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郭俊鉌先生是金陵大學的著名校友,為世紀之交華人方面的日軍侵華史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郭俊鉌的主持下,20世紀90年代臺灣金禾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以現代中日關係為主題的「國際視野叢書」;郭俊鉌還親自參與並資助了華人學者的相關學術研究,他翻譯了《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一書,資助出版了記錄南京大屠殺暴行的AmericanMissionary Eyewitnesses to the Nanking Massacre,1937-38, 並在南京大學設立了專門的研究基金; 21世紀初,郭俊鉌將所藏珍貴書籍3000冊悉數捐於南京大學,大大推動了南京大學的侵華日軍暴行研究。
關鍵詞:郭俊鉌;南京大學;日軍;侵華
2007年11月6日,91歲高齡的郭俊鉌先生給遠在美國洛杉磯經營長青書局多年的劉冰先生的信中這樣寫道:
冰叔尊前:
上周拜謁,欣聆教誨,至感愉快。
關於金禾出版社各書,除一二本已將版權無條件歸還著者外,多數仍由金禾出版社有限公司持有中譯權。惜在金禾公司解散之前,並未辦理將權利轉讓給侄個人或任何他人之手續。今日侄個人是否持有金禾原持有之權利,似不能確定。故侄不能主動地將金禾之權利,轉讓給他人。不過如果有人來信詢問,則侄當不要求任何金錢補償答之。
關於曾任東京盟軍總部(SCAP)任職調查日軍戰時暴行之紐西蘭人 James Godwin 曾將其審問日軍之紀錄私自攜回紐西蘭一事,侄於1999年向紐西蘭作家兼出版商James Mackay購到Godwin 秘密攜出之文件的全部影印本一套以及他根據該項文件所著書Betrayal in High Places 數冊 (該書已由金禾出版社出版中譯本,書名《俘虜痛史》。《俘虜痛史》有簡體字版在大陸出。書名《高層的背叛》。出版者曾寄侄一冊。但現在找不到了。)
James Godwin為英國空軍,乘商輪赴英國報到。中途在印度洋上商輪被日軍捕獲,他成為俘虜。那時是1944年3月。他重獲自由的日子是1945年9月4日。18個月的俘虜生活他受盡了各種虐待,唯一的收穫是學會了日本話。就因為他能講日本話,他被任命為東京盟軍 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部下的澳大利亞第二戰爭罪行處任職,專業是個別 審問戰爭罪犯,作出紀錄,每星期作一總結或報告。他在這個職位上自1947年7月1日起至1950年2月16日離日本回紐西蘭止共2年8個月。其審問紀錄和工作報告的數量實在很可觀。
現在侄手上的文件計有:
1.Godwin審問個別戰犯的紀錄(審問地點在東京巢鴨監獄或其他看守所) ,自 p129至p409 ( 中間缺頁甚多)。
2.Godwin的周末報告,自1948年4月16日起至1950年2月3日止。Godwin任意選出的一份審問紀錄和附著的check list5頁。
3.Godwin的自述——從1944年2月13日登上「BOHER」輪航向英國的中途被俘,轉輾送至神戶(1944年6月28日抵神戶)上岸, 乘火車至「OFUNA」集中營。
Machay致吳天威(Tian)函,告訴他M已將Godwin文件賣給TSUIN ( 俊) 。
Machay致James Bolger首相函及其誓詞(Sworn Affidavit)等等。
4.Machay寄出Godwin文件的報關單原本和付款支票原本。
是否應將上述文件寄上還是依尊意於叔下次來臺時再研究? 請賜示。
侄郭俊鉌敬上
郭俊鉌於1936年從金陵大學化學系畢業後,留校擔任時為金大化學研究所主任戴安邦教授的助手。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金大西遷,郭俊鉌負責該所搬遷事務。在成都期間,郭俊鉌在負責金大化學研究所日常事務的 同時,還克服戰爭帶來的重重困難,堅持科學研究,先後在《中國化學會志》、China Medical Journal 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研究重點是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分析。如1945年的 China Medical Journal 63A(4)上,即刊登了他與後來的我國第一代臨床麻醉學家丁光生合作的論文「A Simple Dark Ada- ptomet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A」。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西斯的暴政給人們留下了無比慘痛的記憶,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這段記憶尤其慘烈。在日本侵略者鐵蹄的踐踏下,淪陷區幾成人間地獄,日軍的暴行令人髮指,罄竹難書。即使是抗戰大後方的民眾,也無時無刻不忍受著日機轟炸、物資短缺等對生命的威脅。
儘管正義最終戰勝了邪惡,抗日戰爭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而告結束,然而,戰後日本不但沒對受害國及人民道歉賠償,還一而再地修改歷史教科書,把東京審判的甲級戰犯拜奉進靖國神社,企圖抹殺其侵略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真相。為了回擊日本右翼勢力的謬論,我國史學界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了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熱潮。
