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黨的金剛川:消失的兵團,2戰的軍機,10星高炮與不毀之橋

2021-01-08 漁樵煮酒

《金剛川》的熱映,使金城戰役這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電影裡的人物或故事,當然自有其現實之中的原型。

故事裡的相關情節,也被各方大神們,分析了無數遍。

我才疏學淺,嘗試著寫出一點與別人不同,卻又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歷史。

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人!

也致敬那個偉大的時代!

第一章 步兵

張譯曾經是24軍的一名老兵,他說自己演繹了老部隊。

把我忽悠了!

所以我以為《金剛川》裡面是鄧超飾演的,是24軍的步兵。

恰好24軍也參加了金城戰役,在此之前,24軍是接替15軍防守上甘嶺。

24軍是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的老部隊,下轄的70師208團是紅軍團。

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6縱,在孟良崮戰役中攻佔垛莊,斷了74師的後路,把張靈甫逼上了孟良崮,也把這支不可一世的蔣系御林軍,逼上了絕路。

歸國後駐防京郊至唐山,自己成為了共和國首都的御林軍。

問題是《金剛川》裡面那些準備過橋搏殺的步兵,不是他們,我弄錯了。。。。。。

《金剛川》的部隊,是60軍!

《金剛川》的戰鬥,是方形山戰鬥!

60軍抗美援朝的故事,太複雜,一言難盡。

方形山戰鬥不是一次大戰鬥,否則也不會那麼難考證!

但是這次戰鬥,卻讓陳賡大將,許世友上將,王近山中將同時激動不已

我得專門寫一篇長文來述說這支部隊,否則對不住這個題材,太巧了!

先說說其他部隊吧

金城戰役的主攻部隊是20兵團,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上將。

《停戰協定》籤字後20兵團長期駐紮朝鮮,1958年接到了一個神秘電話,10萬大軍在兵團副司令孫繼先中將率領下,神秘消失!

孫繼先中將,就是長徵中「18勇士搶渡大渡河」中的18勇士之首。

當時對於20兵團的去向,不但美軍一頭霧水,就連20兵團的10萬將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因此20兵團,也被稱為「消失的兵團」。

他們來到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辛辛苦苦幹了兩年,完成了需要1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同樣是抗美援朝的功勳部隊,迎接他們的不是榮譽,鮮花,掌聲與和平的生活,而是戈壁,黃沙,隱姓埋名,遠離父母親人,連通信都不允許。

有的烈士至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來到這裡,這裡到底是哪裡!

後來的這個地方,不斷發展,就是今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為了趕時間建成酒泉飛彈發射中心,孫繼先流著淚率領將士們日夜苦幹,20兵團付出了370位戰士的生命。

兩彈一星為中華民族支撐起一片藍天,將軍卻深感愧對這些犧牲的戰士。

孫繼先將軍與黨委成員們約定:無論死在哪裡,都要葬回酒泉!

今天的酒泉烈士陵園,埋葬著聶帥,孫繼先,李福澤等很多老紅軍老八路。

老帥和老將,實踐了當年對那些烈士的承諾!

他們,永遠在一起了!

這些當年金城前線的戰士,即使在和平年代,依舊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熱血,子孫與生命!

軍人的奉獻與犧牲,又何止在戰場!

第二章 敵機

《金剛川》第二部分是敵人的視角,其實就是敵機駕駛員的視角。

影片中的敵機,不是美軍當時最先進的F86佩刀式戰機,而是二戰之中赫赫有名的F4U-5N夜間戰鬥機。

F4U戰鬥機由美國沃特公司研製,1940年5月29日首飛。

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F4U與F6F並為美國海軍主力,據美國海軍統計,F4U的擊落比率為11:1。

F4U-5採用惠普R-2800-32W引擎,輸出功率高達2760馬力。

首次採用全金屬外布蒙皮,速度可達740千米每小時。

N是其夜間型號。

F4U-5N/F4U-5NL的機載武器包括機翼上的4門20毫米機炮,機翼之下能夠掛載火箭彈、炸彈和凝固汽油彈等對地攻擊武器。

韓戰時期,F4U-5N/F4U-5NL主要執行夜間對地攻擊任務。

依靠長航程、大掛載量及配有雷達的優勢,它們經常飛躍戰線後方攻擊志願軍交通線、補給車隊、部隊物資集結地及陣地等。

美軍還發明了以C-47運輸機投擲照明彈,引導F4U-5N/F4U-5NL對地攻擊的戰術。

螺旋槳「海盜」出現在電影《金剛川》中與事實相符。

1969年7月17日宏都拉斯空軍費爾南多.索託上尉駕駛609號F4U戰鬥機擊落3架薩爾瓦多戰鬥機。

其中包括1架P-51D和2架F4U型戰鬥機。

這是F4U最後的絕唱。

一代二戰名機就此徹底退出戰爭舞臺。

第三章 炮

1950年,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全部入朝部隊只有一個高炮團,裝備有36門日制75高炮,其中12門掩護鴨綠江渡口。

