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抗戰風雲中的「諾亞方舟」西部古鎮李莊

2021-01-11 騰訊網

來源:藝術鑑賞網

作者:楊旭東

多年前在宜賓參加一次會議之際,匆匆去過一趟李莊,但時間緊,看的不全,體驗不深,中國營造學社和慄峰山史語所兩處重要舊址都未走到,僅留下一點廟宇及抗戰文化的初略印象。自看完了嶽南先生的大作《南渡北歸》後深受感染,心情久久難以平復,大師雖己遠去,但留下的風範、趣事、佳話猶存。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實地接近那段難忘的歷史,觸摸小鎮特有的文化遺產,緬懷先賢,回望遠走的大師,感受其獨特的文化氛圍,遂產生了再訪李莊的念頭。

最近正好借國慶假期從上海回到自貢探望父母機會,帶著已久的心願,一大早便攜家人驅車前往李莊,先是經過了一段G85高速,到達宜賓市後接連跨越岷江、金沙江江上兩座大橋,從蜀南大道轉入鹽李路,沿長江邊一路行駛17公裡便抵達了萬裡長江第一古鎮——李莊。中秋過後的川南地區秋高氣爽,氣候宜人,李莊位於長江南岸,地勢平坦,因水而生,因水而建,歷史悠久,據史料考證有1460多年的建鎮史。

這裡文物古蹟眾多,成規模的古建築群臨江排列而建,小巷院子巧妙布局其中,樓臺亭閣、粉牆黛瓦、雕花門窗隨處可見,極具明清建築風格。這裡民風淳樸,風景秀美,底蘊深厚,古樸、深邃的韻味讓小鎮的人文氣息顯得更加濃鬱。小小的李莊獨具魅力和影響,聲名遠揚,它承載了一段國人難以忘懷的歷史,增添了特別的色彩,既是一處充滿傳統文化涵養和歷史遺蹟沉澱的川南古鎮,更是訴說抗戰風雲與滄桑的一個特殊小鎮,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人稱道「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

抗日戰爭爆發,神州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李莊人展示了博大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擔當,在之前同濟大學派人與南溪縣洽談遭婉拒的情況下,李莊方面獲悉後主動伸出援手,羅南陔先生邀請鎮上多位士紳、權貴人物來到家中廳堂商議,經過一番議論最終達成共識,隨後便發出了「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電報。短短十六字電文簡明清晰、擲地有聲、字字千鈞,其遠見、膽略、胸懷、大義著實令人佩服,心生敬意。李莊人主動相邀,盡其所能,鼎力相助,讓同濟大學大為欣喜。

經過簡短籌劃和安排,很快國立同濟大學率先遷來,緊隨其後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相繼遷駐於此。與此同時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南遷輾轉運來李莊的上千箱珍貴文物也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真是國破山河在,所幸有李莊啊,可以毫不誇張的講那個危急時候古老的李莊小鎮成為在戰火紛飛年代一處難得的安寧的「諾亞方舟」,為保護和延續國家文脈起到了重要的支點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個註定在中國現代文化歷史上留下深刻標記的新的文化中心在此偏僻之地孕育而成。

一時間,一群群、一路路的「下江人」通過水陸交通迅速匯聚到這裡,原本僅三千多人的小鎮最多時接納安置了近萬名外來人口,在當時十分落後的交通條件下,在較短時間內那麼多人員及部分重要的科研、教學物資(包括珍貴的圖書資料、明清檔案等)的遷移其艱險與曲折過程真是難以想像。在滾滾而來的人流之中,全國一批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雲集小鎮,群星薈萃,李濟、傳斯年、董作賓、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吳定良、勞乾等等。

他們在戰時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然不忘學術追求,潛心堅持科研教學,著書立說,傳承文化,培養學子,真可謂碩果纍纍:梁思成大師的槓鼎之作,也是中國現代建築科學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築史》、「甲古文之父」——董作賓的名著《殷歷譜》即在此地的民宅中誕生,其他一批重要著作也相繼問世,如《中國建築圖錄》《太平天國史綱》《錦灰堆》等。