此時的郭俊鉌已經是擁有臺灣金禾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功企業家。作為日本侵華災難的親歷者,他認為自己在維護歷史真實、揭露日軍侵略暴行的事業中,應該擔負起一份責任與使命。
(一) 策劃並主持出版「國際視野叢書」
為促進中外學術文化交流,並幫助國人拓寬視野,加深對西方和日本觀點的了解與把握,在郭俊鉌的策劃和主持下,20世紀90年代初,臺灣金禾出版社開始推出 「國際視野叢書」。該叢書以現代中日關係和戰時日本為主題,關涉美、蘇、中等國對日政策,戰後各大國關係,戰前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社會狀況,日本戰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日本軍國 主義戰爭罪行(包括俘虜、「慰安婦」歷史等) 諸方面重大課題。叢書作者大部分是西方和日本學者,如美國學者邁可·沙勒的 《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克裡瑞的《日本人的兵法》、富內德曼與邁勒巴德合著的《未來美日大戰》、史麥赫司脫的《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哈達科瑞的 《神道與國家》、格頓·張的 《敵乎? 友乎? ——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倍利的《日本的問題——新時代的國力與目標》,日本學者山根幸夫的《近代日中關係史研究入門》、藤井志津枝的 《近代日中關係史源起——1871~1874 年臺灣事件》、鈴木隆史的《日本帝國主義與滿洲》,英國學者麥倫與哈瑞司合著的 《日本皇軍興亡記》、畢思勒的《現代日本的崛起——簡明日本現代史》,挪威學者倫特斯德的《東西南北——1949~1990 年的世界》,紐西蘭作家麥凱的《俘虜痛史——美國人出賣盟友的故事》等。有的專著是首次公開發表,有的是已在英、日文種中很有影響的專著,為我 國史家和廣大讀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書。
其中,由紐西蘭作家麥凱(James Mackay) 著、何林榮譯《俘虜痛史——美國人出賣盟友的故事》,即前文郭俊鉌寫給劉冰的信函中談及的那本書,令人讀後深感沉痛與震撼。著者依據戰時紐西蘭皇家空軍軍官J.G.戈德溫(James G. Godwin) 留存的資料(簡稱「戈德溫檔案」) 寫成。該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大量披露了罕見的第一手資料:一是被囚於日軍戰俘營的白人軍官以日記形式保存下來的親歷其境的真實記錄;二是一批盟軍司令部組織的對日本戰犯罪行調查的檔案材料,其中包括盟軍司令部當時草草結案並規定不許披露的秘密文件;三是盟軍司令部調查日本戰爭罪行內幕,如在美軍的庇護之下,日本戰犯嫌疑人氣焰囂張,盟軍調查官面臨被謀殺威脅等內情。書後附有若干完整的重要的調查報告。如其信中所言,郭俊鉌不僅出版了該書的中文版,他還花錢於1999年從麥凱手中買到了戈德溫檔案的全部影印件。2017年12月,郭俊鉌先生的侄子陳譽先遵照他的遺願,將這批珍貴的影印件連同上文信函副本,一起捐給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郭俊鉌特藏室」保存並供研究者使用。
(二) 資助華人學者學術研究並身體力行
1988年暑假,金大校友章開沅先生在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發現了貝德士個人檔案。貝德士是金陵大學歷史系創系主任,南京大屠殺期間他選擇留在南京,因此,在他的個人檔案中,章開沅先生收集到一大批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與南京國際救濟委員會的檔案,以及貝德士和其他委員會成員的私人通信等資料,並寫成 《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與《南京——1937年11月至 1938年5月》(香港三聯書店,1995),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其後續工作,由同為金大校友的吳天威教授編選存於該館的有關南京大屠殺時在寧美籍傳教士的書信與日記, 出版了American Missionary Eyewitnesses to the Nanking Massacre,1937-38 (Yale Divinity School Liabrary,1997) ,在美國公開發行。其出版經費即由郭俊鉌先生資助。該書出版時,版權頁上署名耶魯神學院圖書館( 即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 M. Lund Smalley 女士,並未出現吳天威教授的名字。對此,吳教授卻處之泰然:「這麼有價值的一手史料能以耶魯神學院圖書館的名義出版,意義重大,必會引起各界的重視。至於書面上的編者由誰具名,實在不重要,微不足道。」三位金大校友以這樣的形式共同促進日本侵華歷史研究,成就了一段學術佳話。
郭俊鉌先生不僅組織、資助出版事業,還親自翻譯研究論著,前述《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一書,即由他翻譯完成。該書認為戰後麥克阿瑟控制的遠東司令部與華盛頓之間鴻溝甚深,意見不協,由於麥克阿瑟的專 斷與華盛頓政府的「懼蘇恐共」心理相結合,美國扶植日本使之成為對抗蘇聯和亞洲革命的堡壘,日本坐收漁利,獲得戰後復興的最大契機。這不僅決定了戰後日本的命運與遠東的冷戰格局,也是美國幹涉中國,先後實施對朝鮮、越南戰爭政策的源流。著者邁可·沙勒長期研究中美與國際關係,著述甚豐,並依據新近解密的大量檔案資料寫成該書。在翻譯過程中,郭俊鉌並未因著者大名而有絲毫的馬虎,他還請求馬裡蘭大學薛君度教授協助核查檔案。著譯雙方的學養及對於史料的重視,保證了該書的學術價值。
