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空軍:首要提升空天戰略打擊能力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當今的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發展階段,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站在這一歷史方位上,審視中國軍事航空的百年起落沉浮,考察空軍建設發展當下面臨的時代需求,思考空軍與國家命運的內在聯繫,不能不符合歷史邏輯地提出一個宏大的時代命題: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力建設世界一流空軍。

  從一架飛機到一個軍種

  1903年12月17日,美國人萊特兄弟成功試飛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由此開啟航空時代。萊特兄弟製造飛機,在直觀層面上看,僅僅是個人的一次科學發明。但是,這一小事件植根於20世紀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背景和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社會背景之下,因而蘊含著深刻的歷史發展價值。

  作為技術革命成果的飛機,從一誕生就融入到世界大變革進程中,成為創新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改變世界面貌的重要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一系列局部戰爭中,以飛機為作戰工具的新興軍種空軍,全面、深度參與各項戰事,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發揮了重要的甚至是主導性的作用。

  中國軍事航空,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而且自始至終與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息息相關。

  1909年9月23日,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6年後,旅美華僑馮如,在美國奧克蘭市郊區派德蒙特山丘,成功試飛自己製造的中國第一架飛機,一舉將中國帶入航空時代。

  兩年後,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先後成立武昌都督府航空隊、華僑革命飛機團、廣東軍政府飛機隊和滬軍都督府航空隊,將飛機運用於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戰爭之中。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陷入軍閥混戰亂局,各地方軍閥紛紛成立「空軍」,把空軍當成了爭地奪權的工具。20年代末,民國政府收編各地方空軍,組建統一的中國空軍,在隨後的20多年裡,相繼運用於國共內戰和抗日戰爭。

  致力於民族復興事業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翻國內反動統治、抵禦外來侵略的革命鬥爭中,敏銳地將目光投向了天空。雖然沒有條件組建空軍,但在建黨不久,就著手培養自己的航空人才。從1925年開始,先後派人進入廣州軍事飛行學校、盛世才的新疆航空訓練班學習航空,並於1941年成立了延安軍委航空學校。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培養出一大批空軍的「種子」,為建立人民空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中國終於擁有了真正屬於人民的軍事航空力量。

  從1949年至今,人民空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戰鬥中鍛鍊成長,迅速發展成為一支世界矚目的現代空中力量,在抗美援朝、國土防空、入閩作戰、中南地區反擦邊竄擾、援越抗美等鬥爭中,取得了擊落敵機1474架、擊傷2344架的驕人戰績,為解放沿海島嶼、捍衛人民政權、保衛祖國領空,為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完成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回溯中國軍事航空演變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軍事航空的發展,雖然規模和影響力遠不及同時代的西方國家,但它始終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的社會進步、民族解放緊密關聯。

  三大變局提出三個戰略需求

  當下的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變局。

  中國在變。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國將加速由發展中大國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轉變。國家由大而強,意味著國家利益的體量更大、種類更全、分布更廣、標準更高,要求空軍在更高的層面上定位職能和使命。

  世界格局在變。新興國家力量迅速崛起,西強東弱、北強南弱的傳統世界版圖正在被改變,世界力量加速重組,崛起國與守成國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大國博弈重現世界舞臺,成為空軍戰略運用新的戰略指向。

  技術在變。新質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等呈「井噴」式湧現,空天領域軍事革命以「軟硬一體」的新格局深化推進,空天武器裝備加速換代,空天信息網絡加速升級,空天戰場日益融為一體,要求空軍加快重構力量形態、創新作戰樣式,形成新質空天作戰能力。

  三個「變」,對建設世界一流空軍提出三個戰略需求。

  第一,以高制高,遂行空天戰略防衛,維護國家空天安全。

  在由大而強的進程中,中國正面臨日益增長的空天威脅。某些西方大國,提出了由公海、公海上空、太空、網絡空間組成的「全球公域」概念,確立了「保持進入全球公域,促進全球公域安全,確保可持續地使用全球公域資源」的戰略目標,意欲掌控空天霸權。同時,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宣布將60%的海空力量部署到亞太,加緊研發艦載隱身無人攻擊機、X-51高超聲速臨近空間巡航飛彈、第五代作戰飛機、新一代遠程轟炸機、雷射防空武器……持續加強空天偵察監視,對東亞大陸構成全方位空天遏制。亞太其他一些國家和集團,也在加快發展空天力量,不斷加強空天作戰準備。

