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紀錄片《英雄兒女》、電影《金剛川》觀後
《金剛川》劇照
《英雄兒女》劇照
《金剛川》劇照
《英雄兒女》劇照
《金剛川》劇照
編者的話 當看完紀錄片《英雄兒女》和電影《金剛川》,浩大的悲壯和澎湃的熱血在我們胸中翻滾。這兩部同為抗美援朝題材的作品,異曲同工,那無畏死亡的戰士的精神,支撐起了全片敘事的脊梁。打光了也不能讓敵人跑掉,血管凍黑了就把腿鋸掉,一個兒子犧牲了就把另一個兒子送上戰場,還有那永遠都炸不斷的人橋……是中國人的血性,是民族的力量,構築起了我們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
不能忘卻的紀念
□ 本報特約撰稿人 楊文秀
電影《金剛川》以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發起的夏季東線反擊戰役為背景,選取了這場大決戰中的關鍵環節——通往金城前線的金剛川上的光麗山渡口橋梁被炸、搶修為核心事件,將志願軍工兵部隊克服敵機轟炸、炮火襲擊、材料不足等困難,屢次重複搶修,最終以血肉之軀構築橋梁,確保補給部隊順利過橋的真實事跡搬上銀幕。
一群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各種方言的年輕戰士和一條炸不毀的橋梁共同鑄就了民族脊梁的精神意象,這也是本片一反常規,捨棄線性敘事的關鍵原因。炸橋、修橋的物理動作不斷重複,與此對應,是情感、精神、意志層面的不斷迴響,最終指向一個共同的結局、一種無法撼動的信念。由此,創作團隊選取工程兵戰士、敵軍飛行員、高炮班三個敘事視角展現這場戰役的三個側面,又在統一的時空構架下,不斷地呼應我軍修橋、敵軍炸橋、反擊護橋這三個核心事件,避免因視角轉移造成敘事斷裂。曾經由於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上甘嶺》《英雄兒女》《三八線上》《英雄坦克手》等相關題材影片只能選擇單一視點和戰鬥場面的局部呈現,《金剛川》對戰鬥場面的技術還原以及首次介入空中視點,極大地強化了觀影體驗,補充了觀眾對這場戰役殘酷、嚴峻程度的感悟,尤其是幾個情節點——敵軍榴彈炮遠程轟炸橋體、我軍喀秋莎飛彈摧毀敵軍陣地、高炮班掩護橋體並反擊、敵軍延時炸彈引爆、「喪門神」B26燃燒彈焚燒橋體的全景式呈現及三次重複,一次次在視覺上引領觀眾接近戰爭的真實面貌,也一次次在心理和情感上衝擊觀眾:戰爭是無比殘酷的,在後勤保障和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情況下,年輕的戰士們靠著肩扛手拉,硬生生在敵人的轟炸下搭起這道生命的橋梁,正是他們用血肉為我們贏得了長期的安穩與國家的發展契機。
令人惋惜的是,多重視點對事件、人物、主題的開放性挖掘提供更多解讀信息的特點未能完全發揮作用。三個視點中對戰爭場面、人物行動表面的呈現重複較多,反而弱化了群像人物的塑造和深入內心世界的空間。高炮班是重點展開的敘事段落,既有大場面的鋪排,又有細節描摹,兩位炮手關班長和張排長也是刻畫得最為豐滿的人物。從兩人之間爭搶主攻暴露炮位的「競爭」、關班長點亮照明彈吸引敵軍飛機掩護橋體犧牲、張排長接替關班長反擊,到張排長點燃炮位與敵機終極對決,情節和情緒的張力漸次增強達至高潮,成為全片最具淚點、燃點的段落。關張二人一個勇猛一個謹慎的性格對比、因為彈藥不足對二人作戰理念分歧的展示,到關班長犧牲後張排長為其點燃香菸、張排長被炸斷手腳後點亮炮位決戰等,無不展示出創作者把控宏大敘事與精微描摹人像的能力,戰士們既是集體的守護者又是友誼的守護者這層主題升華也極為動人。
由於篇幅限制,工程兵視點中對人物的刻畫較為潦草,士兵小胡、劉班長、高連長、女話務員等人未能展示出形象、性格中的亮點而顯得不夠立體。敵方視點中對飛行員希爾傲慢、非正義立場的刻畫較為充分,但另一方面對其目睹戰友死去、志願軍構築人橋而被撼動的畫面著墨不多,若能拓展這個人物的心理空間,那麼反思戰爭的主題將被亮化和升華。筆者不免假設,如果能將三個視點整合進一條敘事線,將重複的內容轉化為對群像人物的刻畫和思辨戰爭這一永恆主題,本片的完成度將會更好。
在震撼的事件還原之外,片首、片尾加入了真實的紀錄資料片段,黑白素材中挺進朝鮮戰場的年輕士兵與走下戰場已近暮年的老兵隔著時空和生死遙相呼應;《上甘嶺》與《英雄兒女》中的經典插曲也在畫外回應著不能忘卻的紀念。片中的美軍飛行員曾感嘆這是一座炸不掉的橋,其實《上甘嶺》早就回答了這些疑問,是守護美麗家園的信念、對故土親人的眷戀,讓戰士們甘願捨棄年輕的生命。
不一樣的戰爭片
□ 紀 穎
「那一年,俺們都才十七八歲,唯一想的事,就是通過那座橋。」
電影《金剛川》滿載觀眾的期待與厚望,上映首日,就以15.84萬場刷新國產電影的首日場次紀錄。