郭俊鉌先生亦多次參加吳天威教授在臺北、舊金山、紐約等地舉辦的中日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在2000年春舉辦的會議上,郭俊鉌在論文中介紹了他翻譯《日本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的情況,並對近代日本政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日本早已有了由武力決定一切的傳統,再加上他們在歐戰所看到的情形,凡是強國,無一非憑武力侵略落後國家的軍事強國。依仗武力,既合於日本的傳統,又合於武力侵略的潮流,軍國主義乃成為順理成章,勢所必至之政策。」
1999年,經吳天威、薛君度等教授的引薦,郭俊鉌先生決定在中華民國史研究重鎮南京大學設立「侵華日軍暴行研究」 基金。2000年3月與2001年5月,郭俊鉌「侵華日軍暴行研究」 基金管理委員會會議先後兩次在寧召開,李恩涵研究員、吳天威教授代表基金捐助人郭俊鉌先生聽取並審議通過了基金資助計劃。先後兩批共4 萬美元的資助經費按時到帳。受該基金資助的主要是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的青年教師和碩博士研究生,這對他們的課題研究和未來學術成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其中,張生主持的研究項目「日偽關係研究——以華東地區為中心」,選取日汪關係中4個極具解剖意義的個案,採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層次多視角地揭示了日汪關係的實像。潘敏主持的「江蘇日偽基層政權研究」,以蘇南、蘇中為中心,對 1937~1945年江蘇地區日偽基層政權做了深入細緻的考察。在基金資助下,她跑遍南京和蘇南地區的各檔案館、圖書館,儘可能多地掌握偽基層政權的資料,特別是第一手檔案史料。她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有關理論和史學的實證方法,在釐清日偽基層政權組 織過程的基礎上,深入解剖了基層政權的組織結構、政治和經濟職能。該書以無可辯駁的史實和數據,切實地論證了日本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使我們能更明確地認識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其他如李峻主持的項目「日偽統治上海實態研究」、楊家餘主持的 「偽滿社會教育研究」、勇素華主持的項目 「日軍細菌戰、毒氣戰研究」、周孜正主持的「中國留日學生在日的愛國反抗活動」等,均運用紮實的史料,從側面還原了日本侵華的歷史實態。
(三)捐贈學術珍藏嘉惠後學
從2000年3月開始,郭俊鉌先生將多年收藏的珍貴中外書籍近3000冊分四批陸續寄運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其間,臺北雨災造成郭俊鉌先生市區家中漏雨,他往郊區搬家時,為了避免書籍受潮,寧願將家具丟掉。第二批裝箱郵寄時正趕上夏天,八旬高齡的郭俊鉌先生擔心請人幫忙會弄亂順序,他冒著酷暑,將一本本圖書親自裝箱。當這些帶著郭俊鉌先生畢生心血與期望的珍貴圖書運至南京後,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特在中心圖書館設立「郭俊鉌特藏室」,由專人負責編目、上架、管理。該批圖書以日本侵略暴行、中國近代史專題為主,兼及日本史、蘇俄史、美國史、國際關係史等主題,是郭俊鉌先生幾十年來海內外尋訪得來,對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是很好的補充與擴展。為了保護並最大限度地利用這批圖書,中心制定了嚴格的圖書閱覽制度: 該批圖書只能閱覽,不能借閱; 只能手抄和拍照,不能影印(影印擠壓容易造成圖書開裂) 。
目前,南京大學的日軍侵華暴行研究和抗日戰爭研究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由張憲文教授主編的 《南京大屠殺史料集 (72卷) 出版後不久,日本外務省和防衛省也不得不承認,「根據截至目前公開的文獻等進行綜合判斷」,「不能否認日軍進入南京後,對城內非戰鬥人員進行的殺害或掠奪行為」。該史料集是南京大學「211工程」和「985 二期工程」的文科標誌性成果之一,受到評估專家組的高度肯定。在史料集基礎上完成的《南京大屠殺全史》(3卷本) ,目前已經翻譯成英、日、韓等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推動了世界重新認識日軍在華暴行及其危害。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郭俊鉌先生的幫助和推動是分不開的。
2009年1月,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助理的朱慶葆教授和張憲文教授、陳謙平教授、姜良芹副教授一行四人,專程赴臺拜訪93歲高齡的郭俊鉌先生,向他匯報中心的工作。一走進先生的家門,我們就被擺放在客廳顯著位置的72卷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所吸引。原來,郭俊鉌先生一直關心著中心的學術與發展!
蔡丹丹,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助理研究員;姜良芹,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原文刊載於《民國研究》第35輯。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
《民國研究》(CSSCI來源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