  總體判斷,崛起中的中國,正面臨由新一代作戰飛機、新型彈道飛彈、臨近空間武器、航天武器和跨大氣層武器構成的「五位一體」空天威脅,承應著多對手、多方向、多方式、全時域、全頻譜、全疆覆蓋、全維輻射的空天戰略壓力,國家政權體系、生產體系、信息體系、交通體系、能源體系、軍事體系、生活保障體系等,均潛藏著被摧毀癱瘓的危險,國家安危,已高度繫於空天。這一形勢,迫切要求建設世界一流空軍,有力抗禦來自頂部的威脅,堅決捍衛領空主權,積極維護空天合法權益,有效制衡空天霸權,構築堅強有力的高位安全屏障。

  第二,以高制低,提供空天戰略支撐,跨域維護國家陸海安全。

  空軍,天然是跨域作戰力量,活動在空中,但功能向陸地和海洋輻射。

  在中國由大而強的進程中,某些國家對我領海和海上權益的侵犯呈上升趨勢,海上權益爭端持續升溫,維護我領海主權和海上權益完整,成為我軍新的重要使命。

  但是,海上維權,目標體在海上,力量運用重心在空中。西方大國和周邊某些國家,裝備著大量制海作戰飛機和反潛飛機,擁有強大的以空制海能力。未來與各類對手無論是和平時期的較量還是戰時的武力對抗,制勝的砝碼,都在空中。陸海權益競爭加速立體化的新形勢,迫切要求建設世界一流空軍,發揮依陸向海地緣優勢,佔據空天制高點,有力抗禦來自陸地和海上的威脅,堅決捍衛領土領海主權,積極維護海上合法權益,有效制衡陸海霸權,構築堅強有力的陸海安全屏障。

  第三,以高拓遠,實施空天戰略拓展,廣域保障國家權益「走出去」。

  大國之大,不僅在於體量之大,更在於其利益、權力、責任、力量的分布空間之大,因而賦予大國軍隊「走出去」的天然使命。

  在空軍誕生之前的數千年裡,歷史上的大國遂行「走出去」,一靠海軍,二靠陸軍,尤以海軍為主,其模式是「平面拓遠」。空軍誕生之後,依靠其遠域迅達、高位瞰制、敏捷反應、致命毀傷、全域通用等特殊優長,立刻成為大國軍隊「走出去」的重要工具,被大量、頻繁運用於海外作戰,開創了「以高拓遠」的新型「走出去」模式。

  由大而強的中國,人員、資產、資金不斷向海外拓展,對國外市場、能源、交通線的依存度持續提高,同時,面臨的海外侵害和威脅也日益增多,國家安全和發展與地區乃至世界日益緊密地連為一體,保障國家利益拓展,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成為我軍新的重要使命。這一形勢,迫切要求建設世界一流空軍,穩步「飛出去」,依託空天投送國家意志、力量和影響,有力抗禦對國家海外利益及人類共同利益的威脅,堅決捍衛國家海外合法權益,積極履行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的大國責任,構築堅強有力的廣域安全屏障,拓寬大國責任空間。

  現代+大國+戰略

  從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出發,按照黨對空軍建設的一貫要求,結合國家面臨的空天安全環境,當前建設世界一流空軍,必須把握三個屬性特徵,對整個力量形態進行創新塑造。

  第一,建設現代空軍,就是要建設緊跟世界空天軍事變革前沿的空軍。

  空軍是高技術軍種,對裝備技術的依賴非常大。深透分析空中作戰機理可以發現,空戰場是通透均質空間,沒有地形障礙物,也不可能構築工事,這就決定了,空中對抗基本上是純粹的實力較量,裝備落後一方,不可能像陸上戰場一樣,憑藉地形障礙物抵消對手的裝備優勢,技術差,特別是技術代差,對於空軍更具有致命性。建設空軍,必須保持裝備技術的先進性,底線是不出現代差。

