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新戰略與新安全觀 空天一體是戰略選擇

2020-12-02 中國網

人民解放軍空軍有關部門負責人近日對媒體披露說,經過60年創新發展,中國空軍加速推進,正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由航空型向空天一體發展,確立了「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這標誌面對人類空間戰略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深入融合,中國已經確立新的空軍戰略和新的國家安全觀。

空天利益與國家利益空前融合

航空與航天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航空是指人類在大氣層中的飛行活動。其飛行器主要包括:飛機、飛艇、氫氣球等,其中,飛機是人們主要使用的飛行器。航空飛行器向上飛行的最高高度,即:離地面30~40公裡。

航天是指人類使用飛行器在稠密大氣層外的宇宙空間及地球以外的天體上的活動。其飛行器主要包括:火箭、衛星、飛船、太空梭、空間站等。空天飛行器向上飛行的最低高度,即:離地面100~110公裡以外。簡而言之,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是在稠密大氣以內活動,還是在稠密大氣以外活動。

航空與航天成為20世紀最偉大和最輝煌的發明之一,航空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運輸方式,而且極大地促進了發達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冶金、材料、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機電製造、電子等多個領域的迅猛發展。隨著人類航空科學技術的進步,作為飛行器的飛行高度極限不斷被刷新和打破,航空為航天發展打下雄厚基礎。

航天的出現促進了人類空間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使衛星通信、遙感技術、外層空間探測、高真空和微重力等在實際中得到應用,改變了以往人們天文觀測、科學研究、材料製造、加工工藝的傳統方式。20世紀中後期,發達國家興起的信息建設,使航天成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軍事領域的新的制高點。

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以後,特別是衛星通信和網際網路的普及,已經時刻離不開以衛星為主的空間基礎設施的支持和保障。國家的領空安全與空間安全聯繫越來越緊密,沒有空間安全,就不可能有領空安全,也沒有國家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軍事安全。

空天戰略利益與國家戰略利益日趨融合,速度日益加快。這種融合主要體現在航天與經濟建設、社會生活、國家安全、科學技術、軍事保障等多方面的密切融合,國家利益在向大氣層以內拓展後,不斷向大氣層以外拓展,國家的戰略利益和軍事安全在空天領域體現最充分、最重要。

正像有專家指出的那樣,從國家安全形勢來看,空天安全將成為國家綜合安全的重要內容。未來國家安全將是一種綜合安全概念,即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多種安全結構的集成;在國家綜合安全架構中,空天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中,空天技術佔據重要地位,是國家實力和科技水平的象徵。

空天領域軍事化難以避免

航空和航天一樣,和平利用只是人們的希望和幻想,在這條前進道路上,只要霸權主義存在,只要戰爭存在,非軍事化只是一廂情願,完全和平利用不可能實現,從這點上說,未來,航空和航天領域的軍事化難以避免。

翻開人類百年航空史、數十年航天史,類似現象比比皆是。像人類航空事業起步,剛剛發明飛行器,很快被應用軍事領域一樣,人類航天事業起步,剛剛發明衛星,同樣很快被應用於軍事領域。據統計,當今人類至少有7000顆衛星,大部分被作為軍用。

上世紀初,飛機剛剛誕生10年時間多一點,便被一些國家應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初,人們利用當時並不先進的飛機,效仿地面騎士決鬥方式,用手槍在空中互射。後來,在飛機上固定機關槍相互攻擊。直到後來,在大戰中,有人發明了飛機機槍射擊協調器,大大提高了單座戰鬥機的空戰效能。而飛機作為先進快捷的運輸工具,則是和平時期的事。

20世紀初期航空領域的軍事化,使人類付出了沉痛代價,不過,在客觀上,卻促進了航空的和平利用,一個嶄新的運輸方式和科學研究方式,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反過來又刺激了航空事業的發展,以及軍用飛機的不斷改進。特別是後來出現的活塞式戰鬥機、噴氣式戰鬥機、高亞音速噴氣戰鬥機等。

