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走上工業化道路,同時也確立了軍國主義國家體制。由於國內政治的演變與持續的戰爭推動,近代日本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戰爭決策體制。6月28日上午,《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以下簡稱「叢編」)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叢編所發掘整理的有關政治體制建構、軍事戰略制定、社會經濟動員、思想文化控制諸多領域的史料,正是其戰爭決策的多方面表現。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北京大學、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科研院所的三十餘位學者與會。
與會者合影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徐勇教授、臧運祜教授任《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總主編,「叢編」以2009年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日本侵華史料整理與研究」的結項成果為基礎,先後共有中日兩國三十七位學者參與,前後耗時近八年編纂而成。叢編全書分為政治外交、軍事戰略、殖民經濟、社會文化四編,共選定十七個專題,結集四十六卷冊。
此套叢編的主體材料,大多出自日本原防衛廳(現防衛省)戰史部、外交史料館、國立公文書館及國會圖書館、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各大學圖書館、亞洲歷史資料研究中心等各相關研究機構,以及各類非賣品文獻、舊報刊、人物專輯等,更有相當一批在日本也未公開發表的一手檔案。此外,叢編還選錄了一部分臺北「國史館」、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國家檔案館、國會圖書館等館藏史料。可以稱得上是海峽兩岸迄今為止,篇幅最大、相關史料收錄最為完整的日本侵華決策專題史料匯集。
新書發布:歷時八年,鴻篇巨製
圖書發布會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總編輯楊群主持。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張帆教授首先致辭,他向編委會成員與出版團隊表示祝賀,同時高度肯定了叢編在抗日戰爭史研究中所做出的貢獻。
其後,徐勇教授對叢編從醞釀到問世的整個歷程做了詳細回顧。他特別指出,中國抗日戰爭史應該包括中國抗戰與日本侵華兩大側面。叢編所涉的日本侵華這一側面,旨在從資料層面還原近代日本軍國主義軍政高層的政策與戰略決策的歷史,廓清中日關係與近現代日本歷史研究中的疑難歧見。這也正是該書最大的特色與價值所在,對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世界近現代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湯重南教授 指出,這部鴻篇巨製具有篇幅最大、最為完整;系統性、全面性;中日專家共同合作等特點,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史所研究員張海鵬教授認為,史料編纂是一項「吃力討好」的工作,叢編作為抗戰專項工程子項目的成果之一,做出了很大的學術貢獻。從甲午戰爭到第二次中日戰爭,為何日本全民支持這種不正義的戰爭?不僅令人難以理解,也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叢編從史料的方面,特別是通過日本自身史料,來凸顯、分析和解讀日本發動戰爭的機制,有助於今後弄清日本舉國戰爭體制的形成問題。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二戰史研究會會長徐藍認為,叢編的出版不僅是抗戰史學界的大事,也是二戰史學界的大事。她評價該書謀篇布局、統籌規劃獨具匠心,主題的設計具有很高的戰略格局。決策研究是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的核心問題,有關決策過程的檔案資料能夠揭示出一個國家的體制與性質。這對於國際法西斯的比較研究也有很大價值。目前國際學界對於法西斯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認識存在分歧,日本也曾有過關於法西斯肯定論和否定論的爭執。如果能從決策層面考察一個國家發動戰爭的動機,將會更有利於看清戰爭的性質。
此外,李玉與彭敦文兩位教授則分別代表南京大學「中國抗日戰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含中國抗戰)檔案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項目團隊,向叢編的出版發行表示祝賀。李玉教授更帶來其特意為叢編出版而創作的打油詩一首,贈予編委會。
會議現場
出版座談:從決策層面探究日本侵華
