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的熱映,使金城戰役這場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走進了大家的視線。
電影裡的人物或故事,當然自有其現實之中的原型。
故事裡的相關情節,也被各方大神們,分析了無數遍。
我才疏學淺,嘗試著寫出一點與別人不同,卻又有千絲萬縷聯繫的歷史。
致敬那些最可愛的人!
也致敬那個偉大的時代!
第一章 步兵
張譯曾經是24軍的一名老兵,他說自己演繹了老部隊。
把我忽悠了!
所以我以為《金剛川》裡面是鄧超飾演的,是24軍的步兵。
恰好24軍也參加了金城戰役,在此之前,24軍是接替15軍防守上甘嶺。
24軍是陳毅元帥,粟裕大將的老部隊,下轄的70師208團是紅軍團。
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6縱,在孟良崮戰役中攻佔垛莊,斷了74師的後路,把張靈甫逼上了孟良崮,也把這支不可一世的蔣系御林軍,逼上了絕路。
歸國後駐防京郊至唐山,自己成為了共和國首都的御林軍。
問題是《金剛川》裡面那些準備過橋搏殺的步兵,不是他們,我弄錯了。。。。。。
《金剛川》的部隊,是60軍!
《金剛川》的戰鬥,是方形山戰鬥!
60軍抗美援朝的故事,太複雜,一言難盡。
方形山戰鬥不是一次大戰鬥,否則也不會那麼難考證!
但是這次戰鬥,卻讓陳賡大將,許世友上將,王近山中將同時激動不已
我得專門寫一篇長文來述說這支部隊,否則對不住這個題材,太巧了!
先說說其他部隊吧
金城戰役的主攻部隊是20兵團,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上將。
《停戰協定》籤字後20兵團長期駐紮朝鮮,1958年接到了一個神秘電話,10萬大軍在兵團副司令孫繼先中將率領下,神秘消失!
孫繼先中將,就是長徵中「18勇士搶渡大渡河」中的18勇士之首。
當時對於20兵團的去向,不但美軍一頭霧水,就連20兵團的10萬將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因此20兵團,也被稱為「消失的兵團」。
他們來到了荒無人煙的戈壁灘,辛辛苦苦幹了兩年,完成了需要1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
同樣是抗美援朝的功勳部隊,迎接他們的不是榮譽,鮮花,掌聲與和平的生活,而是戈壁,黃沙,隱姓埋名,遠離父母親人,連通信都不允許。
有的烈士至死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為什麼來到這裡,這裡到底是哪裡!
後來的這個地方,不斷發展,就是今天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為了趕時間建成酒泉飛彈發射中心,孫繼先流著淚率領將士們日夜苦幹,20兵團付出了370位戰士的生命。
兩彈一星為中華民族支撐起一片藍天,將軍卻深感愧對這些犧牲的戰士。
孫繼先將軍與黨委成員們約定:無論死在哪裡,都要葬回酒泉!
今天的酒泉烈士陵園,埋葬著聶帥,孫繼先,李福澤等很多老紅軍老八路。
老帥和老將,實踐了當年對那些烈士的承諾!
他們,永遠在一起了!
這些當年金城前線的戰士,即使在和平年代,依舊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熱血,子孫與生命!
軍人的奉獻與犧牲,又何止在戰場!
第二章 敵機
《金剛川》第二部分是敵人的視角,其實就是敵機駕駛員的視角。
影片中的敵機,不是美軍當時最先進的F86佩刀式戰機,而是二戰之中赫赫有名的F4U-5N夜間戰鬥機。
F4U戰鬥機由美國沃特公司研製,1940年5月29日首飛。
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F4U與F6F並為美國海軍主力,據美國海軍統計,F4U的擊落比率為11:1。
F4U-5採用惠普R-2800-32W引擎,輸出功率高達2760馬力。
首次採用全金屬外布蒙皮,速度可達740千米每小時。
N是其夜間型號。
F4U-5N/F4U-5NL的機載武器包括機翼上的4門20毫米機炮,機翼之下能夠掛載火箭彈、炸彈和凝固汽油彈等對地攻擊武器。
韓戰時期,F4U-5N/F4U-5NL主要執行夜間對地攻擊任務。
依靠長航程、大掛載量及配有雷達的優勢,它們經常飛躍戰線後方攻擊志願軍交通線、補給車隊、部隊物資集結地及陣地等。
美軍還發明了以C-47運輸機投擲照明彈,引導F4U-5N/F4U-5NL對地攻擊的戰術。
螺旋槳「海盜」出現在電影《金剛川》中與事實相符。