在人類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戰成為戰爭的新方式,有時,戰爭雙方投入多達數百架飛機進行空中格鬥。1944年,盟軍對德國軍隊進行戰略轟炸,常常一天出動上千架轟炸機和上千架護航戰鬥機。

第二次世界大結束後出現的人類航天活動,也被首先應用到軍事領域,冷戰期間,美蘇在航天領域展開激烈而全面的競爭,太空飛行器中至少70%以上被用於軍事。霸權國家在打出和平利用空間和實現空間非軍事化旗號下,千方百計建設以支撐地面信息化系統的空間基礎設施,以獨享航天戰略利益。

上世紀50年代前後,蘇聯和美國在相繼掌握髮射人造衛星技術後,在空間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衛星成為觀測地球的眼睛。60年代初,在古巴飛彈危機中,美國衛星準確發現了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以及蘇聯船隻和軍事顧問人員等,為其戰略決策提供了可靠和及時的情報。

美國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空天一體」的新概念。1982年,美國空軍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司令部,主管地對地彈道飛彈、以衛星為主的太空飛行器等空軍裝備,其專門在海外作戰的空軍部隊,也就成為了人類歷史上首支航空航天部隊。

在上世紀初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先後動用了12類50多顆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和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包括600多架攻擊直升機,在奪取伊拉克制空權方面發揮了威力。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空天一體」方面,也不甘落後。俄羅斯始終重視建設國家空天防禦系統,不斷加強空天部隊建設。作為軍事大國,俄羅斯於2006年4月,通過了空天防禦新理念,強調在集中管理所有執行空天防禦任務的力量、裝備和資源基礎上,建立和發展空天防禦系統。

美國在2006年就提出一個理論,叫「一個小時打遍全球」。其軍事技術支撐之一便是空間基礎保障系統,這些設施可以在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給地面陸海空信息化部隊和武器裝備提供保障。其空間轟炸機、空間運輸機可以從本土起飛穿越大氣層,進入太空通過太空通道,利用太空賦予其特殊的速度,飛達敵國上空,再進入大氣層內實施轟炸和作戰。長期以來,美國以空間科技稱霸世界,同時聲稱,在空間領域美國不容許任何人挑戰其領先地位。正因如此,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空天非軍事化,只是善良者的願望,只是蓄意者的藉口,歸根到底是一種口號和旗號,只要霸權主義存在,空天非軍事化便難以實現。

「空天一體」是中國的戰略選擇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沒有自己的航天工業。這60年來,我國航空工業和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從修理、仿製到自主研發。

武器裝備決定戰術戰略。中國航空工業以及後來興起的航天工業雖然在一片歷史空白上起步,但是,由於中國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長期落後,在上述這兩個領域裡,中國仍然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特別是不能與當時的美國和蘇聯相提並論。

也正是由於當時空軍武器裝備的限制,空軍的戰略選擇只能是國土防空,從嚴格意義上講,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空軍仍然是一支戰術空軍,而不是戰略空軍。空中格鬥長期以來是人民空軍的一種主要作戰方式。

開放改革後,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航空逐漸崛起,自主研發的各種航空武器裝備得到不斷進步、不斷改善;國家利益在海外拓展,當時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放眼全世界範圍的新軍事變革浪潮,提出空軍由「國土防空型」向「攻守兼備型」轉變。

隨著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特別是隨著「空天一體」國家戰略利益的空前融合,最近,中國空軍提出新的戰略轉變,即:由「攻防兼備型」,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型」轉變。這次轉變成為中國空軍的第三次戰略轉變,也是迄今最深刻的歷史轉變。

此次中國空軍戰略的歷史轉變,其根本的理論依據便是「空天一體」戰略利益融合下的國家新安全觀,這是著眼人類信息化建設的現實和發展,建立在航空、航天領域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前提下的戰略判斷,強調站在未來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歷史高度,強調有效和可靠地保衛國家戰略利益,強調建設完全足以履行完成保衛國家戰略利益的「空天一體」的軍事力量。

