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29日電 近年來,中國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空軍發布」多在一線機場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宣示意志,新華社用多語種向海內外播發,核心信息多次被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轉引轉述,把握了國際話語權和輿論主動權。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關於「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近日專門撰文予以闡述。
文章如下:
中國軍人如何掌握國際話語權
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
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這是從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中得出的深刻結論。這一結論,也深刻闡明了掌握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性。
國際話語權既指在世界上「說話」的權利,更指在世界上「說話」的有效性和影響力。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聽到聽清中國的聲音,「不失語」是重要前提。
近年來,中國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空軍發布」多在一線機場第一時間發布信息、宣示意志,新華社用多語種向海內外播發,核心信息多次被美聯社、路透社等媒體轉引轉述,把握了國際話語權和輿論主動權。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在我軍向「世界一流」邁進過程中,我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融通不斷深化,利益摩擦和價值碰撞更頻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面臨許多新挑戰。牢牢把握軍事活動的話語權、定義權和解釋權,須堅持中國站位、全球視野,務求對外傳遞正確信號和對內傳遞堅定信心的有機統一,既爭取國際輿論的理解支持,又回應人民群眾的深切期待,為捍衛新時代空天安全提供有利有力的輿論支持。
大事「不失語」才有國際話語權
「空軍發布」作為中國軍事新聞發布的一個重要平臺,近年來備受海內外輿論關注,傳播力影響力不斷提升。
影響力來自大事當前「不失語」。2013年11月23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發布航空器識別規則公告。當天18時,即向海內外發布信息《中國空軍首巡東海防空識別區》,向全世界說明:中國空軍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內進行空中巡邏,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國際航班在東海防空識別區內的正常飛行活動,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中國軍隊有能力對東海防空識別區實施有效管控,將根據不同空中威脅採取相應措施,保衛空防安全。此後,就國際輿論的相關關切,相繼發布了7次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方面的信息,在國際輿論場上保持了「一語中的」態勢,把握了國際話語權。
2015年11月27日,中國空軍轟-6K戰機同日展翅西太平洋和東海防空識別區,任務結束15分鐘後即向海內外發布行動信息,同時發聲宣誓:空軍官兵將在強軍路上一往無前,擁護支持改革,推動戰略轉型,忠實履行保衛祖國安全和人民和平生活的神聖職責,忠實執行維護世界和平的神聖使命。類似有信息、有態度、有情感、有立場的「首音發布」還有:中國空軍多型戰機編隊飛越宮古海峽、中國空軍多型戰機首次飛越對馬海峽、中國空軍轟炸機戰巡黃巖島、中國空軍偵察機飛出新航線、中國空軍殲-20戰機開展海上方向實戰化訓練、中國空軍蘇-35戰機戰巡南海、中國空軍多型戰機雙向繞飛臺島巡航……這些先聲奪人的「中國話語」,受到路透社、美聯社等外媒轉引轉述。
我軍在國際空域、國際海域進行的各類演訓活動,不管我們說不說,外方、外媒大都搶先說,國內媒體「援引外媒」還會廣泛說。這就要求我們因勢而動、把握主動,避免「中方不說外方說」「外方出題中方答」的被動局面,把軍事活動的國際話語權、定義權和解釋權抓在手中,決不能拱手相讓。《孫子兵法》裡有關「把握主動」的謀略思想和哲學思想,被廣泛運用於軍事、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中,軍事新聞發布戰線也要勤學善用,善於調動對手而不被對手所調動,善於塑造對手而不被對手所塑造。