  當今時代,空天領域軍事革命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其標誌是武器系統與信息系統「軟硬一體」同步交互發生變革。在武器系統方面,「硬革命」醞釀突破:主戰裝備開始由第三代向第四代換代升級,無人作戰飛機、超高聲速臨近空間武器、太空武器、跨大氣層武器、雷射武器呼之欲出,新一代遠程轟炸機研製提上日程,新型飛行器速度將超過5倍音速,高度超過3萬米,早期信息化所依託的機械化武器裝備,呈現出發生顛覆性革命的強勁勢頭。

  在信息系統方面,「軟革命」深度推進:以傳統計算機和通信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第一、第二次浪潮,正過渡到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雲計算、新一代網際網路、大數據、認知無線電、3D列印、腦電波控制、光傳操縱、4G/5G通信、新型微處理器、網絡入侵、數據與網絡安全等技術快速協同發展,將構築新型高效能戰場網絡,深刻改變作戰體系結構、作戰指揮、武器控制模式及效能,推動空天作戰指揮和武器控制智能化出現質的躍升。

  面對新軍事革命提供的新機遇和構成的新挑戰,空軍應當以四代機為抓手加快實現主戰裝備四代化,以空基信息網絡為重心加快構建空天信息網絡,以防空反導為先導加快推進空天功能融合,以臨近空間為突破加快推進空天地理融合,以「雲作戰」為樣本加快探索基於戰場物聯網的智能化分布式群組作戰新戰法,穩步構建起「空為主體、網為中心、天為拓展」的新型空天作戰體系,具備隱身、無人、智能、超遠程、超高速等現代大國空軍的技術品質特徵。

  第二,建設大國空軍,就是要建設為大國主權、安全和發展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空軍。

  空軍,是廣域覆蓋、跨域瞰製作戰力量,守土與外拓功能兼備,與大國利益構成和分布高度契合,是國家由大而強的堅強支柱。建設大國空軍,就是要確立「控制和利用空天維護國家利益」的全維職能配系,不僅注重維護空天安全,而且注重利用空天維護其他領域安全;確立「適應大國地位」的品質標準,謀求制衡空天霸權,保持大國應有的實力優勢,確保大國之間戰略穩定;確立「守土為本、外向拓展」的運用布局,堅決捍衛主權空間安全,積極爭取公共空間合法權益,有效履行國際安全責任義務,大力推進國際空天安全合作;確立全頻譜多樣化運用方式,強化和平時期運用,加強懾戰結合,紮實做好實戰準備,積極塑造態勢、控制危機、打贏戰爭,支持國家有效處置各種安全事務。

  建設大國空軍,務必培育大國的眼界和胸懷,按照一流標準,加快提升全體官兵的能力素質和整個空軍部隊的實力水準,努力做到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安心、讓一切潛在對手驚心,成為抵禦侵略、維護和平的「大國佩劍」。

  第三,建設戰略空軍,就是要建設具備戰略打擊、空天防禦和戰略投送核心能力的空軍。

  空軍功能全面的作戰力量,可攻可防,可戰可懾,可打可投,可近可遠,可陸可海,可助戰可主戰,可以是戰術支援力量,也可以是戰略決戰力量。但是,就其本質屬性而言,空軍天然是戰略力量,其戰略屬性,在能力特徵上體現為遠程、強攻、高防上,在能力功效上體現為直接打擊敵國家體系、護衛己方國家體系,具有「直接制勝」的鮮明特徵。

  空軍誕生之初,基本被定位為戰術力量,主要被賦予支援陸海軍作戰的角色定位。但是,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和航空武器裝備性能的不斷提升,空軍的潛在戰略功能不斷釋放和彰顯,迅速發展成為主導戰爭進程和結局的戰略力量。把空軍作為戰略力量,重點發展戰略打擊、戰略投送和空天防禦能力,已成為世界強國和某些地區強國空軍建設運用的普適範式。