金剛川,是朝鮮境內的一條山谷,地勢險峻,河流湍急。1953年7月13日,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金城戰役打響。中國人民志願軍必須通過金剛川運送軍隊與物資,然而,一座架設在湍急河流上的木橋,則成為渡河的唯一通道。電影《金剛川》依據真實史實改編,講述了志願軍將士冒著敵軍的狂轟濫炸從當天下午到次日凌晨搭建和搶修木橋的故事。
不同於一般戰爭片的宏大敘事,《金剛川》只呈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個小片段。故事雖短小,內容卻異常豐滿,尤其是影片的視聽語言和創作手法,既符合現代觀眾的觀賞習慣,又克制、內斂,具有創新性,弘揚和彰顯了志願軍將士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勇於奉獻和犧牲的英雄品質和大無畏氣概。
影片的結構有可貴的創新。從下午到次日凌晨,志願軍強渡過河,故事相對簡單,但影片分別從步兵連、美軍飛行員、高炮班三個視角,立體還原了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敵軍,我軍,不同的視角,相互補充。到大部隊過橋之前,木橋已經炸得面目全非,美軍偵察員自信地認為:中國軍隊再也不能過橋了。可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卻創造了奇蹟:用血肉之軀,架設起一座人橋!多個視角,重疊敘事,強化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
人物塑造上,影片聚焦幾位普通戰士,以個體角度去感受戰爭,以小見大,折射出戰爭的殘酷性。看著那些普通戰士——真實的性格、樸素的情感,就如同銀幕前每一個平凡的你我,正是這一個個普通的個體,卻鑄就了鮮活的英雄群像。
《金剛川》的主創團隊集結了華語電影的中堅力量。導演組管虎、郭帆和路陽三位導演在華語電影市場有口皆碑。無論藝術風格,還是往日作品在市場上取得的成績,都證明這個導演組合實力強勁。領銜主演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以及特別出演的鄧超,此前都曾塑造過軍人形象,此次在《金剛川》中表現出色。據了解,《金剛川》今年3月立項,7月正式開機,到10月23日上映,製作周期不到三個月,可以說刷新了國產電影製作的速度,而影片所呈現的特效和電影質感,充分彰顯了中國電影工業近年來所取得的發展進步。
抗美援朝戰爭發生在70年前,生長在和平年代的人們,或許對這段歷史不是很熟悉,《金剛川》的上映能夠引發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對於歷史的關注。《金剛川》對於抗美援朝精神的展現和解讀,也符合當下的時代需要。同時,《金剛川》雖然是一部戰爭題材影片,但在追憶歷史、緬懷英雄、弘揚民族精神的同時,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於和平的熱愛與珍視。影片中許多令人震撼的戰爭場面,體現著戰爭的殘酷與無情,也因此會激發大眾對於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的珍惜。
歷史雖已遠去,但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相關。
祖國的英雄兒女
□ 趙 洋
不久前,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在央視一套晚間黃金時段播出。作為一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歷史紀錄片,《英雄兒女》在大的歷史脈絡梳理中,將一個個鮮活的英雄形象清晰呈現於螢屏之上——他們不僅是在戰場上與敵人廝殺拼搏的戰士,還是響應祖國號召火線入伍的青年學生和愛國者,更有為了後勤保障而做出英勇犧牲的鐵道工人與汽車司機……從南到北,從國內到海外,從普通士兵到領袖之子,工商界、醫療界、文藝界、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每一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祖國和人民付出的個體,都在《英雄兒女》的書寫中,被共同構建為「最可愛的人」。
選擇以「英雄兒女」為名,便不可迴避該片與拍攝於1964年的經典電影《英雄兒女》之間的關聯與傳承,這部紀錄片更是選擇以電影《英雄兒女》主題曲《英雄讚歌》作為片尾曲,也有致敬的寓意。電影《英雄兒女》除了對於王成和王芳這兩個典型英雄的塑造外,更對大量的普通奉獻者給予關注。正是這樣一個無名群體,卻在事實上構成了影片在主角塑造之外的另一層表達,「英雄兒女」的稱謂屬於每一位默默無聞卻又在保家衛國的戰爭中無私付出的熱血的中國人民。