「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舉債從小鎮舊貨攤上買回一臺舊的德國製造的顯微鏡,借用乾電池和煤油燈,甚至窗臺上的陽光堅持做實驗,居然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實驗研究成果;一批莘莘學子在這裡艱難求學,頑強生活,後來許多人士成為新中國的棟梁之才:古建築大師羅哲文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的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建國後擔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古建築的研究,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四原」原則(即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創立了具有中國原理特徵的系統性的古建築保護維修理論,對長城、大運河等一大批重點古遺址、古建築的保護與申遺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學界泰鬥、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任繼愈大師,在學術領域多有深入研究和重大建樹,1959年10月毛主席與任繼愈之間還進行了一次關於宗教問題的談話,1987年起長達18年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曾在李莊度過了自己的北大研究生階段,獲得了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文學碩士;當今知名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從醫70餘年,醫德高尚、醫術高超,97歲高齡仍站在手術臺上,救治了1.6萬多肝膽病人,享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大國醫——吳孟超於1940年春從馬來西亞回到祖國,先期在昆明同濟大學附中學習,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之後來到李莊繼續學習。

小鎮雖然地處偏遠,但戰時與外界也多有交流溝通,這裡曾舉辦過小型文物展覽和《日出》《雷雨》等戲劇演出,給戰時處於困境中的學者、師生們帶來一絲樂趣。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於1941年6月不辭辛苦從昆明專程趕到李莊走訪慰問,與多位學者交流,特意到營造學社看望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梅校長還親自指導完成了對幾位北大文科研究生的論文答辯考評,設在農家小院裡的答辯場地雖然十分簡陋,但其考試過程極為嚴格規範,這恐怕也是北大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研究生答辯場景。在抗戰期間美國著名學者、「中國通」費正清教授、英國知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等國際友人也不遠萬裡前來訪問講學,他們的到來是對中國文化抗戰的同情和支持。

漫歩在李莊的古寺廟、殿堂、巷道、樓臺、民居、村落之中,在有的民居大院中還不時會看到一些當年遷駐文化機構的標牌、標識(如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長江委水文局上遊局)和知名學者舉家租借民宅生活之處(如李濟居住之處)。在寺廟院落裡我邊走邊看,若有所思,79年前李莊人為了給眾多學者們安置一張張安靜的書桌,迅速將廟宇祠堂騰空,請尊貴的神仙菩薩讓位。

這些本該是李莊周邊民眾平時求神拜佛,當地一些大家族和商業幫會等聚會交流的莊重場地(據說有九宮十八廟之多),竟然一下變成了遷駐機構的科研、教學臨時場所。雖然擁擠簡陋,物資匱乏,生活異常艱苦,倒也十分僻靜,相較西南聯大常常遭受敵機轟炸的威脅而顯得更為安全,也勉強能夠支撐學者們從事基本的科研教學,這在無意中成為難得的庇護寶地,這些古老的廟宇起到了之前從未預想到的另類功能。我想啊,這也許正是在那個戰亂時期發生的小鎮傳統文化與戰時特殊需要的歷史性和諧交匯,在外敵大舉入侵、民族危難之際菩薩也大顯慈悲,幾年間一直保佑著這些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眾多學者學子以及國家文化火種。雖然一瞬之間有此番神靈庇佑的想像,但我沉下心來,思來想去,更願意相信這正是幾千年來歷盡劫難、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的顯現。

通過此次實地觀察與思考,我以為可以用「既小又大」四個字來形容和概括戰前古老的小鎮與抗戰爆發之後文化機構遷駐的李莊。之所以說它小,一則是範圍小、人口少,之前小鎮的主要街巷、寺廟、殿堂、民宅、大院等主要分布在一公裡多的區域內,鎮上人口也只有區區三千多,長期以來大多數當地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及活動往來的地理空間一般不會超過方圓幾十公裡;二則是雖古老,但沉寂已久,名不見經傳,除宜賓地區外,外地、省外知之者甚少,該處與全國眾多的鄉鎮一樣,在一般地圖上難以找到其標識。為什麼又說它大呢?更多了解之後感覺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小鎮人胸襟大、情懷大,那幾年李莊主動騰出了那麼多廟堂等公共場合,最多時安排接納了近萬名外來人士,一時人滿為患,之前平靜安寧的生活狀態被打亂了,可李莊人並沒有怨言,與「下江人」和諧相處,共克時艱,共度國難,並盡力提供種種幫助和方便。