  人民空軍組建以來,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囿於自身底蘊和實力不足,一直被定位為國土防空力量和陸海作戰支援力量,戰略打擊、戰略投送長期成為建設運用的短板。

  當前,適應國家利益拓展新形勢,針對空天威脅上升的新環境,加快提升空軍戰略能力,實現由戰役戰術型向戰略型轉變,成為空軍戰略轉型的新內涵,更成為建設世界一流空軍的題中應有之義。

  對此,首先要加快提升空天戰略打擊能力。威脅或打擊敵核心目標,是空中進攻的最高等級,是攻防兼備的最高境界,是達成空天戰略制衡最有效的手段。空軍應緊跟空天技術發展前沿,以發展新型彈藥為先行,以發展新質打擊手段為突破,以構建遠程信息網絡為依託,以加強遠海作戰訓練為保證,以發展新型打擊平臺為拓展,儘快形成和增強遠海遠域打擊能力,構建「空天相互確保打擊」機制,豐富我軍戰略打擊手段,完善我軍戰略威懾體系,構築起確保大國戰略平衡的堅強基石。

  其次,要加快提升戰略投送能力。戰略投送,是支持和保障國家利益拓展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平戰兼用,戰懾兼用,既可用於塑造態勢,又可用於控制危機,更是打贏戰爭的有力支撐。同時,還是我軍履行國際安全合作義務的有力工具。

  空軍,應適應國家疆域遼闊的戰場特徵和利益廣泛拓展的新形勢,精準把握力量投送戰略需求,以新型運輸機為基本載體,抓好戰場設施、數據儲備、信息保障、人員訓練等配套建設,加快實現戰略投送能力取得質的躍升。

  第三要加快提升空天防禦能力。當今時代,垂直空間武器正在實現從稠密大氣層空間經臨近空間到外層空間的全高度貫通,垂直打擊不僅效能增強、高度提升,而且多元融合,對國家空天權益及陸海利益構成嚴峻的致命性威脅,抵禦空天進襲,成為空軍最現實、最緊迫的新使命。

  空軍應緊盯空天威脅上升趨勢,加快發展新型主戰飛機、新型防空反飛彈藥、戰略預警系統,重點提升反隱身、反無人機、反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反臨近空間飛行器、反太空武器能力,實現對空天目標看得見、對內層空間目標攔得下、對外層空間目標堵得住,確保國家空天安全,確保國家體系完整,確保人民生命財產不受侵害。

  綜合而言,世界一流空軍,就是由一流裝備、一流網絡、一流人員、一流管理、一流文化組成的新型空軍。

  多年前,美軍太平洋總部時任司令阿達姆·丹尼斯·布萊爾海軍上將曾說過:「我們尊重位於中國大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權威。但是,我們必須讓他們明白,海洋和天空是我們的。」中國人,中國軍隊,中國空軍,從來就不需要主權以外的海洋和天空,但需要他國對我們在海洋和天空的主權給予尊重,需要所有國家對世界公共海洋和天空給予尊重,不接受任何國家對人類共有地理資產的獨佔。

  建設世界一流空軍,就是要建立這樣的眼界、胸懷和姿態。

  (作者為空軍指揮學院教授 王明亮)