與傳統國家安全觀相比,新安全觀更進一步放眼全球航天科學的發展,更進一步放眼我國家利益在海外的拓展,更進一步放眼人類利益在空間領域的擴展。中國空軍「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新戰略的提出和確立,適應了這一新形勢新要求。

鮮為人知的是,這一戰略的提出,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多年深思熟慮和反覆論證,同時,借鑑了世界發達國家軍隊的相關經驗和教訓,立足中國國情和軍情而做出的歷史決斷。在建設空軍和天軍方面,國際軍事專家有不同的認識,有的認為應建設「獨立天軍」,有的認為應建設「聯合天軍」,有的認為應走「彈天一體」道路;有的認為應選「空天一體」道路,這些都曾成為中國空軍新戰略的借鑑和參考。

美國走的是空軍、天軍合一的道路,他們的這一戰略在美國公布的《航空航天部隊:保衛21世紀的美國》白皮書中有詳盡論述;俄羅斯曾走火箭軍、天軍合一的道路,1992年,俄羅斯組建首支軍事航天力量,隨後將其列入戰略火箭軍,2006年,將其從火箭軍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兵種。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正如前述,人類空天非軍事化只是一種天真的幻想,只是一種口號和旗號,可以說,空天軍事化不但難以避免,而且,空天軍事化早已經是不爭的現實。像當今世界許多領域早已軍事化一樣,空天軍事化、空天潛軍事化、空天準軍事化等現象,當今無人能夠改變。今後,誰也難以保證使其不繼續發展。

然而,這並非悲觀主義,問題的關鍵是如何使這種軍事化的肆意發展受到限制,如何使這種軍事化得到相對平衡,如何消除霸權國家獨自軍事化的傾向。限制空天過度軍事化,實現空天領域的相對軍事平衡,才有可能實現「和諧空天」以及全球和平。

這好像人類居住的地球空間,當今已經成為空天下的一間小屋,而高懸於空天之上的衛星等航天基礎設施如同高高在上的明燈,生活在信息社會的人們,享受著高懸明燈下的透明而舒適的生活,如果只有某個霸權國家享有隨意開關「天燈」的權力,地球上的人們說不定哪天將回到黑暗中。如果地球上的理智而善良的人們共同擁有把握開關「天燈」的能力,那麼,「天燈」將為人類共同控制,有可能永遠高照,不會使人們回到無比黑暗的社會中。

中國空軍實行「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的歷史轉變,正是為了限制空天軍事化和實現空天軍事平衡。因此,這一戰略轉變不會成為別有用心人士製造新一輪「中國威脅論」的口實。從當今世界的空天安全形勢上說,空天軍事化難以避免,但空天戰爭完全可以制止。這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直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一直沒有發生核大戰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範圍內的核軍事力量平衡,制約了有可能由某一核國家挑起的核戰爭。(《瞭望》新聞周刊 記者楊民青)