其二是影響大、能量大,這裡在長達五、六年時間裡活躍著一大群民族的文化精英,甚至可以說是藏龍臥虎,國家級的大師雲集,他們在十分清貧的艱難生活中依然保持著特有的思想情懷和精神風骨,在科研、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的重要成果,這實在是小鎮千年之大喜,這一特殊的避難人群給古鎮帶來了新的文化、信息和風氣,打開了與外界的窗口,增多了人流、物流,極大地提高了小鎮的地位和知名度。幾年間外來文化機構及人員與當地逐漸融合,中研院史語所開辦小學,除解決自身需要外,還招收當地的適齡兒童,還有多名研究機構的「下江人」與當地女子通婚交融。與此同時同濟大學的部分學生投筆從戎,參加入緬遠徵軍,投身抗戰前線......。這些人文活動都給古老的小鎮打上了戰時特有的文化烙印,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其影響力遠遠超出小鎮狹小的活動空間和地域範圍,不僅在國內,乃至戰時的美國、英國等盟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據說從國外寄來信件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就能準確送到。這一時期李莊所發生的事件與活動,充分展示了以文抗戰的堅強氣節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戰歷史,增添了一道中國文化的厚重色彩,使小小的李莊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並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大後方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其三是潛力大、意義大,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挖掘和研究的潛力大,李莊戰時留下的文化教育遺產十分豐厚,至今在一些學術領域仍然佔有較重的份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科研及教育治學方面仍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及可資借鑑之處,抗戰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可以說李莊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抗戰歷史上一個尚待繼續深入挖掘的重要寶庫,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文抗戰,彰顯了一批文化群體的愛國情懷,既是一段特殊的文化教育發展史,也是全民抗戰史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從目前各景點、舊址展示情況看,主要以圖片文字介紹為主,舊實物、舊資料等比較缺乏,有的復原場景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聲光效果還不夠理想,舊址舊貌的保護和修繕還有不少改進之處,商業服務配套設施的布局也應注意適當、適度、適配,避免過多過重,以免影響小鎮的文化氛圍。當務之急應繼續抓緊搶救、挖掘、搜集、整理相關歷史信息、資料及實物,從更大歷史背景和多維視角全面審視、深入研究李莊這段特殊的文化歷史,給國人更多的啟示和教育。可以釆用以文相通、以文連通、以文會友的方式,聯絡匯集包括大陸、臺灣、海外有關知名專家學者進行高層次的研討或專題學術論壇,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擴大其影響力。二是發展與提升的空間大,進入新時期李莊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國家實力的強大成為古鎮復興的最大支撐。當前文博熱、旅遊熱及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新趨勢,這也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是最大的發展動力和機會。

李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環境優越,基礎條件良好,瀕臨長江,交通發達(陸路、水運便利,靠近宜賓空港,高鐵建成在即,連通全國高鐵網),歷史厚重,尤其是抗戰人文資源獨特,知名度較高,整體優勢突出。在國家和地區大發展、大變化的背景下,李莊的新發展首要的是確立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與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發展趨勢相契合,全面做好科學規劃,牢牢守護好小鎮悠久的文化根基,留住這裡文化的魂,擦亮特有的文化符號,高度重視古蹟、舊址、文物、人文環境及自然生態的保護,整合相關資源,合理適度開發利用,在利用中做好保護,持續傳承文化基因,弘揚先賢「以文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促進兩岸人文交流。應充分發揮先天機緣優勢,繼續加強與同濟、淸華、北大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爭取更多支持和幫助,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小鎮,實現以文興鎮,以文強鎮。我們欣喜的看到李莊創建5A小鎮成功在望,經濟建設和發展呈現出許多新亮點,人文環境美譽度越來越高。寄望李莊在打造中國特色小鎮,保護古蹟風貌,傳承文化與發展經濟方面探索出一條最佳途徑。