相關焦點

  • 中國空軍新戰略與新安全觀 空天一體是戰略選擇
    隨著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特別是隨著「空天一體」國家戰略利益的空前融合,最近,中國空軍提出新的戰略轉變,即:由「攻防兼備型」,向「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型」轉變。這次轉變成為中國空軍的第三次戰略轉變,也是迄今最深刻的歷史轉變。
  • 空軍工程大學:建設具有空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空軍工程大學的足跡】建設具有空軍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空軍工程大學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凝心聚力謀發展紀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空軍工程大學緊扣強軍目標辦學育人,為建設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湧現出一大批空軍發展建設的教學名師和科技專家——中科院院士李應紅、一等功臣黃長強、全國優秀教師屈紹波等。
  • 美空軍雜誌:2020年中國空軍將躋身世界一流
    Mullen)上將呼籲人們對中國在超前的「軍事遠徵、海事和空中戰力」方面的「重大軍事投資」有所警惕。他指出,這與北京「國土防衛的戰略目標」在步調上離奇地不一致。馬倫暗示中國有著更加「兇險」的目的。  《空軍雜誌》的社論接著評價說,馬倫的言論並不尋常,如此坦白地談論持續增長中的中國軍力威脅的確很少見。即使在中國極力建設其軍事力量的時候,華盛頓方面只是做出了不冷不熱的反應。
  • 中國空軍現代化戰略轉型要實現三個轉變
    中廣網消息 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登中國空軍副政委、紀委書記劉亞洲的文章指出,中國空軍現代化建設必須緊跟世界軍事發展新潮流,著眼國力軍情和履行使命需要,加快推進現代化轉型建設,要努力實現三個轉變。
  •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既指在世界上「說話」的權利,更指在世界上「說話」的有效性和影響力。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聽到聽清中國的聲音,「不失語」是重要前提。在我軍向「世界一流」邁進過程中,我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融通不斷深化,利益摩擦和價值碰撞更頻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面臨許多新挑戰。牢牢把握軍事活動的話語權、定義權和解釋權,須堅持中國站位、全球視野,務求對外傳遞正確信號和對內傳遞堅定信心的有機統一,既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支持,又回應人民群眾的深切期待,為捍衛新時代空天安全提供有利有力的輿論支持。
  • 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1周年!
    熱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71周年!71年來,他們逐夢空天,用青春和生命捍衛祖國領空尊嚴!今天,感謝中國人民空軍71載的守護!進入新時代,人民空軍向戰而行,牢固樹立戰鬥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大力加強戰略預警、空中打擊、防空反導、空降作戰、信息對抗、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立起新時代練兵備戰的好樣子,闊步向世界一流空軍邁進。每一次展翼雲霄,都讓人心潮澎湃;每一次鷹擊長空,都展示著萬丈豪情;每一次俯衝,都是精湛技術的展現;每一次升空,都是保衛祖國的決心!
  • 規範治理體系 提升治理能力 為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
    中國石油企業須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戰略定力,深入創新實踐,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建設世界一流示範企業提供堅實基礎和保障。  因時而進 推動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適應時代之變的必然選擇  什麼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美稱中國2020年前將建成世界上最強大空軍(圖)
    到2020年的時候,解放軍空軍將成為一世界頂級空軍部隊之一。解放軍目前裝備的戰機中,四代機所佔比例達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中國空軍將成為世界頂級空軍部隊之一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克·穆倫上將最近呼籲關注中國對先進「遠徵、海事和空中能力」的「大量投資」。他指出,這「明顯與北京聲明的領土防禦目標不一致。」穆倫表認為中國有著更大的目標。
  • 俄軍空天打擊IS展示新形象:有勇有謀有節(圖)
    俄羅斯啟動對「伊斯蘭國」(IS)空天打擊已近兩個月,回望這場由空天打擊引領的政治軍事仗,人們看到的是俄羅斯審時度勢、把握時機,軍政配合、內外互動的策略運用。空襲一舉達成多重戰略目的,向世界展示出俄羅斯有勇有謀有節的新形象,在政治、外交、軍事3個層面均有亮點。