1969年7月17日宏都拉斯空軍費爾南多.索託上尉駕駛609號F4U戰鬥機擊落3架薩爾瓦多戰鬥機。
其中包括1架P-51D和2架F4U型戰鬥機。
這是F4U最後的絕唱。
一代二戰名機就此徹底退出戰爭舞臺。
第三章 炮
1950年,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全部入朝部隊只有一個高炮團,裝備有36門日制75高炮,其中12門掩護鴨綠江渡口。
入朝部隊6個軍,每個軍還有18挺高射機槍負責防空。
於是入朝之初的志願軍,就靠著24門老掉牙的高炮與100挺高射機槍掩護,英勇奮戰。
此後中國利用蘇聯援助的37毫米高射炮編組了101個獨立高射炮營,53個營先後入朝作戰,佔總數一半左右。
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炮,全重2100千克,炮班8人。
從型號上可以看出該炮誕生於1939年,是二戰中蘇聯的主要防空武器之一。
該炮通過旋轉底板和十字炮架在4輪拖車上,炮身長2729毫米(為74倍徑)。
高低射界﹣5~﹢85度,可360度旋轉,水平最大射程9500米,實用最大射高3000米。
理論最大射速為160發/分,實際最大射速不超過80發/分,採用5聯裝彈夾供彈。
《金剛川》裡吳京,張譯操作的,就是這種火炮。
1955年仿製成功列裝我軍,是我軍第一款國產高炮。
現在全國各地的很多公園裡都可以看到這款退役高炮,不是什麼稀罕東西,我曾經多次坐上去玩耍過。
以後有機會大家看到了,就知道這就是《金剛川》裡面吳京,張譯用生命操作的那款高炮之國產仿品。
1951年春季,志願軍部隊已經擁有4個高炮師、一個獨立高炮團,每個軍和地面炮兵師都編了一個高炮營。
到1952年,中國高炮部隊平均每個月擊落敵機60架。
抗美援朝中被擊落的敵機,大多數是高炮部隊擊落的。
志願軍高射炮兵先後參戰的部隊有野戰高射炮兵5個師(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師)、64個獨立營;城防高射炮兵21個團又10個獨立營、5個探照燈營、2個對空監視團、1個雷達營。
高炮部隊最輝煌的戰果發生在1952年10月下旬。
為斷絕志願軍的補給,當天美軍出動400多架戰機對楠亭裡庫區進行大轟炸……
英勇的高炮戰士奮起還擊,與400多架敵機血戰整整12個小時!
此役高炮24營有30多名戰士英勇犧牲,卻將7架敵機打的凌空爆炸,共擊落美軍18架!
軍博有一門37毫米功勳高炮,號稱「十星高炮」,防盾上標記了十顆紅星,代表擊落過十架敵機。
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的高炮部隊戰績的象徵。
到1953年夏季進攻戰役期間,也就是《金剛川》架橋的時候,實際上志願軍的步兵、炮兵、運輸部隊在高炮部隊掩護下,白天都可以在公路上運動。
《金剛川》中吳京與張譯只有2門炮,幾十發炮彈的情節,有可能是導演為劇情而進行的藝術加工。
第四章 橋
《金剛川》的關鍵,是橋!
中國工程兵戰史——《英雄的工程兵》相關章節中可以找到金剛川戰鬥。
根據戰史記載來看,當年的戰鬥遠比電影更加激烈。
故事的原型是志願軍工兵第十團第三連,連長張振智。時間是5月20日開始8天內在金剛川巖裡渡口架一座載重橋。
這是一座大型的載重橋,是可以通行車輛與技術裝備的,不是影片中過人的小木橋。
時間也不是電影中設定的夏季戰役第三階段金城戰役開始前,而是第二階段開始前。
三連7天7夜奮戰,提前一天架起了一座中水位的載重橋。
金剛川是季節性河流,枯水期水量不大,但是六七月份雨季,金剛川就形成了洪流。
不到一天金剛川水位就漲到12米,流速3米每秒,三連拉來石料,在每個橋墩壓上1000公斤石頭。
志願軍則利用雨天敵機無法出動,彈藥車、炮車和救護車紛紛通過大橋。
工兵連也不分晝夜全力保障運輸安全。
從5月20日開始,工兵連在夏季戰役和金城戰役期間奮戰80多個日夜,不但保住了大橋,還在左右江岸上分別架設了高水位橋、低水位橋、吊橋、人馬橋和半截橋。
據統計,為了炸毀金剛川橋,敵軍總共投放炸彈1000枚左右,炮彈超過2500枚。
美軍飛行員從來沒有出現電影中的惻隱之心。
也不可能出現惻隱之心。
影片中的工兵連長原型張振智是我軍著名工兵英雄,榮立3次一等功,被評為志願軍二級模範。
作為考據黨來評說《金剛川》其實很不厚道。
電影畢竟是藝術作品,盯著細節考證,無異於吹毛求疵。
之所以做這些考據工作,也只是作為歷史愛好者的習慣而已。
也是想讓大家在享受影片的同時,多了解一些英雄的故事!
只此而已,並無褒貶《金剛川》之意,這是必須要說明的一點。
水平有限,資料缺乏,如有錯漏,歡迎內行來噴。
歷史的樂趣,就在於爭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