這次在李莊一天的參觀行程中,一改以往走馬觀花的方式,滿懷敬仰,感覺處處都有溫度和故事,整天浸泡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之中,慢行細品,興致盎然,跑遍了各處各點。先是去往李莊鎮附近的上月坡月亮田,走過一段田間小道,穿過一片竹林來到營造學社舊址及梁思成、林徽音舊居,看到復原當年營造學社的工作場景布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非常逼真,感覺大師好似歸來,倍感親切。隨後按照景區參觀圖的指引依次踏進張家祠、東嶽廟、祖師殿、慧光寺、胡家院子、羅家院子等逐一參觀。

漫步走過幽深的蓆子巷,徘徊駐足羊街,不時東張西望,環視四周,小心翼翼觸摸古宅門窗,聆聽歷史的回聲,大有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的感覺。中午過了許久才有一點飢餓感,於是找到一家小店特意品嘗了當地有名的傳統美食—李莊刀口蒜泥白肉,小店的飯菜可口實惠,既是飽腹,也可算是另一文化體驗吧。隨後再次驅車,經過五、六公裡蜿蜒曲折的道路終於到達了慄峰山莊,遙想40年代時這裡還是泥濘小路,可以想像那時期傳斯年等一批學者書生偶爾步行往返一趟李莊鎮都很不容易。

我們先是登山坡察看了殘缺不堪的書院側門,感覺十分蒼涼,再轉去正門沿臺階而上進入舊址展廳參觀。在一天各處的參觀過程中還不時聯想起《南渡北歸》書中描述李莊的部分故事和情景,常常進行對照和思尋,並與家人交流分享。透過細心觀看這些當年遷駐機構和人員活動的舊址、舊貌、一件件的舊物、一張張的照片和詳實文字介紹,不時還向現場的導遊、工作人員諮詢求證,試圖獲得更多一些歷史點滴信息,盡力尋找早己逝去的大師們的一絲蹤跡,此時此刻仿佛間穿越了時空,大師們的風採重現眼前,真是感慨不已,收穫滿滿。

李莊之行令人撫今追昔,思緒萬千,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特別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當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偉大祖國的地位,李莊那段特殊的歷史也決不會重現。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仍須我們銘記歷史,居安思危,珍愛和平,傳承文化,接續奮鬥,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別了李莊,但內心依舊難捨,我還想再來,三訪李莊。

責任編輯:劉梅(北京)