隨後的出版座談環節由臧運祜教授主持,汪朝光、楊伯江、高士華、張俊義、彭玉龍、張皓、潘洵、羅存康等學者分別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研究員談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歷史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史料支持。關於抗戰研究的史料十分豐富,但如何運用這些史料值得思考。日本侵華史料與中國抗戰史料非常之多,叢編從決策層面收集、編輯史料,有明確的重點,也有助於理解日本侵華戰爭的全過程。全書在侵華決策的主題之下,又分成不同的專題領域,除一般熟知的政治、軍事方面的決策外,該書還有意識地完善了經濟與思想方面的內容,在決策層面思考日本發動的思想戰、文化戰、教育戰與心理戰等具體事實。結合自身的電影史研究,汪朝光指出,中日戰爭期間日本在中國淪陷區的電影戰略也有其決策過程,而且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在淪陷區電影檢查制度方面,日本對於中國基層信息的收集與掌握之全,遠超於當時的中方。
此外,中日戰爭是兩國全方位的戰爭,以往中國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日方資料的運用,在某種程度上不及日本學者對中方資料的利用。如今,叢編收錄了大量日文材料,不僅有助於中國學者在研究中對日文資料的運用;同時,較之散落的原始材料,此次彙編成冊更提升了學者的使用便捷度。最後,汪朝光強調,長期以來由於抗戰觀念的深入人心,導致現實中常常將中國抗戰與日本侵華這兩個概念混為一談。抗戰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是無限的榮耀,是一場勝利的、衛國與民族獨立戰爭;而日本軍國主義所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留下的則是永遠難以磨滅的災難與苦痛記憶,這是兩個需要區分的視角。諸如,細菌戰、化學戰並不屬於抗戰範疇,而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產物。從這一角度看,叢編立足於日本侵華決策的定位非常好。汪朝光期待今後能夠出版一套中國抗戰決策史料叢編,這樣就能對中日戰爭的認識更為完整。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研究員指出,叢編將決策作為主線展開構思新穎,該書對於當前日本相關現實問題研究方向或選題的確定均有重要影響。日本與其他國家存在很大區別,其戰後政治、經濟、社會對歷史的繼承性、延續性比較強,因此對日本戰前歷史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關鍵。
對於這樣一項重要成果怎樣充分發揮價值,楊伯江談了幾點建議。首先,關於史學研究的國際合作問題。叢編現已吸收了日本學者加入編纂工作,今後若從長遠計,除日本外還可以考慮拓展到韓國、美國甚至歐洲學界。731部隊的很多材料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韓國曾經作為日本的殖民地,亦存有許多史料。歷史研究的國際合作,將是一個很好的創舉。其次,重要成果的國際傳播問題。為提高叢編的使用率、辨識度和國際影響力,建議將叢編序言單獨出版,儘快翻譯出英、日文版本向國際傳播,並可增加一些索引類內容。楊伯江期待它能夠走出國門,在世界上發揮更大作用。
《抗日戰爭研究》主編高士華研究員則結合目前參與的日本戰史叢書翻譯項目,將叢編與之對比。相比於叢編已涵蓋的有關日軍撤退的相關內容,戰史叢書尚有一些內容未及收入,高士華特別讚許該書軍事戰略部分中的化學武器與生物武器作戰兩個專題。日本雖然有許多進步學者在從事此項研究,但很難期待該國政府方面動員力量,對此投入精力。中國學者對生化武器作戰問題的關注,將十分有助於真正認識這場戰爭,以及日本在二戰、侵華戰爭中的作為。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書影
《日本侵華決策史料叢編》概述
叢編第一編集合了政治外交史料,藉以考察近代日本對外戰爭決策的動力,即其政治形態與國家體制結構問題。分為《侵華戰爭指導體制及方針》、《戰爭體制的確立與演變》、《外交》、《戰後審理》四編。
第二編為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軍事戰略相關史料,這一編在全書中所佔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為日方戰敗投降時曾設法加以銷毀的戰時機密文件。共發掘整理出如下七個專題:《戰爭的發動及其戰略(太平洋戰爭前)》、《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對華戰略與謀略》、《平型關與臺兒莊作戰》、《戰略大轟炸》、《化學武器作戰》、《生物武器作戰》、《兵要地誌測繪》。
第三編為殖民經濟史料,包括《農業》、《貨幣金融》、《工商業》三個專題。這批史料的公布,對認識和分析戰前日本高層的決策思維及決策過程,能夠發揮重要參考作用。
第四編為社會文化方面史料,著重收集整理日本軍政決策機關如內閣、陸軍省、外務省、興亞院、國民精神總動員中央本部、大政翼贊會等機構團體的有關決議、命令、通知、報告、宣傳手冊以及行動綱領、指導方針、法律政策、實施方案計劃等文件,分為《思想戰與文化宣傳》、《戰爭社會動員》、《佔領區的殖民教育》三個專題。
此外,尚有若干專題因出於各方面考慮而未及收入,只能忍痛割愛。而已收入的專題內容均按照,專題解說、資料影印件、資料點評的體例結構展開,以盡最大努力保持史料的可靠性及其原始面貌。
編纂者在進行學術史實清理的基礎上,同樣抱持著基於史實研究的現實關懷。在探尋並揭示歷史真相的同時,並以促進東亞地區歷史和解為使命,努力讓記憶發揮新的、健康的、和平的作用。由此,叢編亦希望能夠發揮以下幾點作用:1、持續推進學界的基礎性資料整理工作。2、拓展侵華戰爭時期的日本相關研究的廣度與深度。3、為解決歷史認識問題提供研究的依據。4、為實際解決戰爭遺留問題,如領土(含琉球主權歸屬)、勞工、「慰安婦」、生化武器作戰、無差別轟炸等服務。5、通過歷史認識與戰爭遺留問題的解決,促成東亞國家民族擺脫近代歷史的陰霾,進而取得心靈和解,真正友好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