相關焦點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空軍:首要提升空天戰略打擊能力
    新質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等呈「井噴」式湧現,空天領域軍事革命以「軟硬一體」的新格局深化推進,空天武器裝備加速換代,空天信息網絡加速升級,空天戰場日益融為一體,要求空軍加快重構力量形態、創新作戰樣式,形成新質空天作戰能力。  三個「變」,對建設世界一流空軍提出三個戰略需求。  第一,以高制高,遂行空天戰略防衛,維護國家空天安全。
  • 中國空軍現代化戰略轉型要實現三個轉變
    中廣網消息 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登中國空軍副政委、紀委書記劉亞洲的文章指出,中國空軍現代化建設必須緊跟世界軍事發展新潮流,著眼國力軍情和履行使命需要,加快推進現代化轉型建設,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 發展戰略轟炸機 打遍全球不是夢
    軍事崛起 制衡老美中國空軍目前的定位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即攻得出防得住。進攻方面,戰略轟炸機的作用非常突出。在美國近十幾年發展的戰機,如B2轟炸機、B1轟炸機和B52轟炸機,都發揮了極其關鍵的「踹門」作用,這些遠程轟炸機在敵國發射雷射制導炸彈,轟炸敵國的雷達、指揮中心等戰略要害,癱瘓對手的指揮網絡,然後各型飛機再一擁而上。早前美國將這三款戰略轟炸機部署在衝繩基地,就是對中國進行戰略示威。
  • 俄軍空天打擊IS展示新形象:有勇有謀有節(圖)
    俄羅斯啟動對「伊斯蘭國」(IS)空天打擊已近兩個月,回望這場由空天打擊引領的政治軍事仗,人們看到的是俄羅斯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軍政配合、內外互動的策略運用。空襲一舉達成多重戰略目的,向世界展示出俄羅斯有勇有謀有節的新形象,在政治、外交、軍事3個層面均有亮點。
  • 剛剛,首飛成功,仍需警惕美重大動向,啟動空天網絡電磁攻防工程
    為此,結合「新基建」推進,遵循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戰略部署,以軍民融合模式,跨領域啟動空天網絡電磁空間攻防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國家網絡電磁空間體系化能力,在新疆域保持「對等制衡」已是刻不容緩。這是自1947年以來美國軍方首次籌建新武裝部隊,白宮稱,這邁出的是歷史性的一步。美國空軍方面稱,將有15000名人員重新分配到太空部隊。
  • 戰略空疆向外層空間無限擴展--當代戰略空疆演變
    科技水平先進和經濟力量雄厚的少數國家,已經在外層空間部署有多種軍用太空飛行器,能對其地球表面的軍事活動進行密切的、多種形式的、強有力的支援,正在有計劃地研製天基打擊平臺和天基打擊兵器,並與空基平臺相交鏈,為空天一體作戰進行準備。在這些國家,空天戰場已成為其一體化戰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高技術戰爭的主要戰場。  戰略空疆水平空間的變化。
  • 中國空軍重磅軍事行動剛被曝光
    「金頭盔-2017」以新型戰機為主體,規模、難度和實戰化程度將再創新高,是空軍航空兵部隊體制編制改革後組織的第一次考核,按照實戰編成配置分組,突出態勢未知、電磁未知,檢驗編組之間的協同作戰和武器裝備性能,很多參訓部隊都是千裡轉場,進駐就打,全面檢驗新體制下作戰能力。
  • 美打造「軌道戰」部隊搶佔太空戰略制高點
    此次,美媒對外公布的負責軌道戰的「太空三角洲9隊」就是美太空軍編制調整新成立的部隊之一。該部隊是在空軍第750作戰大隊基礎上改組而成,總部設在科羅拉多州施裡弗空軍基地。據悉,新的三角洲部隊將是與空間作戰職能相一致的作戰單位。根據美《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發布的文章,「太空三角洲9隊」的主責是對太空實施監控,保持在太空軌道方面的戰略威懾,在必要時發動太空攻擊性作戰行動。
  • 國際戰略形勢研討:新世紀新戰略新篇章
    ·我安全形勢面臨四大挑戰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 孟祥青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安全環境可以概括為總體穩定,局部緊張,形勢複雜化。未來我國安全環境的變化有幾點值得關注。第一,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的拓展,中國作為全球性國家的特徵越來越明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摩擦和衝突有所增多,安全環境更加錯綜複雜。
  • 中美關係到達新的歷史關口,中國的「崛起困境」與戰略克制
    當前,中美關係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關口。美國將中國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戰略競爭對手」,從政治、經濟、人文等各領域對華進行全面施壓。在此背景下,有關中國「崛起困境」的討論再度興起。與「安全困境」,指一國追求安全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不安全一樣,「崛起困境」也揭示了一國謀求崛起的努力,往往導致自身更難崛起。崛起國一方面要將自身不斷增長的物質實力轉化為體系影響力,一方面要儘可能地緩解其他國家對其的制衡,而這往往是種兩難。由是觀之,「崛起困境」出現的原因無非兩點:一是崛起國權力的增長。
  • 如何培養新戰略思維能力?-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李海艦,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長城學者,工業經濟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後導師,所學術委員、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和所黨委委員、所長助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業經濟雜誌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