入朝部隊6個軍,每個軍還有18挺高射機槍負責防空。

於是入朝之初的志願軍,就靠著24門老掉牙的高炮與100挺高射機槍掩護,英勇奮戰。

此後中國利用蘇聯援助的37毫米高射炮編組了101個獨立高射炮營,53個營先後入朝作戰,佔總數一半左右。

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炮,全重2100千克,炮班8人。

從型號上可以看出該炮誕生於1939年,是二戰中蘇聯的主要防空武器之一。

該炮通過旋轉底板和十字炮架在4輪拖車上,炮身長2729毫米(為74倍徑)。

高低射界﹣5~﹢85度,可360度旋轉,水平最大射程9500米,實用最大射高3000米。

理論最大射速為160發/分,實際最大射速不超過80發/分,採用5聯裝彈夾供彈。

《金剛川》裡吳京,張譯操作的,就是這種火炮。

1955年仿製成功列裝我軍,是我軍第一款國產高炮。

現在全國各地的很多公園裡都可以看到這款退役高炮,不是什麼稀罕東西,我曾經多次坐上去玩耍過。

以後有機會大家看到了,就知道這就是《金剛川》裡面吳京,張譯用生命操作的那款高炮之國產仿品。

1951年春季,志願軍部隊已經擁有4個高炮師、一個獨立高炮團,每個軍和地面炮兵師都編了一個高炮營。

到1952年,中國高炮部隊平均每個月擊落敵機60架。

抗美援朝中被擊落的敵機,大多數是高炮部隊擊落的。

志願軍高射炮兵先後參戰的部隊有野戰高射炮兵5個師(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師)、64個獨立營;城防高射炮兵21個團又10個獨立營、5個探照燈營、2個對空監視團、1個雷達營。

高炮部隊最輝煌的戰果發生在1952年10月下旬。

為斷絕志願軍的補給,當天美軍出動400多架戰機對楠亭裡庫區進行大轟炸……

英勇的高炮戰士奮起還擊,與400多架敵機血戰整整12個小時!

此役高炮24營有30多名戰士英勇犧牲,卻將7架敵機打的凌空爆炸,共擊落美軍18架!

軍博有一門37毫米功勳高炮,號稱「十星高炮」,防盾上標記了十顆紅星,代表擊落過十架敵機。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的高炮部隊戰績的象徵。

到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期間,也就是《金剛川》架橋的時候,實際上志願軍的步兵、炮兵、運輸部隊在高炮部隊掩護下,白天都可以在公路上運動。

《金剛川》中吳京與張譯只有2門炮,幾十發炮彈的情節,有可能是導演為劇情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第四章 橋

《金剛川》的關鍵,是橋!

中國工程兵戰史——《英雄的工程兵》相關章節中可以找到金剛川戰鬥。

根據戰史記載來看,當年的戰鬥遠比電影更加激烈。

故事的原型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時間是5月20日開始8天內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

這是一座大型的載重橋,是可以通行車輛與技術裝備的,不是影片中過人的小木橋。

時間也不是電影中設定的夏季戰役第三階段金城戰役開始前,而是第二階段開始前。

三連7天7夜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的載重橋。

金剛川是季節性河流,枯水期水量不大,但是六七月份雨季,金剛川就形成了洪流。

不到一天金剛川水位就漲到12米,流速3米每秒,三連拉來石料,在每個橋墩壓上1000公斤石頭。

志願軍則利用雨天敵機無法出動,彈藥車、炮車和救護車紛紛通過大橋。

工兵連也不分晝夜全力保障運輸安全。

從5月20日開始,工兵連在夏季戰役和金城戰役期間奮戰80多個日夜,不但保住了大橋,還在左右江岸上分別架設了高水位橋、低水位橋、吊橋、人馬橋和半截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金剛川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美軍飛行員從來沒有出現電影中的惻隱之心。

也不可能出現惻隱之心。

影片中的工兵連長原型張振智是我軍著名工兵英雄,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

作為考據黨來評說《金剛川》其實很不厚道。

電影畢竟是藝術作品,盯著細節考證,無異於吹毛求疵。

之所以做這些考據工作,也只是作為歷史愛好者的習慣而已。

也是想讓大家在享受影片的同時,多了解一些英雄的故事!