在優秀前作的基礎上,紀錄片《英雄兒女》完成了對於這部經典電影敘事格局的完美繼承。紀錄片《英雄兒女》共6集,分別為《祖國召喚》《極限戰爭》《熱血忠誠》《越戰越強》《萬眾一心》《永遠銘記》,每集內容按照「決定應戰」「戰爭對抗」「停戰籤字」「戰後緬懷」的時間先後順序,以歷史史實為背景,除了第6集以戰後視角對銘記烈士群體進行描述外,其餘5集都通過發揮作用的不同,對不同的群體對象進行劃分,進而對每個群體在抗美援朝中的貢獻進行了客觀而又真實的全景記錄與呈現。
影片著重通過對那些已在修整的戰士、退伍轉業的老兵,還有更多普通人參軍熱情的描述,表達了他們對於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珍視與敬愛。祖國的召喚,使他們暫時放下了家庭、放下了工作、放下了學業,「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成為他們共同的目標。「人口只有2000萬的浙江省,先後有100多萬農民報名參軍」「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三個地區少數民族青年報名參軍人數超過7000人」「僅復旦大學一校,報名參軍人數就超過300餘人,山東大學不到兩小時就有514名學生報名參軍,華東地區報名參軍的青年學生更達23萬人」。工商界、運輸界、支前民工、文藝界、知識分子群體……無不在這場抵禦外敵的戰爭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抗美援朝也因此成為人民戰爭。紀錄片中呈現的一個個真實的數據和案例,有力地證實了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對於全國人民的凝聚力。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抵禦外敵、保家衛國的反侵略之戰。紀錄片《英雄兒女》中,英雄不僅是某個被塑造人物對象,更是一個個鮮活且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是一群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片土地充滿了愛的普通的中國人,是他們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也是他們,最終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
□ 潘旺利
紀錄片《英雄兒女》是一部優秀的作品,無論從思想、藝術還是製作水準方面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該片再現了面對強大的敵人,中國人民志願軍視死如歸,克服供給短缺和環境艱難,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悲壯歷史;再現了面對敵軍範弗利特彈藥量的狂轟濫炸,志願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頑強應戰,誓死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
紀錄片《英雄兒女》珍貴的影視資料、豐富的人物訪談,為我們完整呈現了那段英雄的歷史。片中用志願軍將士口述的方式講述當時上甘嶺戰役的實況,這種紀實的講述方式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中國人民志願軍對侵略者的痛恨和不畏犧牲的精神給我們不僅帶來了感動,還激勵著我們不畏困難、勇往直前。忠誠的勇士們在異國的土地上一把炒麵就著一把雪,不畏條件艱苦,忍受著嚴寒和飢餓照樣奮勇殺敵,比如,一把軍號嚇退敵軍的孤膽壯士、凍僵後仍舊保持戰鬥姿態的冰雕戰士,還有用身軀擋住槍口的黃繼光、在大火中忍痛堅持的邱少雲、挑戰美國王牌飛行員的年輕志願軍……一個個場面驚心動魄,令人感動。正是這種不畏犧牲的民族氣節支撐志願軍戰勝強大的敵人。
該片配樂方面也堪稱經典,體現出製作團隊巧妙地運用聲音表達思想的技巧。片尾《英雄讚歌》再次將主題升華,悲壯犧牲的英雄戰士沒有被遺忘,他們的壯舉將永遠激勵著後來人。當片中再現毛澤東主席和黃繼光的媽媽交談的場景時,電視劇《毛岸英》的主題曲《日月同光》響起,對戰爭的痛恨和對和平的召喚不禁湧上觀眾心頭。
紀錄片《英雄兒女》可以說是對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再書寫,也是在抗美援朝精神薰陶下創作的優秀作品。優秀的作品必將為後人傳承歷史、再創事業輝煌提供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