  • 剛剛,首飛成功,仍需警惕美重大動向,啟動空天網絡電磁攻防工程
    但祝賀勝利的同時,面對對手針對性的太空軍事化加速推進,我仍需增強憂患意識,提升空天網絡電磁攻防能力。尤其是隨著美太空司令部成立和太空部隊攻擊型裝備配置到位,太空軍事化勢不可擋並有能力失衡的重大跡象出現。美在加緊形成攻擊能力的同時,加大輿論造勢,指責中俄在太空和網空的行動,這也表明其擔憂所在。為此,結合「新基建」推進,遵循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戰略部署,以軍民融合模式,跨領域啟動空天網絡電磁空間攻防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國家網絡電磁空間體系化能力,在新疆域保持「對等制衡」已是刻不容緩。
  • 頭號強國將新增180架「太空母艦」,可全球打擊
    近年來,解放軍多項王牌武器的技術水平開始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然而從戰略反擊環節來看,空基水平依舊和美俄這樣的頂尖力量存在相當的差距,甚至很多愛好者曾戲稱留給轟6系列的字母實在不多了。近日美國某媒體公布了一段假想的轟6K襲擊關島基地的CG視頻,然而以美軍部署在西太平洋的多重防空網絡來看,除非攜帶改進型空基彈道飛彈,否則以轟6K的突防能力很難成功完成這一任務。從多重功能屬性看,美軍無疑希望B21成為真正的空天母艦按照美俄標準,中國空基打擊目前的頭號主力轟6K和轟6N根本不能算合格的戰略轟炸機。
  • 美打造「軌道戰」部隊搶佔太空戰略制高點
    近日,據媒體報導,美太空軍成立了一支名為「太空三角洲9隊」的部隊,專門負責太空「軌道戰」,這是美推進太空軍事力量建設的最新舉措。近年來,美軍加快太空作戰能力建設,專門組建了「第六軍種」——太空軍。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安瑞:對建設植根中國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幾點思考《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前瞻布局一批新興交叉和戰略前沿領域新刊、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強調在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命、材料、醫學等基礎和優勢學科領域,遴選一批優秀期刊並推動其做精做強。
  • 美國「全球1小時到達」計劃擱淺,中國負責實現:空天技術獲突破
    工程院院士、運載火箭專家龍樂豪曾表示,這三部分研究難度逐漸增大,應同步進行,遵循從部分到整體的發展思路,由火箭動力逐漸過渡到組合動力,並逐步實現入軌的單極化操作,最後形成完全技術能力。據了解,我國研發的空天飛行器,不僅能夠在天地往返活動中多次使用,而且能夠執行航天發射任務。
  • 中國空軍重磅軍事行動剛被曝光
    對抗空戰競賽考核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金頭盔」比賽,始於2011年至今已連續組織6屆,與「紅劍」「金飛鏢」「藍盾」一起構成空軍實戰化訓練四大品牌,成為檢驗和磨礪空軍航空兵部隊實戰能力的有效平臺。截止目前,已有800餘人次參與考核,57人次獲得「金頭盔」。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示,《意見》明確提出「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列明基礎和優勢學科、新興交叉與戰略前沿領域,謀劃「實現科技期刊數位化轉型」,「推進集群化並加快向集團化轉變」等戰略性目標,為全面加強科技期刊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 新年獻詞 | 建設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
    新年獻詞 | 建設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 2021-01-01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發展戰略轟炸機 打遍全球不是夢
    解放軍空軍司令員馬曉天日前透露,解放軍正發展新一代遠程轟炸機,這意味著「轟20」距離露面為期不遠。屆時,中國空軍從殲20、運20、轟20至直20,徹底進入20系列,成為一支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世界最強大空軍之一。
  • 中國空軍航空開放活動驚豔收官 聶海勝勉勵「飛行少年」逐夢空天
    以「勵志空天、追求卓越」為辦學理念的空軍航空大學,被譽為「飛行員的搖籃」、「英模的搖籃」、「將軍的搖籃」和「航天員的搖籃」,先後培養了14萬餘名軍事航空人才,湧現出一級戰鬥英雄王海、張積慧、劉玉堤等英模人物,300多名畢業學員成長為共和國將軍。楊利偉、翟志剛、劉洋、王亞平等中國現役航天員都是該校優秀學員。
  • 波音再次復活「空天母艦」!
    在20世紀50年代期間,美國再次重新審視了發展和使用空天母艦的可能性。這一次,美國空軍探索了將一架康維爾B-36「和平締造者」用於戰鬥機運輸機(FICON)項目的構想。該項目試圖在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炸彈艙中裝備一架共和飛機公司F-84「雷閃」,使用一種類似於吊架的裝置發射和回收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