只此而已,並無褒貶《金剛川》之意,這是必須要說明的一點。

水平有限,資料缺乏,如有錯漏,歡迎內行來噴。

歷史的樂趣,就在於爭論與討論!

相關焦點

  • 《金剛川》的高炮,能轟碎一切牛鬼蛇神
    然而很多人,都犧牲在勝利前夜,埋骨在金剛川。 窩頭已經看過這部,在儘量不劇透的情況下給大家推薦一波。 看過預告片的窩友們,有不少會被轟炸機把活人射成肉泥的鏡頭所嚇到。 對於這樣的場面是否過於血腥存在疑慮,畢竟這是一部院線片,受眾之中或許還有小朋友。
  • 《金剛川》口碑下滑,在於胡亂充斥的「無腦個人英雄主義」
    我國的「抗美援朝」基調,在影片開始做的描述我是認可的,一是立國之戰,二是影片角色小胡所說的,打完這一戰我們就可以回家過安穩的日子了。影片中關磊本是高炮連長,因為在戰場不服從指令吸菸而被降職為班長,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我人民志願軍軍紀何等嚴明。在掩護工兵連搭建渡江橋梁的任務中高炮連僅有2門高炮,按照部署,一門高炮作為前線「明炮」,負責第一時間阻擊敵軍來襲的戰機,確保工兵連安全修橋,另外一門高炮作為「暗炮」隱蔽,以備關鍵時刻起到關鍵的作用,「明炮」由張飛(張譯 飾)負責,暗炮由關磊負責。
  •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一群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各種方言的年輕戰士和一條炸不毀的橋梁共同鑄就了民族脊梁的精神意象,這也是本片一反常規,捨棄線性敘事的關鍵原因。炸橋、修橋的物理動作不斷重複,與此對應,是情感、精神、意志層面的不斷迴響,最終指向一個共同的結局、一種無法撼動的信念。
  • 《金剛川》:不斷走向勝利的團隊,早已提前悄悄地幹掉了失敗
    實際修橋時間不足2小時,美軍轟炸沒一刻間斷過,這給負責修橋的工兵連還有後續的步兵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但團隊的目標就是要過河,過河必須修橋,這個清澈見底的目標,讓志願軍戰士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意志與無與倫比的紀律性。 炮兵喀秋莎,前一分鐘美軍的榴彈炮剛剛轟擊了橋體,後一秒他直接端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 中美兩軍血腥之戰
    中美長津血腥之戰,是中美雙方都幾乎不怎麼提的戰役,甚至都不敢去回憶,想起戰場上死去的戰友,痛心隨之而來,痛苦的回憶也無法忘記。 但史密斯不可能想到,他的陸戰一師此刻面對的是中國華東野戰軍中最精銳的九兵團,兵團司令宋時輪,二十、二十六、二十七三個加強軍,共12個師,總共15萬人。
  • 觀《金剛川》歸來:無神論者創造的神跡,重拾一段揚眉吐氣的歷史
    管虎、郭帆、路陽幾位新生代導演到底會怎樣講述這場70年前的立國之戰?我是帶著疑惑走進影院的。 《金剛川》的故事情節其實很簡單,就是過橋與炸橋,一支志願軍主力師奉命在決戰前夕渡過金剛川,唯一的路線只有工兵臨時搭建的木橋,為了阻止志願軍過橋,美軍動用飛機和重炮反覆攻擊,炸了修,修了炸,經過一晝夜的拉鋸,橋梁屢斷屢修,屹立不倒,最終保證主力部隊順利渡河,開赴前線,而窮盡手段的美軍只能徒自哀嘆。
  • 《金剛川》:管虎牽著一匹白馬,渡過了那座理想橋
    正是這些「無名之輩」的努力才造就了奇蹟般的勝利,這不僅體現著管虎的浪漫主義情懷,更體現著《金剛川》歌頌平凡英雄的思想內核。02渡不完的橋,看不夠的《金剛川》《金剛川》的故事圍繞著渡橋展開,全程2個多小時的故事中,渡橋既是行動目的,也是行動本身,每一個人都在為渡橋做努力
  • 《金剛川》: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
    不管是渡河戰士的奮勇向前,是守橋高炮戰士的捨生忘死,還是修橋戰士的前赴後繼,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都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想的只有保衛祖國、保衛家鄉。 《金剛川》劇照,李九霄 飾 劉浩 或許,這就是「真實」的力量,不需要太多的虛構
  • 長津湖戰役,兩個師打得只剩200人還在衝鋒,九兵團凍傷三萬人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地區最大的湖泊,海拔在1300米以上,位於赴戰嶺山脈與狼林山脈之間,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長津湖地區一般從10月份開始進入冬季,11月開始溫度在零下30度以下。