「不失語」要以「一語中的」為追求,力求得當、得體、得力。要把軍事新聞發布放在黨和國家大局中來認識把握,服從政略、講求策略,穩不懈怠、進不盲目,在服從大局、服務大局中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科學把握「先聲奪人」和「後發制人」、「主動宣示」和「順勢回應」、「設置議題」和「引領話題」的關係,既努力佔據「輿論主導」,又善於規避「輿論陷阱」。先聲奪人既要在戰略上常「講」,更要在戰術上多「做」,戰略上積極有為,戰術上穩紮穩打;先聲奪人要走一步看三步,防止一時主動帶來後續被動,既把握主動,更奪取主導。對具體問題要做具體分析,既遵守規矩也遵循規律,既提前計劃也著眼變化,既講求時效更講究實效,使所作所為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在國際軍事交流中傳遞「中國話語」
強軍興軍這幾年,中國空軍與世界各國空軍開展了廣泛交流合作,中俄、中巴、中泰等系列聯演聯訓和國際軍事比賽等系列軍事交流活動深入開展,中國空軍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我們不失時機、積極穩妥地傳遞中國話語,設置議題,引領話題,塑造展現我大國空軍威武之師、和平之師、仁義之師、文明之師的英姿風採。
順勢而為傳遞「中國話語」。2017年7月27日,中國空軍在湖北召開國際軍事比賽「空降排」賽事新聞發布會,中國和伊朗、哈薩克斯坦、摩洛哥、俄羅斯、南非等國參賽隊指揮官和各國媒體記者參加。有記者問,「有外媒報導中國空軍轟-6K在西太平洋上飛行時,受到了跟蹤伴飛,請問對此有何評論?」即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空軍開展遠海遠洋訓練3年來,應對和處置了各種幹擾阻撓。今後不管遇到什麼阻撓,空軍還要一如既往,不管誰來跟著伴飛,還要常去多飛。還向中外記者闡明:中國空軍開展遠海遠洋訓練,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地區和目標,是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正常需要。目的是通過實戰化訓練,鍛鍊和拓展海上實戰能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國家空天安全和發展利益。
因勢而動傳遞「中國話語」。2017年7月至8月間,國際軍事比賽「航空飛鏢」賽事在中國吉林舉辦,我們專門設立了野戰化新聞中心,並配有多語種翻譯,把賽事資訊第一時間與媒體分享。俄羅斯空天軍副司令兼空軍司令和俄羅斯戰略技術航空兵備戰主任等俄軍將領,都曾在這個新聞中心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介紹情況。在這個新聞中心,就中國空軍戰機在東海海域快速逼近某國偵察機,並迫使其採取迴避動作的有關報導回應:中國空軍飛行員從來都是依法依規飛行,同時也會運用國際法,一如既往維護國家空天安全。在這個新聞中心,藉助公布賽事成績之機闡明:本屆「航空飛鏢」賽事的舉辦,見證和深化了中俄兩國空軍的戰鬥友誼,中國空軍與俄羅斯空天軍互學互鑑,不斷提升實戰化訓練水平和實戰能力。
應勢而謀傳遞「中國話語」。中國空軍近年來深入持續開展實戰化訓練,演訓的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地域越來越廣,飛越的頻次越來越多,引起國外一些媒體的關注和猜測。2017年9月21日,中國空軍在新疆召開中巴空軍聯合訓練記者見面會,就個別外媒對中巴空軍聯合訓練的誤讀予以回應:「對於中國空軍開展的各種例行性演訓活動,有些國家不必大驚小怪,他們要學會習慣和適應。」還應勢向中外記者闡明:組織軍事演訓活動是世界各國軍隊的通行做法,每個國家的軍隊要提升戰鬥力,擔當起保衛國家安全、維護國家利益的使命,都要經過嚴格的實戰訓練,都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要用正常的心態來看待。中國空軍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空軍合作的範圍和領域,共同應對各種挑戰與危機。
國際軍事交流助力中國空軍邁向世界一流。要在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大格局下,在國際軍事交流中大力發展國際合作傳播,深化同外媒的內容和渠道合作,讓中國軍隊的聲音傳得出、傳得開、傳得響。
中國話語要讓全世界聽得到聽得清
新華社《參考消息》,中央電視臺「今日亞洲」「今日關注」以及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等節目,作為「外媒看中國」的重要窗口,透射著「中國話語」的國際反應、「中國故事」的國際迴響。強國興軍這幾年,央視「新聞聯播」關注「空軍發布」逐年增多,《參考消息》關注「空軍發布」僅頭版頭條就有10次之多,重要原因是「空軍發布」傳遞的信息含金量、含戰量高,在聯接中外、溝通世界中傳播新時代強軍故事。
2018年4至5月,《參考消息》密集關注「中國空軍多型戰機繞飛臺島巡航」的輿情動態。5月1日,《參考消息》刊發《中國發布空軍繞飛臺灣紀念封》一文集納兩條外媒信息:
一條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4月29日報導:中國軍方4月28日在臺灣問題上傳遞出一個強有力的信息,誓言「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國空軍發布了一套宣傳片和一套紀念封,展示近期中國空軍執行繞飛臺灣任務的場景。這套名為《人民空軍繞飛祖國寶島》的紀念封上印著解放軍戰機和飛行員抵近臺灣飛行的圖片,信封的文字寫著:「捍衛祖國的大好河山,是人民空軍飛行員的神聖使命。」