  •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
    在我軍向「世界一流」邁進過程中,我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融通不斷深化,利益摩擦和價值碰撞更頻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面臨許多新挑戰。牢牢把握軍事活動的話語權、定義權和解釋權,須堅持中國站位、全球視野,務求對外傳遞正確信號和對內傳遞堅定信心的有機統一,既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支持,又回應人民群眾的深切期待,為捍衛新時代空天安全提供有利有力的輿論支持。
  • 戰略研究丨面向2035的新材料強國戰略
    本文選自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2020年第5期作者:謝曼,幹勇,王慧來源:面向2035的新材料強國戰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0,22(5):1-9.編者按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和國防安全的物質基礎。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材料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開展新材料強國戰略研究,對支撐我國製造強國戰略實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材料是製造業的兩大「底盤技術」,信息技術與新材料深度融合,共同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發展。
  • 舒印彪:踐行能源安全新戰略為「六穩」「六保」注入新動能
    我們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緊圍繞「六穩」工作和「六保」任務,更加積極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挑戰,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堅強的能源支撐。
  • 從中國空軍部署看戰略地位,越媒:與中國空軍打交道,屬印度最慘
    文章指出中國軍隊在不同方位部署的戰機特點,表示可以看出哪些是中國空軍重視的戰略目標,哪些是「敷衍」應對。其中,西方印度所在地被認為是最慘。  文章指出,中國空軍偏愛在東方和南方部署最先進的戰鬥機,比如蘇-35,殲-20,殲-16等戰機,原因在於這些方向包括日本,美國及其盟友。相反對於與印度接壤的西方,卻僅部署殲-16戰鬥機應對,不得不說軍事戰略目標地位一目了然。
  • 第428期 -- 小布希政府時期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發展回顧
    二、小布希政府任期內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的新發展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總是隨著國際安全環境和美國各屆政府的變化而變化。美國安全戰略體系的新發展主要闡述小布希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安全戰略的發展情況。(二)美國安全戰略的新發展冷戰結束後,柯林頓總統於1994年5月向國會提交了《國家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提出「參與和擴展」安全戰略。
  • 國防部首次證實:這一階段性戰略目標已達成
    這是國防部首次對此消息給予證實,這預示著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階段性戰略目標已經達成。同時,任國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還介紹了解放軍在聯合作戰能力打造方面的最新變化。  任國強同時表示,國際戰略格局已然發生深刻調整,我國面臨的安全形勢複雜嚴峻,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需求與可能的矛盾還比較突出,這就需要把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
  • 美空軍雜誌:2020年中國空軍將躋身世界一流
    Mullen)上將呼籲人們對中國在超前的「軍事遠徵、海事和空中戰力」方面的「重大軍事投資」有所警惕。他指出,這與北京「國土防衛的戰略目標」在步調上離奇地不一致。馬倫暗示中國有著更加「兇險」的目的。  《空軍雜誌》的社論接著評價說,馬倫的言論並不尋常,如此坦白地談論持續增長中的中國軍力威脅的確很少見。即使在中國極力建設其軍事力量的時候,華盛頓方面只是做出了不冷不熱的反應。
  • 在「四大四新」戰略引領下構建新安全——溫州空管站開展安全管理...
    (通信員:焦素菊)2020年伊始溫州空管站黨委就提出以「四強空管」建設為統領,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持續深化「四大四新」發展戰略,全力打造 「六個中心」,著力提升「六項能力」,不斷完善現代管理體系,全面提升溫州空管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主要工作思路。
  • 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當下形態、未來趨勢與戰略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一論斷,蘊含著中國如何看待外部世界,如何處理對外依存與戰略自主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命題的新思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大體適宜的外部環境。而塑造和維護這種環境,需要因勢利導,積極作為。近年來,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哪些新變化、新現象,呈現出怎樣的新特點和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