  • 長津湖戰役,九兵團凍死4000多人,兩個王牌師打得就剩200人
    克阿瑟以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對志願軍發起了鉗形攻勢。其中包括海軍陸戰隊第1師(簡稱陸戰一師)和美軍第3、第7步兵師,以及韓國第1軍團在內的第十軍,共十萬人推進到了長津湖地區。志願軍以先期入朝的6個軍在西線對抗美軍第8集團軍,新銳的九兵團則在東線的長津湖地區迎擊美第10軍的進攻。
  • 紅色江淮紀之碾莊之戰 屍體填平護圩河
    碾莊之戰,是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中,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及軍區部隊在江蘇省徐州以東地區對國民黨軍的一次大規模圍殲戰。  年過半百的碾莊鎮居民焦亞昌還記得他小時候父輩們指著碾莊村的護圩河告訴他:「當年大戰後,水溝已經被屍體填平」,在事後的若干年裡,這兩道寬約10米的護圩河內還時不時地發現屍骸。
  • 【追尋先烈足跡】長津湖戰役|「氣多」戰勝「鋼多」的殊死之戰
    「鋼鐵部隊」與「鋼鐵的人」的較量韓戰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發動「聖誕節」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呈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妄圖在聖誕節前消滅中朝聯軍,結束韓戰。為粉碎敵人的圖謀,志願軍於11月25日發起第二次戰役,位於東線的第九兵團奉命殲滅美第10軍進至長津湖的敵人。
  • 《金剛川》票房亮眼 精誠之作致敬歷史紀念英雄
    1905電影網訊電影《金剛川》正在全國熱映中,上映2日票房突破2.4億,單日票房及觀影人次均為當日最高,開畫次日依舊貢獻了超六成市場佔比。23日公映當天即分別達成票務平臺年度上映首日最高開分9.5和9.4。即使處在國慶檔後的冷門檔期,影片依舊引起觀眾極高的觀影熱情,帶動內地市場回暖。影片更持續收割良好口碑:「整部電影就像一首慷慨悲壯的英雄詩歌。」
  • 媒體披露解放軍番號演變史 38軍被譽「萬歲軍」
    每個縱隊下轄2至3個師或旅,相當於美軍的「軍」級單位。到1948年9月的西柏坡會議上,中央制定了軍事計劃,準備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把現有的51個縱隊280萬人逐步擴展到70個縱隊500萬人。同月中央軍委決定,未來的正規軍要編成70個軍。這70個軍分屬於20個兵團,下轄共計210個步兵師。  到1959年3月,解放軍各部相繼對部隊進行整編,總計編成4個野戰軍、12個兵團、57個步兵軍。
  • 朝鮮戰場慘烈的長津湖之戰,參戰的志願軍4個軍都在淄博戰鬥過……
    1950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後,美軍繼續向鴨綠江一帶挺進!形勢突變,黑雲壓頂 。為遏制美軍攻勢,根據毛澤東主席指示,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急調第9兵團入朝,趕赴長津湖地區擔負東線阻敵作戰。26軍。
  • 《金剛川》北大放映引年輕學子共鳴 心懷敢勇感召當下新世代
    北大放映《金剛川》傳遞敢勇 菁英學子動情觀影精神共振  10月31日,電影《金剛川》主創走進北大校園,與莘莘學子共同感受70年前的戰火紛飛,共沐年代久遠卻至今傳承的精神感召。當天,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座無虛席,影片結束後現場觀眾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 3發子彈擊落1架美機,高射機槍打噴氣式,15軍獲人民日報表揚
    據不完全統計,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日本和韓國共有10個飛行聯隊,在朝鮮沿海則常年保持2-3艘航空母艦,各型飛機的數量多達上千,這些飛機經常對我軍前線部隊和後勤補給線狂轟濫炸,對我軍造成了極大的空中威脅。
  • 對越反擊戰之謎,越軍真實實力,究竟有多厲害?
    擔負友誼關方向作戰任務的廣州軍區第55軍對同登、諒山地區之敵的進攻,從2月17日戰鬥打響到23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勝利圍殲了同登、坂然地區的越軍;從2月27日至3月5日,為戰役第二階段,勝利攻克了越北重鎮諒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