另一條是,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30日報導:中國空軍多型多架戰機近日連續繞飛臺灣,與此同時推出一系列多方言、多語種宣傳片,引起海內外輿論廣泛關注。針對近日一些外國媒體和島內媒體對閩南話宣傳片的相關輿論關切,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4月29日回應表示,推出多方言版本宣傳片,是為了讓全國各族人民、讓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聽得清楚、看得明白,更加堅定維護祖國統一的共同信念。
《參考消息》反映的情況深刻表明,「空軍發布」傳遞的信息,實現了對外傳遞正確信號和對內傳遞堅定信心的有機統一。信息就是力量、信息就是信心、信息就是導向,要回應人民群眾對新時代強軍安邦的新期待,有序有度地釋放強軍興軍、練兵備戰信息,展現「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的決心意志,展現「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的能力定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豪氣、底氣和信心。
《參考消息》反映的情況給出啟示,向海內外傳播新時代強軍故事,要從遵循國際傳播規律出發聯接中外、溝通世界。既要創新對外傳播方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又要最大限度地用好外國媒體、外宣媒體和駐外媒體、社交媒體,精心設置觀點鮮明、指向性強、通俗易懂、易於傳播的議題,理直氣壯、從容自信地傳遞中國立場,讓該熱的熱起來,該說的說到位,使我們設置的議題成為引導國際輿論的話題,使我們的國際形象少些「他塑」、多些「自塑」。
「自塑」不是自己說給自己聽,而是要讓全世界聽得到聽得清,在跨文化交流中傳播新時代強軍故事。2018年4月,「空軍發布」推送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節目出品的宣傳片《「神威」和「戰神」相約》,不僅有普通話版、閩南話版、粵語版,還有英語版、日語版,海外社交媒體和國內新媒體一度熱播,讓國際友人、海外華人和社會公眾充滿興趣。語言是人們交流溝通的工具,是共享文化認同的紐帶,更是維護國家安全「沒有硝煙的武器」。加強語言能力建設是遵循對外傳播規律的應有之義,跨文化交流是語言能力建設的根本所在。重視發揮跨文化交流的「向心力」,軍事新聞發布才能更好地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讓中國話語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認同。
作者簡介:申進科,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空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副局長,空軍大校;歷任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副政治教導員、宣傳處副處長,空軍首任外宣辦主任、空軍首任新聞發言人,空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副局長等職。曾受教於南京政治學院、浦東幹部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19歲開始當戰士報導員;2004年著有《碧野藍天暢思錄》,2006年著有《思考就是力量》。拍攝的《清華園走來一批年輕的「空軍藍」》《殲十勁舞莫斯科》等新聞照片,被新華社播發,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和中國日報刊發。撰寫的《改進文風要樹立問題意識和系統思維》、《「淡看成績、多看問題」應是領導幹部必修課》等理論評論中,體現了問題意識、憂患意識和使命意識。
2013年11月23日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當日,走上空軍首任新聞發言人崗位以來,致力於探索新聞發布、輿論攻防、國際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注重用戰時要求、戰略思維、國際視野、打仗標準來把握新聞輿論工作,把「穩不懈怠、進不盲目」作為座右銘。在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等重大軍事活動中,注重深入戰鬥一線開展新聞輿論工作,打造了「戰位傳遞空軍聲音」的軍事新聞發布品牌。在工作實踐中探索提出的一些新聞理念受到廣泛關注,比如:軍事新聞輿論工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服務,最根本的是服從政略、把握戰略、講求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軍事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堅持中國站位、全球視野,注重對外傳遞正確信號和對內傳遞堅定信心的有機統一,既爭取國際輿論對中國強軍的理解支持,又回應人民群眾對強國興軍的深切期待;要把軍事活動的話語權、定義權抓在手中,決不能拱手相讓;打好輿論鬥爭主動仗既要在戰略上常「講」,更要在戰術上多「做」,戰略上積極有為,戰術上精準穩妥,防止一時主動帶來後續被動,既把握主動,更奪取主導;既要欣慰於「點讚刷屏」,更要傾心於「兼聽則明」,注重掌握「中國話題」的國際反應、「中國故事」的國際迴響,努力讓中國聲音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認同。