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脫離了生活而存在,也就失去了它的初心和本質。法乎自然,就此而言,人類當前的教育尚不如自然界的動物。動物界的學習完全就是生存的一部分,或者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存方式。人類的大腦發達起來,那些生存的技巧經驗化,人類的教育也就開始遠離生活。對中國來講,尤其如此。自古的教育呈現一種貴族化傾向,並不僅僅因為階級的不同,這種把教育經驗化之後的與生活形成分離之勢的觀念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因為教育的目的是經驗主義的,中國人很少在物事方面追根求源,覓因循果,這也是幾千年文化發展的結果所證明了的。經驗的東西只是結論,中國人在教育子女或者教育別人家的孩子上,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這麼不對!這不行!這個不能!聽話,不讓你做的事就別做!」不解釋,不使明其因果來處去向,這在中國自古的教育中得到過極為明顯的實踐。私塾先生基本的作用是教識字,教背書,至於書的內容所蘊含著的事理很少言及。
現在的教育,各種理論、模式滿天飛,但似乎仍未脫離這種經驗主義的教育。知識中心的教育理念必然導致以傳授經驗為主務。只有經驗,沒有體驗、沒有實踐的教育永遠不會有真正的創造。山寨了幾十年的CPU,至今不能產生足以讓國民信服的自主品牌,就是明證。只會模仿而不懂思考,這是經驗主義教育的最大問題。
中國人的耐心都在穿衣吃飯,人情住行上。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的溫食無憂,不受「難為」,卻很少有耐心領著孩子去體驗,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領悟,更缺乏耐心去為孩子的困惑、所遇到的問題想辦法讓他們找到困惑和問題的根源所在,從而通過他自己的努力解決這些困惑這些問題,進而從中感受這種自主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或者說,中國人更願意用那種源於對孩子的關愛之情為使孩子行走得不那麼勞累而代為其勞。
經驗主義的教育形成了中國人這種獨特的愛育方式。源於關愛的教育卻讓大多數的中國人失去了對世界的感知敏銳性,失去了對自己的把控能力,失去了那種發自內心的責任感。擺脫這種經驗主義的教育,至少回歸到自然界的那種生存即教育、教育為生存的初心,這是當前教育最應該改變的方面。
人類的終極任務是達到主觀物質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的完美合一。那麼教育的終極任務是使人類這種為主客觀合一而探索而奮鬥的精神得到傳承延續並加以發展。社會由人組成,而人的存在以生活為根基,在生活的基礎上讓思維得到充分發展。為生活的思維,為思維的生活,才是教育應該致力的地方。
讓每個人懂得生活,懂得在生活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創造有所開拓,這才是教育者應該致力的地方。讓自己懂得生活,知道怎樣在生活中創拓不息,這才是受教育者應該致力的地方。
為生活的教育,為思維的教育反對經驗主義,反對知識中心,反對那種唯成績是問、唯條框是顧的刻板乃至死板的管理思維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