相關焦點

  • 一個上海人眼裡的李莊(一)——「文以抗戰」盪氣迴腸
    兩地雖相距遙遠,一江相系,首尾相連,一水相融,通達順暢,抗戰時期同濟大學還與李莊結下了深厚的歷史淵源,不少朋友提起李莊都倍感親近。 多年前在宜賓參加一次會議之際我曾匆匆到訪過李莊,因時間緊,看的不細,體驗不深,有的重要舊址如中國營造學社及慄峰山史語所都未走到,僅留下一點祠堂廟宇的初略印象。
  • 一個在中國西部正取代成都的古鎮,被聯合國稱為中國的諾亞方舟
    在中國西部,有這樣一個城鎮,它不在喧鬧的市區,距離最近的四川樂山市也有60公裡的距離;它的民族分布也是多樣,大大小小分布著7個民族;它的歷史非常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崇楨元年。它就是羅城古鎮。但就是這樣一個古城鎮,它為什麼可以做到讓世界矚目呢?
  • 這個古鎮,至今未被商業化,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
    諾亞方舟是《希伯來聖經·創世紀》中的故事,故事中說的是上帝按照指示建造了一艘方形船隻,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還有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後來「諾亞方舟」也引申為「未來」、「救世主」的意思。
  • 這座古鎮,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外國人都模仿建造
    說起諾亞方舟,你會想到什麼?是世界末日,還是大洪水?其實在我國四川有一座古鎮,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就連外國人都模仿建造。這座古鎮就是羅城古鎮!羅城古鎮羅城古鎮,地處四川省犍為縣東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這裡居住著漢、回、彝、滿、藏、黎、苗7個民族的人民。
  • 大吃一驚的「中國版諾亞方舟」,坐落於樂山羅城古鎮,好看極了
    談到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許多中國人相信了也說了,在地球大洪水毀滅之前,諾亞的青年們把自己的家庭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放在一艘大船裡航行,經過很長時間,終於避免了大洪水摧毀了世界,諾亞帶領著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文明也將得到持續、充分的發展。
  • 四川一藏起來的神秘古鎮,有著中國諾亞方舟的美譽,至今少有人知
    如今隨著社會不可能發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為此又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外出旅行,想要通過旅行的方式來解壓,我國也是擁有眾多文化特色的,由於所處地理位置不同,每個地方也有獨屬於自己的特點。今天要說的是四川省一座鮮為人知的古鎮,有著中國諾亞方舟的美譽,至今不為人知,你們知道這個古鎮是誰嗎?中國有很多朝鮮名勝地,有幾個朝鮮名勝地,知名度很低,但在國外的知名度很高,小編今天說這個朝鮮名勝地在國外的知名度非常高,這是四川省內的深山,羅城古鎮。
  • 四川省犍為縣的羅城古鎮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
    四川省犍為縣的羅城古鎮的主街船型街形如其名,好似一條巨船停泊在陸地,十分震撼,被譽為中國的諾亞方舟。這裡最讓人著迷的是他的川味兒。茶攤兒、牌桌兒、葉子煙,三五老友構成了老四川最熟悉的畫面。羅城古鎮並不大,主要的看點和最熱鬧的場景都在船型街。
  • 四川的古鎮,街上全是打牌的大爺大媽,號稱「中國諾亞方舟」
    羅城古鎮坐落在橢圓形的山頂上,居住的地方是線性結構,東西長南北短,與織布的紡錘非常相似,因此有人稱它為「雲中的紡錘」從高處往下看,又像放置在山頂上的大船一樣,街道是船底,兩邊的房子是船舷,中央的劇場是船艙,東端的靈柩廟像大船的後幕,西端的天燈石柱像大船的撐杆,靈柩廟的右邊22米長的橫杆
  • 體驗羅城古鎮,漫步「中國的諾亞方舟」,多民族生活是什麼樣的?
    與時代脫軌的古鎮,漫步「中國的諾亞方舟」,體會當地的多民族生活現在我們居住的地方都是鋼筋混泥土的高樓,周圍也都是一棟又一棟不斷創新高的高樓,隨著都市生活的壓力逐漸增長,不少長期生活在「鋼鐵森林」的都市人們,都會去尋找更加原生態的
  • 令澳洲人眼饞的「中國版諾亞方舟」,坐落在樂山羅城古鎮,超美妙
    說起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諾亞方舟」的故事,很多中國人相信聽了也說了,主要是地球的大洪水毀滅前的名字的諾亞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家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放在了一條大船的航海上,長之後,終於避免了毀滅世界的大洪水,諾亞率領世界最後的文明也會受到持續的充分。
  • 令澳洲人眼饞的「中國版諾亞方舟」,是坐落在樂山的羅城古鎮
    說起西方神話傳說中的「諾亞方舟」的故事,相信很多中國人也聽說過,它主要講的是在地球爆發大洪水而毀滅之前,一位名叫諾亞的年輕人將自己的家人和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放置在了一條大船之上,在經過漫長的航行之後終於躲避了毀滅全世界的大洪水,而諾亞所帶領的世界最後的文明也足以得到延續。
