛有備而來的人。2002年,農業部作出「南(橡)膠北(大)豆」戰略部署。廣墾人針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天然橡膠國內大幅缺口,而廣東農墾的橡膠產業發展在本土受到局限的實際,緊緊抓住「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的機遇,毅然決定利用墾區的地緣、技術和組織優勢,策劃到東協建立大規模的天然橡膠基地,為確保國家經濟運行安全盡一份力量。
具有同樣戰略需求的馬來西亞知知集團老總林偉發闖進了廣墾人的視野,而他們也正在尋找有團隊精神、管理優勢和技術人才的合作夥伴,雙方一拍即合。2005年,在泰國南部沙墩合資建設的年產96萬噸的廣墾橡膠加工廠、在越南胡志明市保稅區建設的3萬噸廣墾橡膠越南加工廠,當年建成當年投產。去年11月中旬,雙方又籤署了在泰國再併購三間「廣墾橡膠」加工廠的合作合同,目前已進入運作。五家橡膠加工廠年生產能力可達30萬噸。同時,在馬來西亞合資併購的年產36億隻乳膠手套廠也已進入運作,廣墾人將利用其品牌、技術、市場網絡以及融資便利,返回國內建立新的橡膠製品生產基地。
在非洲,廣墾人在貝南共和國建設的食用酒精廠已成為該國最大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產品取得出口西非經濟共同體、西非貨幣聯盟國家的許可證。由於該項目在西非國家的影響,目前鄰近的加納共和國客商主動要求我方承建總造價600萬美元的酒精加工廠。
廣墾人的技術、設備、品牌、人才和管理輸出也同樣出色。廣墾燕塘乳業與越南企業開展技術輸出合作的乳業加工項目實現雙贏;湛江墾區利用劍麻皂素合成甾體激素類藥品的合作項目在南寧中國—東協經濟園區的建設如火如荼;與美國、日本和港資合作鑄造的「享氏米粉」、「明治雪糕」等品牌享譽國內外;利用農場優勢招商引資建設的兩個2000多畝的現代特色農業基地一派生機盎然。去年全墾區出口商品總額達990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14%.廣東農墾,一個集團化、產業化和以跨國經營為特徵的現代南亞熱作產業集群在迅速崛起。
「龍」沐和諧奔小康
不謀大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長遠者不足以謀一時。廣墾人打造農業產業化集團、建設現代農業、開拓境外短缺型農業資源,目的是為構建和諧小康墾區提供堅強物質基礎。
和諧社會是一種美好社會形態,不發展,和諧社會就沒有物質基礎;不和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難以持續。只有科學發展,才能創造和諧,才能加快發展。
廣東省農墾總局賴詩仁局長一席話擲地有聲:「企業的發展既要追求利益最大化,但同時也要關心群眾,使職工受益。改革不是把責任推給政府,把問題推給社會,把包袱甩給群眾。改革必須為群眾謀利益,才能得到群眾的支持。」
廣東農墾經歷了55年的風雨歷程,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承擔了大量的政治任務,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另一方面,由於農墾地處我省東西兩翼經濟欠發達地區,從事南亞熱帶農業為主的綜合性經營和社區管理,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目前35萬人中有轉業復退軍人2萬多人、歸僑1萬多人、水庫移民7萬多人、離退休人員7萬多人。能否把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是衡量領導者是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標準,是對領導者政績觀的檢驗。為此,黨組在謀劃發展思路、制定發展目標時,都注意同農墾的實際相結合,在推進各項改革中兼顧好企業和職工的利益,把握好力度,嚴格按政策辦事。
近年來,廣墾人在國家財政部、農業部的關心下,在省委、省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在發展中創造和諧,在和諧中加快發展,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大文章開始破題。
十項「民心」工程可以佐證:每年由省社保調劑和財政補助1億元、中央財政補助4000萬元,農墾自籌一億多元缺口資金,初步解決了7萬農墾離退休職工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問題。由省補助1億元、墾區配套4000萬元,用五年時間對安置在農墾的原水庫移民實施危房改造,至2005年已累計投入資金13887萬元,建房面積超過346萬平方米,安置了3329戶共11569人,人均面積達30平方米。推進農場小城鎮建設和安居工程,開展了用電、用水、道路、綠化等工程改造,90%的農場場部道路實現了硬底化。解決了困擾墾區多年的農場電網「兩改一同價」問題,使墾區20多萬人口受益。由農業部和廣東農墾共同扶持七個特困農場發展支柱產業,健全「造血」功能。通過發放小額貸款支持特困職工發展經濟,累計扶持特困職工7434戶,脫貧率達764%.爭取到省政府給予墾區低收入職工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免交學費、書雜費和生活補貼的政策。爭取到大部分職工納入醫保,低收入家庭進入低保。清退了歷史拖欠的2億多元職工集資款和產品款。完成30多萬農場職工及家屬全部納入城鎮戶口的工作。墾區呈現熱氣騰騰建設美好家園的和諧局面。
如今置身廣東農墾的326萬畝綠色沃土,你不能不為廣墾人的大手筆所震憾!而更讓人讚嘆的是:廣墾人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著力抒寫「打造產業集團、建設現代農業、構建和諧墾區」的宏偉篇章,爭取2010年實現主營業收入超100億元、職工收入持續增長、墾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努力把廣東農墾建設成為國家控股的具有現代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農業資源型產業大集團,肩負起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歷史使命。
潛龍在淵,蓄勢待發。人們有理由相信,廣東農墾這條躍出大洋的巨龍,正向著更廣闊的天空騰飛。 (編輯:欒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