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雪歸青冢,萬裡黃河繞黑山。在當今這個社會裡,戰爭,一聽就是暴力性的詞彙,戰爭還存在著,戰爭隱藏在黑暗的角落,它們遠離普通人的生活。然而,把時間或視角轉到上個世紀,卻發現戰爭無處不在,人們無聲無息地呼救,無能為力,無處可救,當時內憂外患,但也湧現出無數英勇無畏的人物,他們走在時代的前沿,積極探索救國之路。
千百萬青年踏上戰場,為祖國獻身,為了能使中國站起來,實現崇高的理想,以自己的血肉為人民築起了一片天。雖然那一代戰火紛飛,妻子離別,甚至家破人亡,但在各種殘酷的手段之下,還是隱藏著一些小小的幸運和溫暖。
特別年代的感情總是會有不一樣的韻味,因為那個年代很艱難,讓這份感情也變得苦澀。這個人很厲害,他就是中國的開國大將,他就是陳賡,他一生戰功卓著,這位開國大將的感情生活也很溫馨。陳賡一生有兩個妻子,他的妻子也都是革命的傑出人才。其前妻王根英,就是妻子也是戰友,二人都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過貢獻。
作為上海人,王根英從紗廠的童工做起,進入工人夜校學習,在工人夜校受到先進思想的鼓舞,第二年就加入了青年團,當時陳賡擔任夜校教員,性格果敢的王根英很快引起了陳賡的注意,在那一年陳賡也向王根英表示了愛意。
但在那時,王根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個人感受,所以也就沒給陳賡回信。由於社會急劇變遷,夜校關閉,而陳賡又返回湖南,這一段感情被認為會隨著時間慢慢衝淡。一直到1927年,因為一次會面,陳賡和王根英又見面了,陳賡覺得機會來了,終於擁抱了美人歸,也就是這一年的五月,兩人正式結了婚。但由於二人工作原因,一直聚少離多。在突圍時,王根英為了搶救文件,遭到敵人襲擊,不幸犧牲,陳賡內心十分悲傷,他承諾為王根英守節三年。陳賡的第二個老婆就是傅涯。傅涯此人生於小康之家,1938年就讀於延安軍政大學,畢業後在延安總政文工團工作。
在康復期間,陳賡與傅涯相識,傅涯以幽默的談吐和豁達的性格,引起了陳賡的注意,在交流中,傅涯被這位英雄所感動,兩人很快就熟悉了。可是因為陳賡要為前妻守節三年,又一再拒絕傅涯的請求,傅涯反而認為陳賡是個重情義的人。兩個最終在1943年舉行了一個簡單的婚禮,由於兩個人的工作關係,兩個人的生活還是在一起,聚少離多。
新中國建立後,戰爭雖然結束了,但這段時間的工作卻更加繁忙。再一次把陳賡送到前線,但他的身體卻無法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只是他一點也不在乎。最後到了1961年,年僅58歲的陳賡在上海去世了。突然的陳賡去世對傅涯打擊很大,但傅涯一想到還沒長大的孩子,就收拾起了悲傷的情緒,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把孩子撫養長大,還每月給王根英的母親寄生活費。
事實上,傅涯的一生都是圍繞著陳賡生活的,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陳賡死後,傅涯終於有時間完成自己的事情,她渴望能與親人重逢。由於傅涯到延安後與家人離異,幾乎沒有機會與家人聯繫,之後由於社會的變遷,傅涯的父母及其家人再一次前往臺灣,彼此隔絕了半個世紀,從此隔絕了。那時候,70多歲的傅涯不顧身體狀況,堅持要到臺灣,探望親人。而且她也沒有一個人從臺灣回來,她還把父母的骨灰帶回大陸,埋在自己的家鄉。也許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見到親人只是一段時間的事情,但對老人來說,見到親人的一面就很難了。
現在社會上老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什麼時候盡孝也成了一個問題。當今社會,年輕人越來越忙,家庭團聚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年輕人並不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但年老的人,年輕人更忙,有時候當我們回首望去,卻發現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白髮了,而我們卻還在忙忙碌碌,沒有時間和他們喝一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