  • 鮮為人知的四川古鎮,被稱中國「諾亞方舟」,距成都4.5小時車程
    鮮為人知的四川古鎮,被稱中國「諾亞方舟」,距成都4.5小時車程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都比較嚮往閒散的生活,畢竟現在的生活壓力實在是太大的,稍微懈怠一點,就很容易被這個社會所拋棄。時間久了,一些小鎮的生活就成為很多人所嚮往的。
  • 「老」李莊新看點—月亮田的前世今生
    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同濟大學等多家文化學術機構輾轉遷移至四川李莊。這個長江上遊的千年古鎮,從此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大後方四大文化中心。但兩人還是在李莊的歲月裡完成了巨著《中國建築史》的撰寫。這部著作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從此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建築史。1946年抗戰結束,梁林夫婦與眾多學者也搬離了李莊,在月亮田的日子給他們留下來深刻的回憶。而今,那片月亮田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 中國一神秘古鎮,現在還過著清朝的生活,稱「中國的諾亞方舟」
    我們國家的景點其實都看厭了,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那麼細心,美麗的風景和有趣的觀光景點實際上在我們國家,我只是找不到很多有趣的地方,今天介紹的是一個古老的城市,據說這個古老的城鎮被稱為「諾亞方舟」,一起看看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吧。這個地方被稱為羅成,這個古老的城市也有很多年,否則,怎麼能交到古鎮呢?
  • 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
    雖然很多網友小時候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諾亞方舟再一次受到熱議應該是在2012年,瑪雅人預言2012年12月世界末日只有諾亞方舟可以拯救人類。但是很多人對於諾亞方舟也許並不是很了解,所以下面大家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諾亞方舟的故事,諾亞方舟在哪裡吧。
  • 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真的存在嗎?中國考古隊員聲稱確有其事
    諾亞方舟的故事出自聖經的一個典故,大致講的是諾亞建造了一艘巨船搭載自己的家人和世界上的所有動物品種躲避一場即將到來的滅世大洪水。我們都知道,諾亞方舟是一個西方的神話而已,我本不把它當真。但是,一支考古隊2010年在公開媒體表明,自己發現了諾亞方舟遺址。這是由中國香港和土耳其共同組成的一支考古隊。他們在土耳其境內的海拔將近4000米高的亞拉臘山脈發現疑似諾亞方舟的七個掩埋在積雪和火山灰燼下面的較大遠古木質結構。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結果。
  • 四川「最低調」古鎮,稱為中國的諾亞方舟,依舊過著明清朝代生活
    作為四川最落後的城市,明清時代雖然生活著當地人,但卻是外地遊客羨慕的地方,與此同時,在四川黃衛縣,東北羅城黃津,四川「最低調」古鎮,稱為中國的諾亞方舟,依舊過著明清朝代生活。
  • 中國神秘小鎮,懶惰指數優於成都?聯合國:中國版本諾亞方舟
    我們要討論的神秘的小鎮也在四川中,他被聯合國稱為中國版本的諾亞方舟。讓我們看看我們一起來!這個西南小鎮稱為羅城古鎮,位於四川,樂山是近年來的熱門旅遊景點。所有來這裡的遊客都表示希望留在這裡常居,因為他是如此舒適,而他只是嚮往的生活。小鎮的交通便利嗎?原來住在這裡的人的生活是令人羨慕的!
  • 尋找傳說中的諾亞方舟|諾亞方舟|諾亞|亞拉臘山_網易科技
    《聖經·創世紀》中不僅明確記載了大洪水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詳細說明了諾亞方舟的製作方法及最終停靠的地點和時間。「經過了一百五十日,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而在古老的印度神話中,洪水被多次提起,而避過洪水的主人公是摩奴。在古埃及的《死亡之書》中也可以找到類似記載。神話的傳說、歷史的佐證都顯示了一條驚人事實——在遙遠的古代曾有洪水襲世。停靠方舟的山峰這些傳說如此具有誘惑,以至於人們探尋諾亞方舟的熱情從未消減。想要證明諾亞方舟的存在,找到它是最好的辦法。
  • 中國諾亞方舟 內部詳細結構圖曝光
    大多數人搖頭,少數人說在災難大片《2012》電影中見過。雖然2012年地球毀滅之說純屬臆測,但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表明,在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個「諾亞方舟」。  昨天,記者還真的看到了「諾亞方舟」。在義烏市後宅街道一處山谷中,一個黃色的大圓球吸引了很多圍觀者。大圓球上寫著「中國諾亞方舟」。這貨是「諾亞方舟」?看起來卻是個球。「防火、防水、防撞擊甚至能防核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