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也好,愛與恨也好,命與運也好,都有其背後的因緣,而這些因緣在世間又很難能夠解釋清楚。
釋迦牟尼佛說:「無論你遇見誰,他(她)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每一個能夠走進我們生命中的人,包括愛人、孩子、老師、摯友等都不是偶然,也許要陪我們減少人生的孤獨,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知識或技能,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狀況等等,他(她)都是我們生命中注定該出現的人。
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妻子」命中注定會孤苦呢?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釋迦牟尼佛和他妻子的「姻緣」故事。
01
佛陀即釋迦牟尼佛,本命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大約是和我們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同時代的人。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老、病、死等諸多苦惱,便想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以求探尋解脫「老」「病」「死」之苦的法門。
於是,不顧父王和母后的執意反對,釋迦牟尼佛離開嬌妻,踏上了尋道之路,他年輕的妻子只能在無奈中獨守深宮。
當這位執著的王子在苦修中餓得瘦骨嶙峋時,他孤獨卻無奈的妻子在深宮中也是水米難咽,寢食不安。
當這位王子苦修無果,餓暈倒在路邊後,一個陌生的牧羊女餵給了他一勺奶昔,而此時,他孤獨的王妃也是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強喝下了一口米湯。
02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久坐四十八天後,在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開悟,得無上大道,成為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在釋迦牟尼佛開悟之後,遂開始收徒傳道,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在釋迦牟尼佛在受到萬人敬仰、威儀赫赫之時,他的王妃在王宮裡卻越加顯得落寞而蒼老了。
釋迦牟尼佛欲回來救度本國眾生的消息傳回來時,淨飯老王非常高興,他們親自率領眾王子王孫和百姓虔誠出迎,而他的妻子卻沒有出現在他眼前。
釋迦牟尼佛上門來尋到妻子,兩人相對而坐。妻子一語不發,看著眼前的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青春就這麼付諸東流了,不覺間淚水已布滿了雙眼。
佛陀開口對昔日的妻子說: 「我知道你很恨我,但是你來看這裡」。
佛陀一邊說著,一邊伸出手掌,剎那間,佛陀的掌心裡幻化出了她前生的記憶。
03
原來釋迦牟尼佛妻子的前生裡就有佛陀,那時候,佛陀還是一個童子,他以全身心的虔誠向燃燈古佛獻了一朵蓮花。
燃燈古佛微笑著對他點點頭說:「你註定要在來生得道。」
而這時一個小女孩走了過來,她跪在佛前磕頭順:「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讓我能夠與他在來生一同得度!」
燃燈古佛說道:「他在來生註定要四處漂泊,到處傳法。你將以一生的孤苦為代價,你願意嗎?」
女孩說:「我願意!」
燃燈佛說:「你將會毀掉你一生的青春。」
女孩仍然堅定地說:「我願意!」
燃燈佛說:「你的大半生都將會被辜負的感情的情愫所折磨,直至等到他的救度。」
女孩仍然堅定地說:「我願意!」
其實,釋迦牟尼佛的妻子耶輸陀羅,在釋迦牟尼棄妻出家修道後是可以考慮重新婚嫁的,況且當時還有其他人很想要跟耶輸陀羅在一起,但耶輸陀羅很愛釋迦牟尼,在釋迦牟尼走後,寧可孤苦也不願再跟別人在一起。
就這樣,再次見到佛陀後,妻子耶輸陀羅與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率領五百名釋迦族女,跟隨佛陀出家剃染受具足戒為比丘尼,後證阿羅漢果。
所以,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愛恨皆有因緣。我們作為婆娑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要珍惜我們身邊的親人、愛人和摯友,多一些愛,少一些恨,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中注定要出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